跟往事干杯

周灵鸽

<h3>  “别和往事战斗,我们不是对手”,有首歌这么唱,我听得很入心!所以我会选择跟往事握手言和——不谈恩怨,只说当年!</h3> <h3>  离家二十多年了,如今的故乡已是沧海桑田,面目全非!早就想写点什么,以此来怀念生我养我的地方!</h3><h3> 该写些什么呢?我想还是从这布满青苔、有着青石板的廊檐下写起吧!小时候这里是我们的乐园:春天,站在堂屋门口的青石板上,可以望见田野里一大片一大片紫色的草籽花,还有金黄的油菜花,蝴蝶和蜻蜓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明媚的春光里,我最喜欢坐在青石板上,和蚂蚁说悄悄话,或者捧着本小人书,一看就是半天......现在想来那该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卷,只是当时已惘然!</h3><h3> 夏天来了,廊檐下是阴凉的,每当夜幕降临,劳累了一天的大人和孩子们搬出竹椅子,坐在这天然的土地板上乘凉、聊天、讲鬼故事......小小的我做得最多的是躺在凉椅上,仰望着头顶璀璨的星空,一首接一首的唱歌,把从老师那里学的,还有自己跟着收音机里学的全部唱一遍,奇怪的是从来都没有任何人来阻止过我制造“噪音”,就这样一场场露天下的“个人演唱会”都有了圆满的结局!每次想起心里都是暖暖的感动和满满的自豪!</h3><h3> 秋冬季节,廊檐下是小孩子们做游戏的最佳场所:打四角板、三角板(都是我们用废纸自制的玩具,四四方方的叫四角板,三角形状的叫三角板)、跳田字格和橡皮筋、冷的时候就分成两队“挤暖和”,一个个拼命地往中间挤,被挤出来的就输了,只能去最后,再接着挤......凡是赢的人,都好比是真的冠军,欢呼雀跃!那时候的我们啊,快乐就是那么简单!</h3> <h3>  一直认为湖南的屋桥是最人性化的建筑。桥身是大块大块的青石板,桥的两边也是可以坐的石板和栏杆,桥顶是瓦盖的,像房屋一样!烈日下走累了可以坐在桥沿的石板上歇歇;刮风下雨又没带伞时可以跑到桥上来避避;更妙的是住在桥边的一个白胡子老爷爷每天必在桥上睡午觉,因为石板太凉,所以他练就了一门绝技:人睡着了,头却是昂着的,绝不挨着石板!他那奇特的睡姿在我脑海里记忆犹新!看吧,咱村口的这座屋桥,虽历经百年风雨,依旧傲然挺立!给人们带来了多少方便和好处!小时候去上学每天必经过这座桥,三三两两地从桥上走过,蹦蹦跳跳,故意踏出清脆的声响!天真的嬉笑声在桥上回荡!桥头的对联和碑文是全村的“才子”——我的父亲亲笔题写,只有桥名在前几年翻修的时候换了。回老家时一次次走过这座桥,无限感慨:桥还在,字依稀,而我的父亲却已故去好多年......写到这里,有凉凉的泪爬满我的脸颊,一滴一滴洒落在胸前......</h3> <p class="ql-block">  老屋现在保存下来的已不多,可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青砖瓦房和木房子是人们赖以栖身之所,家家户户堂屋里的“标配”都是四条长板凳围着炕桌,靠墙是五斗柜和洗脸架、锅架。打开记忆的闸门,我似看到同村的三五个父辈们围桌而坐,光着膀子,大碗喝酒,大口吃菜,推杯换盏中,自有一种磊落与豪气!下雪时,母亲和几个老姐妹们烤着火,一边纳鞋底、做棉鞋、缝棉衣,一边闲话家常,粗大的嗓门里也自有一股泼辣与勤勉!甩甩头,我又似听到饭点时父母们站在堂屋门口此起彼伏的叫喊:“灵鸽宝,吃饭啦!”,“向东宝,还要不要吃饭?玩泥巴上瘾了是不?”“平狗,再不回来吃饭就吃竹棍儿!”......声声呼唤犹响在耳边,可是那唤儿归的长辈们却多已作古,留下来的也是风烛残年,白了青丝,弯了脊梁!岁月无情,人生易老!正是:青山依旧在,绿水已悠悠!</p><p class="ql-block"> 我其实是个健忘的人,不肯轻易回首,然而这篇文章我信手拈来,写完了才明白,原来每个人的成长印迹,从不需想起,也从未曾忘记!如此,让我们举起杯,把往事当成一场宿醉,既在深夜里品它的芬芳,也独尝这涩涩的滋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