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8月9日,第六天。昨晚九点多在石油小镇看完落日之后,十一点半才到达敦煌鸣沙山脚下的风沙渡驿站,晚饭未进,昨日在戈壁中流了一日的汗,沾了一身的尘,到了房间洗了澡,吃个苹果当晚饭吧,诸事妥办要入睡时已经近两点。深夜狂风吼叫,很是吓人,若不是知道自己身处沙漠,还真的会以为是闹鬼了呢。</h3> <h3> 今早五点四十起床,买了早点取了票,骑骆驼上山下山,然后到了月牙泉。</h3> <h3> 感觉自己像个沙漠骑行侠,比较喜欢直爽的西域女子。</h3><h3> 现在大概能够理解西域女子遮得严严实实的打扮了,又是风,又是沙,又是大太阳,一地风土,一地民俗呀!</h3> <h3> 敦煌如梦,在高冷的沙山之间,出现一泓耀眼的清泉,风沙飘撒,清波静漾,这样的泉楼相映,应是江南柔和的一景,却出现在黄沙漫漫之中。沙漠清晨的阳光已经热辣辣,影子拉得很长很长,我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怕风沙,阳光将我蚀透。几千年来,多少行路的人在这里充水饮马,这深夜无情的风沙为何从未将它掩埋?这是上天赐予大漠的一朵青莲吗?泉流之畔有江南的圆柳,且年岁悠长,也有泽地的芦苇。泉的三面都是极高的沙山,唯留一道山口通向敦煌的方向。这里就是鸣沙山和月牙泉。</h3> <p> 在月牙泉边待了很久,明明是坐在凉亭下的,吹来的风还是让身上的汗往外流。看看时间,已十一点,我决定不管如何艰难也要登上山顶,去看看山那边的风景,也顺便上山背一瓶沙。</p><p> 沿着登山梯,弯着身子一步步往上爬,因为近中午太热的缘故,登山的人也渐少了,太阳热辣辣的烘烤着我的头,手,脚,背,呼吸也急促了,为了上山顶看一看,为了不留遗憾,唯有忍耐。</p><p> 山顶上的风很大很凉快,停留一会儿之后,脱了鞋下山,让双足感受这片温热柔软的沙漠。下山是个极大的困难,赤脚越往下走,沙越烫,脚已快熟,完全无法忍受那样的烫,赶紧穿鞋再接着往下走。</p> <h3> 沙漠里的行走是艰难的,越是想要快步离开,沙子越是霸道的拖住我的双腿。下山找了个凉亭坐下,清理干净鞋袜中的沙子,已近中午十二点,感觉又渴又饿,到门口买了杏皮水,一饮而尽,又要了一碗牛肉面。。。</h3> <h3> 中午是在驿站中休息的,下午在敦煌夜市吃过晚饭,之后去了莫高窟附近的演播厅,看的是《又见敦煌》。</h3> <h3> 《又见敦煌》讲述了由古及今敦煌的历史和文化,唐宋元明清的笑容,乐姬的琵琶声,早已深埋在漠漠黄沙之下,在这里,我终于用自己的心触摸到了历代祖先的信仰和悲欢,人类璀璨的文明在这里,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也在这里。走出演播厅时,皓月已当空,安安静静的敦煌城,征服不了的荒凉大漠,似乎能够听到古人的诉说,张议潮派往长安的十队信使,唯有一人征服了大漠,征服了山高路远,丝路通了。此时此刻,我的内心仍是温热的,我想透过星辰明月,告诉一千年前关心着这里的人们:丝绸之路还在。秦时的明月,汉时的雄关,也还在。这里没有了斯坦因,没有了蒋孝琬,王圆箓也只有荒塔一座了,一千年,真的只是一瞬间。道士塔前,每日游人如织,这是他的宿命,向历代子孙忏悔的宿命。我们会,把这份文明传承下去……</h3> <h3>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这是于右任的诗。我不知道六十年代的中国是什么样子,今天我来到了这里—敦煌莫高窟。</h3><h3><br></h3> <h3> 我们是坐大巴车到的莫高窟门前,下车过了一条河,是莫高窟的牌坊,渐渐走近,循着讲解员示意的方向,我们参观了四个洞窟,四个洞窟都开凿于一千多年前的唐朝,那个佛教在中国大地上盛行的朝代。</h3><h3> 它们历经风蚀雨浸,仍是那样绚丽多彩。这是另一种形式的不生不灭吗?我不知道现在的研究与开放参观是保护还是毁坏。只是走近时,在这片荒原中,似乎听到了千年前的斧凿声声,看见了工匠的细致描绘。这些彩绘,在我的脑海里跳动着,此刻,车已在离开敦煌的路上,满载而归的,是关于这里的所有回忆。再见,大漠,敦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