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是吃八角井的水长大的,我们村大部分人都是吃八角井的水长大的!</p><p class="ql-block"> 八角井,位置独特,位于我们清湖二村最中心,也是清湖古镇最中心。相传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军过清湖,见此地无公井,遂与王家商量将王家这口八角井让于大家公用,因而又名“百家井”。井水清洌甘甜,冬暖夏凉,终年不涸。当年闻名四方的“公泰酱园”制作酱油和清湖千张豆腐制作用水便取自八角井,附近人家也都来挑八角井水吃用。</p><p class="ql-block"> 我家距八角井有五六百米,每当家里水缸浅了,父亲便来八角井挑水。一担水一百多斤,挑这么远并不容易,记忆中父亲途中并不歇息,一气就挑回家了。小学同学罗时军的家比我家远多了,也挑八角井水喝。他哥哥挑水,每每挑到我家门口,便歇一歇,为何舍近求远挑八角井的水,自然是图水的甘甜。</p><p class="ql-block"> 因为这井水,井口常常热闹非凡,挑水的、洗衣的、洗菜的……都奔着井水来了,甚至“浸”绿豆芽的师傅也把木桶一只只叠在井口的墙下,一天到晚按时打来井水浇在绿豆芽上。在八角井水的浇灌下,绿豆芽长得嫩而黄,长而白,亭亭玉立。这样的绿豆芽味道怎能不美!但我家吃不太起,母亲很少买,母亲倒是买过几次剪下的绿豆芽的须。这个便宜多了,就是这绿豆芽的须,儿时的我也吃得津津有味!</p><p class="ql-block"> 当然,井水是我最吃得起。上小学要路过八角井(井旁小路尽头就是清湖小学),我们常在那玩的花田埂晒谷场就挨着井。玩累了,玩渴了,小伙伴们便跑到这,用桶吊上井水美美喝上几口。那汗水、那疲惫,便在一口一口甜甜的井水中不翼而飞了。吊水其实须体力,也须技术,木桶刚入水时,手握吊绳要使一暗劲让吊桶翻转入水,待水涌入木桶,再一把一把吊上来。还有一种方法是将木桶反扣往下扔,水也会涌入木桶,但这显得有点粗野,我们不常用。 </p><p class="ql-block"> 八 角井的水是如此充沛,尽管取水的人络绎不绝,可从未见她干涸过。春夏之季水满时,根本不用吊,趴在井栏用木桶直接就能把井水提上来。冬天水位渐渐下降,遇到旱季,井底的岩石会露出来,井水虽浅但仍喷涌。这时挑水最好早上来,经过一夜蓄积,井水又满了许多,此时挑水不用等候。而趁冬季水少,村人就要开始“洗井”了,几个年轻小伙不停地在井上吊水,待井水快干,完全干是不可能的。另派几人下到井底,把井底的杂物淤泥清除,把闭塞的泉眼疏通,经过一番清洗,井水便喷涌而出,清澈如初了!</p><p class="ql-block"> 八角井水,滋养了一代代的清湖儿女!人都说“清湖歇倪”(男孩)头脑灵光,我想也许是因为喝八角井水长大的吧!</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