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三线建设时期的铁科院西南所(续)

有志

<h3>  在西南三线铁路会战的熔炉中,西南所一些战斗组成员成绩突出,受到各级组织的表扬奖励。姚应尊被评为西南三线铁路建设十个先进标兵之一。王建宇、高尔洋受到所在铁道兵单位三等功的表彰。沈庆源年老体弱,深更半夜还进隧道视察现场施工情况,在工地传为佳话。王子谦所长被"西工指”技术委员会任命为隧道专业委员会主任。西南所几位老隧道专家均为委员。更多的年轻人经受了现场政治上的考验,和业务上的锻炼,成长起来了,不少人日后成了西南所的各级领导和技术骨干、学术帶头人。</h3><h3> 在为现场服务、"出人才"的同时,战斗组在"出成果"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只可惜,后来"文化大革命"爆发,没有进行成果鉴定等评審总结工作。只有叶华祥将这段时间对爆破的研究成果申报了国家专利。</h3><h3> </h3> <h3>  本照片为彭敏八十年代末再来西南所(已迁回成都)检查工作时攝。</h3><h3> 会战开始不久,西南所在峨眉建所的任务,也开始紧锣密鼓地进行。1965年7月,土建正式开工,代号"657工地"。工地成立了指挥部,张景芝、王武堂和施工单位等领导任指挥长,牟惠芳、徐翼之、潘华明为办公室工程师。由陈成宗任工艺设计组组长,帶领卢昌其丶陸季明、管敏鑫、阎雅茹、唐素梅、曾祥廷负责各试验室、试验工厂的工艺设计。由刘化钦、刘希周率领陈其仁、李毓苏、邱沛基丶李国华、刘湖海、张庆云、王玉琪等人负责器材、财务工作。由于大家曰以继亱的努力,建所进度大大加快,使得西南所峨眉基地于1966年一季度初具规模,从成都迁到峨眉办公。</h3><h3> 还有西南所的机关留守人员和后勤人员,也像战争年代后方留守人员一样,努力做好"支前"工作,热情帮助后方家属子女解决实际困难,並积极参加建所的平整场地、修路植树、装车卸车的劳动,还准备了大量的办公、生活设备,为迁所创造了起码的条件。</h3><h3> 总之,在三线建设时期,西南所的那一代人,无论下楼出院参加西南三线铁路建设会战的、建所的、留守的、后勤的,个个都朝气蓬勃,干劲十足,努力建设着伟大祖国的三线铁路,创造着自己心中的西南所美好未来。这一段历史,勘称西南所一段令人难忘的历史。</h3><h3> 2019年11月将迎来西南所建所60周年的日子。让我们共同回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是很有意义的。故成此文。由于时过境迁,往事有点模糊,本人"侨居"深圳,所有历史资料都留在成都,只能全憑记忆,文章难免有错漏之处,敬请当年同事朋友指正。谢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