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font color="#167efb"><b>2019.9.7日~18日,在邢成仕同学的组织下,我们一行7人(其中6六位初中同学)开始了为期12天的西北之行。</b></font></h1> <h1><b><font color="#167efb">9月8日上午,我们游览了第一个景点——</font></b><b><font color="#167efb">甘肃张掖的丹霞地貌群。</font></b></h1><h1><b><font color="#167efb"> 张掖丹霞地貌,俗称“张掖丹霞”,由“七彩霞”和“冰沟丹霞”组成。如用文字来表达,仅有两个字震撼。其气势之磅礴、场面之壮观、造型之奇特、色彩之斑斓,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惊叹。她不仅具有一般丹霞的奇、险,而且更美的在于色。在方圆1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随处可见有红、黄、橙、绿、白、青灰、灰黑、灰白等多种鲜艳的色彩,把无数沟 、山丘装点得绚丽多姿。张掖丹霞地貌以她那层理交错的线条、色彩斑斓的色调、灿烂夺目的壮美画图,形一个彩色童话世界。<br></font><font color="#167efb"> 2018中国西北旅游营销大会暨旅游装备展上,入围“神奇西北100景”榜单。</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张掖丹霞地貌是国内独有的丹霞地貌与彩色丘陵景观复合区。景观区主要包括冰沟丹霞风景区和七彩丹霞风景区两大景观区,两地间隔约12公里。冰沟丹霞景区主要分布在张掖市肃南县康乐乡、白银乡地段,七彩丹霞景区主要分布在临泽县倪家营乡。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白银乡为中心,海拔高度在2000米至3800米之间,东西长约40千米,南北宽约5~10千米的地方,数以千计的悬崖山峦全部呈现出鲜艳的丹绝色和红褐色,相互映衬各显其神,展示出“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奇妙风采的丹霞地貌。造型奇特,色彩斑斓,气势磅礴,把祁连山雕琢得奇峰突起,峻岭横生,五彩斑斓,当地少数民族把这种奇特的山景称为“阿兰拉格达”(意为红色的山)。<br></font><font color="#167efb"> 张掖祁连山丹霞主要由红色砾石、砂岩和泥岩组成,有明显的干旱、半干旱气候的印迹,以交错层理、四壁陡峭、垂直节理、色彩斑斓而示奇,它是一个以自然风光为主的自然风景区,集广东丹霞的悬崖峭壁、峰林石柱的奇、险、美,还兼有新疆五彩城的色彩斑斓于一体。<br></font><font color="#167efb"></font></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8日下午,游第二个景点——嘉峪关关城。</b><br></h1><h1><font color="#167efb"><b> 甘肃嘉峪关关城在嘉峪关市区西南6公里处,位于嘉峪关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地势最高的嘉峪山上,城关两翼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向北8公里连黑山悬壁长城,向南7公里,接天下第一墩,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主宰,自古为河西第一隘口。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从初建到筑成一座完整的关隘,经历了168年(1372-1539年)的时间,是明代长城沿线九镇所辖千余个关隘中最雄险的一座,至今保存完好。</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嘉峪关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成重叠并守之势,壁垒森严,与长城连为一体,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关城以内城为主,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城高10.7米,以黄土夯筑而成,西侧以砖包墙,雄伟坚固。内城开东西两门,东为“光化门”,意为紫气东升,光华普照;西为“柔远门”,意为以怀柔而致远,安定西陲。门台上建有三层歇山顶式建筑。东西门各有一瓮城围护,西门外有一罗城,与外城南北墙相连,有“嘉峪关”门通往关外,上建嘉峪关楼。嘉峪关内城墙上还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楼共十四座,关城内建有游击将军府、井亭、文昌阁,东门外建有关帝庙、牌楼、戏楼等。整个建筑布局精巧,气势雄浑,与远隔万里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遥相呼应。</b></font></h1> <h1><b><font color="#167efb">9月9日上午,游第三个景点——</font></b><b><font color="#167efb">莫高窟。</font></b></h1><h1><b><font color="#167efb"> 甘肃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br></font><font color="#167efb"> 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br></font><font color="#167efb"> 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另有一说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者,不可能、没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 <br></font><font color="#167efb"> 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br></font><font color="#167efb"> 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 <br></font><font color="#167efb"> 元代以后敦煌停止开窟,逐渐冷落荒废。明嘉靖七年(1528年)封闭嘉峪关,使敦煌成为边塞游牧之地。</font></b></h1><h1><b><font color="#167efb">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平定新疆,雍正元年(1723)在敦煌设沙州所,三年(1725)改沙州卫,并从甘肃各州移民敦煌屯田,重修沙州城。乾隆二十五年(1760)改沙州卫为敦煌县,敦煌经济开始恢复。莫高窟开始被人们注意。 </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9日下午,游第四个景点——鸣沙山。</font></b><br></h1><h1><b><font color="#167efb"> 鸣沙又叫响沙、哨沙或音乐沙,它是一种奇特的却在世界上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沙漠或者沙丘中,由于各种气候和地理因素的影响,造成以石英为主的细沙粒,因风吹震动,沙滑落或相互运动,众多沙粒在气流中旋转,表面空洞造成“空竹”效应发生嗡嗡响声的地方称为鸣沙地。<br></font><font color="#167efb"> 在中国西部地区鸣沙地主要是沙漠,这些沙丘堆成山状,因此又称为鸣沙山。<br></font><font color="#167efb"> 敦煌鸣沙山与宁夏中卫市的沙坡头、内蒙古达拉特旗的银肯塔拉响沙群和新疆巴里坤鸣沙山号称中国的四大鸣沙。</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敦煌鸣沙山是国家级重点旅游风景名胜区,位于祖国西北,敦煌城南5公里 ,是丝绸之路上神奇瑰丽的甘肃旅游景点。地处甘肃省敦煌市南郊七公里,在巴丹吉林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过渡地带,面积约200平方公里。</font></b></h1><h1><b><font color="#167efb"> 鸣沙山有两个奇特之处:人若从山顶下滑,脚下的沙子会呜呜作响;白天人们爬沙山留下的脚印,第二天竟会痕迹全无。 鸣沙山、沙峰起伏,山“如虬龙蜿蜒”,金光灿灿,宛如一座金山。鸣沙山曾被称作“沙角山。<br></font><font color="#167efb"> 出敦煌城向南,一眼就看到连绵起伏的敦煌鸣沙山,东枕著名甘肃旅游景点——西北明珠敦煌莫高窟,西至党河口,延绵40千米,南北宽20千米,高度100米左右,最高峰1715 [1] 米。海拔1650米,宛如两条沙臂张伸围护着月牙泉。敦煌鸣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对孪生姐妹,“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多少甘肃旅游的游人无论从山顶鸟瞰,还是泉边畅游,都会遐思神往,确有“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font></b></h1> <h1><font color="#167efb"><b>鸣沙山的神树。</b></font></h1> <h1><b><font color="#167efb">接着游第五个景点——月牙泉。</font></b><br></h1><h1><b><font color="#167efb"> 月牙泉位于月牙泉风景区,古称沙井,俗名药泉,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5公里鸣沙山北麓。<br></font><font color="#167efb"> 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称,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1994年列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br></font><font color="#167efb"> 月牙泉内生长有眼子草和轮藻植物,南岸有茂密的芦苇,四周被流沙环抱,虽遇强风而泉不为沙所掩盖。因“泉映月而无尘”、“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而成为奇观。鸣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对孪生姐妹,“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有“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br></font><font color="#167efb"> 月牙泉是敦煌诸多自然景观中的佼佼者,古往今来以“沙漠奇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月牙泉、莫高窟九层楼和莫高窟艺术景观融为一体,是敦煌城南一脉相连的“三大奇迹”,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人民向往的旅游胜地。</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月牙泉严峻现状:<br></font><font color="#167efb"> 对于月牙泉百年遇烈风而不为沙掩盖的不解之谜,有许多说法。有人认为,这一带可能是原党河河湾,是敦煌绿洲的一部分,由于沙丘移动,水道变化,遂成为单独的水体。因为地势低,渗流在地下的水不断向泉中补充,使之涓流不息,天旱不涸。这种解释似可看作是月牙泉没有消失的一个原因,但却无法说明因何飞沙不落月牙泉。<br></font><font color="#167efb">水位下降<br></font><font color="#167efb"> 月牙泉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月牙泉本身的地质结构、低洼地的地形条件 月牙泉水面日益缩小 月牙泉水面日益缩小 和高定位的区域性地下水位等三个方面的因素。上世纪40年代末期,敦煌城及其南部地区地下水位高出水位10米左右,在较高水位条件下,西北部平原区地下水通过地下径流进入泉域后在地形较低的洼地溢出,形成了月牙泉,较高的区域性地下水位是月牙泉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月牙泉保持数千年长期不干的基本保证。<br></font><font color="#167efb"> 历史上的月牙泉不仅“千古不涸”,而且水面、水深皆极大。有文献记载,清朝时这里还能跑大船。20世纪初有人来此垂钓,其游记称:“池水极深,其底为沙,深陷不可测。”月牙泉在有限的史料记载和诗词歌赋中,一直是碧波荡漾、鱼翔浅底、水草丰茂,与鸣沙山相映成趣,在当地老百姓中有铁背鱼、七星草和五色沙三件宝的说法。直到1960年前,泉水没有大的变化,最大水深9米,湖水面积22.5亩。<br></font><font color="#167efb"> 20世纪70年代中期,当地垦荒造田抽水灌溉及周边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导致敦煌地下水位急剧下降,从而月牙泉水位急剧下降。月牙泉存水最少的时间是在1985年,那时月牙泉平均水深仅为0.7~0.8米。由于水少,当时泉中干涸见底竟可走人,而月牙泉也形成两个小泉不再成月牙形。这使得“月牙泉明日是否会消失”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焦点。此后,敦煌市采取了多种方式给月牙泉补水。<br></font><font color="#167efb"> 鸣沙山移动正在威胁月牙泉,</font><font color="#167efb">据统计数据显示,自1995年到2010年的15年间,月牙泉周边鸣沙山 月牙泉航拍 月牙泉航拍 东山、南山山脊向月牙泉移动了8~10米,南北两山间的区域面积缩减了7%;和20世纪70年代相比,月牙泉四周沙山坡脚移动了13~60米,被称为“沙漠奇观”的月牙泉面临着沙山掩泉的威胁。 </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br></font><font color="#167efb">9月10日傍晚,游第六个景点——五彩滩</font></b></h1><h1><b><font color="#167efb"> 五彩滩位于新疆北端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境内,地处我国唯一注入北冰洋的额尔齐斯河北岸的一、二级阶地上,海拔480米,往哈巴河县方向,距布尔津县城24公里,也是前往喀纳斯湖景区的必经之路。2018年4月13日,入围“神奇西北100景”。</font></b></h1> <h1><font color="#167efb"><b> 五彩河岸由流水侵蚀切割与风蚀作用共同形成。在阶地斜坡上沟壑纵横,沟谷与小土梁相间发育,间宽5—10米,土梁高一般为5—15米,最大高度约25米,高低错落,分布面积3平方公里左右。这里地处干旱多风地带,由于河岸岩层间抗风化能力的强弱程度不一,形成参差不齐的轮廓,岩层以红色、土红色、浅黄和浅绿色砂岩、泥岩及砂砾岩组成,岩石色泽各异,五彩缤纷,状如彩色古堡、怪兽、峰丛等奇特造型的地貌,是典型的彩色丘陵。大风起时,会发出怪异的声音,更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它的开发建设无疑对喀纳斯景区是景上添花,客流量及经济效益可观。五彩河岸将以其典型和独特的地貌形态,吸引着国内外游客来此旅游观光。 </b></font></h1> <h1><b><font color="#167efb"> 五彩滩位于布尔津县城以北约24公里处,是前往哈巴河县与喀纳斯的必经之路。它毗邻碧波荡漾的额尔齐斯河,与对岸葱郁青翠的河谷风光遥相辉映,可谓“一河隔两岸,自有两重天”。激猛的河流冲击以及狂风侵蚀,形成了北岸的悬崖式雅丹地貌,河岸岩层抗风化能力强弱不一,轮廓便会参差不齐,而岩石含有矿物质的不同,又幻化出种种异彩,因此得名“五彩滩”。而南岸却是绿树葳蕤,连绵成林,远处逶迤的山峦与戈壁风光尽收眼底。</font></b></h1><h3></h3> <h1><b><font color="#167efb">9月11日,我们前往第七个景点——客纳斯风景区</font></b></h1><h1><b><font color="#167efb"> 喀纳斯风景区位于新疆阿尔泰山中段,地处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国接壤地带。景区面积10030平方公里喀纳斯景区内共有大小景点55处,分属33种基本类型,主要包括哈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白哈巴国家森林公园、贾登峪国家森林公园、喀纳斯河谷、禾木河谷、那仁草原、禾木草原及禾木村、白哈巴村、喀纳斯村等国内外享有盛名的八大自然景观区和三大人文景观区。 <br></font><font color="#167efb">喀纳斯国家级风景区的核心精华系冰川强烈刨蚀,冰石表物阴塞山谷,形成终表垄而成湖泊。湖面海拔1375米。湖形如弯月,长24.5公里,平均宽1.9公里,平均水深90米,最大深188.4米,面积6.9万亩,蓄水量40亿立方米,为中国深水湖之一。<br></font><font color="#167efb"> 喀纳斯风景区主要景点有喀纳斯湖、卧龙湾、泰加林廊道等。2018年4月13日,入围“神奇西北100景”。 </font></b></h1> <h1><font color="#167efb"><b> 喀纳斯湖,是喀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精华。系冰川强烈刨蚀,冰石表物阴塞山谷,形成终表垄而成湖泊。湖面海拔1375米。湖形如弯月,长24.5公里,平均宽1.9公里,平均水深90米,最大深188.4米,面积6.9万亩,蓄水量40亿立方米,为中国深水湖之一。湖周是苍翠的针阔混交林,与辽阔的山间草原连成一片。</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12日早晨,我们乘车前往禾木景区,11日晚上,一场雪把喀纳斯披上了银装。这是从喀纳斯去禾木景区的途中。</b></font></h1> <h1><b><font color="#167efb">12日上午,我们游第八个景点“神的自留地”——禾木景区。</font></b></h1><h1><b><font color="#167efb"> 新疆禾木草原位于布尔津县喀纳斯河与禾木河交汇区的山间断陷盆地中,海拔1124~2300米。 <br></font><font color="#167efb"> 盆地周围山体宽厚,顶部呈浑圆状,河流多切割为峡谷,地形复杂,禾木河自东北向西南贯穿其间,将草原分割为两半,山地阳坡森林茂密,苍翠欲滴,马鹿、旱獭、雪鸡栖息其间;而阴坡绿草满坡,繁花似锦,芳香四溢,蜜蜂在采花酿蜜,牛羊满山遍野觅食撒欢,一派迷人的广袤草原景色。</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 禾木自然、原始的山野风光,风景<br></font><font color="#167efb">独美,禾木河自东北向西南流淌,原始落村与大草原和谐自然的融为一体。来到禾木村,首先进入我们视野的就是那一栋栋的小木屋和成群结队的牧群,与雪峰、森林、草地、蓝天白云构成了独特的自然与文化景观。<br></font><font color="#167efb"> 其意义是这些小木屋已成为图瓦人的标志,小木屋基本有大半截埋在土里,以抵挡这里将近半年的大雪封山期的严寒,显得特别原始古朴,并带有游牧民族的传统特征。房顶一般用木板钉成人字型雨棚,房体用直径三四十公分的单层原木堆成,既保暖又防潮。<br></font><font color="#167efb"> 喀那斯区域最美的秋色在禾木,层林浸染,绚丽多彩,是一处典型的原始自然生态风光。<br></font><font color="#167efb"> 在禾木村周围的小山坡上可俯视禾木村以及禾木河的全景,远观日出、雪峰与涓涓溪流,近览图瓦人家,是拍摄日出、晨雾、木屋、禾木河的绝佳取景地。 </font></b></h1> <h1><font color="#167efb"><b> 有一个地方被称为“神的自留地”,有一个村子被称为“中国第一村”,有一群人被誉为“神的自留地的守护者”,这个地方叫禾木,这群奇特的人叫图瓦人。禾木村坐落在重山阻隔的一个大河谷里。秋天、禾木乡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望去,都是热烈而明朗的金黄色——小河、木房、炊烟、桦林及禾木桥上放牧的人们。牧归时分,白桦树在夕阳的余辉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芒,折射出一幅幅优美、恬静、色彩斑澜的俄罗斯油画。(行程表语)</b></font></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9月13日我们游第九个景点——胡杨生态园。</b><br></h1><h1><font color="#167efb"><b></b></font><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胡杨是最古老的一种杨树,在一亿三千万年前就开始在地球上生存,胡杨树素有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胡杨有着顽强的性格 ,也有独特的美,胡杨在朝日夕阳的朝耀下千姿百态更加优美</b></h1> <h1><b><font color="#167efb"> 胡杨,为杨柳科落叶乔木。它和一般的杨树不同,能忍受荒漠中干旱、多变的恶劣气候,对盐碱有极强的忍耐力。在地下水的含盐量很高的沙漠中,照样枝繁叶茂。人们赞美胡杨为“沙漠的脊梁”。<br></font><font color="#167efb"> 这种杨树,在一亿三千多万年前就开始在地球上生存。它是落叶乔木,树高15——30米,幼树和嫩枝上密生柔毛。胡杨叶子变异很大,在幼树或嫩枝上的叶呈线状披针形,而中年树上的叶子却变成卵形或肾形(所以又称"异叶杨")。开紫红色披针形花,结长椭圆形葫果。胡杨还能从根部萌生幼苗,不断扩大自己的疆域。<br></font><font color="#167efb"> 有 “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朽”的说法。胡杨是随 青藏高原隆起而出现的古老树种,中国塔里木盆地分布着世界最大的胡杨原始森林。<br></font><font color="#167efb"> 世界上的胡杨绝大部分生长在中国,而中国90%以上的胡杨又生长在新疆。</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9月14日下午,我们游行程中的第10个景点——天山天池。<br></font><font color="#167efb"> 天山天池,世界自然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国际人与自然生物圈保护区,中国最佳旅游去处,最佳资源保护的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中国十大魅力休闲旅游湖泊。<br></font><font color="#167efb"> 天山天池古称“瑶池”,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境内,博格达峰北坡山腰,是以高山湖泊为中心的自然风景区,距乌鲁木齐市97公里。景区规划面积548平方公里,分8大景区,15个景群,38个景点,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典型的山岳型自然景观。<br></font><font color="#167efb"> 天山天池湖面海拔1910米,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0.8~1.5公里,最深处103米。湖滨云杉环绕,雪峰辉映,非常壮观,为著名避暑和旅游地。天池成因有古冰蚀-终碛堰塞湖和山崩、滑坡堰塞湖两说。天山天池,雪峰倒映,云杉环拥,碧水似镜,风光如画。<br></font><font color="#167efb"> 天山天池以完整的垂直自然景观带和雪山冰川、高山湖泊为主要特征,以远古瑶池西王母神话以及宗教和独特的民族民俗风情为文化内涵,是游览观光、科普考察、探险揽胜、休闲健身和民族风情游赏的最佳去处。</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天池”一名来自乾隆48年(1783年)乌鲁木齐都统明亮的题《灵山天池统凿水渠碑记》。<br></font><font color="#167efb">古往今来,陈运和等文人墨客多吟诗赋文,备极赞誉。传说3000余年前穆天子曾在天池之畔与西王母欢筵对歌,留下千古佳话,令天池赢得“瑶池”美称。<br></font><font color="#167efb">20世纪70年代初,郭沫若陪同西哈努克亲王旅游,临湖吟出“一池浓墨沉砚底,万木长毫挺笔端”的佳章。</font></b></h1><h3><br></h3> <h1><font color="#167efb"><b> 天山天池风景区以天池为中心,包括天池上下4个完整的山地垂直自然景观带,总面积380.69平方公里。天池湖面呈半月形,长3400米,最宽处约1500米,面积4.9平方公里,最深处约105米。湖水清澈,晶莹如玉。四周群山环抱,绿草如茵,野花似锦,有“天山明珠”盛誉。挺拔、苍翠的云杉、塔松,漫山遍岭,遮天蔽日。</b></font></h1> <h1><b><font color="#167efb">15日上午,逛新疆大巴扎。<br></font><font color="#167efb"> 新疆国际大巴扎于2003年6月26日落成,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大巴扎(维吾尔语,意为集市、农贸市场),集伊斯兰文化、建筑、民族商贸、娱乐、餐饮于一体,是新疆旅游业产品的汇集地和展示中心,是“新疆之窗”、“中亚之窗”和“世界之窗”,2004年入选乌鲁木齐市“十佳建筑”,具有浓郁的伊斯兰建筑风格,在涵盖了建筑的功能性和时代感的基础上,重现了古丝绸之路的繁华,集中体现了浓郁西域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丝路盛宴</font></b></h1><h1><b><font color="#167efb">15日下午,游第11个景点——坎儿井</font></b></h1><h1><b><font color="#167efb"> 坎儿井,是“井穴”的意思,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而新疆维吾尔语则称之为“坎儿孜”。坎儿井是荒漠地区一特殊灌溉系统,普遍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达1100条,全长约5000公里。<br></font><font color="#167efb"> 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很古老式的水平集水建筑物,适用于山麓、冲积扇缘地带,主要是用于截取地下潜水来进行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br></font><font color="#167efb">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 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井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font></b></h1> <h1><font color="#167efb"><b> 坎儿井在吐鲁番盆地大量兴建的原因,是和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分不开的。吐鲁番是中国极端干旱地区之一,年降水量只有16毫米,而蒸发量可达到3000毫米,可称得上是中国的“干极”。但坎儿井是在地下暗渠输水,不受季节、风沙影响,蒸发量小,流量稳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 坎儿井是干旱荒漠地区,利用开发地下水,通过地下渠道可以自流地将地下水引导至地面,进行灌溉和生活用水的无动力吸水设施。坎儿井在吐鲁番盆地历史悠久,分布很广。长期以来是吐鲁番各族人民进行农牧业生产和人畜饮水的主要水源之一。由于水量稳定水质好,自流引用,不需动力,地下引水蒸发损失、风沙危害少,施工工具简单,技术要求不高,管理费用低,便于个体农户分散经营,深受当地人民喜爱。</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接着参观维吾尔族人家。</b></font></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15日傍晚游第12个景点——火焰山</b><br></h1><h1><font color="#167efb"><b> 新疆火焰山位于吐鲁番盆地的北缘。古书称之为“赤石山”,维吾尔语称“克孜勒塔格”(意为红山),由红色砂岩构成,东起鄯善县兰干流沙河,西至吐鲁番桃儿沟,形成一条赤色巨龙,东西走向,横卧于吐鲁番盆地中,全长98公里,南北宽9公里。一般高度500米左右,最高峰在鄯善县吐峪沟附近,海拔831.7米</b></font></h1> <h1><b><font color="#167efb"> 火焰山脉呈东西走向。东起鄯善县兰干流沙河,西止吐鲁番桃儿沟,</font><font color="#167efb">长100公里,最宽处达10公里。火焰山重山秃岭,寸草不生。每当盛夏,红日当空,地气蒸腾,焰云燎绕,形如飞腾的火龙,十分壮观。明人吴承恩著名神话小说《西游记》;以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而脍炙人口。第五十九和六十回,写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孙行者三调芭蕉扇的故事,更给火焰山罩上一层神秘的面纱</font></b></h1> <h1><font color="#167efb"><b> 火焰山是全国最热的地方,夏季最高气温达47.8度,地表最高温度在70度以上.由于地壳运动断裂与河水切割,山腹中尚留下许多沟谷,主要有葡萄沟、桃儿沟、木头沟、吐峪沟、连木沁沟、苏伯沟等.在这些沟谷中,绿荫蔽日,风景秀丽,流水潺潺,瓜果飘香.</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9月16日上午,我们结束了新疆的旅游,从吐鲁番机场乘飞机前往西宁。</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9月16日上午,酒店周围随拍。</b></font></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17日上午,游我们行程中最后一个景点——青海湖。</b><br></h1><h1><font color="#167efb"><b> 青海湖,藏语名为“措温布”(意为“青色的海”)。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省境内,中国最大的内陆湖、咸水湖。由祁连山脉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 青海湖长105公里,宽63公里,湖面海拔3196米,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和咸水湖,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北部,西宁市的西北部。湖的四周被四座巍巍高山所环抱:北面是大通山,东面是日月山,南面是青海南山,西面是橡皮山。这四座大山海拔都在海拔3600~5000米之间。青海湖面积达4456平方公里,环湖周长360多公里,比著名的太湖大一倍还要多。湖面东西长,南北窄,略呈椭圆形。青海湖水平均深约21米多,最大水深为32.8米,蓄水量达1050亿立方米,湖面海拔为3260米。离西宁约200公里。湖区有大小河流近30条。湖东岸有两个子湖,一名尕海,面积48平方公里,系咸水;一名耳海,面积8平方公里,为淡水。</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9月18日上午7点,我们一行结束了12天的西北之行,乘飞机离开了青藏大地。</b></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