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赶场印象记

袁德强

<p class="ql-block">  随着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发展,高楼大厦林立,很多原来我们熟悉的环境变得陌生了,有的熟悉的生活场景渐行渐远,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野里。</p><p class="ql-block"> 最近听说泸州蓝田坝要进行大规模改造,昔日热闹的赶场天就要消失了。我在泸州工作时,经常去蓝田赶场,蓝田处于城乡结合部,它那朴实自然、充满乡土气息的氛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手边还有几张多年前赶场时拍的照片,就写下在蓝田赶场的一点回忆。</p><p class="ql-block"> 蓝田坝在泸州长江南面,是泸州的南大门,地势平坦,紧靠泸州长江一桥,是一个水陆码头。农历一、四、七为赶场天。每逢赶场,周围的农民都会带着自己生产的物品如牲畜、粮食、蔬菜、各类生活物资等等来进行交易。卖东西的小商贩熟知每个乡场的赶场日子,到时就会赶来摆摊。</p><p class="ql-block"> 我喜欢种菜养花,所以常去蓝田赶场,买种子、菜苗、肥料之类的东西。即使不买东西,我也喜欢在场上走一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在讨价还价的嘈杂声中,东张西望,慢慢体会一下四川作家李劼人先生在&lt;&lt;大波&gt;&gt;中描写的“但凡赶场的日子,再不济的乡镇,红锅饭铺,都要开张”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我去蓝田赶场,多是在长江大桥南下车,然后走一段下坡公路,顺左手边一条路往里走。路口边有一家面店,掌灶的是一位中年妇女。我有时也在那里吃面,味道一般,但份量足。往里走,首先看到的就是卖竹篾货的铺子,门前摆满了箩筐背篼杈头扫把之类的竹编生活用品。我在那里买过装鱼的笆篓和一个小背篓。前行不远就到正街上,好像叫力行路。街道不宽,弯弯曲曲一直往前延伸到牛市坎。街道两边的房屋多是低矮破旧的老房屋,也有一些新楼房夹杂其中。银行、卫生院、茶馆饭店、农资商店、买百货的,卖铁器的,卖鸡鸭鱼肉各类蔬菜和摆地摊的等等主要都在这条街上。远远的就听到人声嘈杂,走拢看赶场的人摩肩接踵。挑担背筐的,提蓝小卖的,手中拎着购好东西的家庭主妇,把一条不宽的街道挤得水泄不通。店铺里招揽顾客的音乐声震耳欲聋,商贩们的吆喝声,饭馆里热情招呼顾客进去吃饭的呼叫声,形成一曲集市交响乐。</p><p class="ql-block"> 集市上各类商品琳琅满目,鲜嫩的蔬菜,刚宰杀的鸡鸭,膘肥的猪肉,活蹦乱跳的鱼虾,为人们的餐桌提供了丰富的食品。集市上卖肉的大哥,卖豆腐的西施,做米花糖的母女,剃头的师傅,摆地摊的小贩,卖打药抜牙齿的,各色人等加上丰富的物资共同形成了兴旺繁荣的蓝田坝赶场天,展现了一幅生动活泼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lt;&lt;清明上河图&gt;&gt;。</p><p class="ql-block"> 集市上很多是附近的农民带着自己的产品来卖,按品种分布在不同区域。东西直接放在地上,卖东西的或买东西的人或蹲或坐,挑挑拣拣,讨价还价。有时遇到挑挑拣拣的买主,买菜的也会抱怨一句,从个的嘛,菜都翻乱了。现在物资都比较丰富了,超市里的生活用品基本都有。赶场的人多是因为这里卖的鸡鸭鱼肉蔬菜水果新鲜,而且价格实惠,也有在超市里买不到东西所以来赶场。</p><p class="ql-block"> 赶场天的茶馆生意特别好,不少人利用赶场的日子会会朋友。茶馆的桌子都摆到了街边,坐满了喝茶打牌的人,上年纪的人居多。大家围坐在陈旧木方桌或矮条几旁,抽着廉价的纸烟或叶子烟,在烟雾弥漫中海阔天空的冲壳子。话题包括国际国内、中央地方、物价高低、家长里短。上至外国总统,下至贩夫走卒,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包罗万象,仿佛没有不知道的事情。大家把自己看到和听到的信息在这里进行交流,不管真假,都说得有板有眼。大有一杯清茶在手,笑评天下大事的气概。也有人高声争论得脸红脖子粗,口水四溅,有时突然冒出一句,你龟儿日胀得很。抽叶子烟的老者双目微闭,不停地吧嗒着烟嘴,悠然自得地品尝着叶子烟的香味,时不时“噗”的一口浓痰飞出老远,然后喝口茶漱漱口,继续吧嗒叶子烟嘴。有时突然听有人高喊:老板,某某的茶钱我开了。每个地方,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是了解当地风土民情最好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赶场的人群中,不时能看到头裹白布帕子的农民。据说这是古时蜀民给诸葛亮戴孝遗留下来的风俗习惯。戴布帕夏天可以防嗮,冬天可以保暖,如今在四川农村还有不少的老人保留这种习惯。不过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很多老人头上戴的是各式各样的帽子。</p><p class="ql-block"> 场上饭馆不少,但没有什么大的饭馆,多是人们形容的苍蝇馆子,有的就在街边摆上两三张桌子。卖的多是豆花、烝菜、炒菜和卤菜之类的家常菜和面食,价格也不贵。</p><p class="ql-block"> 一般在上午11点左右赶场的人们就会散去,场上慢慢安静下来,留下一地的垃圾等待清扫,那些流动商贩又期待下一个赶场天到来。</p><p class="ql-block"> 赶场不仅是商品交易,其实也饱含着浓浓的乡愁。童年时赶场的印象还留在脑海里,忘不了外婆赶场回来给我买的白糕。在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赶场也是调剂生活的一种方式。你可以在市场上慢慢挑选你需要的东西,也可以什么也不买,就是东游西逛到处走走看看,在喧嚣拥挤的市场上和人群中去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和人间烟火气。即使空手而归,也有一种身心放松的感觉。我怀念曾经在蓝田坝赶场的日子!</p> <h3>卖篾货的老人</h3> <h3>各类竹篾制品</h3> <h3>路边的理发店,</h3> <h3>抽口烟歇一会</h3> <h3>叶子烟摊,基本上都是农村上年纪的人才抽。据说有止咳化痰的功能。</h3> <h3>茶馆生意兴隆,桌子摆在街边。旁听龙门阵也很专心</h3> <h3>卖菜秧</h3> <h3>才杀的鸡鸭</h3> <h3>师傅给我割刀肉</h3> <h3>豆腐西施</h3> <h3>叫卖东西的农民</h3> <h3>自己种的菜,很新鲜。</h3> <h3>老姐妹逛街,不买看看也开心!</h3> <h3>另一家茶馆</h3> <h3>制作米花糖的母女</h3> <h3>不知是不是真的</h3> <h3>典型的川南农民</h3> <h3>赶场的人</h3> <h3>牛市坎车站等车回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