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石油情

幽蘭

<h3> 1990年秋日,玉门石油管理局一群石油学子,在老师的带领下,怀着兴高采烈的心情,来到了被称为老君庙“一井碑记”的地方。 最初,这里对我们没有引起任何的内心波澜,认为这只是玉门油田的一个小景点。“第一井“是用铁栅栏围起来的,在众多的油井中,它显的并不起眼,但就是这口油井,曾使得中国人民热血沸腾,欢呼雀跃,勇气陡增。老师动情的讲起了石油人的故事,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中,这口油井产出的油曾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抗日前线,为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立下了汗马功劳”。 随着老师的指引,眺望西河坝对面残破的窑洞遗址,窑洞里演译了太多石油先辈们艰苦创业、为油而搏的艰辛故事。遥想当年,石油最初的灯光就在这小小河畔点亮的,继而又出现了窑洞、帐篷、井架。灯光渐渐的多了起来,照亮了戈壁、大漠,照亮了雪山、古道,也照亮了一个个石油人闪亮的名字,在浩浩戈壁大漠之上,曾有过难忘的悲欢往事,让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学子内心受到很大的触动和洗礼,感动和敬佩之情由然而生,眼眶尽湿。 1991年,光荣的玉门石油人,带着战天斗地、不怕苦累的铁人精神,转战新疆,开始了士气磅礴的吐哈油田大会战,1993年学校毕业,有幸成为了吐哈的一员。工作在新疆,也时时惦念着巍巍祁连山脚下那座“美丽”的玉门油城。后来,读到有关资料记载,“1962年,玉门油田第一井,在默默奉献了23年、累积生产原油845.9 吨、生产天然气17.73千立方米后,光荣退役”,现在静静矗立在老君庙前,成为游人们观赏游览的亮丽景观。在吐哈工作的二十余载里,从那些踏遍崇山沟壑,克服万难、鏖战疆场的“黑色油魂”里、那些离家舍子,日日夜夜为油而搏,感人至深的故事里,深深体会到了石油人的伟大与艰辛,“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豪言壮语,在吐哈石油人中得到了最深的诠释。 无意中遇到《蒲类英雄》,作者是新疆巴里坤赵德智,对于生活、工作于疆土之上的石油人,对此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故事讲述了1206年,蒙古草原霸主成吉思汗西征,铁蹄所经之地,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途经西域咽喉--蒲类宝地。遭遇西国人顽强抵抗。最终,蒙古大军横扫蒲类草原,毁弃唐城,西征而去,空旷的草原上没有留下一个活着的人影,更将一个千古之谜,永久地遗忘在这片神秘的大地上。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大西国的子民们,十四年前在返回西国时迷了路,一队人马,上有六十岁老者,下有四五岁小孩子,困于二百里黑戈壁中,只有在戈壁中日夜行走的人,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艰辛,白天,黑戈壁的上空,太阳像一个大火炉,烧烤着大地,待气温迅速热了起来,黑戈壁上的每一粒石子就会散发出灼人的热量,大地也像一个火炉,烧烤着地面上生存的一切生灵,两区战马,一队人影,在浩瀚无边的黑戈壁深处艰难跋涉,眼看干粮、水所剩无几了,却仍然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苍茫戈壁,因为他们心中有美好的梦想,有无限的希望,所以他们不离不弃,没有气馁、没有退缩,互相搀扶着,彼此鼓励着,在体力耗尽,生命垂危之时,即使剩下最后一滴水,最后一口干粮食,依然来来回回你推我让,在经过日日夜夜戈壁摧残之后,虽然最终他们没有走出黑戈壁,但是,他们用自己坚强的毅力,成功的信念,寻到了水源,找到了绿洲,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重建起了新的家园,安居乐夜,共享幸福。 故事情节让我联想到了奋战在新疆戈壁的石油人,因为发现了石油,千里迢迢汇聚在这里,开始与寂寞为伴,与风沙为舞,与严酷的自然环境做着不屈的斗争,在漫漫的岁月征途上,一代又一代石油人为之奋斗,为之奉献,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满腔热情都洒在了这片热土上,使这片孤寂的戈壁大漠有了生机,充满了希望,蒸蒸日上。带着一种崇敬的心情,细细地品读着前辈们走过的石油路,包含着几多辛酸,几许困惑,几多磨难,几许沧桑。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魅力培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石油精英,树立了一代又一代石油人的楷模,他们怀揣着同样的理想,为了同一个目标,从不同的地方走到一起来,为祖国的石油事业奉献一生,没有怨言,只讲贡献,这种精神是何等可贵,怎能不值得人敬佩!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