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小戏《锯大缸》(上) 文/冯秉顼

冯秉顼

<h3>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华北农村的集市庙会,古楼戏台,甚至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广泛上演着一个民间小戏《锯大缸》,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至今五、六十岁年纪的人还能哼上几口。该戏情节简单,诙谐滑稽,效果强烈,据说是由东北二人转移植而来。主要演员只有两个,化妆多用民扮。一个是身着红袄绿裤头,梳发髻,戴几朵小红花,风情万种的王大娘。一个是头戴丑帽,短发短裤,腰系灰色扎带,小三花脸,红鼻子头,诙谐幽默的小炉匠轱辘子。伴奏乐器文场主要是唢呐、二胡、笙。武场为鼓、小锣、镲钹等。民间艺人或三、五位,或七、八个,走街串村,不间断演出,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br></h3> <h3>锯大缸剧照</h3> <h3>  《锯大缸》如同京剧《小放牛》、《小上坟》一样,唱腔和表演清新自然,别具一格。唱腔不用“西皮”,也不用“二黄”,用得是民歌小调“锯缸调”,一唱到底。每一句后面都加有衬腔(有时用乐器奏过门代替),简单朴实,韵味清新,很是好听。“锯缸调”原是全国普遍流行的民歌小调,多为民间歌舞表演唱,歌名是因广为流传的《锯大缸》的内容情节而得称。表现的是一个小炉匠挑起担子来到王家庄时,与王大娘之间为锯缸之事引发的一场幽默诙谐的喜剧故事,表现出农村的生活趣事。全曲旋律流畅明快,特别是有时一唱众和,由一人领唱,众人帮腔“呀儿哟依个呀儿哟,呀儿哟呀儿依个呀儿哟”,十分活跃风趣。另外唱词有别于一般戏曲比较雅致的风格,使用了通俗、幽默的民间语言,似唱似说,唱说交替,使观众一听即懂。加之演员口齿伶俐、节奏鲜明的演唱,特别是王大娘的道口也采用了花旦的京白,声音清脆,吐字如珠,语调明亮悦耳,轻快欢畅,成为这出小戏的一大看点。</h3><h3> 这出小戏很多剧种都演,河南豫剧、曲剧叫《王大娘钉缸》,也叫《百草山》。徽剧叫《百鸟朝凤》。川剧叫《大补缸》,又叫《百草坡》。秦腔叫《钉缸》。河北梆子叫《王大娘补缸》。楚剧叫《补缸》。汉剧、湘剧等地方剧种也都有此剧目,说明这出戏影响相当广。</h3><h3> 《锯大缸》取材于明传奇《钵中莲》之一折,写观世音菩萨普救众生的故事,这出戏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由中国京剧院三团整理演出。前一半是喜剧,后一半是武打戏,大致情节是:有个叫旱魃的妖怪成了精,化身为王大娘,在世间作恶。天神要治她却无法下手,因为她有个取死人噎食罐炼成的黄磁缸,能隐能显,能大能小。天神再有法力,她只要往缸中一躲就安全无事。有一次在与天神较量时,这妖缸被巨灵神给打裂了一个小口,王大娘极力要把这小口补上。观世音菩萨知道了此事,命土地神变成了锯缸的小炉匠,按照观音旨意,假补真毁,借机把这口妖缸砸碎,使妖怪无处藏身。土地神的用意被王大娘发现后就引起了一场神妖大战,最后妖魔被制服,束手就擒,为民除了害。</h3><h3> 京剧表演艺术家徐碧云(公元1903—公元1967)先生曾被誉为梅、尚、程、荀之后的京剧五大名旦之一,五十多年前,他带着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徐碧云京剧团”到开封演出,曾成功地表演了《锯大缸》。那天是他儿子及儿媳演的《凤还巢》作为垫戏,而他演出的小戏《锯大缸》则作为压轴戏。这出戏虽短,但却能全面展示他唱、念、做、打各方面的非凡技艺,全方位地显示出他名旦的风采。他身段优美,台步轻盈,依靠朴实无华的唱腔和表演,通过与小炉匠的调侃,尽显出王大娘的风骚。后半场的武打戏他又一身武旦打扮,一招一式十分规范,干净利落,不时引起阵阵掌声。这出戏虽然短小,却充分表现了演员的演唱技巧及摸爬滚翻一系列“打出手”功夫。</h3><h3> 《锯大缸》这出民间小戏之所以经久不衰,人们百看不厌,深受老百姓的欢迎和爱戴,究其原因:一是它虽然讲的是妖魔鬼怪的故事,但丝毫没有“妖魔化”倾向,讲鬼不见鬼,说妖没有妖,妖怪也有几分妩媚妖娆,有几分可爱之处,当然最终被识破而受到了惩罚。故事告诫人们:人世间丑恶的东西总善于伪装,千万不要被其“美丽”的外表所蒙蔽。二是优美的唱腔,朴实的道白,把两个人物的神态刻画的惟妙惟肖,同时戏中通过诙谐、调侃的成分增强了喜剧效果,也增加了这出戏的明快色彩。刻画人物没有简单的“脸谱化”,戏中人物布衣素装,叼长烟袋,粗俗自然,贴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三是融演唱、武打、舞蹈、杂耍等各种技艺为一体,充满游戏色彩,令观众在观看中解除疲劳,享受愉悦。主要剧情如下:</h3> <h3><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人物:轱辘子(小炉匠,山东宁津人)</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王大娘(农村妇女,河北王家庄人)</div> </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 场</h1> 轱辘子挑着担子上。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放下担子(白):轱辘子本是宁津人,乐子姓张我姓张。我大号张怀玉,小名乐子,人送外号叫轱辘子。爹娘死的早,叔叔婶婶把俺养活大,俺就学了手艺了。</div> 幕后搭架子:你学了什么手艺了? 轱辘子:俺学的是吱嘎嘎,吱嘎嘎。 搭架子:啥叫吱嘎嘎呀? 轱辘子:俺学了木匠了。 搭架子:你学了几年哪? 轱辘子:俺学了三年。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搭架子:这又是什么手艺呀?</div> 搭架子:你学成了吧? 轱辘子:俺只会拉锯,不会打线。 搭架子:你真是个笨蛋。 轱辘子:俺又改了行了。 搭架子:你改的什么行呀? 轱辘子:俺又学的是呼嗒嗒,呼嗒嗒。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搭架子:这回改的什么行啊?</div> 轱辘子:俺学的是铁匠。 搭架子:你学了几年哪? 轱辘子:俺学了三年。 搭架子:这回学成了吧? 轱辘子:俺只会拉风箱,不会看火。 搭架子:你真是个笨蛋。 轱辘子:俺又改了行了。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轱辘子:出门在外要手艺,七八年功夫没回家,闺女小子一大群。大伙别笑话俺,因为俺省吃俭用攒下俩钱儿,当家族门的帮我张罗了个媳妇,大我五岁,带来俩闺女仨小子。俺今儿趁天好,不免下乡走走。</div> 轱辘子:俺学的是锯盘子锯碗。 搭架子:这回学成了吧? 轱辘子:学成了。 搭架子:你有家了吧? 搭架子:今儿个是黑道日,不能出挑。 轱辘子:管它黑道白道,你们歇着,我可出挑啦!老牛肉—— <p style="text-align: left;"> 王家庄有个王员外, </h3><p style="text-align: left;"> 搭架子:再会(烩)。 轱辘子:小白菜—— 搭架子:再见(间)。 轱辘子:走啊!挑起挑子。 轱辘子(唱):轱辘子我笑脸仰, 挑着担子走四方, 东走西串赶路忙。 今日我我不上别处去呀, 出门就奔王家庄。 </h3><p style="text-align: left;"> 摘下帽子气死月亮。 </h3><p style="text-align: left;"> 王员外家有三个大姑娘。 三个大姑娘人才好, 玻璃花长在眼珠子上。 大姑娘本是双失目, 二姑娘本是目失双。 顶数三姑娘眼力好, 未曾走道先扶着墙。 三个姑娘挑女婿, 一个更比一个强。 大姑爷是个秃葫芦瓢儿, </h3><p style="text-align: left;"> 轱辘子我念念叨叨来得快, </h3><p style="text-align: left;"> 二姑爷是个秃瓜蛋, 转遭没毛当么间儿光。 顶数三姑爷长的好, 流脓搭水儿一脑袋秃疮。 三个姑爷来上寿, 不用点灯照红了墙。 四邻八家来救火, 搬着梯子上了房。 哪是别人来放火, 原来是三个小秃放的光。 </h3><p style="text-align: left;"> 轱辘子一声高来一声低,</h3><p style="text-align: left;"> 惊动了上房王大娘。 </h3><p style="text-align: left;"> 王大娘手拿着旱烟袋上场 </h3><p style="text-align: left;"> 不大一会儿就来到了王家庄。 挑子放在了十字路口, 丁字步一站开了腔: 头一声我吆喝焊烟袋, 二一声我吆喝配锁簧。 三一声吆喝锯盆子碗, 四一声吆喝锯大缸。 锯盘子锯碗锯大缸, 尿憋子破了我也能锯上。 </h3><div style="text-align: left;"> 碧玉的金钗插发上。</div> 王大娘(唱):我正在绣房盘绒线, 忽听门外闹嚷嚷。 伸手拿过了旱烟袋, 针线箩筐推在一旁。 想到街上看一看, 打了个欠身下了床。 头上梳的本是乌云鬓,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前走一步叮当响,</div> 江南香粉擦满面, 苏州的胭脂抹在唇上。 身穿石榴大红袄, 绿缎裤子甩大裆。 迈动金莲往外走, 鞋尖儿以上顶着铃铛。 后退一步响叮当。 <p style="text-align: left;"> 我冲着轱辘子招招手, </h3><p style="text-align: left;"> 王大娘我走了一个连环步, 叮当响来响叮当。 穿房越院来的快, 转眼儿来到大门旁。 用手推开门两扇, 原来是轱辘子来串乡。 </h3><p style="text-align: left;"> 有点活儿跟你商量。</h3><p style="text-align: left;"> 昨天我打了一个黄瓷罐,</h3><p style="text-align: left;"> 今儿个又打坏了一口腌菜缸。 </h3><p style="text-align: left;"> 两件家伙并一块儿, </h3><p style="text-align: left;"> 轱辘子:没看见家伙不能讲价, </h3><p style="text-align: left;"> 咱俩讲讲买卖行。 </h3><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回到上房去搬缸。</div> 搬出缸来好商量。 王大娘:叫声掌柜的跟我走,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三搬两搬没搬动,</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叫声大兄弟快帮忙。</div> 二人转场。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瞧瞧罐子又看缸。</div> 轱辘子:进得院来留神看,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大娘的口子真够长。</div> 大娘的窟窿真够大, 王大娘:我的窟窿通天大, <p style="text-align: left;"> 轱辘子:不管口子有多大, </h3><p style="text-align: left;"> 我的口子八寸长。 轱辘子我也能把你给锯上。 </h3><p style="text-align: left;"> 轱辘子(白):大娘,家里没别人啦? </h3><p style="text-align: left;"> 说是迟来那是快, 我帮着大娘来搬缸。 王大娘(白):没人。 </h3><p style="text-align: left;"> 王大娘:干什么? </h3><p style="text-align: left;"> 轱辘子:打头的呢? 王大娘:出门了。 轱辘子:半拉子呢? 王大娘:都玩去了。 轱辘子:正好。 轱辘子:搬缸。 </h3><p style="text-align: left;"> 轱辘子(白):这黄的是什么? </h3><p style="text-align: left;"> 王大娘(唱):叫声师傅你使点劲。 轱辘子(唱):我吃奶的劲头都用上。 王大娘:把缸滚到大门外。 轱辘子:我拿起锤子叫叫缸①。 </h3><p style="text-align: left;"> 王大娘:我说的是大酱呀。 </h3><p style="text-align: left;"> 王大娘(白):是大酱。 轱辘子:(用食指抿了一下,放到嘴里尝尝)大娘,这大酱是谁下的? 王大娘:你是我下的。 轱辘子:大娘,你怎么骂人哪。 </h3><p style="text-align: left;"> 王大娘:不坏,找你来干什么? </h3><p style="text-align: left;"> 轱辘子:(出相)大娘下的酱,怪不得喷喷香呢。</h3><p style="text-align: left;"> 王大娘:我下的都吃完了,这是老更倌下的。 轱辘子:(出相)我说恶苦恶苦的呢。大娘,这缸是坏缸。 轱辘子(唱):这口缸横三竖四七八道纹, </h3><p style="text-align: left;"> 轱辘子:许我要价许你还价, </h3><p style="text-align: left;"> 一道大口子通到底上。 大锯子要用六七十个, 小锯子也得五六十双。 王大娘(唱):我问掌柜的价多少? 轱辘子:少说也得一块现大洋。 王大娘:买个新缸钱多少? 锯口旧缸你要一块现大洋。 给个价钱又何妨。 </h3><p style="text-align: left;"> 轱辘子:我猜不着了。 </h3><p style="text-align: left;"> 王大娘:铜钱不给你多和少, 我就给你(用两个手指比划)这些双。 轱辘子(白):你给我二百双? 王大娘(白):不对。 轱辘子:两千双? 王大娘:不对。 轱辘子:二十双? 王大娘:还不对。 王大娘(唱):这点小活要这么大慌, </h3><p style="text-align: left;"> 我要给你整八双。 </h3><p style="text-align: left;"> 给你个小秃②买块糖。 轱辘子(唱):丧气丧气真丧气, 今天碰上个坏大娘。 你这个活计我不做, 我挑起担子奔东庄。 轱辘子挑起担子要走,王大娘急忙拦住不放。 王大娘:叫声掌柜的你别走, 放下担子好商量。 铜钱不给你多和少, </h3><p style="text-align: left;"> 幕后王大娘喊:掌柜的吃饭喽。轱辘子应声而下。 </h3><p style="text-align: left;"> 轱辘子:八双铜钱刚够本。 不图挣钱还图个看大娘。 王大娘(白):我看天气也不早了,这么着吧,我去做饭,烙饼炒鸡蛋。吃饱喝足你再干,钱多钱少依你算,行了吧? 轱辘子(白):行,咱就这么办! </h3><p style="text-align: left;"> 双方成交,王大娘下场,轱辘子坐在溜平地抽烟。</h3><h3></h3> <h3>  作者简介:冯秉顼,学者、作家,1952年6月出生于河北省文安县。出版专著27部,300多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诗歌等发表于全国各级报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