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崇正斋的美篇

田园@崇正斋

<h3>  当代愚公——赵成新</h3> <h3> 赵成新,1951年出生,中共党员,郏县堂街镇龙王庙沟村人。1970年因生产队的需要,他初中肄业回乡担任本生产队记工员。回乡后他为改变家乡落后面貌,带领本队青年开荒造林、绿化荒山。1974年11月因开挖“青年洞”而享誉省内外。1975年12月参加了“许昌地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在大会上他作为回乡知青代表做了“立下愚公移山志 敢教天堑变通途”的典型发言。1976年被上级推荐到河南农学院(今河南农业大学)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郏县农业局工作。</h3> <h3> 在龙王庙沟的村南有一座横阻的山岭,给居住在山岭南北的人们的农业生产和出行形成天然屏障,赵成新决心打开这把“千年铁锁”。</h3><h3> 1974年11月14日辰星末落,他奋力向山岭撅下第一镐。在艰苦的环境条件下,他凭着坚强的意志和必胜的决心,克服重重困难和疲劳病痛,昼夜鏖战。于1975年4月14日完工,用110天时间,挖通了一条长86米;宽2.2米;高2.25米的隧洞。天堑终于变成了通途。 隧洞开通后,极大方便了本村和邻村社员的农业生产和出行。6月被堂街公社党委、龙王庙沟大队党支部命名为“青年洞”。</h3> <h3> 1975年11月13日,《河南日报》在二版以“青年愚公凿山记”为题,刊发了赵成新的凿山挖隧洞的先进事迹。并配发了边智清的《青年愚公凿山的启示》评论文章。</h3><h3> 他坚强的意志和坚轫不拔的愚公精神,成为了人们学习的榜样。</h3> <h3> 这条隧洞在赵成新几十年如一日的悉心呵护下,至今仍然发挥着它当年的功能和作用。</h3> <h3> 为方便山岭南北群众的生产和出行,2014年冬,赵成新携儿子赵占朋义务拓宽了通往隧洞的狭窄山道,利用废弃的石料和建筑残料砌筑起的山沟坝墙,取名“金钥路”。</h3> <h3> 别具特色的“金钥路”山沟坝墙</h3> <h3> “花甲”之后的赵成新,他利用上大学掌握的农林知识,又动起了承包荒山种植花果树美化荒山的念头,以改变生态环境和脱贫致富的愿望。图为2014年9月5日在山顶给记者谈自己的规划设想。</h3> <h3> 2014年10月22日,赵成新承包了本村民组的九宫山南北山坡荒地80亩。承包前的荒山野岭杂草满坡,荆棘丛生,无路可走。</h3><h3> “植树先修路”,赵成新发扬“老愚公”的精神,又全身心投入到人生的二次创业之中,他自己挖山石修路基,终于修出果园道路多条。</h3> <h3> 在荒山上他砍伐清理灌木丛和荒草杂树,挖树坑种上柿树、核桃等果树和观赏花木树苗;他松土浇水;剪枝嫁接,精心管理,艰心的付出果林长势茂盛,己逐渐开始挂果。</h3> <h3> 赵成新说:这样的果园栅栏门共设有四个。</h3> <h3> 经过近五年的孤军奋战,赵成新辛勤的汗水遍洒山坡,他的愿望己成为现实,当看到生长茂盛的果树时,他喜上眉梢,笑的多么的开心!</h3> <h3> 昔日荒山岭,今朝花果山——“百日红”映照着历尽艰辛的果林主人脸庞。</h3> <h3> 这柿子长的够大吧?</h3> <h3> 嫁接的大枣硕果累累</h3> <h3> 挂果的核桃在枝条上随风摇曳,它拨动着果园主人激动而喜悦的心律。</h3> <h3> 含羞渐红的大枣招来了翩翩蝶舞</h3> <h3> 排列的密不透风的花椒树,竖起了一道绿色“屏障”。</h3> <h3> 风景秀丽的“花果山”下,汝河水缓缓向东流去,宛如一幅多彩的画卷。</h3> <h3> 赵成新的宅院正面对着“花果山” </h3> <h3> 2017年10月,郏县广阔天地乡《广阔的天地》杂志编辑部的部分编辑人员,在“青年洞”前采访赵成新。</h3> <h3> 本美篇制作者2014年9月,在“青年洞”前与赵成新合影。</h3> <h3> 当年的“青年愚公”面对《平顶山晚报》记者的采访,滔滔不绝地道出他的远景设想,在改变家乡面貌和二次创业的道路上,“老愚公”不忘初心永不停步!</h3> <h3>文字、摄影、藏品:田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