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一地坑院

歪歪姥姥

<h3> 观龙门石窟之思</h3><h3>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城南十三公里处。它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算起来应该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现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件。这里香山和龙门山对峙,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远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古称“伊阙”。龙门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自古以来,龙门山色被列入洛阳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h3><h3> 进入景区大门,秀美的伊河波光潋滟,两岸垂柳婆娑,微风过处,碧绿的柳条随风曼舞,摇曳生姿。抬头望,眼前是镶嵌着苍劲有力的“龙门”两个大字的褐色圆顶拱门,与青山绿水相依,显得庄严神秘,我忽然就想起了“鲤跃龙门”。我们谈笑风生,在龙门前留下倩影和欢笑。</h3><h3><br></h3><h3><br></h3> <h3>  进入龙门,放眼望去,东西两座青山相对而立,伊河的东岸是香山,西岸就是龙门山。龙门石窟开凿于山水相依的峭壁间,如同镶嵌在西山上的一颗明珠,与对岸的香山寺隔河相望,遥相呼应,碧波荡漾的伊河水缓缓流淌秀美,恬静。</h3> <h3>  随着众人前行,我也逐渐靠近了景区,当近临了窟龛,却失望是逐渐的加大了,原来这里虽有窟龛无数但可看的佛像寥寥。不仅“十洞九空”,就是有仅几尊佛像也是缺胳膊少腿,甚至整个头颅被锯掉,几乎没有一个完整、完美的佛像存在了,所见都是残缺、都是破坏、都是劫后的余生。随着拥挤的人群我努力寻找着、发现着还存在的佛像与雕塑。但更多的是让我看到空洞与残缺。</h3><h3><br></h3> <h3> 满怀悲愤的观看,又会气愤的想,是谁如此任性的损坏了这些佛像,有是谁有这么大的仇恨,用这么大的力气来破坏。听导游介一是唐武宗时期的灭佛运动、使石窟蒙难;二是清末和民初年石窟造像被盗严重;三是民国政府修建龙门西山下道路时也大量炸毁佛龛;四是战乱时龙门石窟造像受到了疯狂的盗凿。许多头像、碑刻、浮雕被日本、美国的文物商人收购运出国外。恰恰是最灭绝文化和古迹的文革,龙门石窟却没有遭到继续破坏,是洛阳人民保护了龙门石窟。</h3><h3> 历史伴随着我们是不断的战乱与内耗,成者王侯败者寇,龙门石窟或者说反映民族的沧桑史。</h3><h3><br></h3><h3><br></h3> <h3>  走出景区,离开了龙门石窟,可那残破的佛像犹如阴云一般,在我心中挥之不去。希望龙门石窟此后无殇,让这抹风景一直闪耀!<br></h3><h3><br></h3> <h3>  回头望一眼青山碧水的自然景观和鬼斧神工的人文雕刻,心中竟有些依依不舍。许是这里的山水因龙门石窟而诱人,或者龙门石窟因这儿的山清水秀而更加神秘,两者相映成辉,绚丽旖旎。此时,此地的我是最真实的自己,从容山水间,最想放逐我的内心,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份简单,宁静也许最是难能可贵。此刻,我由衷的享受身在其中的闲适、轻松、自由和快乐。(文:雪斌2019.7.31)<br></h3> <h3><font color="#39b54a"> 7月31日, 地坑院也叫天井院,当地人称为“天井院”、“地阴坑”、“地窑”,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据说已有约4000多年的历史了。</font></h3> <h3><font color="#808080">  吃过午饭,大家来到 三门峡市区往南约十公里的北营村,这里居民的房子都修在地面下,</font>院中通常还栽植一两棵果树,如柿树、枣树、山楂树、苹果或石榴树,树冠高出地面,露出树尖。<font color="#808080">让人领略到</font>“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这种<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奇特的地下古民居建</span><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筑奇观。</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span></h3> <h3><font color="#010101">  随着时代变迁,这些依然保留的几处较为完整的地坑院,现在还有人居住,大多是老人,听老人讲年轻人都不愿住地坑院,在外打工挣了钱都在地面上盖起了砖瓦房,一些地坑院被废弃倒塌,老人们不愿舍弃住了几十年的地坑院,或许不久这些地坑民居将消失……。</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