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盛夏时节,虽然已经过了中伏,天气仍然还很炎热的。一天清晨,我约上两位文友,一路谈笑风生,准备去家乡河北镇李各庄村,观看民俗宅院,领略一下大自然风光,</p><p class="ql-block">李各庄,这个秀丽的山村,前面有大石河,而背靠南寨山,依山傍水,秀丽的山峰,绿色的河水,养育着家乡的人民。这里人才辈出,赵然,赵广仁,谢玉雄,曾从这秀丽的山村走出,为中国革命做了贡献。</p><p class="ql-block">有段家宅院,还有勤劳致富,功德千秋的苏家大院,那些功德之事,虽然早以被人们淡忘,但那些宅院还在。我曾经听过“传说”,却没有适当的机会实地考察,这次在两位矿友为向导,走进这秀丽的山村。</p><p class="ql-block">段家叔侄俩,志海和维桐,他俩是我矿上的工友,也是李各庄村人,由他俩做向导,理所当然,也是顺理成章。虽然他俩是叔侄相称,又是同龄人,俩人也有不同的爱好,志海侧重文学创作,而维桐,却喜欢音乐与摄影,俩人经常合作,创作杰出的作品,深受人民喜欢,这次与我同行,目的是深度了解李各庄两处宅院。</p><p class="ql-block">我们仨人行走在大街上,突然一个别致门楼印入眼帘,维桐说:“这就是段家宅院”,我上眼一看,宅院却不一般,这座有清朝风格的宅院,坐落在李各庄前街,宅院坐西向东,而且是两进院落,主院为四合院落,上房五间,南北厢房各为三间,前腰房为五间,中间为过廊,为前后出廊,却面朝里院,呈口字型结构,而前院,两边各有厢房两间,门楼仍然保持完好,进出方便。</p><p class="ql-block"> 走进这家宅院,院内有人居住,也成为段氏家族后人,而跟宅院原主人段拔贡,这位清朝文官,没有什么联系,也属于段氏后人。他站在院中,滔滔不绝,讲述着这院里的来历,不仅有传说,还有族亲的传承。咋样,据说有100多年的历史。我问他宅院主人叫什么?他却没有答出,只知道叫段拔贡,是清朝文官,我说“拔贡”只是官称,他的名和号?却一概不知,还知道是清朝的官员,民国的议员,有权有势,也称得上当地的一代豪绅,也有时代的光芒。</p><p class="ql-block">从宅院的结构来看,也是非常讲究,经过100多年岁月的沧桑,房子原样没走型,仍然基本完整,正房五间,虽然前小出廊,不足一米,四柱相称,正房里两边有门,均以木制格栅,两边各有八块儿膈扇,雕龙刻花,木花色则传统相见,而正屋条几虽然不见,而木质材料都是上等,历经这么多年,仍然不走形,不掉色,让那些收藏者,欣喜若狂,忘想以廉价收购,却被目前的院主人,当场拒绝。</p><p class="ql-block">这院传承了历史,有着民俗文化,而正房台阶,仍己九登而设,而宽度也是九尺,宽敞大方得力,两边斜坡均以青石为主,门前侃墙虎皮石相称,六梁十四根柱,有显著的特点。四个柁脸方方正正,看上去极为大气,青石板房脊檐,上有青瓦覆盖,两边厢房而配,院内别致有序。</p><p class="ql-block">据家族人讲:在宅院门门楼外,有上马石一块,汉白玉石墩,旁边还有一盘石碾,虽然碾子被分离,碾盘和碾咕噜还在,那棵槐树早已无影无踪,让宅院失去往日的兴旺。据家族人介绍,此院的主人们,在民国后期,都去了台湾,60年代中期,段拔贡的儿媳妇“尹菊香”,曾来过此院,那是一个文化人,虽然也裹着小脚儿,从谈吐说话,那也是大家闺秀,不失礼节,让李各庄人记忆犹新。八十年代初,段拔贡的儿子“段致黔”,也曾写信给家乡,想落叶归根回故乡,却没得到回音,之后也查无音信,就此放下。段家宅院,也无从考证,但此院基本完好,住有村民,也见证了历史,留下了民俗文化。</p> <p class="ql-block">我们离开段家宅院,顺着前街而行,虽然正在雨季,大石河的水,仍然没显示出,那波涛滚滚,学生时代曾畅游的东湾,现在早已不见了踪影,河上的吊桥,被水泥桥取代。观看着河中美景,边聊边看边走,没有多长时间,便到了苏家大院。据志海介绍,苏家大院外墙门楼早已不见,两边盖了一些小房,但院落仍然保存完好,对苏家大院,还是可以考证。志海是苏家的姑爷,老丈人就住在苏家大院,三间东厢房,也曾经听过,老丈人苏士利,介绍苏氏家族的经历。</p><p class="ql-block">苏家大院,那是一个完整的四合院,跟段家宅院基本相同,而不同的是,段宅院家坐西朝东,而苏家大院,却面朝大石河。过去河边有柳树成荫,杨树成行,旁边的小路,只能走骆驼和牲口,当年河水泛滥,两岸经常遭灾,而苏家大院,就坐落在前街,清末而建,前后两套院落,上房为五间,两边厢房,还有腰房,设计结构非常合理,也属于李各庄富裕人家。</p><p class="ql-block">据本村孙老师讲:“苏家从房山洪寺搬来,那时是清朝时期,苏氏兄弟两人,居住在大石河畔李各庄村,最开始靠炸油条,有固定的摊位,也有流动货郎,靠自己辛勤劳动,生意做的非常兴隆”。</p><p class="ql-block">李各庄村,有一姓王的住户,他每天从店里赊油条吃,时间长了,日积月累,造成债台高筑,无能力尝还,只好把王家的一块地,抵债给苏家,作为偿还债务,苏家有了这块地,便建起苏家大院。</p><p class="ql-block">苏家在此创业,房山城关的蜡烛厂,还有股份分红,家族人丁兴旺,而苏家在当地也有买卖。而苏振宗这位才子,娶了当地大户段家贤女,可称郎才女貌,而段家财大气粗,居然把南寨石板山的一半,作为姑娘的陪嫁,送给了苏家。因此,对面的石板山,一半归段家,另一半却归了苏家,苏家的资产不断壮大。</p><p class="ql-block">苏家大爷,被称苏大爷,在清朝皇宫当御医,在皇宫看病,据说家里还有朝服,不知是几品官?总之,在皇宫有差事。清朝康熙27年间,天空数日降雨,河水势上涨,波涛滚滚,冲垮了河道两边的村庄,而李各庄村,在这次山洪中,也遭到河水的袭击,房屋几乎冲没,财产严重受损,村民只好自救,将村子往上搬,建立村民住房,让村民有一个安生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河道修补治水,已成了常规,栽树造林,防洪筑墙,警惕洪水泛滥,可到了清朝光绪十九年,天空阴雨连天,雨似倾盆如注,河水迅速上涨,洪水泛滥,前后街道水漫为患,盖好的房子,修好的街道,又被冲垮,而下游被淹,可以这么讲,李各庄又一次被洪水冲垮。</p><p class="ql-block">这一年己到了光绪二十年,做为当地知名人士苏振宗,村民都称他为“苏四爷”,他望着涛涛的的河水,看着受灾的村民,他亲自奔河北省,房山县拜见官员,并多方筹集钱款,用当地的石料白灰,修建防水墙,由辛开口,一直到南窖修防洪墙,并将李各庄村街道进行改造,两项工程历时四年,到了光绪23年,工程才得己完工,使李各庄村民居住,还有河的两岸村民,从此有了安全感,再也不担心洪水的泛滥。</p><p class="ql-block">这一功德之事,民心工程,让苏振宗和苏禹民父子俩,苏振宗德高望重,功成不居,而苏禹民年富力强,赢得朝廷的嘉奖,也受到六山会的赞赏,附近27个村庄也送了牌匾,都为苏家送牌匾,敬赠苏禹民先生:“敬诚先志”,悬挂在苏家大院,都是公德立碑,只是落款不同,李各庄村西石碑为证。从此,李各庄村民安居乐业,村民生活富裕,生活中再也不用担心洪水之患。</p> <p class="ql-block">苏家大院的人,为国利民,村民遇险,绝不袖手旁观者,尽苏家最大的能力,做功德无量的事情。那一道坚固的防水墙,让滔滔的河水顺河道而下,而河岸边李各庄村民,安居乐业,每到汛期而来,他们都有了安全感,赞扬苏家的功德。</p><p class="ql-block">七七事变后,日本侵华的魔爪,伸向了华北,全国抗日热潮,日益高涨,国家面临着灾难,而苏家认为,有国才有家。1937年秋,苏家院中苏世唯,这位热血青年,走向了抗日的道路,虽然误入国军系列,在华北战区,作为国军军官,能坚持抗日思想。</p><p class="ql-block">而院中姐弟妹中,苏世珍,苏禹民长女,抗战之中,被称为“石珍”姐,那是1940年春,听苏世利讲:“那是民国二十九年正月初四,苏世珍就离开大院,参加了革命。那时,河套河已被日本战领,而河北有日本的岗楼,过往人员严格盘查,为了安全起见,苏世珍打扮成一个妇女模样,她身穿大襟棉袄,脚穿家做棉布鞋,头上梳着小纂,骑着黑色的毛驴,从苏家大院里走出。由二弟苏世利在后面赶着毛驴,通过了日本关卡。沿着河套的石子路,去了佛子庄,投身了革命,在姜师喆的介绍下,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苏世珍的大弟苏世伦,在1944年秋,也参加了八路军,他作战英勇,在解放战争中,曾参加张家口战役。全国解放后,曾任张北县县长,张家口市粮食局局长。而妹妹苏世荣,又称为“苏靖”,在1945年秋,参加了八路军,在115师独立团,却转战平西,后来去了东北,参加过辽沈战役,立功受奖。立功喜报送到苏家大院,由第四野战军司令部签署。</p><p class="ql-block">三弟苏世强,参加过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在朝鲜战场上,保家卫国,立功受奖。转业后,在湖南省委组织部工作。而二弟苏世利虽然没有出征,需留家照顾老人,在家乡房山煤矿工作,他在千里煤海,挥汗如雨,为祖国的煤炭献出了青春。</p><p class="ql-block">苏家大院,从苏振宗筹款修防水墙,到给苏禹民送牌匾,抗战时期,苏氏四兄弟抗战参军,苏家有着崇高的境界,有可歌可泣的事迹。苏家为了村民,为了国家,舍己为民,有着一代又一代丰碑。</p><p class="ql-block">这次李各庄之行,让我了解了过去,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追求。苏家大院里,曾出现四人为抗日英雄,有抗美援朝勇士,有国营煤矿的矿工,有吃苦耐劳的农民,真可偎,工农兵典型的代表人物,都出自苏家大院。</p><p class="ql-block">这里有民间史记,还有红色的文化,想想苏家大院曾经的所做,让人赞叹,让人敬仰,同样也让人佩服,也让一些人有了认识,对苏家大院的印象,那是永恒的记忆,心中的赞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