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执信女中66届初三(3)班往事......

缉珠

<h3>  1963年十二、三岁的我们从四面八方走进了执信女中,我们在这美丽的校园里一起学习、生活,同吃、同住、同玩耍,一起度过了难忘的少年时光。</h3> <h3>  下图:1986年同学齐聚学校探望当年入学任初一(3)班的班主任胡曼蝶老师。</h3> <h3>  下图:2014年同学相约一起赴港探望初二担任班主任及数学课的陈恩娜老师。</h3> <h3>  黄桂昕老师担任初三(3)班的班主任及数学老师,黄老师教学有方,管教严厉,在他的管教下,全班的数学成绩大幅提升......</h3> <h3>  邱新猷老师从初一至初三一直担任我们的英语教学,他和蔼可亲,与大家始终打成一片,直至今天仍每天与同学微信联系,那种师生情谊不言而喻......(图为庆祝入学50周年同学大聚会)</h3> <h3>  下图. 半个世纪后的2013,同学入学50周年大欢聚,邱老师伉俪专程从香港回穗并送上巨型大蛋糕予以祝贺! 加减乘除算不尽老师为我们做出的奉献,ABCD表达不完我们对老师的崇敬。 是老师把我们带进知识的海洋,把一切精力放在我们身上,这点恩情我们永远牢记心中。</h3> <h3>  转眼56載,从当年的青春少年,如今的年逾花甲,每个人虽然有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生活,但每个人并没忘记那浓浓的同学情谊,大家无论身处何方,仍彼此眷恋着这份难忘的同学情!(下图:2019.7.执信校庆活动同学聚会)</h3> <h3><br>“6633&quot;(66届初三3班)是一个有凝聚力、团结友爱的班集体。记得有一阶段,班里掀起吹口琴热,课间休息时,居然全班留守在课室齐齐吹起口琴音乐,那种集体凝聚场景至今仍有记忆,唱歌比赛,我班争得第一名,安乐的诗朗诵获得全初中部第二,各项田径比赛也取得优秀成绩……它体现了大家的齐心协力。6633的凝聚力延续至今,原51人的班集体,56年后的今天我们的微信群仍能聚集41人.......这就是6633的激情和凝聚力!(图为当年我们的课室)<br></h3> <h3>  当年入读的&quot;广州执信女中&quot;,文革期间一度改名为&quot;红女中&quot;,后又改为&quot;五.七中学。在那混乱时期,一张不伦不类的毕业证书也留下了曾经的记忆。 <br></h3> <p class="ql-block">  读书于执信女中期间,学校有组织各类课外活动,这张珍贵照片留下了当年参加红十字青少年活动的记忆。(照片提供:冼洁霞)</p> <h3>  文革期间停课“闹革命“,我们仨也随革命形势“冲火车”上北京,去接受毛主席的第七次接见红卫兵。当年串连过程的艰辛至今仍历历在目,在长沙下车洗脸差点上不回火车,在车上突然拉肚没法走去厕所,只能踩着挤满密密麻麻车箱人群的肩膀过去,列车员又帮忙敲开厕所,赶出里面挤满的十人左右……印象极深刻。</h3> <h3>  文革期间,学校处于无政府状态,学生只能各自为政,自找目标出行,有的北上串连、有的步行“长征”、有的深入工厂、煤矿......</h3> <h3>  一起长征上井冈山的四位同学,中途金兰不幸患脑膜炎发高烧不醒人事,在极危险又困难的时刻,她们沉着、冷静想尽办法,克服困难、相互关照一起度过了难关……</h3> <h3>  这是当年一起长征上井岗山的四勇士,左一为患脑膜炎的谭金兰。</h3> <h3>  文革期间我们 三个人瞒着家里买了到北京的慢车票,当天我上了车,但初一那陈同学的家人追到火车站,阻止她们两人上车。我蒙查查不知道,车开了不见她们两人,只好自己一个人坐车到武汉,幸亏武汉有亲戚,下车后去找我亲戚,谁知过几天后,她们又坐上车来到武汉找到我,然后一齐去武汉大桥玩。不过那时武斗很利害,现在想想都有点不可思议,在武汉大桥见一军人开这车在照像,我们不怕羞叫人让我们照一张,因此留下了这张摆拍照片。(文:李平)</h3> <h3>吴翠、丽新串连到武汉长江大桥</h3> <h3>  各种红卫兵组织,文革时期的产物,回想当年真的很幼稚、无知......</h3> <h3>大妙在同学的眼中,是个独来独往天马行空、我行我素的能人,如今她回忆以往那段经历写道: “成长从莾撞开始毛主席在天安门接见红卫兵,当年学子热血沸腾,无不想北京,见见心中的红太阳。我掐指一算,没我份,我不是红卫兵!名额我无份,无条件乘车上北京,但铁路是一条条枕木铺成了,沿着京广铁路一步一步地走,我也能上北京。真是无知致无畏,还胆大包天地约了李清及其妹同行。没走几天只到了軍田站就让逮回来了。被逮住的当晚,少年也知愁滋味,感到好像天塌下来了,睡不着了……长大了,知道了塞翁失马,焉知祸福。进工厂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了,我跟师傅学做落纱工。一天我上班后找清洁工具,在原地找不到,想到师傅曾将工具放在车间侧的房门后,我开第一道门不见,开第二道门还是不见,第三道门一开,眼睛一黑霎间感到要掉进万丈深渊。咕咚一响到底了,一阵门洞凉风吹来我醒了,顺着固定梯我上来了,不深,应是两米左右。师傅看到我脸青气弱的模样,问我啥回事,我说掉坑里了。师傅们说,你命大,刚好在冬季,里面没置风扇。原来那是空调槽洞。打后我气喘身体弱,师傅们说是我那次掉洞的后果,因掉下去时膝盖顶着肺门。历尽风险方见彩虹呀……”</h3> <h3>文革期间学校大门挂着“广州市红女中革命委员会”的招牌。</h3> <h3>文革期间在学校的留影。</h3> <h3>  下图:当年执信女中全校寄宿学生的大宿舍,在这里曾记载了我们一起生活的许多趣事,至今依然成为老同学聚会时津津乐道的话题。</h3> <h3>学生大宿舍楼顶合照</h3> <h3>  文革后期,工宣队进驻学校,图为工宣队员与我班部分同学合照。</h3> <h3>  1968年,毛主席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上山下乡”运动的浪潮。我们全班同学(除几位留城进工厂、几位继续读高中外)全部分配到海南农场和中山农村。(另个别同学投亲靠友回老家)</h3> <h3>  上山下乡分别之际,大家走在一起留影,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大合照。</h3> <h3>68.11.6.送別了到海南的同学,我们在珠江边也合照一张照片。(颖衡)</h3> <h3>安乐、镜、子如、青青被分往海南儋州西华农场。</h3> <h3>  到海南西华我班有四人,安乐、镜、青青和我,印象很深的一次是青青和我一起为橡胶芽接,青青误坐在尖尖的橡胶苗头上,鲜血顿时浸染了她的裤子,当时真是叫天天不灵,又没有担架,离连队驻地还有一段距离,大家只能扶着她慢慢挪回去,那次真是大难不死啰!印象深刻啊。(文:子如)</h3> <h3>收甘蔗 </h3> <h3>茅草房前的留影</h3> <h3>知青在连队的广播站,我和子如每天午饭后都上晒场旁大树上广播站向全队读语录和报纸。(文:孙青青)</h3> <h3>  在恶劣的环境中坚持学习。 记得我们连队的知青尽管不知前途如何?很迷茫,但大都不愿虚度时光,晚上都在挑灯夜读(火水灯),如安乐就在苦读英文,后在工作上被派上用场了。镜在读感兴趣的数学,我也在学自己喜欢的英语,(青青被调到其它连队了)。回忆起往事有苦有乐!(文:子如)</h3> <h3>  农场的文娱生活,当年知青演出唱革命歌曲,大家推我出来领唱兼指挥,每天吃完晚饭我就挨家挨户催大家出来排练。(文:孙青青)</h3> <h3>子如担当幼儿园老师</h3> <h3>  赴儋州探望同学,留下一张珍贵的影照。 </h3> <h3>当年一起在儋州西华农场同一连队。</h3> <h3>海南文昌南阳农场——魏胜利、黄美英、姚毅。图为李平从育种站到南阳农场探望同学。 </h3> <h3>在农场的日子虽然艰苦,同学们能在一起也很快乐。</h3> <h3><br></h3> <h3>美英的飒爽英姿</h3> <h3>苗圃劳动</h3> <h3>休闲时打牌娱乐</h3> <h3>胜利参加兵团一师篮球女队</h3> <h3>打球英姿</h3> <h3>  勤奋学习,认真复习数学课程。 </h3> <h3>当年同在文昌南阳农场的三位同学。</h3> <h3>  1968年11月曾绿佳,高扬眉,李平被分到海南文昌育种站,育种站是有研究培育优良橡胶种的任务,其他就与别的农场无二样。到农场第二天,农场用车拉我们全体知青到文昌县城转了一圈,我们在文昌河边留下当年倩影,寄回家报个平安。(文:李平)</h3> <h3>树位割面低的割胶方法用“推刀”。树位割面高的则用“拉刀”。</h3> <h3>收工归来的快乐。</h3> <h3>看到照片后面那个与椰树般高的木架子吗,是不是简陋到有点吓人呢,那是连队的广播台,下面全是当年的广播员。毎天派2人爬上去用铁皮广播筒宣传连队的好人好事。(文:李平)</h3> <h3>在海南农场,我割过胶,养过猪,还当过炊事员。相片后面的房子就是当年的做饭的厨房,当年物质缺乏,油米都是限量配给的,每人每月大米42斤,食油2两,那年代当炊事员是个苦差,没什么东西可煮,众口难调,经常时清水煮青菜,青菜煮清水,能吃肉的机会很少,不管男女,个个都是四五两饭也不觉饱。我当炊事员最难忘的一件事就是在大会战时,本应当天凌晨一点起来煮早歺,谁知太累睡过头,直到早上五点起床灯亮了才醒,我冲到厨房,看着凉凉的煮饭锅不知所措,眼泪泊泊,这时吃早歺的大军己到,幸亏很多知青都能谅解,炊事班的人都来帮忙,赶快炒凉饭,煮面条,在很短的时间解决了,但这次过失,使我至今难忘,但也使我深深体会到知青大家庭的温暖。(文:李平)</h3> <h3>我们全副武装在开荒工地上</h3> <h3>连队的胡椒地和菜园子。</h3> <h3>  多年后,我和绿佳都己从海南育种站回到广州工作,高杨眉仍在农场坚守了很长一段时间,她在农场担任卫生员,不管刮风下雨,随叫随到,任劳任怨。85年离开农场到海口农垦医院,努力提高医术,成为放射科的技术骨干,同时还很热心帮助农场的老工人求助看病,农场的老工人都很感激她。(文:李平)</h3> <h3>  海南文昌东路农场——李清(前排左1)、王肇恩(后排右2)、全小兵(后排右1)。</h3> <h3>执信女中一起分到屯昌中建农场16队的一共十人,我们班占6人——王缉珠、廖向东、林文凤、黄焕容、莫冰、杨丹。</h3> <h3>  我身背后是16队全貌,它处在深山老林之中,在吃、住、行生活条件极差的环境下, 幸亏有同学之间的互相体贴、帮助,我们还是挺过来了......</h3> <h3>  每天凌晨3点起床割胶,穿梭在几个山头的300多株胶树的胶林中。割胶、收胶几个小时在山里跑上跑下,全身的衣服被汗水湿透透,在胶林里山蚂蟥天天光顾,夜里割胶还不时碰到眼睛蛇、山猪、黄猄,夜里偶尔在胶林还看到磷火(老工人说鬼火)开始心里很害怕,但还是要完成当天割胶任务,久而久之胆子也越来越大了。</h3> <h3>  海南的山间水田,一踩下去,浅的到小腿肚,深的到腰际 ,田里&quot;三条蚂蟥作腰带&quot;,粘到腿上怎么甩也甩不掉,非常可怕!</h3> <h3>  当年在连队开荒、砍岜、撬石、开环山行、挖树穴,真是件苦差事,一天下来双手满是血泡,腰酸背疼直不起腰......记得在一次开荒砍岜中,一不小心捅到山峰窝,被山峰蛰到,整条腿又疼又肿,现在想起来还心有余悸。</h3> <h3>  刚到连队时,女知青全挤在一间茅草房,后来老工人腾出一部分瓦房让知青入住,此时巳经感到不错了。</h3> <h3>这是我们6人的宿舍,没有电灯,点煤油灯,没有自来水到水井打水,刚到16队冬天洗澡用井水洗,冻得全身发抖,后来与老工人熟悉了去老工人小茅草伙房烧点热水……</h3> <h3>16队的宣传站设在大榕树上,知青每天爬到树上,拿着广播筒大喊播报,当宣传的主角。<br></h3> <h3>扬丹、文凤她俩后来都分别当了连队的文书。</h3> <h3>当年一起在屯昌中建农场16队,回城多年后再相聚。</h3> <h3>  眉眉跟姐姐到海南白沙县龙江农场,图为农场宿舍门前照。</h3> <h3>  记得在校时,眉眉体弱多病,体育课都上不了,到了农场就没有“照顾”一说了, 艰辛困苦造就出坚强毅力,每天半夜三更起来,头顶一盏灯,完成236棵胶树的割胶任务。经过劳动的磨练,从学校时的弱不经风转变后来成为事业上的女强人。</h3> <h3>闲暇之余散步…,幻想着未来…,我清楚的记得当时我望着天边遥远的地方说“一辈子就这样了?”(文:眉眉)</h3> <h3>  胡嫦留校读高中,一年后69年到海南琼中加釵农场医院工作至80年回穗。</h3> <h3>庄清华68年12月28日去雷州半岛的东方红农场麻绳厂。</h3> <h3>后来调往九连小学当老师</h3> <p class="ql-block">  1968年插隊南郎公社翠亨大隊,照片是当时全部廣州去的知青。(妙颜前左3)</p> <h3>  我与弟及两个堂妹留影在翠亨村,我当時是一带三个去中山,用現在的说法,我们都是留守兒童,因为我们都是跟亚爷亚嫲大的(13岁到18岁)(文:妙颜)</h3> <h3>  背后就是我们住的炮楼,矮那间是厨房,只要下雨,炮楼与厨房都漏水,用尽桶与各物去接水都無用,因為漏的地方太多了.(文:妙颜)</h3> <h3>  汪颖衡投亲靠友插队于东莞麻涌大队。志英、美英前往探访时在渡船的照片。</h3> <h3>  1969年关以琪去杨村农场,留城同学潘洁珍特地为她裁缝了这件衣服,以琪一直保存这此照片,也留住了深厚的同学情。</h3> <h3>关以琪与潘洁珍</h3> <h3>  68年11月下乡到广东中山阜沙公社丰联大队1小队, 当知青下乡六年,既艰苦的一面又有乐的一面,更是锻炼了旳意志。学到了在书本未学到的知识。(文:麦惠环)</h3> <p class="ql-block">  背景是当年麦任教的公社小学校,麦1974年通过自己的勤奋学习,考入中医药中专,后来继续努力学习直到考取高等职称文凭,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独当一面的工作,成绩显著得到院领导的认可。</p> <h3>图前排左一:当年谭金兰插队于云浮安塘,任教于中学。</h3> <h3>当年的学校文艺宣传队,金兰前排左一</h3> <h3>  1969年元月去湖南秋收起义文家市公社投亲靠友,后因父母去了干校,弟妹无人管,于是又自带户口本回到广州。 去插队之前经过乐昌去干校探望父母,他们还不在一起,两老相距要走三十里,想到文革当时批斗父亲的情景,临别时心想这一去可能会是永别,不禁泪流满面,一步三回头,那时不堪回首的岁月……(文:彦滨)</h3> <h3>  同学们都到农村去,到边疆去了!....我与丽新因病留城,倍感孤零。可能是心血来潮,找到留校读书的几位同学,—齐照了这张相。真不明白为什么当时火药味那么浓?!相片上赫然留下的竟是&quot;战场上见&quot;几个大字!(文:吴翠)</h3> <h3>丽新虽然当年有病留城,在工厂车床操作起来依然是那么认真,一丝不苟。</h3> <h3>  1968年同学们上山下乡,我在原广州执信女中留校继续读书一年,1969年被分配到广州备战工厂一广州第三棉纺厂,前纺车间当了一名当时人人羡慕的纺织女工。(图:前排左3 潘洁珍)</h3> <h3>  工厂当时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都比较艰苦,周围都是荒山,厂后是老鸦山,再后是赤坭石矿劳改场,要去周边村落也要走20分钟左右,但那段时光,大家团结友爱,相互关心体贴,在三棉厂的苦中有乐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文:潘洁珍)</h3> <h3>胜利、志英回城后与同学相约的合照。(王穗娟、董秀芳、罗紫薇至今不见踪影,没办法联系重回6633)</h3> <h3>1976年春节,从海南回广州,见到久违的同学,倍感开心。</h3> <h3>  1984年我们班上山下乡的同学基本巳回到广州,这年春节期间,大家欢聚一堂留下大合照。</h3> <p class="ql-block">  下图: 2016年美国、日本、香港、澳门、及北京、海南等地的同学相约一起回到广州大欢聚。 </p><p class="ql-block"> 离开学校走进社会,她们经历了风风雨雨、惊涛骇浪的历练,个个成为社会的精英。她们无论身处国营单位、或私企,还是下海经商……都能勇挑重担,独当一面,把事业搞得风生水起! 每年的同学聚会,可以开心地了却同学之间一时的惦念,回顾一路走来,同学之间难忘的故事,才是最值的友情记忆。 </p><p class="ql-block"> 最后祝福大家健康快乐!祝福6633友谊地久天长!!!</p>

农场

同学

当年

海南

执信

连队

知青

我们

女中

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