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三个基本错误不能犯: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谋大,三是力小而任重。

高欢

<h3>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曾说过,人有三个基本错误不能犯: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谋大,三是力小而任重。</h3><h3><br></h3><h3>这三个错误的出处是在《周易》中,原句是,子曰:“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意思是,德行浅薄但却地位高贵,智能不足但却想有巨大的谋划,力量弱小但却身负重任,这样的人很少不遭受灾祸。<br></h3> <h1><b><font color="#ed2308">一、德薄而位尊</font></b></h1><h3><br></h3><h3> 德薄而位尊,大多数的人看到这样的描述第一时间都会想到秦始皇。秦始皇凭借自己的能力,一统六国坐上了始皇帝这样的尊位。又因为无视百姓的意愿,实施严苛的暴政而被推翻,德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h3><h3><br></h3><h3>我国有一句著名的古训——厚德载物,道德高尚者才能承担重大任务。上位者的道德要比能力更重要。如果没有道德的支撑,就算是暂时担当上位,统治也会很快坍塌。<br></h3><h3><br></h3><h3>隋炀帝杨广是世人公认的暴君,他不是没有才华和能力。他的诗文采极佳,他制定科举制度,建进士科,恢复建设国子监、太学以及州县学。<br></h3><h3><br></h3><h3>但是,他能力虽强,德行却低劣得令人发指。</h3><h3>他凭借弑父杀兄登上皇位,残忍至极。不仅如此,杨广仅仅因为嫉妒薛道衡的文才就将其杀死。帮他登上皇位的功臣张衡也因为劝他不要滥用民力惹来杀身之祸。他不顾百姓死活而过度残暴征敛,为了攻打高丽,连广大百姓的死活、国家的存亡都不顾。</h3><h3> </h3><h3>虽然隋炀帝他凭借手段坐上了皇帝这样的高位,但是他缺乏德行,荒淫无度,导致隋朝统治终被推翻。</h3><h3> </h3><h3>位尊之人,德行尤为重要。领导有足够的道德,制定的战略计划和管理制度才能以人为本,使组织得到长远的发展。我们在生活中,我们要认清自己的德行,如果德行不足却去争抢领导的位置,难免会因为凝聚力不足而坐这个位置坐得很累。</h3> <h1><b><font color="#ed2308">二、智小而谋大</font></b></h1><h3><br></h3><h3> 西楚霸王项羽一代枭雄,曾对皇帝这个位置发起冲击。但他鸿门宴上放弃杀刘邦的机会,还把自己的眼线告诉了刘邦。兵败后,放弃逃生的机会,最终拔剑自刎。</h3><h3><br></h3><h3>项羽显然智慧不足以支撑他成帝,难当大谋,最后失去了自己的生命。<br></h3><h3><br></h3><h1><b>同样失败的还有王安石。</b></h1><h3><br></h3><h3>公元1069年,是王安石变法开始的一年。变法施行后百姓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其中对百姓危害最大的是青苗法和市易法,青苗法在实行过程中,有很多贪官污吏层层盘剥,将变法规定的二分利息涨到夸张的三十几倍。<br></h3><h3><br></h3><h3> 市易法原本也是为农民着想,平价收购农民手中滞销货物。结果却变成了官府强收那些畅销的货物。变法施行的一段时间,许多日常用品都大涨价,而官府却赚了个盆满钵满。</h3><h3><br></h3><h3> 最后由于不满变法的民众越来越多,群情汹汹,王安石变法也宣告失败。这场变法确实挽救了国家的经济,但是国富民穷的变法不可能会是一场成功的变法。</h3><h3><br></h3><h3>王安石的谋划一扫当朝“三冗”颓态。不过王安石智能随高,这样的谋划对于他来说还是过大了,特别是谏官提出修改意见时还被他罢免,如此一来,仅凭王安石的智能面对举国变法显得独木难支。</h3><h3><br></h3><h3> 《周易注》中说道:“智小谋大,不堪其任,受其至辱,灾其自身。”谋略太大而智能不够,便无法承受谋略中的任务,随后就会感受到完不成任务的耻辱,自身也会发生不好的灾祸。</h3><h3><br></h3><h3>生活中,我们策划谋略、给自己定目标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智能。若是智能不足,具体问题出现之后无法解决,再大的目标也难以继续完成。<br></h3> <h1><b><font color="#ed2308">三、力小而任重</font></b></h1><h3><br></h3><h3> 一个人要知道自己有多少力量,如果不自量力,妄图硬抗一些自己完成不了的任务,结果往往是自己无法承受身上的重担。</h3><h3><br></h3><h3> 战国时期,秦武王是一个出了名的大力士,喜欢角斗。国内的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等人都因为秦武王的喜爱而成为了达官显贵,他们经常进行决斗比赛。有一次,秦武王来到东周洛阳,看见大禹留下的九鼎,就与孟说打赌谁能举起殿前的大鼎,孟说不行。秦武王亲自举鼎,结果折断膝盖骨而死。</h3><h3><br></h3><h3>秦武王因为没有认识到他的力气对于九鼎来说过于弱小,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现在,举鼎绝膑经常用来形容那些自不量力的行为。<br></h3><h3><br></h3><h3><br></h3><h3><br></h3><h3>在《左传·隐公十一年》载有这样一段历史故事:</h3><h3><br></h3><h3> 在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其中有两个诸侯国,郑国和息国,他们产生了争执,战争在即。当时,郑国的综合国力要比息国强大很多,不仅军事方面要强于息国,人力物力也优于息国。</h3><h3><br></h3><h3> 但是息国的国君没有正确认识自己国家的实力,他坚决不采取协商求和的方式解决两国的争端,反而召集大臣们想要攻打郑国。大臣们纷纷出言反对,但是息国国君自认为国家足够强大,最后还是选择了出兵。郑国接战,果然凭借自己的强大实力战胜了比自己弱小的息国。</h3><h3><br></h3><h1><b>曾国藩说过:“力小任重者踣。”踣是指跌倒,这句话就是说力小任重必然会栽跟头。所以,任务是由个人的能力支撑起来的,每个人的涉猎的领域和范围不同,能力不一。</b></h1><h3><br></h3><h3>有重大的任务摆在面前时,首先要考量一下自己的力量。如果力所不能,重任必将无法完成,就像秦武王绝膑和息国灭亡一样。<br></h3><h3><br></h3><h3> </h3><h3><br></h3><h1><b><font color="#167efb">纵观这三项错误,德薄位尊、智小谋大、力小任重,这都是由于对自己的认识不足、好高骛远而产生的。</font></b>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找到准自己的位置,地位不必过尊,适合自己的德行就好;谋划不必过大,符合自己的智能就好;给自己规划的任务不必过重,量力而行就好。</h1><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