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笔记|成长的八个阶段

海绵宝宝

<h3>吸进去的是水</h3><h3>挤出来的还是水</h3><h3>只是</h3><h3>有了温度</h3> <h3>  </h3> <h3>☄️☄️☄️☄️☄️☄️☄️☄️☄️☄️☄️☄️☄️☄️☄️☄️☄️</h3> <h3>  社会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h3><h3> 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h3><h3> 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h3><h3> 它也告诉每个人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哪些心理品质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人以反思的依据。</h3> <h3>  人格发展阶段划分</h3><h3> 第一阶段:婴儿前期,0~2岁,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h3><h3> 第二阶段,婴儿后期,2~4岁,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h3><h3> 第三阶段,幼儿期,4~7岁,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目标品质。</h3><h3> 第四阶段,童年期,7~12岁,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质。</h3><h3> 第五阶段,青少年期,12~18岁,形成角色的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诚实品质。</h3><h3> 第六阶段,成年早期,18~25岁,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爱的品质。</h3><h3> 第七阶段,成年中期,25~50岁,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关心品质。</h3><h3> 第八阶段,成年后期,50~岁,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人格特征是智慧、贤明品质。</h3> <h3>  婴儿前期,0~2岁</h3><h3> 信任感与怀疑感的心理冲突</h3><h3><br></h3><h3> 这一时期孩子的需要或行为是:</h3><h3> 肚子饿一一被喂食物;受惊一一被拥抱;</h3><h3>哭泣一一被拥抱。</h3><h3> 若在这一阶段孩子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孩子会觉得自己生长在一个安全的地方。长大后,他会是一个开朗及信任别人的人。</h3><h3> 若孩子的需求未能得到满足,长大后会出现:异乎寻常的害怕被遗弃,拼命地寻找一个依赖的对象,需要别人照顾,不能信任任何人。</h3><h3> 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竭力维持毁灭性的感情关系,而且表现出偏执狂的倾向,如暴饮暴食,过分的需要别人的夸奖。</h3><h3>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h3><h3> 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h3> <h3>  婴儿后期,2~4岁</h3><h3> 自主感与羞耻感的心理冲突</h3><h3><br></h3><h3>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h3><h3> 若孩子的需求未能得到满足,长大后可能会出现:经常觉得自卑,觉得自己没用及不可爱,不相信自己在世界上有存在的理由,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必须依靠别人的人,觉得自己生存的权利取决于对别人的重要性,经常做出不恰当的道歉。</h3><h3> 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不能拒绝别人的要求,害怕有新的经验,害怕面对别人的愤怒。</h3><h3> 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h3> <h3>  幼儿期,4~7岁,</h3><h3> 主动感与内疚的心理冲突</h3><h3><br></h3><h3> 这一时期的幼儿喜欢幻想、创造及按照自己的主意形式发展出主动性。若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他会经常说出他的想法,表达他的情绪,并且会发展出一份健康的好奇心,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若受到惩罚,他会觉得内疚、有犯罪感,因而停止了他的主动性或者秘密的进行。</h3><h3> 若孩子的需求未能得到满足,长大后可能会出现:害怕犯错,感到无助及内疚,只懂得安慰别人,回避风险,隐瞒错误。</h3><h3> 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不能认识或表达内心的感受,害怕说出内心的事情,对感情关系负上过分的责任,不断的去讨好别人。</h3><h3> 埃里克森把目的定义为: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h3> <h3>  童年期,7~12岁</h3><h3> 勤奋与自卑的心理冲突</h3><h3><br></h3><h3> 这一时期的儿童会开始与别人竞争及比较。老师和家长鼓励孩子学习,并表示孩子与其他孩子有同样的能力,孩子将会受到激励而变得有活力,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经常被严厉的批评或忽略的孩子,会不信任自己,不会自觉的做事情,他会产生不配做某件事或不及别人的感觉,产生自卑感。另外,如果儿童养成了过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这种人的生活是可悲的。</h3><h3> 若孩子的需求未能得到满足,长大后可能会出现:避免参与任何竞赛和极度喜欢与别人竞争,觉得不安全及不如别人对自己或别人吹毛求疵。</h3><h3> 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凡事要求完美,经常拖延及耽搁,不知如何达到目标。</h3><h3> 埃里克森说:能力是不受儿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练技能和智慧。</h3> <h3>  青少年期,12~18岁<br></h3><h3> 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心理冲突</h3><h3> 这一时期孩子需要,找出怎样适应社会的方法,接受自己生理上的变化,确定自己对于异性的身份,界定自己在同性和同辈里的身份,确定人生应怎样过。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嗯,允许他去探索自己的梦想及感觉,尝试新的想法,他会成长为一个接受自己的人。反之。家长的不支持,不引导,只是过早强逼他进入某一个角色,他会形成反叛的个性或者变成一个轻浮的人。</h3><h3> 若孩子的需求未能得到满足,长大后可能会出现:不正确的表现出青春期的行为,对自己的人生角色感到矛盾,不能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依靠情感关系和事业成就去肯定自己的身份。</h3><h3> 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需要不断地谈恋爱,需要凭拥有的财物、认识多少人及工作成就去确定自己的人生地位。</h3><h3> 埃里克森:“这种统一性的感觉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一个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这种自我感觉与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很明显这将为一个人的生涯增添绚丽的色彩。”</h3><h3> 埃里克森把同一性危机理论用于解释青少年对社会不满和犯罪等社会问题上,他说: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处于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没有同一性的感觉,就没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宁做一个坏人,或干脆死人般的活着,也不愿做不伦不类的人,他自由地选择这一切。</h3> <h3>  成年早期,18~25岁<br></h3><h3> 亲密与孤独的心理冲突</h3><h3> 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因为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体。这里有自我牺牲或损失,只有这样才能在恋爱中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h3><h3> 埃里克森把爱定义为:压制异性间遗传 的对立性而永远相互奉献。</h3> <h3>  成年中期,25~50岁<br></h3><h3> 繁衍与停滞的心理冲突</h3><h3> 当一个人顺利地度过了自我同一性时期,以后的岁月中将过上幸福充实的生活,他将生儿育女,关心后代的繁殖和养育。他认为,生育感有生和育两层含义,一个人即使没生孩子,只要能关心孩子、教育指导孩子也可以具有生育感。反之没有生育感的人,其人格贫乏和停滞,是一个自我关注的人,他们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关心他人(包括儿童)的需要和利益。</h3><h3> 在这一时期,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同时要承担社会工作,这是一个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人们将获得关心和创造力的品质。</h3> <h3>  成年后期,50~岁</h3><h3> 完善与失望/厌恶感的心理冲突</h3><h3><br></h3><h3> 由于衰老过程,老人的体力、心车和健康每况愈下,对此他们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所以被称为自我调整对绝望感的心理冲突。当老人们回顾过去时,可能怀着充实的感情与世告别,也可能怀着绝望走向死亡。自我调整是一种接受自我、承认现实的感受;一种超脱的智慧之感。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调整大于绝望,他将获得智慧的品质。</h3><h3> 埃里克森把它定义为: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h3><h3> 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下一代儿童时期信任感的形成。因此,第8阶段和第1阶段首尾相联,构成一个循环或生命的周期。</h3> <h3>  埃里克森认为,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解决了核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都包括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品质,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向积极品质发展,就算完成了这阶段的任务,逐渐实现了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h3> <h3>  美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