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雄杨汉忠将军传略——附相关档案资料

老康

<h3>杨汉忠将军,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0军第135师(第134师)中将师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四川省广安县人。陆军二级上将杨森之侄。铨叙官位:陆军少将。</h3><h3>1898年5月28日(民前十三年农历五月九日),杨汉忠将军生于四川省广安县城关镇一户殷实家庭,幼读私塾,后入县立小学、中学学习毕业。</h3><h3>1919年8月,靖国战争结束后,四川督军熊克武的川军发生分裂,一分为二,吕超同实业团诸子形成一系,爆发“驱逐滇军唐继尧、打倒川军熊克武”的“驱滇倒熊”战争。杨汉忠将军入滇军第2军(军长赵又新,参谋长杨森)直属独立团(团长杨森兼清乡司令)当兵。</h3><h3>1920年5月,滇军第2军(军长赵又新)直属独立团团长杨森,因帮助川军第2师(师长刘湘)堵截该师叛乱的独立旅(旅长廖谦)有功,在四川安岳倒戈,升为川军第2师(师长刘湘)第1混成旅旅长。8月,熊克武在保宁扩军,第2师(师长刘湘)扩编为第2军(军长刘湘),第1混成旅(旅长杨森)扩编为第2军第9师(师长杨森),驻防泸州。杨森为了培养中下级军官,在泸州开办四川陆军第2军(军长刘湘)第9师(师长杨森)泸州讲武堂(堂长鲜光俊),杨汉忠将军入该讲武堂第一期步兵科学习、受训。</h3><h3>1921年,杨汉忠将军在泸州讲武堂毕业后,初任四川陆军第2军(军长刘湘)第9师(师长杨森)少尉排长。参加驱逐支持滇军唐继尧的刘存厚的“驱刘之战”、支援湖北抵抗北洋军阀吴佩孚的“援鄂之战”。</h3><h3>1922年7月,杨汉忠将军参加亲北京政府的第2军军长杨森部与亲南方国民党的第1军军长但懋辛(字怒刚)部的“一、二军之战”,升任四川陆军第2军(军长杨森)第9师(师长王缵绪)第18旅(旅长王紫骝)第36团(团长郭汝栋)第1营(营长雷宗厚)上尉连长。战败,部队被打散,缩编为独立旅,旅长郭汝栋,流落湖北。</h3><h3>1923年2月,吴佩孚提供军火,帮助杨森恢复部队,给予北京政府中央陆军番号:中央陆军第16师(师长杨森)。参加讨伐“保定系”邓锡侯、刘文辉等的“北道之战”,国民党人熊克武、刘成勋讨伐北洋军阀吴佩孚的“讨贼之战”。杨汉忠将军升任北洋中央陆军第16师(师长杨森)第32旅(旅长王缵绪)第63团(团长杨天骅)第1营少校营长。</h3><h3>1925年5月,杨森升任四川军务善后督理,发动企图统一全川的“统一之战”。杨汉忠将军升任四川陆军第1师(师长王缵绪)第2旅(旅长雷宗厚)第1团上校团长。</h3> <h3>1926年8月,北伐军占领武汉,成立武汉国民政府,杨森派人联络,武汉国民政府派朱德到该军任党代表,陈毅、文强等派任政治部工作。</h3><h3>8月29日,英国太古公司“万流”号商轮在四川云阳江面故意疾驶,浪沉杨森部载运军饷的木船3艘,杨部官兵和船民50余人淹死,饷银8.5万元和枪支50余支沉入江底。杨森当时刚就任吴佩孚委任的四川省省长职,对此事感到奇耻大辱,即找中共派到杨部工作的朱德、陈毅计议。朱德、陈毅力说杨森反对帝国主义的暴行,是杨部官兵和四川人民的强烈愿望,因而必须采取强硬态度,才能加强杨森的军中威望和政治影响。陈毅提出:一、立即向报界披露事件真相;二、发动工农兵学商各界奋起御侮;三、扣留肇事船只。朱德强调在与英方交涉的同时,必须充分准备英国动用武力。杨森采纳了朱德、陈毅的意见,一面电请重庆交涉员季叔平向英国领事提出抗议,要求惩凶、赔偿损失;一面命令部队加强戒备,随时听命行动。是日晚,英轮“万县”、“万通”号抵达万县,杨森当即派兵将两轮扣留,同时致电重庆海关监督,要求向英国驻重庆领事提出抗议,赔偿损失。蛮横的英帝国主义不仅不满足中方的要求,反而调军舰云集万县,企图武力夺回被扣英轮。 </h3><h3>8月30日,英国太古公司“万通”、“万县”两轮由重庆驶抵万县,杨森派兵予以扣留。次日,万县各人民团体和学校联合发出快邮代电,揭露英帝国主义的暴行,要求全国声援。</h3><h3>9月2日,中共万县组织以《万县日报》社名义发表通电,提出5项主张:一、组织全国抗英大同盟;二、不购英货,不为英人服役,不供给英人食料,完全对英经济绝交;三、收回英人在华内河航行权;四、取消中英间一切不平等条约;五、责令赔偿此次生命财产的损失。英国蓄意扩大事态,拒绝惩办肇事凶手和赔偿损失,并以武力威胁,不断向万县增派军舰。同时,向北京政府施加压力迫使吴佩孚电令杨森“和平了结此案”。9月4日,英国领事向杨森发出通牒,限24小时内将“万通”、“万县”两轮放行。</h3> <h3>9月5日午后4时,已改装成军舰的英“嘉禾”号抵达万县,与原泊万县的英舰“柯克捷夫”号,分左右两方逼近“万通”轮,妄图以武力强行劫走该轮。驻守“万通”轮的中国士兵进行还击,打死英方士兵20余人及“柯克捷夫”号副舰长,中方也有30余名官兵壮烈牺牲。下午5时许,原泊重庆的又一艘英国军舰“威警”号抵达万县,会同“嘉禾”号和“柯克捷夫”号用大炮向万县两岸的和平居民进行疯狂轰击,历时两个多小时,发弹300余发,万县城区33处被炮击,居民死亡604人,伤398人,被毁民房千余间,财产损失约2000万元,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万县“九·五惨案”。</h3><h3>9月6日,朱德、陈毅推动召开了万县各界万人抗英大会,并组织了万县惨案后援会,通电全国,要求严厉制裁英帝国主义,为国雪耻,为死难同胞复仇。中共四川省委书记杨闇公等共产党人联合国民党左派人士在重庆成立了“万县九五惨案后援会”,发出快邮代电,宣传群众,发动和组织群众,掀起了抗英高潮。</h3><h3>9月18日,重庆举行有十几万人参加的抗英示威游行。成都、泸州、自贡、綦江、叙府(宜宾)、顺庆(南充)等地,以及上海、北京、广州、长沙、武汉等城市,先后成立万县惨案后援会、国民雪耻会,声援万县人民的爱国斗争。</h3><h3>9月23日,杨森秉承吴佩孚的旨意,下令释放了“万通”、“万县”两轮。在这次运动中,杨汉忠将军率部积极参加反英斗争。</h3><h3>11月21日,杨森电蒋中正:就第二十军军长兼川鄂边防司令及全军服从国民政府。在川军中率先易帜。杨汉忠将军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0军(军长杨森)第9师(师长杨汉域、杨森兼)第18旅少将旅长。经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0军(军长杨森)党代表朱德(中国国民党党员、中国共产党党员)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h3><h3>1928年5月,第20军军长杨森支持吴佩孚,由鄂(湖北)惨败而归,所部士气低落,部将互相推诿责任。杨森自身由倒戈起家,非常害怕部属效仿,为了严密控制部队,遂采取强干弱枝的办法对所部师旅缩编为10个师。从各师中抽调一团,从各混旅中抽调一营组成执法大队,所抽调兵力近万人,集中各师旅特科机(枪)、炮编为机炮大队,从而达到削藩的策略。第3师师长郭汝栋、第7师师长范绍增等极为不满。杨森为了立威,将第6师师长魏楷撤职扣押,将第11师师长杨春芳以叛变之名捕杀,所部并入执法大队。杨汉忠将军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0军(军长杨森)执法第1路(执法大队)少将司令(大队长),驻奉节。</h3><h3>1931年3月,中原大战后,杨森部因为参加反蒋的“上东之战”失败,部队蛰居渠县,所部不过万把人,缩编为六个混成旅,杨汉忠将军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0军(军长杨森)第1混成旅少将旅长。</h3><h3>1932年2月,刘湘、刘文辉叔侄两爆发“二刘之战”,杨森部隔岸观火,趁机扩大部队。杨汉忠将军升任第20军(军长杨森)第1师中将师长。被誉为:“训练战术均称能手,为人颇忠实,洵川省青年将领中之优雋者”。</h3><h3>1933年11月,“二刘大战”结束,红四方面军进入川北,建立川陕苏区。川军开始对川陕苏区的“六路围攻”,杨森所部再次受到重挫,部队再次缩编。杨森、夏炯与红军签署“互不侵犯协议”并向红军提供武器、弹药、粮食、药品等物资。杨汉忠将军改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0军(军长杨森)第5混成旅少将旅长。</h3><h3>1935年1月,中央红军进入川黔边界,遵义会议后,企图与川陕红军汇合,发生了“四渡赤水”之战。5月,中央红军飞夺泸定桥、跨越大渡河后,蒋介石部署川军,企图将红军困死在雅安地区。为此,蒋介石急电杨森,促其速派精锐部队到荥经、天全、芦山一带防堵。与朱德很有渊源的杨森既惧英勇善战的红军,又恐中了蒋介石的借刀杀人圈套,遂派其侄杨汉忠将军与朱德联系,提出“互不侵犯要求”。朱德决定利用杨森以分化瓦解敌人,遂复信道:“……吾侄深知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殊甚嘉许,已按来意,饬敕敝部先头部队与贵军切取联系”。双方遂达成互不侵犯协定。后杨森履诺,令杨汉忠将军在荥经让路,杨部朝天放枪以掩人耳目。然后,杨森又创作一个“灵关大捷”向蒋介石邀功。</h3><h3>8月1日,蒋介石为了改编川康滇黔部队等军政人员,在峨眉山开办了两期峨眉军官训练团,杨汉忠将军入峨眉军官训练团第一期受训,任第1营(营长陈芝馨)第1连(连长万耀煌)第1排排长。9月1日,杨汉忠将军受训结束毕业返回部队。11月,杨汉忠将军升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0军第135师中将师长。</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杨汉忠将军任官状及淞沪会战要图</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杨汉忠将军在陈家行前线</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杨汉忠将军、杨森将军、夏炯将军</p></font></h3> <h3>1936年1月,国民政府开始对川军少校以上军官进行铨叙任官。2月26日,杨汉忠将军铨叙任官陆军少将。第20军调贵州布防</h3><h3>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全面侵华,第20军军长杨森率全军请缨抗战。8月13日,“淞沪会战”开始,蒋介石急调川军出川抗战。9月4日,第20军(军长杨森)第135师(师长杨汉忠)在川军中,最早由贵州出发,参加抗战。</h3><h3>10月8日,第20军(军长杨森)第135师(师长杨汉忠)在川军中,最早到达上海,9日,进入二线阵地构筑阵地,参加了淞沪会战。11日,第32师陈家行阵地失守,第135师立即在蕴藻浜、顿悟寺、陈家行一带进入一线阵地,与日军血战七个昼夜,阵地失而复得,反复争夺,杨汉忠将军死力督战,被日军子弹洞穿腿部,裹伤再战,部队伤亡七千余人。19日,退到南翔及苏州河以南二线阵地担任守备任务。11月9日,奉命转进上海青浦县和苏州昆山县。11日,到常熟辛庄附近。11月19日,掩护第19集团军撤退,与敌交战。20日,撤到无锡。12月8日,经武进、丹阳、芜湖等地。12月8日,渡江到达安庆修整,第135师因伤亡过半被撤销,经杨森请求,保留建制,从四川、贵州补充新兵。</h3><h3>1938年5月1日,第20军第135师番号因被桂军第31军使用,第20军第135师改番号为第134师,杨汉忠将军仍任师长,率部参加了徐州会战之淮南战役,收复淮南巣县。6月,参加安庆、潜山战役,率部死守安庆,在士兵伤亡殆尽,连师部勤杂人员、伙夫都上前线作战的情况下,苦苦支撑着,确保阵地不失。在日军强大的火力威迫下,杨汉忠师长决心与阵地共存亡,不肯后退。在统帅部下达转移命令时,日军已经攻至大关50米之处,卫士强拉着他离开了阵地。是役,杨师伤亡两千余人。7月,杨汉忠将军率部参加武汉会战。</h3><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国民政府主席令</p></font></h3> <h3>10月,杨汉忠将军率部参加赣北作战。10月24日,杨汉忠将军调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参议戎机,为抗战出谋划策,做出了巨大贡献。</h3><h3>1946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国共和谈失败,杨汉忠将军意识到国共必有一战。为了避免参加内战,杨汉忠将军主动提出辞职、告老还乡。2月14日,杨汉忠将军被国民政府批准退为备役,返家赋闲经商。</h3><h3>1949年12月9日中午,解放军第50军第39师第50团进入广安县城,国民党军上校刘伦部被缴械,广安县解放。杨汉忠将军根据新政府有关规定,向新中国人民政府军管会登记备案。</h3><h3>新中国成立之初,各地反革命活动猖獗。国民党匪特和封建阶级(包括地主、恶霸、帮会、土匪)对新生的人民政权大肆进行捣乱破坏。仅1950年1--10月,全国就发生反革命武装暴乱816起,同时,还有大量国民党特务、反动党派成员、会道门分子混入到各级党、政、军部门,严重危及到政权巩固、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因此,党中央、毛主席果断发起了大规模的镇压反革命的运动,简称“镇反运动”。在镇反运动后期,开始了清理“中层”和“内层”的运动,即肃清内部反革命分子的运动,这是“肃反运动”的开始。镇反和肃反两项运动一度交叉进行。</h3><h3>1953年,“肃反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大张旗鼓开展起来。在肃反过程中,首先是国家机关,其次是企事业、学校等部门,再其次是基层供销社、卫生所等。当时划了这样几个界限:</h3><h3>一是,凡当过国民党时期的村长、村副以上职务,且有命案者,即为反革命;</h3><h3>二是,当过国民党区委书记、分部书记以上职务者,不管有无命案,都是反革命;</h3><h3>三是,只要查出曾参加过日本占领时期的特务组织,或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特务组织,不管有无命案,都是反革命。</h3><h3>四是,在国民党部队担任过连以上职务,有罪恶的,都是反革命。</h3><h3>肃反的重点是从旧政权走过来的人,特别是伪军警宪特人员,一旦确认,便首先对其进行隔离审查,开批斗会,逐步深挖,直至逮捕,判刑。</h3><h3>根据这个规定,杨汉忠将军以“反革命罪”,被逮捕,判刑五年。</h3><h3>1957年1月17日,杨汉忠将军因病保外就医。31日,杨汉忠将军因心脏病突发,病逝于成都华西协和医院。</h3><h3><br></h3> <h3>1988年12月5日,杨汉忠将军的儿子杨臣伟先生,向广安县人民法院提起申诉。经广安县人民法院审理(广安县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88)刑申字第80号)认定:“杨汉忠在国民党部队任职期间,与红军打过仗,但红军长征途中又给红军让过路,一九三七年在对日作战中负过伤,抗日战争结束后,未再与我党我军直接对抗,按照但是的法令和政策,对其定为反革命判刑是不当的,加之原判的部分事实失实,故原判应予纠正。据此,特判决如下:</h3><h3>一、撤销广安县人民法庭一九五三年度刑字第二五一0号刑事判决书;</h3><h3>二、对杨汉忠宣告无罪。”<br></h3><h3>杨汉忠将军的冤案终于得到平反,但是,由此引发的相关不实之词,对杨汉忠将军的造谣污蔑和在社会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却一时难以消除,一代抗日英雄的英勇事迹并没有家喻户晓。但幸运的是,随着史料的逐步解密,杨汉忠将军奋起抵御外族入侵的抗战史才能重新回到了人们视野。</h3> <h3>参考资料:<br></h3><h3>1、台湾国史馆档案《蒋中正总统文物档案》</h3><h3>2、台湾国史馆档案《陈诚副总统文物档案》</h3><h3>3、台湾国史馆档案《国民政府文物档案》</h3><h3>4、第二历史档案馆《陆军第二十军历史概要》</h3><h3>5、第二历史档案馆《陆军第二十军抗战史料》</h3><h3>6、杨奎松主编《抗日战争战时报告初编》</h3><h3>7、社科院近史所《抗日战争史料丛编》</h3><h3>8、内部资料《四川陆军沿革实录》</h3><h3>9、四川省政协《川军抗战亲历记》</h3><h3>10、四川省政协《四川省文史资料》</h3><h3>11、重庆市政协《重庆市文史资料》</h3><h3>12、大象出版社《民国史料丛刊》</h3><h3><br></h3><h3>2019年8月1日</h3><h3>马民康编撰于江苏徐州宝月楼书斋</h3><h3><br></h3><h3>附:相关历史档案、资料及照片</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陈诚将军档案</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淞沪战役阵中日记</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二十军主要将领</p></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一三三师、第一三五(四)师主要将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