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恩难忘_寻访我的篮球启蒙教练杨祖涛老师

阿轰

<h3>  ▲1972年漳州一中参加龙溪地区少年篮球队的老师、学生合影。前排中为杨祖涛教练、前左一许闽峰、左三陈平;后排左起队长许闽杭、徐守基、杜高昇;摄于1972年8月,榕城(福州)。</h3> <h1>  48年前的1971年春天,我刚进福建漳州一中上学不久,即被校篮球队的教练杨祖涛老师带进了篮球之门,由此让我领略到另一个新世界;隔年杨老师担任龙溪地区少年篮球队主教练,又把我选入队里并参加在宁德举行的全省少年篮球比赛,尽管那时我是全队年龄最小的。1972年的全省比赛我们龙溪地区队获得第三名,这段难忘的经历给我和队友们留下了少年时期打篮球的美好回忆。从此我喜欢篮球至今。</h1><br><h1> 篮球往小里说是一项体育运动,往大里说它还包含着许多哲理,只有参与其中才能悟得奥妙。或许连杨老师都没有想到,他当时的不经意之举却对我日后人生道路的走向产生了深刻影响。启蒙之恩终身难忘。</h1><br><h1> 两年前的重阳节,我们当年龙溪地区少年篮球队的海内外队友在“群里”相约、一起回到漳州聚会,重温当年驰骋球场的好年华,我们男队员们举杯之际都想到了杨祖涛教练,但遗憾的是我们只知道他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调回了老家晋江工作,这么多年了都没有他的任何信息,不知道怎么才能联系上他,无法面谢师恩。</h1> <h3>  ▲以 1972年的球队为主(男队全到)加部分1971、73年的龙溪地区少年篮球队队员、于2017年重阳节在漳州女排腾飞馆前的聚会合影。</h3><h3><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0px;"><br></span></h3><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0px;"> 重阳聚会后我暗自发力,把寻找杨祖涛老师联系方式的任务托付给福州的国家级裁判黄田老师,因为篮球裁判大部分是学校的体育老师,他们神通广大。很快的,黄田和他的裁判老师们接力般的就找到了杨祖涛老师的手机号,并告诉我杨老师现在生活在石狮市。当时我拿到电话号码时的心情是既激动又忐忑,激动完全可以理解,但忐忑的是杨老师还会记得将近半个世纪前漳州一中篮球队那个小队员吗?以至于我竟不敢拨出电话。</span></h1> <h1>  2019中国小篮球联赛(华南)大区夏令营8月初在泉州举行,我要参加,天助我也,这是一个完成自己萦绕心间多年夙愿的绝好的机会。福建省篮协竞委会主任麦新建老师执意要助我一臂之力,8月8日上午,麦新建老师亲自开车带我去石狮市,当年石狮还只是晋江海边的一个镇,如今已成了经济发展强劲的县级市。麦新建老师是1985年那批的国家级裁判,年轻时就认识杨老师,还看过杨老师的临场执裁,为了今天我的寻访,他已提前电话联系过了杨老师,还专门让石狮市的国家级裁判蔡经龙老师先行去探过了路线。想到有这么多的热心人伸出援手,令我感动。</h1><h3></h3> <h3><font color="#010101">  ▲左起:麦新建老师、杨祖涛教练、许闽峰</font></h3> <h1>  车到石狮市的预定地点,蔡经龙老师的车子已经在等候,他带路继续前行。杨老师所住的村子非常的漂亮。麦新建老师惊呼:我前不久还在这村办过比赛呢!穿过精美的青石雕刻村门,村道笔直向前、左侧整齐排列的民居多是青石建成,结实、气派,青石上雕刻的花卉图案令人称道,典型的闽南沿海民居,有的样式为中西合璧,很有年代感,容易让人联想起早年时的下南洋谋生后回祖居地盖房的华侨。置身村中,像是在浏览闽南精美的青石民居建筑展览。</h1> <h3>  ▲左起:蔡经龙老师、杨祖涛教练、许闽峰</h3><h3><br></h3><h1> 再往前开到村边的绿荫丛中,坐落着一个院子,青石基柱与油面红砖相间而建的二层小楼,别致静谧,门外路边站着一人朝车子挥挥手,麦新建老师说:到了。这是杨老师吗,我疑惑了,除了笔挺的身材和整齐利索的穿着有杨老师当年的影子外,却没有了杨老师标志性梳着的背头和唇上一抹小胡子,如是路上相遇我可能会与之擦肩而过。我打开车门,刚一探身,车外忽然响起似曾相识、爽朗、如洪钟般的“杨氏”晋江口音:“一点都没变,就是你!”我心头一热,再一抬头,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微笑着看着我。一看到这双熟悉的大眼睛,是杨老师无疑。我喊了声“杨老师好”便紧紧的握住杨老师的手。</h1><h3></h3> <h3>  ▲漂亮的小楼是杨老师的家,占地一亩六,建于1957年,院子后面还有菜地,是杨老师每天浇水松土、享受劳动乐趣、施展高超干农活手艺的地方<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span></h3><h3><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br></span></h3><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杨老师热情的把我们引上二楼客厅坐下,泡茶叙旧。杨老师今年高寿81,身体很好,步履矫健,精神矍铄,讲话声还依然像当年上训练课那样的洪亮,看东西都不用老花镜。寻觅多时终见杨老师令我心喜,我感谢杨老师当年对我的栽培。杨老师听了很高兴。我又“故意”对着麦新建和蔡经龙老师说:“那时候杨老师对我们可严厉了!“杨老师笑笑说:“那时你们都不会打球,我要从最基本的动作开始教,我也着急啊!“杨老师对眼下的中国篮球事业非常关心,问了我几个很前卫的问题,我都惊讶。他说:“我每天看报纸,女儿给我手机上安了个可以看新闻的东西,但我还是喜欢报纸”。我翻出手机中前年地区少年篮球队聚会的照片,杨老师第一个看到当年的中锋徐守基,便说“这是徐医生”。原来前不久队长许闽杭给杨老师打来过电话,聊了很长时间,报告了队友们的各自情况,杨老师都知道了。看到胡朝忠的照片,杨老师说:“那年我们一中的四人加他就是主力阵容,那次三四名比赛我们打福州,时间快到了我们还落后一分,最后就是胡朝忠在底线零度角歪歪扭扭的扔了个远投还进去了,我们才赢的。哈哈哈”!其实这场球的背后还有故事:福州队的教练是杨老师的大学同学,他俩赛前打赌说谁输谁请客。上半场福州队领先我们19分,这可把杨老师骨子里不服输的那股劲儿给惹出来了,杨老师下半场豁出去指挥和鼓劲,我们赢了20分,以一分之差反败为胜。这场球我都记不得了,杨老师还记得清清楚楚。说到当年,杨老师进卧室拿出一本相册,在第二页就是我们当年球队的几张合影,有的照片我也有,思绪顿时就回到了48年前。</span></h1> <h3>  ▲左起:杨祖涛教练、许闽峰</h3><h3><br></h3><h1> 1971年的春天我上了漳州一中读书。开学后不久的一天下午,我第一次在一中黄色三合土篮球场边看我哥哥他们校队在训练,他们奔跑的英姿、把球控制得如影随形般的自由把我看呆了,那一刻我就喜欢上了篮球。训练结束后队员们围在教练周围听讲评,我也凑过去听,教练晋江口音很特别、讲话很硬、声音很大、批评人会瞪着大眼睛狠狠的看着你,尤其他上唇留着一抹小胡子,给人很威严的感觉,但我听不懂他说的那些篮球术语。讲评毕他问我哥哥说“这是你弟弟”?那时我和哥哥长得很像,我哥说“是的,刚上一中”。杨老师说“有多高”?我哥说“一米七了”。杨老师瞥了我一眼说“你来打篮球好了”。就这样,杨老师这一句话我进了校篮球队。那年杨老师从我们这届招了三个队员:除了我和同班的王亚植以外,还有个队员名字叫陈奇妙。</h1><h3></h3> <h3><font color="#010101">  ▲ 漳州一中篮球队合影。前排左起:陈奇妙、许闽峰、王亚植、杨祖涛老师和他女儿、陈平、谢希达;后排左起:院生、许闽杭、林绿洲、徐守基、杜高昇、杨龙生。摄于1971年10月21日。</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1> 校队的训练就在礼堂前面的三合土篮球场。那年代受“读书无用论”影响,学校里上课也就这么回事,我们还经常要参加挖地道、在芝山开荒种田、下乡帮农民双抢、军训等等,这倒给我们校队的训练腾出大把时间。下午第二节课后,我们就到球场集合,先准备活动,然后训练。每次训练时会有很多同学观看,觉得很自豪;土场灰大,训练完大家都灰头土脸的,但很过瘾。杨老师跟我们说了投篮上篮的动作要领,我们几个小队员就跟着大队员一起练,慢慢的也有了感觉,每学会一个新动作或教学比赛投进一个球,颇有成就感。</h1> <h3><font color="#010101">  ▲杨祖涛老师和一中部分篮球队员的合影。左起:徐守基、杨老师、谢希达、杨龙生。摄于漳州一中操场。</font></h3> <h1> 那时晋江地区的篮球水平全省最高,杨老师又是来自晋江,加之他的严厉,我们对他是既崇拜又畏惧,其实漳州一中所有上过杨老师课的学生都有此感觉。杨老师上体育课时,学生们总是不敢怠慢,当然也有个把调皮捣蛋的学生会不听话,此时杨老师会恰如其分的甩句成语冷嘲一下,如果这学生不服接着顶嘴,那杨老师也不客气,接二连三妙语连珠直接反击,他那晋江普通话说成语韵味感很强,效果极好,每每话语一出,立刻引全班同学大笑,使调皮捣蛋的人无地自容,同学们都佩服杨老师的成语量如此丰富。于是,不知是谁就给杨老师起了个外号叫“杨教头”,大家觉得很贴切就传开了,漳州市篮球圈里的人也都这么称呼他,杨老师应该也有耳闻并很乐意的接受了这个外号吧。杨老师是福建省师范学院体育系毕业的,1963年分配到一中当体育老师。我在杨老师的相册里看到他大学时期的一张帅照,于是“偷拍”了下来。</h1> <p class="ql-block">  ▲杨祖涛老师大学时代的帅照,西装领带,戴着“福建师范学院”的校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杨老师得篮球之道,欲把漳州一中篮球队打造成高快结合的球队,中锋的重要凸显。人高马大的徐守基是中锋,杨老师教他中锋背打的看家本领“摆”,徐守基有时不得要领,杨老师的呵斥声便会随即响起;全队下快攻训练谁没按路线跑的话,一个球便会远远的朝他扔过去。杨老师以他独特的办法让我们记住了篮球的技术要领。</h1><h1><br></h1><h1> 杨老师执教秉持两大法宝:第一是非常注重体能。他说少年队能跑会跳可以弥补技术的不足,打不死对手可以跑死对手。于是我们早上要早练,沿跑道绕圈练耐力、高抬腿、蛙跳、跨步跳,下午训练完后还要练弹跳,让我们去沙坑里练纵跳,或是到通往劳动楼的那个长石梯去跳楼梯以增强腿部力量,强度很大,我们倒像是田径队的,每次练完我都呼哧带喘。终于,在漳州市的中学生比赛中我们一中经常赢球,训练成果体现出来,我们体验到了收获胜利时的喜悦。</h1><h1><br></h1><h1> 杨老师的第二个法宝是“敢”字当头,他说一定要敢拼敢抢敢打。现在想来就是闽南人的“爱拼才会赢”、就是体育界最提倡的“拼搏精神”;杨老师曾亲自示范教我们上篮,动作很猛,他强调要贴靠着防守人“强行上篮”,要么我进球、要么你犯规我罚篮。记得有一次市里举行职工运动会,是晚上在公园灯光球场打的,杨老师代表教育系统参赛,那天杨老师身体不舒服被换下场,眼看比分落后,杨老师坐不住、掏出药瓶倒出几粒药一把拍进嘴里,怒目圆睁,大喊一声“老子和你们拼了”冲上场去,左突右投、勇猛无比,以领袖气质带动全队拿下比赛。那场球我们队员都在场边观看,无不被杨老师的“拼命三郎”精神所征服。</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那时杨老师住在新华楼后面的教工宿舍区,每天上班,都会看到他穿戴整齐、仪表端庄,一手拎着竹壳电罐(热水瓶),一手拿着搪瓷饭盆到体育室。下午下课或训练结束后再拎着灌满滚水的电罐、端着饭走回去。别看杨老师对我们训练严厉,其实他挺恋家的、对家人充满柔情。有一段时间师母和女儿来一中探亲,每次见他们一家三口出门走在校道上,杨老师总是温情的抱着他那剪着娃娃头、皮肤白嫩的宝贝女儿,贤惠美丽的师母总是安静的跟在杨老师后面;记忆中只要是杨老师自己带女儿到食堂打饭,他绝不会让女儿走路、必须是自己抱着,一手抱女儿再拿着饭盆、一手拎电罐。要说英国足球明星贝克汉姆是“女儿奴”,其实早在我们那个年代杨老师已经做出榜样了,这和他平时威严的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h1><h1><br></h1><h1> 杨老师还非常的热心助人。我有一位女同学是一中老师的孩子,住在学校的教工宿舍,和杨老师是邻居,小时候有一次我这同学食物过敏休克,家长急得大声呼叫,杨老师听到呼叫声赶紧跑过去,见情况紧急,二话不说的背起孩子、一口气跑到专区医院急诊室治疗。我这同学现在每念及此事,总是对杨老师充满感激之情。</h1><p class="ql-block"><br></p><h1> 其实杨老师还是一个内秀的文艺青年。刘家龄老师透露:杨老师的铅笔素描画得非常好,会给自己画自画像,惟妙惟肖。沈君立老师透露:杨老师还拉得一手好二胡,有时从杨老师宿舍前走过,常会听见杨老师的自拉自唱。我们浦林公社一起下乡的一中知青蒋溪南透露:杨老师是个非常不错的男高音。蒋溪南还清楚的记得另一件事:那时学校要开田径运动会,需要在劳动楼前面的斜坡上用石灰水写上“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2个大字,字太大怎么写,让美术老师犯难了。没想到杨老师走上前去,操起一把扫帚当毛笔,沾上石灰水直接在地上写起来,他挥洒自如,写出的字端庄俊秀,气势磅礴,旁边围观的老师和学生们个个看得目瞪口呆、赞叹不已。蒋溪南为什么会记得此事呢,原来他当时就在旁边给递扫把、拎石灰水桶。</h1><p class="ql-block"><br></p><h1> 1971年,国家恢复五项球类运动,龙溪地区少年队参加在南平举行的全省少年比赛时男队是最后一名,到我们1972年这批要组队参赛,压力之大可想而知。龙溪地区先举行地区少年篮球比赛,选拔队伍。漳州市体委果断的任命杨祖涛老师为新一届市队主教练。杨老师以我们一中为主组建了市队,我们在全地区九县一市比赛中夺得头魁,然后以漳州队为主,组建了龙溪地区少年篮球代表队并开始集训,准备参加全省比赛。记得在一天晚上我们去隔壁的空八军军部和空八军的军队打友谊比赛,杨老师换我上场,我跑到罚球线处,对方看我是面带怯色的小孩不会有威胁,谁都不上来防我,我心一横便抬手跳投,球空心入网,投中了我人生中参加比赛的第一个两分球,瞬间心中大喜。我对这一投的记忆非常深刻。</h1><h1><br></h1><h1> 终于出发去参加全省比赛了,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我们从漳州出发,坐了一夜的绿皮慢车咣当到第二天上午才到福州,住进福建省师范大学学生宿舍,要休整一天,再坐汽车去宁德。那时还是文 革期间,师大里几乎没有学生,学校破败。到了省城,像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我们的眼睛不够用了,上街看什么都觉得新鲜。我们全队去东街口的照相馆照了一张男女队的全体合影。遗憾的是杨老师先从漳州回晋江探亲,没有赶上这次照相。</h1> <h3>  ▲1972年龙溪地区少年篮球队合影。</h3><h3>第一排左起:金俊(三中)、郑碧旋(队长、二中)、张月玲、张碧森(二中)、邓惠娥(三中)、王美莲、张乐琴(四中);</h3><h3> 第二排左起:余慧珠(诏安)、高鸿云、贾玫(二中)、蔡碧秀(南靖)、周贤芬(二中)、甘黎江(男队、东山);</h3><h3> 第三排左起:郑瑞祥(二中、女队主教练)、陈平、许闽峰(一中)、林超(三中)、昌煜(二中)、张玉顺(龙海郭坑中学)、马惠恭(体委领队);</h3><h3> 第四排左起:胡朝忠(诏安)、杜髙昇、徐守基(一中)、何自华(二中)、许闽杭(队长、一中)、谢继生(诏安)。</h3> <h1><font color="#010101">  这次比赛我们获得了第三名,是龙溪地区参加全省少年篮球比赛获得的最好成绩,也是杨老师任主教练带队生涯中取得的最高成绩,改变了人们以为龙溪地区只会打排球的印象,杨老师功不可没。杨老师在漳州工作的十三年间,在文 革前后各带过一批队员,调回晋江工作后就没再带队了。杨老师很以我们这次全省第三名的成绩为荣。</font></h1> <h3>  ▲这是我保存在相册里的1972年福建省少年篮球比赛大会的运动员证,后面有个别针可以别在运动服上,每天去餐厅吃饭都要戴着,否则不让进。</h3> <h1><font color="#010101">  杨老师也对没赶上全队的合影而遗憾,打完比赛从宁德回到福州休整转车时,他专门带领我们漳州一中的五个队员到东街口的照相馆拍了一张合影,我们穿着印有“龙溪地区”字样的梅花牌运动服。</font></h1> <h3><font color="#010101">  ▲前排中为杨祖涛教练。</font></h3> <h1><font color="#010101">  回到漳州后,我们男队全体又到了照相馆拍了张合影,但还是留下遗憾,东山县的后卫甘黎江因为家中有事先回去了。</font></h1> <h3><font color="#010101"><h3>  ▲前排左起:许闽峰、林超、陈平、杨祖涛教练、郑瑞祥教练(女篮主教练)、张玉顺、昌煜;</h3><h3>后排左起:许闽杭(队长)、杜高昇、徐守基、何自华、胡朝忠、谢继生。 </h3></font></h3> <h1><font color="#010101">  我翻着杨老师的相册,看到有几张照片是我们那个年代的、觉得有意思就翻拍下来。下面这张是在漳州一中新华楼一楼正中间的图书馆前的一张合影,这个班是当时的高中二班。我们龙溪地区少年女篮队长陈闽玲看到后很惊讶,因为这是她当时被福州军区女篮招兵,临行前全班同学欢送她的合影,杨老师怎么会有照片呢?其实杨祖涛老师和班主任刘家龄关系很好,又是篮球队教练,参加合影情理之中。现在漳州一中的图书馆已经不在这里了,旁边原来有一座名叫“五爱楼”的拆了、在旧址上新建了一座巨大的现代化图书馆。</font></h1> <h3><font color="#010101">  ▲第三排左一是杨祖涛老师;第四排右二的高个子是班主任刘家龄老师;第一排左五是我们龙溪地区少年女篮队长、即将参军的陈闽玲;第一排左一翁平是我后来下乡同畜牧场的知青;第一排左二陈斐莹是我儿时的邻居;第三排左五许加是我大学同班同学、一中子弟、他当年下午时也常去球场打篮球,对杨老师的严厉印象深刻。</font></h3> <h1><font color="#010101">  下面这张照片也很珍贵,是当时漳州一中体育室的老师们和76届校篮球队的合影,杨老师在第二排右三。第二排左二是当时校女篮的教练洪丽丽老师;左四是郑瑞祥老师,他在73年当了我们这批75届的校篮球队主教练;左五是庄老师,莆田人,教田径的;左六是体育室主任刘木生老师;左七是朱国治老师,他不教体育,但却是校跳高记录保持者,其用难度很高的“剪式”能跳1米79。我们校队的队员对这些老师都很熟悉,能在一张照片里都看到却很难得。队员里我只认识第一排左四的刘汉梅,她后来成了我75届校篮球队好友于岳民的夫人。</font></h1> <h3>  ▲体育室老师和76届校篮球队的合影。杨祖涛老师在第二排右三。</h3> <h1><font color="#010101">  下面这张照片也很珍贵,我第一次看到,摄于1972年,是文 革后漳州市举行全市第一届田径运动会、漳州一中组成强大阵容出征前的合影,我们校篮球队的多人都有参加,可是我们都没有这张照片。此时的我们是漳州一中历史上学生体育运动水平最高的一批人,此后一中好像就再没有这么辉煌过。那次比赛中、队长许闽杭得杨老师体能训练之利获得一百米、二百米的冠军;徐守基和杜高昇参加铅球、铁饼比赛;陈平是手榴弹比赛的冠军;我参加跳高比赛;陈闽玲参加女子手榴弹比赛获冠军,后来又获得福建省冠军、代表福建参加在兰州举行的全国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分区赛。</font></h1> <h3><font color="#010101">  ▲第三排右一是杨祖涛教练;最上面那排中间最高个的是中锋徐守基;正面看照片徐守基的左边依次是队长许闽杭、陈平;徐守基的右边是杜高昇;我在徐守基的正下方;陈奇妙在第三排右四;王亚植在第四排的右三;陈闽玲在第二排右六;最上面那排左八是我后来下乡同畜牧场的知青林建章,第三排左十是我们75届校篮球队的郭伟琳、第三排右五是我初中班的同学苗建文,他们三人都是短跑、接力和跳远的名将;第二排右一是新入学的女排队员靳淑芬、右二是女篮队员刘汉梅;第一排右十是当时很活跃的学生干部魏小芬;还有三位是1971年龙溪地区少年篮球队的队员:第一排右九周黎明、</font>第二排右七康敏珍(女篮);第三排右十刘晨光(男篮)。</h3> <h1><font color="#010101">  我看到下面这张照片中篮球架是木头做的觉得很有年代感便把它翻拍下来。照片摄于1966年8月1日,于漳州中山公园灯光球场,这水泥球场可是当时漳州篮球爱好者的圣地。杨祖涛教练在第二排右一。照片上的队员我并不认识,但他们肯定是漳州篮球界的老前辈。我把照片发到我们“龙溪地区少年篮球队”的微信群里后又有了惊喜的发现:原来第二排左三是我们队中锋徐守基的哥哥徐宏;第一排左三手按着篮球的队员是我们队中锋何自华的哥哥何自治。何自华看到后深情的说:“这批队员是文 革前漳州市最后一届中学联队(地区少年队),杨祖涛教练也是我哥何自治的启蒙教练,对我哥特别好,当时我家较穷,他经常叫我哥到他家吃好料。时隔多年,我哥常提起。感动!”我们这批队员真是和杨祖涛教练有缘,杨老师在漳州只带过两批队员,这两批队员中居然就有三对兄弟都是他的学生(徐宏与徐守基、何自治与何自华、许闽杭与许闽峰)。何自华说:年少时的记忆可以淡化,但不可忘却!</font></h1> <h3><font color="#010101">  ▲第二排右一是杨祖涛教练;右四是徐守基的哥哥徐宏;第一排左三是何自华的哥哥何自治。</font></h3> <h1><font color="#010101">  杨老师的相册里还有一张“女篮5号”的照片,她是我们龙溪地区队的“区花”周贤芬。周贤芬说:“杨老师还带过女队”,所以她才会送照片给杨老师以留念。</font></h1> <h3><font color="#010101">  ▲“女篮5号”、来自漳州二中的周贤芬</font></h3> <h1><font color="#010101">  我们边喝茶边聊,杨老师和麦新建老师热聊当年参加省运会当裁判的情形,聊泉州市业余篮球如火如荼的盛况,杨老师说:前不久在我们村举行篮球赛时我还在开幕式上讲话呢。可见杨老师在村里颇受人们的尊重。时间过得很快,由于中午还有活动我们要赶回泉州,不得不要告辞了。我们在客厅里合影,杨老师拿出女儿送他的数码相机拍了好几张。我们都给杨老师带了礼物,我送杨老师和师母的是专门从北京带来有篮球特色的队旗和丝巾。杨老师非要送我两瓶酒,恭敬不如从命。临出门,师母说我们一起在门口合张影吧,她还是像当年那样的美丽贤惠,师母熟练的操作手机让别人拍,我们在院子里留下了这张合影。</font></h1> <h3><font color="#010101">  ▲左起:师母、杨老师、许闽峰</font></h3> <h1>  我在院子门口和杨老师、师母告别。时隔近半个世纪能见到杨老师,遂了多年夙愿,心情非常愉快。岁月悠悠,时光改变了人的容颜,似乎也改变了人的性格,我怎么都觉得,当年外冷内热的杨老师现在倒是变成了“外热内也热”的了。</h1><h3></h3><h3><br></h3><h1> 故事还没有结束,在回去的路上,我把和杨老师的合影发到“龙溪地区少年篮球队”的群里,眼尖的昌煜第一个认出:“是杨祖涛教练!岁月沧桑,往事历历,一别47年,祝杨老师幸福安康!下次聚会请杨老师参加!”队长许闽杭说:“太好了,见到杨老师,很高兴!”周贤芬说:“杨祖涛教练身体棒棒,精神好,欣慰!”贤芬又向我要杨老师的电话,我赶紧发到群里。同是体育老师出身的张乐琴说:“体育人就是不一样,看杨老师的精神状态真好,腰杆子很挺拔,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昌煜的建议好,下次请杨老师相聚”。胡朝忠说:“杨教头联系上了真好,记得他有留小胡子现在没有了,身体挺好的”。林明娥说:“师生情自然非常高兴。40多年没见过,第一眼认不出来。祝杨老师生活健康幸福!”何自华说:“谢谢你找到杨教练,他也是我哥的启蒙教练,对我哥特别好,找机会请杨教练到漳州聚一聚”。徐守基大夫说“杨老师精神倍好,择日拜访”,接着他诗性大发赋诗一首,题为《杨教头》:“启蒙教练,教我篮球,更为育人,受益终身”。徐守基的诗抒发得很实在,试想在那个年代里,如果没有篮球,我们的少年生活将会暗淡无光;如果没有“杨教头”的管教,保不准我们会迷失人生的方向;而我们这些少年们,也正因为学会了篮球而改变了命运并受益终身。真想尽快有机会请杨老师在时隔40多年后重回漳州,新旧对比,看看漳州这些年发生了什么变化;其实我们也可以一起去石狮拜访杨老师谢师恩,毕竟现在高铁高速已经很是方便。期待这一天!</h1><div><br></div><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后记</b></h1><h3><br></h3><h1> 本文成文于2019年的9月9日晚,我在10日的凌晨发出朋友圈,以此献给“教师节“、致敬杨祖涛老师。文章受到很多朋友们的关注与转发,有感动、有欣赏,很多漳州一中曾经是杨老师的学生们纷纷要我转达对杨老师的问候。还有些人提供了他们所知道的杨老师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我如获至宝,立即编入文章中,使杨老师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大家说,想不到杨老师除了工作中严厉认真的一面外,竟然是这么的可敬可爱。但如何把文章发给没有微信的杨老师呢?我十分确信师母绝对是微信高手,于是短信杨老师,让师母加我微信,一切如愿。估计就在那一天,杨老师老老实实的当了一回学生,在师母言传身教下迅速的成为了微信的熟练工,又被我拉入“龙溪地区少年篮球队”群里,受到队员们的热烈欢迎,并从此生活不再平静,每天都会被队员们的信息骚扰着。</h1><h1><br></h1><h1> 去看望杨老师也成了我们队员们的心愿。9月15日,“女篮5号“周贤芬的表弟新房落成她要去祝贺并顺带“吃桌”(宴席),巧的是她表弟家距杨老师家不远,于是周贤芬带上母亲、队友张月玲、王美莲一起去看望杨老师,给杨老师、师母和我们队员们来了一个大惊喜。</h1> <h3>  ▲左起:王美莲、张月玲、周贤芬母亲、周贤芬、杨祖涛老师。</h3> <h3>  ▲左起:王美莲、张月玲、杨老师、师母、周贤芬。</h3> <h1>  远在澳洲的杜高昇10月份要回国参加广交会,此次回来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_登门拜访杨老师。杜高昇在澳洲时就提前约我要一同前往,可惜我公务在身只能报憾。好在队长许闽杭在群里发出了今天在石狮的分镜头连续报道,我便稍加整理作为本文的后记。</h1><h1><br></h1><h1> 26号上午,杜高昇让儿子备车,拉上漳州的许闽杭、徐守基、何自华、昌煜一行六人从漳州出发直奔石狮,陈平也因参加老年排球决赛而遗憾的缺席。当年福厦路的马齿砂公路已被高速路取代,在微信导航语音的指引下,很快的就来到了杨老师家的村门口。徐守基突然发现路口站有一长者,说“是不是杨老师“?何自华眼尖,说“是的“。马上停车,大家急忙下车,车门打开,每出来一个人杨老师便叫出他的名字,尤其是昌煜出来,没想到杨老师也是一眼认出。原来村口在修路,杨老师担心队员们找不到,便特地在此等候了半个多小时了,让大家感动不已。徐守基人高心细,特地带了一束鲜花,由队长许闽杭代表大家献给我们敬爱的“杨教头“,刹那间杨老师眼眶湿润了。</h1><h3></h3><h3></h3> <h3>  ▲前左起:师母、杨祖涛老师;后左起:许闽杭、杜高昇、徐守基、何自华、昌煜。摄于2019年10月26日。</h3> <h1>  上到二楼客厅,杨老师招呼大家坐下。杜高昇的儿子当“泡手“,泡上杨老师的小罐茶,顿时茶香四溢。客厅墙上挂着我八月初来时送给杨老师的有姚明签名的中国国家队队旗,茶几上满是杨老师精心准备的水果、茶点,杨老师的热情又让大家感动了。杨老师谈兴大发的畅谈当年,说当年把徐守基这从不会打球的“大只菜鸟“一步步带出来,最后打到省少年队;昌煜是队里最佳“第六人“;胡朝中在决赛打福州最后那个投篮投中时杨老师激动得从坐位上跳起来,说这小子真是神了,当时没三分球否则我们会胜两分;何自华接他哥哥的班,打到省军区队男篮,你们大家都有出息。杨老师说:我们当年训练条件太差了,三合土球场,橡胶球,打赤脚,现在场地和装备的条件好多了,但当时我们少年队斗志昂扬,敢打敢拼,在1972年打了个翻身仗。许闽杭对此感触颇深说:是啊!1971年在南平比赛龙溪地区队垫底,在南平出门都不敢穿龙溪队球衣,1972年宁德比赛时我们成绩好,出门都穿背心,因为上面印有龙溪地区,觉得很自豪。</h1> <h1>  大家分头汇报了毕业后的成长路程,这五个队员里产生了一个正处,两个副处,一个主任医师,一个企业家,可谓个个成材。杨老师说杜高昇发展很好,当年的体能没少练,身体素质在队里最好,比赛发挥很好作用,尤其是在篮下,能扛能抢能投能得分。昌煜把珍藏了47年、保存完好的《福建日报》关于比赛结果的剪报、比赛大会的会刋、运动员证拿出来作为礼物,由队长许闽杭把它送给杨老师作为老师青春的纪念。</h1><h3><br></h3><h1> 大家纷纷表示对恩师的感谢:徐守基说杨老师不但教打球也教他作人,为人生打下很好基础;许闽杭说杨老师改变他的人生轨迹,十分感谢!何自华也说打省军区队,不忘少年队,感谢杨老师;杜高昇说,篮球让他有坚强的意志,在逆境中学会坚持,再难也能能顶过去,如今虽有小成就,得益于当时的训练。昌煜也表示,少年队让他热爱体育,几十年过去了,如今还坚持打乒乓球、游泳,还得过省运会行业组的亚军。师生交谈气氛热烈,从坐下来就没停止过,大家好像有很多话要向老师汇报,都感到很久没这么开心过。杨老师兴致很高,每每听到高兴处,他那标志性爽朗的笑声就立即在房间迴荡,中气十足的话语余音环绕。</h1><h3><br></h3><h1> 谈兴正浓,师母上来叫大家吃饭,队员们都愣了,按原计划是杜高昇要请杨老师全家吃饭的,没想杨老师“断球反击“,打队员们一个措手不及,只好认输,心里暗暗佩服:姜还是老的辣。</h1> <h1>  一桌丰盛的酒席让队员们再次感激,多难忘的师生情,多难忘的激情岁月!杜高昇叫儿子从车上搬一箱澳洲产的葡萄美酒,大家一遍又一遍向杨老师敬酒,何自华、杜高昇、昌煜三个绝对主力表现突出,频频举杯,话题海阔天空。杨老师说:在漳州工作的13年里,学生的名字都记得,到泉州20几年,好多学生名字没记住;杨老师又表扬我的记性好、文笔好,说要出书才行;杨老师还谈到文革前他带过的地区中学联队、也就是何自华、徐守基哥哥他们那批,说串联时他们还骑自行车载人到石狮看他;往事随风,但不遗憾。</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饭后,杨老师特意带队员们参观他的菜地。大家担心影响杨老师午休。杨老师说你们来了很难得,我也很高兴,你们再喝喝茶,二点半再走。杨老师带我们参观他的酒柜,说都是学生送的,不少,很精致。杜高昇送一瓶轩尼诗XO,杨老师摆上酒柜,是最好的酒。大家带了礼物,杨老师反复推脱才留下,他还反送每人一箱特产,大家满载而归。再次感动。</h1> <h1>  2021年2月4日,陈闽玲携爱女一起从厦门开车到石狮看望杨祖涛老师,令杨老师欣喜万分。</h1> <p class="ql-block">  (▲左起:陈闽玲、杨祖涛老师、陈闽玲女儿。)</p> <h1>  陈闽玲站在二楼,环视杨老师的美丽家园做视频报道,还有画外音解说“小院子非常漂亮,杨老师红光满面,家里干干净净,这种装修很难看到”。</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去年,我遵许闽杭队长“杨老师很喜欢你的美篇文章,请把文章汇编成书送给杨老师”之令,打印了6本美篇书寄给杨老师,书的内容有龙溪地区少年篮球队系列、我下乡生活系列、大学生活系列、参与国际篮球活动系列、漳州古城怀旧系列,没想到受到杨老师的喜爱,杨老师说“天天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陈闽玲及时把照片、视频发到群里,引发了大家纷纷对杨老师的问候,也由此激起再次联合组团去拜访杨老师的想法,把牵头召集人的任务交给了队长许闽杭。杜高昇说先别急,等澳洲疫情解封后他回漳州再考虑组团的事啊!</span></p> <h1>  我们队员的拜访、大家看到杨老师身体很好,儿女成材,退休待遇很高,夫妻恩爱,生活安排有序,还时常会出去旅游,感到由衷的高兴。祝愿杨老师健康长寿!大家虽都退休,但都有强烈的同感: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富强的、伟大的年代,我们都为这一切、为祖国的改革开放贡献了自己的才智和力量,我们没有虚度年华,可以相信,国家一定会越来越好。感谢篮球让我们走到一起,感谢生活,让我们快乐,开心的过一辈子!</h1><p class="ql-block"> (修改于2021年2月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