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川北行〗② 一画开天地,大道贯古今一天水伏羲庙

山水依依

<h3>天水伏羲庙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纪念上古"三皇"之一伏羲氏的明代建筑群。</h3> <h3>天水伏羲庙,中国西北地区著名古建筑群之一。原名太昊宫,俗称人宗庙,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西关伏羲路。一九六三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关于“三皇”的说法多种,据历代文献记载是伏羲,炎帝,黄帝,但伏羲始终是三皇之首,封地百王之先,是中华民族早期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及社会制度的开创者、奠基者。伏羲文化,是人类原生态的“母文化”,孔子盛赞伏羲“开天明道”、“德配天地”,其功德“定天下业”、”通天下志”、“断天下疑”。从古至今,从未间断过,绵延数千年,历久弥坚。</h3> <h3>伏羲庙的正门,这座正门虽也经清代局部修缮,但其主体部分,仍然保留了明代建筑风格,实为难能可贵。至今,屋顶完整无损,正脊两端施龙吻,尾向内,背兽齐全,中央置宝瓶;脊身饰缠技牡丹。这套质朴典雅、玲斑剔透的饰品构件,工艺、艺术价值相当之高,曾引起国内不少建筑专家和艺术家的重视。</h3> <h3>史料记载,元代统治者对“三皇”特别推崇。他们认为,“三皇”为伏羲、神农、轩辕。元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成宗铁木尔,诣令全国各州、县,务必修建“三皇”庙,以通祀之。<span style="line-height: 1.8;">当时,天水作为秦州府治,又是成纪县地,即伏羲故里。因此,这里的“三皇”庙修得特别讲究。</span></h3> <h3>进大门牌坊,即入正门。正中门楣,挂有祖籍天水的明代著名书法家胡缵宗所书“与天地准”巨匾,并悬挂“太昊宫”匾,颂扬伏羲造福人类的恩德广大无边。</h3> <h3>步入前院,可见院东有棵古槐,传为唐代栽植。虽然屡经兵燹天灾,阅尽人间春色,至今依旧昂然挺拔。<span style="line-height: 1.8;">以前东西两侧有两棵唐代古槐,如今只剩下东侧的国槐,树干中空,可以容纳四五个人在里面,主干已枯死,但树皮上发出新芽,可见树木生命力之顽强。</span></h3> <h3>我在这古槐前做个对比,看看这千年古槐粗重而沧桑的树干。</h3> <h3>院西树下一块五彩斑斓的“补天石”相传为女娲补天时炼就,石头上的图案酷似一男一女(伏羲和女娲),堪称伏羲庙一绝。</h3> <h3>前院正对仪门,又称二门,明嘉靖二年(公元1532年)创建。明榜书“文祖”,清时改悬“道启鸿蒙”匾,现悬著名书法家楚图南的“伏羲庙”。悬山顶,形制和大门同,规模略小,遥相对应,构成通道式建筑。</h3> <h3>仪门上有山东大学刘大钧教授所作并书之联: 大化首推羲皇启,万象同归一画开。 <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上联“大化首推羲皇启”。大化,意为广远深入的教化。这里应该指伏羲创八卦及造书契、结网罟、兴渔猎、制嫁娶之礼,并以此教化民众,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过程。意思就是:伏羲首创成就事务、囊括天下的法则,由此明晓了天地法则,洞察了人间真理,于是伏羲用它来教化、引导民众。伏羲是创立、引导民众走出混沌蒙昧,掌握、遵循天下法则的第一人。 下联“万象同归一画开”。万象,宇宙间一切事物或景象。意思是:伏羲首创八卦,使混沌的宇宙空间有了天地之分,使世间的万事万物有了阴阳之别,而天地阴阳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运动变化规律,为人类认识、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提供了最根本的智慧支持和思想武器。</span></h3> <h3>楚图南所书“伏羲庙”</h3> <h3>进入正门,与伏羲庙匾额背对的是“龙祖”匾额。伏羲是中华民族共同敬仰的人文始祖,是龙图腾的缔造者,因伏羲创画了先天八卦,肇启了中华文明,被人们称为“龙祖”。“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说的龙城就是天水,长知识了。龙祖-龙城,看来天水大有来头。</h3> <h3>穿过仪门,来到中院。由于场面开阔,令人顿觉襟怀释然。这里是伏羲庙建筑群的中心部分。正中位置为一月台,殿、阁、亭、榭,高下相间,与院内星罗棋布的参天古柏,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妙趣横生。前后院内原来共有古柏六十四株,是按照伏羲八卦推演的六十四个方位栽植的。现在尚存三十七株,冬夏常青,生机盎然。<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为迎合八卦之数,近代又补种了几十株柏树,与这些忘年古柏怀抱在一起,又组成新的景致。</span></h3> <h3>据记载,明月之夜,置身中院,月光从古柏枝桠缝中筛落下来,银辉泻地,而先天殿檐牙上的老铁钟迎风摇曳,叮当声轻盈入耳,犹如超人化境。</h3> <h3>伏羲庙的正殿先天殿,殿宇雄踞宽阔的露台之上,碧瓦覆项、庄严宏伟,重檐歇山大顶衬以龙吻脊、雕花天宫宝刹,显得高贵典雅,气度非凡,虽屡经重修,依旧呈明代风貌。先天殿正门之上高悬的“一画开天”匾可说是伏羲庙诸多匾额中的“第一匾”。</h3><h3></h3> <h3>所谓“一画开天”是传伏羲画八卦,始于乾卦之第一划,乾为天,故谓“一画开天”。其实质就是说伏羲在质朴、简易、无框框条条局限的原始思维状态下不断探索,在凡人俗事背后找到了一个思维的制高点,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层次考察,从而感悟到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最基本规律。伏羲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阴”和“阳”这两个最基本的元素,并用八卦这种特殊语言</h3> <h3>走上露台,有颗古柏枝干分叉,一支已经枯死,另一支却奇迹般在枝头发出新芽,枝头已蔓延到正殿屋脊之上。由于越长越歪,63年的时候驻扎在庙内的部队给它修了一个柱子以支撑,但08年地震的时候,柱子顶端被部分震坏。</h3> <h3>巧合的是正殿歇山顶中雕花天宫宝刹后有一棵古老的柏树,可以称为“伏羲庙奇迹”。整个形状看起来像一条龙。关键是它是自然形成的,不是人工的,果真是灵气聚集的地方。</h3> <h3>“开天立极”匾额是伏羲庙现存原迹匾额中最早的一面,悬于先天殿东侧门上,为清乾隆四年甘肃巡抚、都察院佥都御史元展成题书。“开天”同“开天明道”之“开天”,为开天辟地之意。“极”,意为顶点。“立极”有两个意思:一是树立最高准则;二是登帝位、秉国政。虽然伏羲开天立极,为“三皇”之首,但我仍然认为此处的“立极”应作树立最高准则来理解。“开天立极”可释为:伏羲开天辟地,首创八卦,为人们提供了认识、改造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最高思想武器和行为准则。</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国</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内虽有不少伏羲庙,但天水伏羲庙却是国内唯一供奉伏羲塑像的庙宇,先天殿内的这尊伏羲泥塑彩绘巨像高达3米,为明代原塑。塑像手托先天八卦太极盘,威仪古朴,目光炯炯,与远古神话中人身蛇首的模样完全不同,反而有点天然呆,十分亲民。</span><br></h3> <h3>殿顶棚以井口天花和藻井相伴装饰,井口天花镶嵌伏羲六十四卦卦象,而藻井施绘河图和伏羲先天八卦图,将装饰和伏羲氏的业绩紧密结合,别具特色。</h3> <h3>长着翅膀的龙马,据说此马出于天水卦台山下的渭河,当年伏羲画卦时忽然看见从渭河北岸的山洞中飞出一匹龙马,伏羲看到了龙马身上的图案,受到阴阳变化的启发,创画了八卦。“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h3> <h3>先天殿建筑结构精妙,内部空间极为开阔,屋顶天棚被等分为六十四格,內刻六十四卦图,藻井正中绘有太极八卦图,被誉为中国古代以“减柱法”建造大屋的成功案例。数百年来天水地区发生多次七级以上地震,城内古建筑破坏无遗,而伏羲庙却始终安然无恙。</h3> <h3>《周易》曰:“太极生两仪,两易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传说伏羲受河图,洛书启发,创画八卦,历经周文王、孔子的发展,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周易文化。《周易》内涵丰富,体现了宇宙,人生的变化法则,成为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h3> <h3>钟、鼓楼,分列先天殿露台东西。宫观寺院的常设建筑,所谓暮鼓晨钟。清嘉庆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间创建,均呈六角攒尖顶,小巧玲珑。原是封闭式的,只留一面为门,现柱间的雕花窗棂已全部拆去,与亭无二致。</h3> <h3>太极殿,又称退殿、寝殿、寝宫,在第三院后部正中,依“前宫后寝”惯例而建。明嘉靖二年(1523年)创建。</h3> <h3>太极殿里供奉的伏羲像,不知看官可否注意到神龛的异常?</h3> <h3>太极殿装饰不及先天殿华丽,但其尽间对称的龙凤槛窗木雕,鲜明生动,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较之伏羲庙内其他处的木雕工艺,雕刻最精美、最能反映其时天水木雕工艺。这对龙凤槛窗“木雕不见木”,堪称木雕花窗中的极品,是明代木雕中天水雕刻技法传世至今的佳作,距今已有约500年的历史</h3> <h3>凤鸟龟背</h3> <h3>神龛之上的龙凤位置是凤在上龙在下,这是光绪时期制作的,当时慈禧把持朝政,也就不难理解为何龙凤位置颠倒了。</h3> <h3>大殿东西墙面悬挂有伏羲的图像,表述了伏羲的主要功绩。在伏羲庙里所列功绩包括上面说的共计十四项。其实,这些功绩应该都是以伏羲为代表的我国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因为处于伏羲时代,所以这些功劳就都记在了伏羲身上,毕竟,那个时候,伏羲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但记在谁身上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些功绩流传了下来,并得以发扬光大。至于说是伏羲到底是十项功绩,十四项功绩,以及更多项功绩,也同样不重要了。</h3> <h3>大殿外的柏树长势奇特,犹如赤胆甘心,被游人抚摸的变了颜色,这才是真正的包浆。</h3> <h3>后院,又称第四院,处太极殿和伏羲城北城墙之间。明嘉靖二年(1523年),院内设置见易亭、水池、桥亭等,并植有花木,经嘉靖十年(1531年)整修,成为风景幽美的园林,类似北京故宫的御花园。民国时人称“后陵”,认为是归葬伏羲的地方。</h3> <h3>相传正月十六是伏羲诞辰,按照传统人们要到伏羲庙“朝人宗”,这便是伏羲庙庙会,隆重而盛大。每年这一天,天水人都要祭祀人文始祖伏羲,追思华夏民族遥远辉煌的历史,怀念人文始祖肇启中华文明的丰功伟绩。</h3> <h3>天水,自古被称为“龙城”,是华夏文明的原点,是中国地理上的几何中心。在这片神奇而古老的土地上,诞生了人文始祖伏羲,一画开天,开天立极,创立了八卦,肇启了文明,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根基。缔造了中华龙的图腾,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植根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生生不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