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r></h1><h1><b> 2019年5月27日</b></h1><h1><br></h1><h1><b> 1955年我父亲医学院毕业,分配到陕西临潼的一所疗养院当医生。我们家随即从鱼米之乡的老家,迁徙到了临潼。</b></h1><h1><b> 我们的疗养院坐落在骊山北麓山脚的坡地上,小时候我常和小伙伴们,出院子的西门向南转,上个高坡,到隔壁的小山村,和村里的“此地娃”(这是我们外地来的孩童对本地孩童的俗称)们玩耍。那时,我们常常站在高高的山坡上居高临下,眺望脚下美丽的八百里秦川。每当望见东方那个平地突兀而立的山包时,我们总爱操着秦腔扯着嗓子狂吼:(临潼)“城东有个土疙瘩,城西石榴园红霞霞,城北铁路线四通八达,城南温泉水能洗垢痂”,在把临潼四大景的石榴、陇海铁路和骊山温泉烙印在脑海中的同时,也将城东的这个土疙瘩深深地铭记在了幼小的心中。</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本张照片来自网络)</b></h1><p><br></p> <h1><b> 长大后,我知道了这个土疙瘩就是埋葬秦始皇嬴政的秦始皇陵。</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可令我汗颜的是,虽然我两岁多就从千里之外的故乡来临潼落了户,到了这个土疙瘩的近旁,并曾多次眺望它,路过它,但皆因行色匆匆,一直未曾光顾它。直至六十四年后的今天,我才来到了秦始皇陵。立于陵前,我既自责自己今日复明日,姗姗来迟。又感叹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间流逝的太快,六十四载春秋竟转瞬而过!<br> </b></h1><h3></h3> <h1><b> 这里现已建成为秦始皇陵遗址公园,占地2.26平方公里。虽说没有当年那样的气势恢宏,蔚为壮观,但仍然是规模宏大,气度不凡!</b></h1><h3></h3> <h1><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本张照片来自网络)</b></h1><p><br></p> <h1><b> 今天这里久雨天晴,空气十分清新,能见度很高。<br> 我在秦始皇陵前,极目远眺,环顾四周:北面和西面是逐渐低下去的画轴般的渭河平原和秦川大地,银带似的渭河自西而东流向天际;</b></h1><h3></h3> <h1><b>东面1.5公里处是闻名中外的秦始皇兵马俑;</b></h1><h3></h3> <h1><b>南面是秀丽的骊山和绵延千里的茫茫秦岭,峰峦叠嶂,郁郁葱葱;</b></h1><h3></h3> <h1><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本张图片来自网络)</b></h1><p><br></p> <h1><b>蓝蓝的天空深邃而辽远,艳阳高照,白云飘飘……。目睹此情此景,我不禁感叹,祖国的山河大地真是辽阔而美丽!我们华夏儿女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真是非常的幸运和自豪!</b></h1><h1><b> </b></h1><h3></h3> <h1><b><font color="#b04fbb"> </font></b></h1><h3></h3> <h1><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本张照片来自网络)</b></h1><p><br></p> <h1><b> 同时我也不由地感叹秦始皇选择这里作为墓地,的确是慧眼独具。此处是“背倚山峰,面临平原”的“山冲”之地,处于骊山北坡的开阔地带,位当渭河南岸三级阶地与骊山山地之间的台塬上,地势比东西两面高,且被东西两侧的水流所拱卫,是一处极其理想的风水宝地和墓地。秦始皇在此处营建陵墓,足以显示其地位的特殊与尊贵。</b></h1><h3></h3> <h1><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本张图片来自网络)</b></h1><p><br></p> <h1><b> 我拾级而上,走近陵墓,浏览了陵园介绍、文物保护碑和《秦始皇帝陵》碑。仰望这个高大的墓碑和它身后被松柏和绿植覆盖着的55米高的陵墓封土堆,我不禁感叹长眠于这封土堆之下幽深地宫里,曾叱咤风云的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功过兼备,毁誉参半的一生。</b></h1><h3></h3> <h1><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本张图片来自网络)</b></h1><p><br></p> <h1><b> 两千多年前,古老的中国在经历了三皇五帝和夏、商、西周、春秋,到秦王嬴政时,已是战国后期。当时各诸侯国相互侵伐,战争不断。经济遭破坏,生灵遭涂炭,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统一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可齐、楚、韩、赵、魏、燕等六国的君王多是苟安一时之辈,缺乏统一中国的胸襟和气魄。而秦王嬴政13岁就继承了王位,22岁正式登基“亲理朝政”,是位有远大志向与气概的杰出人物,统一中国的历史重任就落到了他的身上。他从公元前230年灭韩开始,到公元前221年,他39岁时灭掉了战国七雄中的最后一个强国齐,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混战不已的局面,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历史大业。</b></h1><h3></h3> <h1><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战国七雄地图,来自网络)</b></h1><p><br></p> <h1><b>接着他又不失时机地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统一的法令和措施,建立和完善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b></h1><h3></h3> <h1><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本张图片来自网络)</b></h1><p><br></p> <h1><b> 他于50岁出巡时病死在“沙丘平台”(河北巨鹿县境),结束了短暂而非凡的一生。</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本张照片来自网络)</b></h1><p><br></p> <h1><b> 秦始皇顺应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统一六国,结束战乱纷争,并开疆拓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为中国文明的不断发展扫清了许多障碍,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自己民族文化的国家);废分封,立郡县,开创了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统一货币、度量衡、交通工具和文字;颁布《秦律》;修直道,栈道等等,的确如李白的诗《怀古》所言,是“功业盖穹苍”。他自己也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三皇五帝,便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自称“始皇帝”。</b></h1><h3></h3> <h1><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秦始皇像,来自网络)</b></h1><p><br></p> <h1><b> 我在感叹他彪炳千秋的历史功绩的同时,也深深地叹息他所犯下的“过错”。他征用劳力数百万人,大兴土木,筑长城、修驰道、戍五岭、造阿房宫、建骊山陵墓;严刑峻法,赋税徭役;焚书坑儒,实行文化专制等等,形成暴政,筑成了他无可挽回的过错,而他的后继者又将其暴政推向极端,激化了阶级矛盾,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最终秦王朝在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军和刘邦、项羽等武装势力的打击下灭亡了,正如杜牧在《阿房宫赋》里所言“族秦者秦也”。<br> 想当初赢政统一天下后,创立了“皇帝”的尊号,自称始皇帝,规定子孙称二世、三世,乃至万世,幻想着秦王朝的统治能够延续千秋万代,可仅传了三帝,享国十五年便灭亡了,这样的结局,实在令人扼腕叹息!</b></h1><h3></h3> <h1><b> 虽然秦王朝短命而亡了,但秦始皇建立的大一统的中国,历经其后的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民国等朝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直传承至今。而他创建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历经两千多年,于1911年被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所推翻,归于终结。</b></h1><h3></h3> <h1><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本张图片来自网络)</b></h1><p><br></p> <h1><b> 但辛亥革命、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党政权都未能改变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救人民出水火。国家积贫积弱,一穷二白,百姓民不聊生,哀鸿遍野。</b></h1><h1><b> 我感叹和庆幸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近百年来它始终坚守初心,领导中国人民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于1949年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又领导中国人民阔步前进在社会主义大道上,并实行改革开放,努力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从而使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和强起来,现在我们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力日渐强盛,14亿中华儿女信心百倍地为实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而努力奋斗……</b></h1><p><br></p> <h1><b> “咕、咕、咕……”几声鸟鸣,打破了陵园的沉寂,也把我从对历史和现实的泛想和感叹中唤醒。我醒了醒神继续前行,抵达陵墓的封土堆前,被一道铁栅栏挡住,不能攀登到封土堆顶部了,只好沿着封土堆底部的环路,边走边看。陵墓太大了,环路也太长了,我不得不半路而返。我边走边想,秦始皇一边要臣民对他山呼“万岁”,还派出很多方士去求仙找药,以求长生不死;一边在他13岁刚刚登上王位时的公元前246年,就开始营建这个规模庞大,设计完善,有地宫、封土、内外两重夯土城垣和门阙、各式宫殿,陈列着许多奇异珍宝,四周分布着大量的陪葬坑和陪葬墓的陵寝。工程浩大、用工多达七、八十万人,持续修造了近40年,直至他临死之际尚未竣工,秦二世皇帝胡亥继位,将秦始皇葬埋于此,接着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秦始皇这种自相矛盾的行为,不正是对他封建帝王的唯心主义的绝妙讽刺吗!也生动地说明,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无论庶民百姓,还是帝王将相,概莫能外。正如曹雪芹《红楼梦》里《好了歌》所说“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b></h1><h3></h3> <h1><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本张照片来自图册)</b></h1><p><br></p> <h1><b> 离开秦始皇陵时,我多次停下脚步,再三回头凝望这个土疙瘩,先前的那些感叹在心里反反复复地涌动,慨叹不已,儿时的狂吼仿佛又在耳畔回响:“城东有个土疙瘩……”</b></h1><h1><b> </b></h1> <h1><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本张照片来自网络)</b></h1><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