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变老的路上,让自己变好

宝玲

<h3><br></h3><h3><br></h3><h3> 昨晚,读到李伟锋老师文章《给新老师的一点建议:备好每一节课》,老生常谈的话题,李老师谈得很有深度,也很有诚意,让我触动很深。</h3><h3><br></h3><h3> 李老师在文中写到:</h3><h3><br></h3><h3> “一节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的课,一节教师教有所获教有所乐的课,一定是经过“千锤百炼”所得;从最初有意识有目的想的更多、做的更多,渐渐的变成无意识就能用心到位。”</h3><h3> </h3><h3><br></h3><h3> “这并非一个顺理成章的过程和结果。我把最好的一节课永远放在下一节,它会慢慢形成一个可怕的思维惰性。你觉得,假如真有机会,你一定会有所不同,而不是像现在一样。结果,真有机会的时候,却有心无力。”</h3><h3><br></h3><h3> “平时的课都是为将来的那节课那些课做准备。不是它们不重要,而是,重要到它们在形成你的课堂教学风格。风格与主张不是一节课形成的。”</h3><h3><br></h3><h3><br></h3> <h3><br></h3><h3> “不管学生对你的课程有什么样的兴趣,这种兴趣必须在此时此刻被激发,不管你要加强学生的何种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在此时此刻得到练习......”<br></h3><h3><br></h3><h3> “我常常懊悔,在工作的前几年还不够凝心聚气,把最基础的备课做扎实,把相当多的课上好。以至于到了某个阶段,本该更上一层楼的时候,却觉得要重新从最基础的开始。”</h3><h3><br></h3><h3> 我特别能理解李老师的懊悔,要知道李老师在专业上走得要比同龄人远得多、比我远得多。其实,我心里更加懊悔,曾经无数次的懊悔。</h3><h3><br></h3><h3> 记得刚刚上班的时候,当时的校长在上班前的暑期对我们那一批新教师组织过关于上课、带班的培训,具体细节我已记不清楚,但要“备好每一节课”这样的话应该语重心长地交代过,我应该也认真听了,但那个时候的我没有能力理解这句话的内涵和分量。</h3><h3><br></h3><h3><br></h3> <h3><br></h3><h3><br></h3><h3> 一直到现在,十几年过去,我终于明白这句话的分量和意义,但我对这句话的内涵还是很迷茫:怎么才算是备好每一节课?我心里没底。</h3><h3><br></h3><h3> 这十几年的课堂磨砺,如果说有什么进步,大概是对这句话的内涵多了敬畏和惶恐,越教越发现自己不会教,越教越发现自己的浅薄与匮乏。</h3><h3><br></h3><h3> 这次去成长学院,我受刺激很大,刺激一方面来自专业上,另一方面来自个人综合素养上。</h3><h3><br></h3><h3> 余映潮老师的讲座,干货满满、铺天盖地席卷而来,我恨不能变成自动存储、处理的计算机;余老师的课看似简单清晰,但要真正打通内在的经脉很难。回来近半个多月,每日不敢懈怠,还未曾消化此次学习的九牛一毛。</h3><h3><br></h3><h3><br></h3> <h3><br></h3><h3><br></h3><h3> 班长周枫琳老师每次直抵专业内核的发问,也直抵我的软肋,让我心悸:</h3><h3><br></h3><h3> 一学期,你计划用“余老师八遍读课文的方法”读多少篇课文?</h3><h3><br></h3><h3> 请用实例论述,什么叫“用课文教?”</h3><h3><br></h3><h3> 每节课,你如何确定自己的教学任务?</h3><h3><br></h3><h3> 散文最本质的特征是什么?</h3><h3><br></h3><h3> 怎么才能教出小说的味道?</h3><h3><br></h3><h3> 你认为哪种读书方法最有效?为什么?</h3><h3><br></h3><h3> 开学你教哪个年级,对于你的教学你有什么整体思考?有什么整体规划?</h3><h3> ......<br></h3><h3><br></h3><h3> 一时之间,我的大脑一片空白,我回答不上来。<br></h3><h3><br></h3><h3><br></h3> <h3><br></h3><h3><br></h3><h3> 在成长学院,最后一晚的成长之夜后,时报的吴松超老师在微信上发了这样一段感慨:</h3><h3><br></h3><h3> “学习五天,回味一年,影响一辈子......</h3><h3><br></h3><h3> 我想说,新生代教师真厉害,透过成长之夜可以看到教师中间卧虎藏龙。</h3><h3><br></h3><h3> 年轻教师渴望成长,渴望平台;中年教师渴望突破自我,渴望重塑生活,来到这里,就是给自己创造一次改变的机遇......”</h3><h3><br></h3><h3> 我这样回复:</h3><h3><br></h3><h3> “吴老师的话,说到我心坎上了。去年从成长学院回去,我拼命读书、奋力追赶,这次再见导师,发现前面还是一座山;</h3><h3><br></h3><h3> 每次的成长之夜,同行们的惊艳亮相都让我震惊,我发现自己原来需要女娲补天,可补着补着才发现还是得请精卫来填海,最后发现我其实最好是请盘古来开个天地......”</h3><h3><br></h3><h3> 吴老师说我幽默,我哪里是幽默,这些看似调侃的话语,字字饱含伤痛。来成长学院,每次的成长之夜我都很受刺激。</h3><h3><br></h3><h3><br></h3> <h3><br></h3><h3><br></h3><h3> 之前一直忙着当班主任,我把大量的精力花在了班级管理上,最近几年我才有意识地关注课堂教学,费尽心力地奔跑追赶,结果优秀的同行们还是让我望尘莫及......</h3><h3><br></h3><h3> 饭要一口一口吃,差距也需一步一步赶,那就慢慢来吧!</h3><h3><br></h3><h3> 可你很快发现,人家的精彩何止是在课堂和专业上:</h3><h3><br></h3><h3> 人家在生活中,一件件旗袍上身,深情款款,毫不违和;千余人的大舞台,人家出口就能成章、即兴能演讲;走下讲台,登上舞台,人家还能挑起主持人的大梁;换了服装,人家还能歌善舞,活力四射;人家静能书法、太极,动能交谊舞、民族舞、啦啦操......</h3><h3><br></h3><h3><br></h3> <h3><br></h3><h3><br></h3><h3> 见了别人的大,方知自己的小。</h3><h3><br></h3><h3> 正如李老师说的那样,我也常常懊悔,在工作前几年不知道怎么去努力,不知道如何把最基础的备课做扎实、把相当多的课上好,也不知道全方位地打磨自己,以至于到了某个阶段,本该更上一层楼的时候,却觉得要重新从最基础的开始......</h3><h3><br></h3><h3> 昨天是七夕情人节,清晨我在朋友圈发了这样一段文字:</h3><h3><br></h3><h3> 别那么在意,别人是否喜欢你,很多人连自己都不喜欢。重要的是,你喜欢自己吗?</h3><h3><br></h3><h3> 前半句话我渐渐可以做到,可是,我喜欢自己吗?我不敢说,心里满是忐忑。</h3><h3><br></h3><h3> 那就不负当下,努力活成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慢慢喜欢自己;在变老的路上,让自己不断变好。</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 2019年8月8日周四晚</h3><h3><br></h3><h3><br></h3><h3><br></h3><h3>后记:</h3><h3><br></h3><h3> 文章是昨晚写的,当时没顾上发。这会儿坐在高铁上才想起,顺手编辑起来,恰逢今天生日,早已过了期待生日的年纪,过一次生日就意味着又老了一岁。</h3><h3><br></h3><h3> 在这样的日子讨论这个话题,居然很应景——在变老的路上,让自己变好。</h3><h3><br></h3><h3> 感谢大家,也祝福自己🙏</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