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9年7月29日,我们红28军后代一行耒到牡丹江,这是红色之旅第五站,也是此行最后一站。我们要走访的是78集团军特战旅,这支部隊号称血狼劲旅,是全军有名的一支有着光荣传统,在新时代强军中书写出新的辉煌的英雄部隊。</h3><h3>可惜我们走访的时机不巧,部隊外训,营房、营区整修,正在建设新营房……,旅史馆无法开放参观。接待人员帶我们在营区参观了"日俄侵华桥头堡",苏军烈士纪念碑、刘英俊烈士纪念碑等。我们感到十分有幸。</h3><h3><br></h3> <h3>营区大道上的"听党指揮 敢打胜仗 作风优良"标志</h3><h3><br></h3> <h3>道路旁醒目的"血狼劲旅"标识</h3><h3><br></h3> <h3>我们借助中国军网、央广军事等新闻媒体网络平台,寻覓有关这支部隊的报导,追寻"血狼劲旅"的足迹。</h3><h3><br></h3> <h3>"血狼劲旅"的前身是粟裕、张鼎丞、卢胜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的四支红军游击队。1946年5月,在江苏如皋组建为华中野战军第一师第一旅。部队先后历经了12次体制编制调整改革。</h3><h3>革命战争年代,该部队先后参加了路东反“扫荡”、血战孟良崮、苏中七战七捷等著名战役战斗;建国后,取得了四打石岘洞、激战珍宝岛、对越反击战的胜利,先后与美、日、苏等20多个国家军队交过手,先后涌现出了许家朋、杨林、刘英俊、郭明义等一大批英模人物,以及“猛打猛冲第九连” “千里行军模范连” “能守善攻突击连” 等一大批英雄集体,在共和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h3><h3><br></h3> <h3>时任"血狼″特战旅政委马宝川,接受军报记者釆访。</h3> <h3><b>“红色血脉传承着光荣!”,</b>强军必先立人,立人重在铸魂。在特战旅,这些故事被代代流传,这些精神被人人铭记。这里培养出了一批“舍生忘我,不敢平庸,敢打敢冲”的血性军人。</h3><h3> 一一原"血狼"特战旅政委 马宝川</h3><h3><br></h3> <h3>时任"血狼"特战旅政委马宝川,是以47岁的高龄,首次实兵实装800米高空训练,現场身先士卒带头高空傘跳的铁血政委。</h3><h3><br></h3> <h3><b>特战劲旅“血狼”:开启面向未来战场的一一胜战突击</b></h3><h3>■解放军报记者 陈广照 欧 灿 李建文 欧阳浩</h3><h3><br></h3><h3><b>两年多前,驻扎于此的第78集团军某特战旅,奉命组建了陆军唯一一支担负高寒地区特种作战任务的“百人突击队”。</b></h3><h3>今天,他们雪中亮剑,刀尖试锋,在与前来特训的多支特战精锐对决中初露峥嵘,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时代传奇。</h3><h3><br></h3> <h3>第78集团军某特战旅组织官兵在林海雪原开展实战化训练,锤炼高寒地区特种作战能力。邢鸿剑摄</h3><h3><br></h3> <h3><br></h3><h3>狙击手进行精准射击训练。贺善文 摄</h3><h3><br></h3> <h3><br></h3><h3>特战队员进行攀爬训练。贺善文 摄</h3><h3><br></h3> <h3><br></h3><h3>特战旅官兵在野外进行格斗课目训练。</h3><h3>贺善文 摄</h3><h3><br></h3> <h3><br></h3><h3>刺杀操演示。谢露莹 摄</h3><h3><br></h3><h3><br></h3> <h3><br></h3><h3>基础攀登训练 谢露莹摄</h3><h3><br></h3><h3><br></h3><h3><br></h3> <h3></h3><h3><b>女子特战排:巾帼不让须眉的“火凤凰”</b><br></h3><h3>2013年12月女子特战排随旅组建,这支朝阳队伍、花季少女始终不让须眉,以男兵标准要求自己,男兵练的她们一项也不落,熟练掌握了攀登、伞降、格斗等10多项特战技能,还创造了全副武装、高山密林、夜暗严寒克障越野等高危险难条件下滑雪历史纪录。</h3><h3><br></h3><h3>"血狼劲旅″中的特战女兵,一个个飒爽英姿,技能非凡,巾帼不让须眉。</h3><h3>朱米彤 、郭星 、李婷三位女班长的训练照片</h3><h3><br></h3> <h3><b>"雪地银狐"朱米彤</b>一一遇到困难敢于对自己下狠手</h3><h3>陈利 摄</h3><h3><br></h3> <h3><b>狙击手郭星</b>一一好一个快言快语的川妹子</h3><h3>杨再新 摄</h3><h3><br></h3> <h3><b>传奇女兵李婷</b>一一 "一匹脱了缰的黑马”</h3><h3>刘鵬 摄</h3><h3><br></h3> <h3><br></h3><h3>接待人员首先安排我们参观座落在营区内的“日俄侵华桥头堡”,此堡己开辟为纪念馆,作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br></h3><h3><br></h3> <h3>“日俄侵华桥头堡″外观</h3><h3>这是一座钢筋水泥建筑的军事设施,可以不留死角、全方位进行战斗的坚固堡垒。共计三层,另设有地下室。</h3><h3></h3><h3>这是当年日寇盘踞牡丹江时,为控制中东铁路牡丹江大桥修筑的。</h3><h3><br></h3> <h3>我们先行到了离桥头堡几十米远的江边,观看了二战遗留下的桥墩。女讲解员为我们讲述了苏军三个英雄女坦克兵的故事。她们用坦克撞毀桥上行进中的日军火車,以自己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与敌同归于尽。</h3><h3><br></h3> <h3>江对岸距桥墩不远处,还有遗留一座一模一样的巨型碉堡,与这座碉堡隔江相望,互为犄角。 苏联红军攻克牡丹江后,拆毁了这座大桥,如今只剩下几座桥墩,矗立在滔滔江水之中。</h3><h3>据介绍说,连接两座碉堡的,不仅仅有江面上的铁路,当年还有一条隧道,从江底穿过。这意味着,即便进攻者完全控制了江面,日军依然能够通过江底的隧道运送军械物资,为碉堡守军提供支援。</h3> <h3>現在使用的过江大桥右方,紧挨着早己废弃的百年大桥,依稀可見老桥的黃色桥墩。</h3> <h3>向上仰望,这座碉堡的顶端,排列着一圈几乎垂直的、可以向碉堡底部射击的射孔。顶部的士兵可以通过这些射孔向下射击。</h3><h3><br></h3> <h3>部隊女讲解员为我们讲解中东铁路的历史,以及日俄为掠夺我国东北资源、进行殖民统治而进行的日俄侵华战争,抗联斗争史。</h3><h3>因堡内断电,大家用手机照明。未久,部隊修理电路的维修人员到耒,我们先行别处参观。</h3> <h3>营区"八.一”军旗塑像</h3><h3><br></h3><h3><br></h3> <h3><b>牡丹江战役</b></h3><h3>1945年8月, 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 给日本关东军以毁灭性打击。其中牡丹江战役最为激烈残酷, 双方动用兵力超过50万人, 苏军在牡丹江战役中的胜利, 有力地加速了日本法西斯在中国东北14年的统治彻底崩溃, 直接促成了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牡丹江地区也因此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终结地。</h3><h3><br></h3><h3><br></h3> <h3>营区内的苏军烈士纪念碑</h3><h3><br></h3> <h3>苏军无名烈士墓</h3><h3><br></h3> <h3><br></h3><h3>攻克牡丹江市是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时最激烈的一次城市攻坚战。</h3><h3>8月15日晨, 攻打掖河的战斗拉开战幕, 克雷洛夫的第5集团军也以3个师的部队加入了友军的这场对敌撕杀。到当天日终, 掖河被苏军攻克。</h3><h3>在这次战斗中牺性了不少的苏军战士。3名苏军女战士驾驶坦克在掖河大桥上撞毁1辆日本军车, 与日本侵略军同归于尽。</h3><h3><br></h3><h3><br></h3><h3><br></h3> <h3>苏联坦克英雄碑</h3><h3><br></h3> <h3>英雄碑顶坦克右侧面</h3><h3><br></h3> <h3>英雄碑顶坦克左侧面</h3><h3><br></h3> <h3>英雄碑顶坦克背面</h3> <h3>英雄碑顶坦克正面</h3><h3><br></h3> <h3><b>刘英俊烈士纪念碑。</b></h3><h3>"人民的好儿子"刘英俊,2009年9月14日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耒感动中国人物之一。</h3><h3><br></h3><h3><br></h3> <h3><b>刘英俊烈士英雄事迹。</b><br></h3><h3>1966年3月15日早晨,刘英俊和战友们驾着3辆马拉炮车外出训练,在佳木斯公共汽车站附近,他驾的炮车辕马被汽车喇叭声所惊,突然向人群冲去,这时有6个儿童吓呆了,孩子们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他把缰绳在胳膊上缠了几道,猛力一拉,使惊马前蹄腾空而起,紧接着他不顾自己生命危险,手撑辕杆,从辕杆下面用双脚猛跺马的后腿,马突然倒下,车翻了,6名儿童安然脱险。他却被压在翻倒的车马底下,身负重伤。目睹这场舍己救人英雄行为的群众,一拥而上,急忙将他救起,把他抬送到附近的职工医院抢救。这时,许多候车的乘客、上班的工人、上学的学生,都被他的英雄行为所感动,关心地紧跟在后面。几百名群众和战士,纷纷要求为他献血。由于伤势过重,抢救无效,他光荣牺牲。</h3><h3><br></h3> <h3>营区内江边小亭</h3><h3><br></h3><h3><br></h3> <h3>我们重新返回"日俄侵华桥头堡″,继续参观。</h3><h3><br></h3> <h3>这是桥头堡大门内迎面墙壁上浮雕。</h3> <h3>抗联烈士展板,下方是著名的"八女投江" 的八位抗联女战士。</h3><h3><br></h3><h3><br></h3> <h3><br></h3><h3>"八女投江"的壮烈故事就发生在牡丹江江畔,2009年9月14月,抗联"八女投江″勇士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h3> <h3>苏军出兵东北</h3> <h3>此展板上方,介绍参加牡丹江战斗的四个英勇牺牲的苏军烈士。</h3><h3><br></h3> <h3>此展板上记述了"三个女坦克手"壮烈牺牲的英勇事迹。</h3><h3><br></h3><h3><br></h3> <h3>桥头堡内的射击、观察窗口</h3> <h3>堡内墙边,是侵华日军设置的取暖装置,象一颗臥着的炮弹。</h3> <h3>堡内楼梯墙壁上,安放着俄方设置的东正教十字架。</h3> <h3>这是堡顶墙体下方,四周密布的枪口、也是下水口,一"口" 两用。</h3><h3>这些垂直的射孔口径很大,不仅可以用轻武器向下射击,而且可以从这些射孔中向外投掷手榴弹,可谓防护严密。</h3> <h3>堡顶垛墙,墙口都可以向四周射击。</h3> <h3>堡顶垛墙与房体之间距离较宽,两米左右吧</h3> <h3>堡顶房屋四周墙面分布着通风道,也是传递信息的通道,设计得十分科学精细。</h3> <h3>这是通风道的风口</h3> <h3>这个通风道看得更清晰些</h3> <h3>堡顶房屋墙体上,设置了梯子,可以上到房屋顶上,真正的制高点。</h3> <h3>参观了"日俄侵华桥头堡"纪念馆,半个世纪前的那段屈辱悲愤、奋起抗争的历史,使我们牢牢记住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要不忘国耻,砥砺前行,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努力奋斗!</h3><h3><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是一支政治坚定、信仰笃定的"忠诚”之旅,这是一支笑傲生死、敢打硬拼的"血性”之旅,这是一支骁勇善战、不辱使命的"胜战"之旅。他们诞生在陆军转型的潮头,驰骋在立体攻防的疆场,挺进在改革强军的伟大征途。</h3><h3><br></h3> <h3><br></h3><h3>和平来之不易,今日中华民族复兴之路步伐正铿锵。而和平年代的他们,仍然在严寒酷暑中刻苦训练,流汗流血。我们眼前的岁月静好,正因有他们在背后负重前行。<br></h3><h3>再見了,北疆雄师,英雄的血狼劲旅!</h3><h3><br></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