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河套平原

红尘小狐

<h3>河套平原--中国西北部平原 河套平原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和 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是黄河沿岸的冲积平原。 狭义的河套平原仅指后套平原。 广义的河套平原,还包括宁夏的银川平原、内蒙古的土默川平原(前套平原)。 中文名称 河套平原 外文名称 Hetao 地理位置 中国 内蒙古西部和 宁夏全境 气候类型 温带大陆气候 占地面积 25,000平方公里 海 拔 1,000米左右 下辖地区 西套,东套(又分前套/后套) 主要河流 黄河 所属国家 中国 历史 距今约5000~7000年的仰韶文化北部已经覆盖今天的河套地区。 先秦时期 周朝之前,属于狄人的 匈奴人(归属存在争议)生活在河套。 春秋时期, 赵国的赵武灵王把版图延伸到阴山山脉,设立了云中郡,位于土默川平原东部。秦统一之后,派蒙恬率30万大军将匈奴逐出河套,“徙谪戍以充之”,迁徙3万户到那里戍边,设云中、九原两郡。但秦祚短促,秦末天下大乱,移民皆返还家乡,河套复为匈奴所有。 两汉时期 早在秦汉时期就开始开渠引水,发展农业。西汉时,元朔二年(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出云中以西至陇西,击胡之楼烦、白羊王于河南,遂取河南地”,占领“ 河间”,即河套。然后大臣主父偃向武帝上疏,“ 盛言朔方地肥饶,外阻河,蒙恬城之以逐匈奴,内省转输戍漕,广中国,灭胡之本也。”武帝接受这一建议,当年即置朔方郡(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和五原郡(在今包头西)。后又于元朔四年(前125年)置西河郡(郡治今陕西 府谷西北)。[1]河套平原还有 云中郡、 定襄郡。北地、 上郡的北部也延伸到河套地区。[2]武帝又在郡下设县,数目一度达90个之多。当时的人们引黄河灌溉,当地农业迅速发展,经济繁荣。河套在 汉代为朔方郡、 五原郡、云中郡、定襄郡,以及北地、上郡的北部和西河郡的河西部分,统属朔方刺史部。 王莽时期,与匈奴关系交恶,河套重新为匈奴夺得,边民或“死亡系获”,或“流入内郡,为人奴婢”,河套的开发转入低潮。[3]东汉初年,国力衰弱放弃河套,建武二十六年(50年),匈奴分裂南匈奴归附,河套才得以收回,归附汉朝的 匈奴人被安置在河套。[4]永平十六年(73年)明帝遣窦固等四路出击, 北匈奴遭到致命打击,以后窦宪再次出击,北匈奴辗转西迁。随着匈奴问题的彻底解决,河套地区出现了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经济开发再次出现高潮,这个高潮一直持续到顺帝 永和五年(140年)。东汉中期河套开发的情况,集中体现于20世纪后半叶发现的汉画像石和汉墓壁画。 三国至民国 之后魏晋南北朝时,河套地区是北方多个政权争夺的重地,东部地区南北朝时称“敕勒川”。唐朝时这里被重新农垦,唐诗中有“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的诗句,五代时叫“丰州滩”。北宋时河套被西夏和辽朝所分别占有。自元代起,“河套”一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种书籍里,并有了较稳定的内涵,用来指 贺兰山以东, 狼山、大青山南, 黄河沿岸地区。并以乌拉山为界,东为前套,西为后套。也有以黄河南、长城北地区为前套的,与河的北面的后套对称。在元、明、清时,河套以畜牧为主,明朝以后称“土默川”。 清朝后期陕西、山西的一部分人迁到塞外(走西口),河套地区开始成为西北最重要的农业区。清代 光绪年间形成八大灌渠。抗战时期,国军将领傅作义屯守于此,兴修水利。 新中国成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这里的农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到1949年后,“河套”一词的外延逐步缩小,演变为仅指境内的河套地区、或以这一地区为中心的一个更大的范围。1951年建成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因而在1954年国家撤销了绥远省建制后,就批准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以“河套”命名境内一级行政区的申报,即改陕坝区为河套行政区。(国家批准用“河套”一词来命名境内的 一级行政区,从而确立了这个词的地区独有性因为全国是不能重名的。)1975年完成180公里长的总排干渠(俗称二黄河),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 地理位置 河套平原位于位于北纬37度线以北,一般指贺兰山以东、吕梁山以西、 阴山以南、长城以北之地,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 又称后套平原。 通常是指内蒙古高原中部黄河沿岸的平原,西到贺兰山,东至呼和浩特市以东,北到狼山、大青山、南界鄂尔多斯高原。 又称河套地区。 狭义的河套平原仅指后套平原。临河区位于其核心位置,特别是乌兰乡胜丰村就称为大后套。 广义的河套平原,还包括宁夏的银川平原、内蒙古的土默川平原(前套平原)。 位于巴彦淖尔市南部。 黄河在此先沿着贺兰山向北流,再由于阴山阻挡向东,后沿着吕梁山向南,形成形成“几”字马蹄形的大弯曲,称为河套。 平原为黄河及其支流冲积而成。东西沿黄河延展,长500公里,南北宽20~90公里。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 。河套平原海拔900~1200米,地势由西向东微倾,西北部第四纪沉积层厚达千米以上。山前为 洪积平原,面积占平原总面积的1/4,余为黄河冲积平原。地表极平坦,除山前洪积平原地带坡度较大外,坡降大多为1/4000~1/8000。可分3部分:贺兰山以东的称银川平原,狼山以南的称后套平原,大青山以南的称土默川平原。[5] 范围 狭义的河套平原仅指后套平原。 巴彦淖尔市位于其核心位置,特别是河套平原 乌兰乡胜丰村就称为大后套。 广义的河套平原,还包括宁夏的银川平原、内蒙古的 土默川平原(前套平原)。 位于巴彦淖尔盟南部。东至乌梁素海,东南至包头市郊区,南临黄河,西界乌兰布和沙漠,北抵狼山。 主体部分东西长约180公里,南北宽约60公里,总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呈扇弧形展开。 西山嘴以东,乌拉山与黄河之间的狭长地带,又称三湖河平原,东西长约70公里,南北宽3一15公里。 地势由西南向东北略倾斜,海拔1020到1050米。属 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可以黄河水自流灌溉。 区位优势 素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之说。 狭义的河套平原仅指后套平河套平原,面积近10,000平方公里。自清代以来,后套平原上修渠引黄河灌溉,为内蒙古主要农业区。 但灌溉水大量渗入,使地下水位升高,盐碱地面积增加。 河套是黄河中上游两岸的平原、高原地区,因农业灌溉发达,又称河套灌区。 其地历代均以 水草丰美著称,故有民谚“黄河百害,唯富一套”,不过,生态环境大不如前,境内许多地方已近 荒漠或半荒漠状态。 现已注意合理灌排,营造防护林防止土地沙漠化。 自然环境 河套平原 阴山山脉与鄂尔多斯高原间的断陷冲积湖积平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北至阴山南麓,断层崖矗立于平原之北,界线明显;南到鄂尔多斯高原北缘的陡坎,由于库布齐沙漠散布,界线较模糊;西与乌兰布和沙漠相连;东及东南与 蛮汗山山前丘陵相接。 介于北纬40°10′~41°20′,东经106°25′~112°。 东西长约500公里。南北宽20~90公里,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包括呼和浩特和包头两市的大部,巴彦淖尔市的南部,伊史昭盟的北部和乌兰察布盟的小部分地区。 黄河在甘、宁、内蒙古、陕、 晋5省区境内形成马蹄形大弯曲,这一大弯曲的北部,亦即白于山(陕北)以北,贺兰山以东,阴山以南,芦芽山(晋西北)以西的地区称为河套。 这一地区黄河两岸的平原称为河套平原,西南起自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县的沙坡头,东北到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的喇嘛湾,可分为银川(宁夏)平原、后套平原和前套平原(又称土默特平原)3部分。 一般称河套平原仅包括前套和后套平原。 海拔 河套平原海拔900~1200米,地势由西向东微倾,西北部第四纪沉积层厚达千米以上。 山前为洪积平原,面积占平原总面积的1/4,余为黄河冲积平原。 气温 河套平原年日照时数3000~3200小时,西多东少,日照百分率67~73%。 年总辐射量627千焦耳/平方厘米,年均温5.6~7.4℃,西 高东低,1月均温-14~-11℃,7月22~24℃,10℃以上活动积温3000~3280℃,无霜期130~150天,农作物一年一熟,大部地区降水量150~400毫米,东多西少,在时间分配上雨热同季。 河套平原北到狼山、大青山,南界 鄂尔多斯高原,面积1.7万平方公里。 河套平原海拔在1000米左右,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自清代以来,开渠引黄河水自流灌溉,农业发达,是内蒙古自治区最重要的灌溉农业区和商品粮基地。<br></h3> <h3>地貌划分 河套平原 河套平原海拔在1000米左右,南有黄河滋润,北有狼山环抱,面积近1590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24%。植被繁茂,人口密集。黄河流经巴彦淖尔市200多公里。 巴彦淖尔市有534千公顷水浇地(相邻的土默特平原水浇地为267千公顷,银川平原为400千公顷)。 河套平原是亚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灌区,灌溉条件优越,灌、排工程体系完善。全年日照时数长达3100~3300小时,光热资源丰富,是中国日照时数最多的地区之一。 河套平原农田设施完善,土地肥沃,灌、排便利,种植业发达,经营水平高。 物产丰富,主产小麦、玉米、葵花、河套蜜瓜等。 乌兰布和沙漠 地处自治区西部巴彦淖尔市和 阿拉善盟境内。北至狼山,东北与河套平原相邻。东近黄河,南至贺兰山北麓,西至吉兰泰盐池。南北最长170公里,东西最宽110公里,总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海拔1028- 1054米之间,地势由南偏西倾斜。属中温带干旱气候,干旱少雨,昼夜温差大,季风强劲。沙漠南部多流沙,中部多垄岗形沙丘,北部多固定和半固定沙丘。解放后,开始了大规模的治理,在蹬口县二十里柳子至 杭锦后旗太阳庙一线,营造一条宽300-400米,长175公里的防风固沙林带,林带两侧5公里为封沙育草区,控制了沙漠东移。沙漠内除种树种草外,还开辟出20余万亩耕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甜莱、葵花籽及各种瓜类。乌兰布和沙漠日照丰富,可以引 黄河水自流灌溉,湖池广布,有发展农、牧、林、渔业的良好条件。 后套平原 黄河流过前套后,继续向北流,进入绥远省境内,因受阴山山脉所 河套平原 阻,折向东流,穿过阴山山脉与 鄂尔多斯台地之间的冲积平原,流到托克托县的河口镇。上游河段到此为止,流程共达三千四百七十多公里。  黄河在宁夏省境内,从磴口(巴彦高勒)至包头之间的一段,称为后套。前套和后套合称 河套,过去常说,“黄河百害,唯富一套”,所谓一套是指此而言。河套一带,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但降水量稀少,因此远自 秦汉时代起,居民已在这里开凿沟渠,引黄河河水灌溉,农业十分发达,素有“塞外江南”、“塞上粮仓”之称。  黄河流入后套平原,河面宽连三公里以上,水势十分缓慢,河床上满布沙洲、岔流,还有许多旋流,俗称“破河”。黄河河水达洪水位时,形成一片汪洋,不分干岔。这一段黄河的河道,极不稳定,常向南北迁移,因此造成许多牛轭湖,俗称“死河筒”。  后套平原由耕地、草原和荒滩相间组成,渠道和林带纵横交织,形成黄河沿岸一个较为完备的排灌区。 明安川 明安川 明安川位于河套平原东部,巴彦查干山之南,乌拉山之北,为一 山间盆地,西至乌梁素海,东至台梁以东1200米等高线,东西长50公里,面积约1800平方公里。盆地中部为黄河冲积平原,南北两侧为冲积洪积平原和山前洪积倾斜平原,黄河冲积平原呈三角形,西宽东窄。沙漠呈东西向带状分布于黄河冲积平原的中部,长约近40公里,宽9公里,面积350平方公里,称苏吉沙漠。此外还有 风蚀洼地,长有喜湿植物。冲积洪积平原呈带状分布,上面生长白刺、柠条、芨芨草和苦豆子等固沙植物。洪积平原分布在两侧山麓地带,北部面积比南部大,上面生长牧草。 三湖河平原 三湖河平原 三湖河平原位于河套平原的东南端,乌拉山与黄河之间,西起西山咀,东至巴彦淖尔市与包头市交界,东西长70公里,南北宽3~15公里,面积700平方公里,为一狭长地带,地势由山麓向黄河、由西向东倾斜。地面坡降度平均1/7000左右。海拔1010~1200米,可分为 河套平原 河漫滩、黄河冲积平原、山前冲积洪积平原、山麓洪积平原四部分。河漫滩分布于黄河北岸,大致在防洪堤以南,高出黄河枯水位0.5~5米,南北宽数十米不等。密生着喜水植物红柳林。黄河冲积平原在防洪堤以北,面积最大,约420平方公里,地势平坦。山前冲积洪积平原位于冲积平原之北,面积很小,为一东西向狭长地带,宽约1~2公里,高出冲积平原4~7米,形成一级阶地。山麓洪积平原在乌拉山南麓,110国道以北,由北向南倾斜,海拔1050~1200米。组成物质较粗大,以 花岗岩、片麻岩为主,常与砂壤土混合,上面生长牧草。 灌溉事业 灌溉事业长期发展的结果,打破了河套平原 荒漠草原与荒漠这一地带性的束缚,呈现阡陌相连,沟渠纵横,绿荫弥望的景色。栗钙土和棕钙土只在局部地区残存,大部地区已为灌淤土代替,但灌溉不合理,盐渍土广泛分布于灌区。 河套平原地下水甚丰,黄河北岸山前埋藏较深,平原较浅,由10~30米减至2~3米;含水层由厚变薄,涌水量由100吨/小时递减为60吨/小时;矿化度渐增,一般由0.5克/升增至3克/升。 黄河南岸 地下水埋深约1~3米,涌水量10~40吨/小时,矿化度1~3克/升。 河套平原 黄河从磴口县的巴彦高勒进入平原,至清水河县的喇嘛湾出境,长550公里,河道逶迤蜿转, 河曲发达,河床坡度小,水流平稳,年径流量250~300亿立方米,矿化度0.3~0.6克/升。早在秦汉时代即屯兵移民,引黄河水灌溉农田。唐曾于后套开挖大型渠道。清中叶以后,灌溉发展较快,先后建成永济渠、长济渠、黄济渠、杨家渠、塔布渠等,至清末黄河两岸已有八大干渠,灌溉面积达20万公顷。中华民国时代在后套灌区之东建三湖河灌区,在前套建民生灌区。然未经全面规划,渠系紊乱,无坝自流,旱年水不进渠、汛期泛滥成灾。20世纪50年代以来,河套平原灌溉事业发展迅速,在黄河干流上建成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南北两岸修建总干渠500多公里,灌溉面积由50年代以前的16.67万公顷扩大到66.67万公顷。现共有灌水干渠5道,排水干渠13道,支、斗、毛渠纵横交错。河套平原有可耕地960多万亩,已开垦近500万亩。盛产 小麦、玉米、 高粱、糜黍、 胡麻、 甜菜、 酒花、葵花籽等作物,是中国和自治区重要粮、糖基地,被誉为“塞上谷仓”、“ 塞上江南”。因多年排水不畅,地下水位升高,造成土壤次生 盐碱化严重,已进行综合治理。 河套经济 河套平原人口密度约145人/平方公里。 有蒙古、汉、满、回、朝鲜、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壮、藏、苗、维吾尔、 锡伯、彝、 土家等民族。农业历史悠久,潜力很大。工业有钢铁、电力、机械、电子、化工、建材、毛纺、皮革、化纤、食品、造纸、制药等数十部门,主要集中在包头市。 京包铁路与包兰铁路横贯东西。 河套平原 河套地区土壤肥沃, 灌溉系统发达,适于种植 小麦、水稻、谷、大豆、 高粱、玉米、甜菜等作物,一向是西北最主要的农业区。今天,河套地区被称为“塞外米粮川”。河套地区的畜牧业和水产业也很发达。河套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渠道纵横,农田遍布。有可耕地面积960多万亩,现已开垦500多万亩,盛产小麦、玉米、高粱、大豆、糜麻、葵花、甜菜、酒花、瓜果、大白菜等作物。这里是自治区小麦的主要产区。蜜瓜、大白菜、酒花、葵花、枸杞等,是驰名全国的特产。 河套平原以盛产粮食而著称,被誉为“塞上粮仓”或“塞北江南”,是膏腴殖壤的肥美之地。 河套还蕴藏着煤、铁、铜、金、石墨、石棉、盐、碱、稀土等多种 矿产资源。 河套地区土壤肥沃,大小阡陌纵横交织,适于种植春 小麦、水稻、糜、谷、大豆、 高粱、玉米,向为内蒙古、宁夏地区的主要农业区。有塞外米粮川之称。平原上还蕴藏着煤、铁、铜、金、石墨、石棉、盐、 碱等多种矿产资源。 河套平原地下水甚丰,黄河北岸山前埋藏较深,平原较浅,由10~30米减至2~3米;含水层由厚变薄,涌水量由100吨/小时递减为60吨/小时;矿化度渐增,一般由0.5克/升增至3克/升。 黄河南岸地下水埋深约1~3米,涌水量10~40吨/小时,矿化度1~3克/升。 黄河流经巴彦淖尔盟340公里,年经总流量315亿立方米, 水利资源非常丰富。1959年修建了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1969年开挖了总干渠(二黄河),全长180公里。1975年完成了总排干沟工程,结束了有灌无排的历史。 河套文化 河套文化是黄河文化和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北方文化中的瑰宝,是人类发展史上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聚集交融的典型代表,具有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碰撞交融的独特的文化特征和强烈的文化包容性。河套文化的形成过程,对于中国的北方军事史、乌拉特草原文化史、游牧定居与垦殖发展史具有巨大作用。 探寻和研讨河套文化,传承和弘扬河套文化,打造和传播河套文化,对于丰富黄河文化和草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提高地区经济文化的竞争力、影响力、辐射力,提高地方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凝聚力,促进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br></h3> <h3>巴彦淖尔,醉美河套 走遍内蒙古,103个旗县,一个都不能少。 今天带大家走进“塞上江南”—巴彦淖尔市。 巴彦淖尔,内蒙古地级市,位于内蒙古西部,东接包头,西连阿拉善盟、乌海市,南隔黄河与鄂尔多斯市相望,北与蒙古国接壤,总面积6.4万平方公里。 巴彦淖尔市北部为乌拉特草原,中部为阴山山地,南部为河套平原。属典型的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3.7℃~7.6℃。境内矿产资源、风能资源、日照资源丰富,硫铁矿储量居全国第一位,是中国国内风能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巴彦淖尔境内的河套灌区是亚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灌区,境内的河套平原有“塞上江南”的美誉,全市有机奶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农畜产品出口位居内蒙古第一,为全国最大的无毛绒生产基地。 三盛公国家水利风景区 黄河三盛公水利风景区位于黄河干流的上中游,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依法确权划界的管理范围内;地处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磴口县、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阿拉善盟阿左旗接壤处;分布于磴口县巴彦高勒镇(原名三盛公)东南的黄河干流两岸,总面积129.31平方公里。中心景区距乌海市83公里、银川市265公里、临河市60公里、呼和浩特市480公里。包兰铁路、110国道、京藏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是西北旅游线路的一颗新星。风景区以良好的生态,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2005年10月,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乌梁素海 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乌拉特前旗,是黄河改道形成的河迹湖,也是全球荒漠半荒漠地区极为少见的大型草原湖泊。它是中国八大淡水湖之一,素有“塞外明珠”之美誉。是地球同一纬度最大的湿地。2002年被国际湿地公约组织正式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乌梁素海”蒙古语意为“红柳海”,过去这里曾生长茂密的红柳林,现在是内蒙古重要的芦苇产地。 乌拉特草原 巴彦淖尔市地形地貌大体分为三种类型:阴山山脉绵延东西,横亘在巴彦淖尔市腹地;阴山南麓是广阔的河套平原,阴山以北是辽阔的乌拉特草原。这里夏秋两季,绿草如茵,牛羊肥壮,气候凉爽,幽静宜人。游客在这里可以身着蒙古袍,脚蹬蒙古靴,跨上追风的骏马,乘上稳健的骆驼在草原上漫游;可以在篝火的映衬下,欣赏蒙古族歌舞;可以在热情的敬酒歌声中,品尝醇厚清香的马奶酒,清香的手扒肉;烤全羊使你在大饱口福之时大开眼界;牧民家醇香的奶茶、传统的奶食品会使您遐想游牧民族的生活历程;夜宿蒙古包,侧耳倾听阵阵牧歌,抬头数点点繁星。 玛瑙湖 就在内蒙古的巴彦淖尔盟和阿拉普盟相毗邻的巴音戈壁滩上。这是一片宽阔玄武岩平凹地,在坦荡的平滩上,铺满了琳琅满目的玛瑙和碧玉。一颗颗圆润可爱的玛瑙如鸡蛋般大小,色彩斑澜,有白色、淡黄色、桔黄色、灰色和红色。碧玉多为红色,还有天蓝色和深蓝色。犹如百花争艳,构成了戈壁滩上的一大奇观。 慈云寺 位于内蒙古磴口四坝乡海于沿境内金堂庙学校北侧,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 当年陕西大将军赵义率兵至磴口剿匪(赵是佛教信徒),请宁夏精于寺院建筑的僧人,用了近3年时间建成河套地区首座汉佛寺院,并命名为“慈云寺”。大雄宝殿座落于正中,屋顶四角微上翘,浮雕悬空,层顶雕有“二龙戏珠”。前壁彩绘满墙,两侧有两个小陪殿,厢房在两侧纵列,各10余间。大雄宝殿内在其1.5米宽的净台上,5尊佛像皆彩绘金身,清静幽雅。 黄河湿地景区 是围绕巴彦淖尔市水、绿、文化,结合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和水生态建设,精心打造的旅游精品景点,是展现黄河文化、草原文化、河套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 巴盟酿皮 民间叫做"酿(音:让)皮"。是内蒙古自治区风味较浓的传统小吃。特别是巴盟酿皮很有风格,每逢炎炎的夏日,这种小吃就成了北方人消夏趋火的最佳选择。酿皮虽是小吃,但可作主食充饥解饿,也可当菜肴,充当下酒冷盘。冷热均宜,四季可食。 焖面 焖面(Braised String Bean with Noodle)是中国中部和北部地区传统面食,巴盟河套地区的汉人主要是山西、陕西、河北等多个地方的移民,巴盟焖面也是多地口味的焖面融合后形成的独特口味。 河套蜜瓜 河套蜜瓜又称华莱士。正宗的河套蜜瓜外型溜圆,标准瓜重0.5公斤左右。色泽黄,品尝一口,可以享受到梨、苹果、蜜桃、香蕉的美味,醇香甘甜,为瓜中珍品。河套蜜瓜以磴口产的最好。得天独厚的沙土、光照、温差等自然条件,使这里的蜜瓜色、香、味俱全,在区内外久负盛名。如今,河套蜜瓜已远销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等地。 酸粥 酸粥是酸饭的一种,其实酸饭中的酸焖饭和山药酸稀粥也有独特风味。 炎夏酷暑,中午歇起来,劳动走时,冷酸米汤泡焖饭来上两碗,一下午在“赤热炎炎似火烧的”的田野里劳动,既不渴又不饿。对劳动人来说,大家的宴林佳肴数不清,但有什么能比得上这家乡饭可口?酸粥有助消化的功能。过春节,家家户户吃好的,有时油腻吃得多了,肚子难受,不思饮食,但只要吃上几顿酸粥,管保你胃口大开。 这里牛羊肥壮 这里瓜果飘香 这里有连绵起伏的阴山 这里有滔滔不绝的黄河 这里有逶迤连绵的戈壁 这里有浩瀚无垠的荒漠 这里是巴彦淖尔 甜蜜吃瓜,河套吉祥三宝不容错过 金瓜银瓜,不如夏天里的一口甜瓜。 不似西瓜绵甜,蜜瓜吃起来更爽脆可口。蜜瓜的品种很多,除了大家最熟知的新疆哈密瓜,还有河套平原的“吉祥三宝”一定要尝一尝。 清爽甜脆西州蜜 如果你喜欢西瓜的清爽甜蜜,又钟情于木瓜的奶香,那一定要尝尝西州蜜瓜,集甜香脆嫩与一体,完全满足了吃瓜群众的喜好,西州蜜瓜可谓夏日里最好吃的瓜了。 西州蜜瓜被誉为“瓜中之王”,表皮深绿、淡绿或者是微黄,网纹深浅不一,果肉厚质,中心橘红,越往中心甜度越高。 果肉爽嫩细滑,果香浓郁,甜度高于普通哈密瓜,就连挨着瓜皮的部分啃起来都甜丝丝的,而且富含水分、碳水化合物、胡萝卜素、钙、铁等营养元素。 西州蜜瓜曾是皇家贡品。 相传在康熙年间,西州蜜瓜第一次做为贡品供给宫廷,康熙与群臣食之,香甜如蜜、酥脆赛梨的它,让康熙拍案而起,大呼好吃。 它硕大的外表上布满网状纹路,还未打开就能闻到扑鼻而来的瓜香甜味。粗狂的外表下藏着一颗甜蜜的少女心呀! 琥珀色的果肉布满凉津津的汁水,还未下口便知这西州蜜瓜有多解渴。 用勺子挖一勺,汁水立马涌出来,成熟的西州蜜瓜汁水达95%,吃起来甜润无渣,像在喝蜜瓜汁,炎热的时候一口,解渴又解暑。 西州蜜瓜不但好吃,而且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除了有宁心神、疗饥、利便、益气、清肺热、止咳等功效之外,还有丰富的抗氧化剂,增强细胞抗防晒的能力,同时能缓解人的身心疲惫,益气补血。 甜蜜多汁金红宝 金红宝蜜瓜是属于甘肃民勤蜜瓜的品种,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甘肃民勤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常年风沙肆虐,荒漠化土地占有94.6%。 美国《国家地理》中报道“民勤已成为世界不易生存地之一”。 在如此缺水恶劣的环境,意味着大部分作物都无法生存,唯独民勤蜜瓜这种节水的作物在沙漠里生根开花结硕果。 金红宝蜜瓜外形饱满,果皮平滑,色泽鲜亮,金灿灿的表皮犹如荒漠里的金宝石。 金红宝蜜瓜的果肉偏黄,刚摘下来脆甜,放几天熟透后就会变得绵软。 直接拿勺子挖一勺放入口中,那甜甜的滋味真是无敌了! 口感香甜,水分十分充足,正可谓瓜气逼人呀!独特的清香萦绕在唇齿间,回味无穷。 蜜瓜中含有充足的水分和丰富的维生素,有着清热解暑、生津止渴的作用。晶莹剔透,甘美肥厚的果肉,瓜香醇郁,吃过的人都评价:“貌似比蜜还甜”。 清甜沙口甜红玉 相比金红宝,甜红玉蜜瓜则更像是蜜瓜界的玉石。 白色亮丽的果皮裹挟着橙红的果肉,绝对是白皮红肉类甜瓜品种中的佼佼者。 甜红玉果形高圆,切开后果肉酥爽,吃进嘴里清甜沙口,纤维细少,口感像极了起沙的西瓜,但比西瓜更加香甜,甜红玉是极好的蜜瓜。 甜红玉密瓜肉厚多汁,果香四溢,咬上一口紧实的果肉,脆裂迸发的汁水能甜到人心里! 塞上江南孕育甜蜜明珠 有着“塞上江南,黄河明珠”美誉的河套平原,依银山傍黄河,有着塞上千亩的肥沃耕地。 全年日照时长达3056个小时,日照强烈且天气干燥、昼夜温差大,种出来的瓜果糖分比其他地区的多,瓜果特别甜美。 蜜瓜在专业化的种植园自然生长,无套种,不仅口感好果肉也更加细腻,营养充足。 每一颗蜜瓜都是由果农清晨5点开始采摘,按照品级标准留下精品果进行售卖。 蜜瓜在常温下可存放,如果想吃冰镇的,可以在吃之前的2个小时放进冰箱冷藏再食用,口感更佳。不适合长时间冰箱冷藏,会破坏蜜瓜的口感。<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