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减法做生活和人生战略

【智胜娱乐管理&顾问】

<h3>作者:艾菲</h3><h3><br></h3><h3>很多年来,我们追求的目标都是“更多” - 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物质、更多的人际关系、更多的衣服、更多的房屋面积、更多的资产……</h3><h3><br></h3><h3>为什么?</h3><h3><br></h3><h3>因为在我们的头脑中,多就代表着好,越多就代表着越富足、越安全、越幸福。</h3><h3><br></h3><h3>然而,很有趣的是,随着物质拥有的越来越多,我们发现,“更多”拥有未必就能带来更多富足、安全和幸福;相反,“更多”在很多时候意味着“选择过多”、“注意力耗散”、“身心俱疲”,甚至不满足和不幸福。</h3><h3><br></h3><h3>这时,继续的增加已是无益,减法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h3><h3><br></h3><h3>“断舍离”就是这样一种方法。</h3><h3><br></h3><h3>这个方法最初是从日本开始流行的。 “断”的意思是断绝想买回家但实际却并不需要的东西,“舍”是指舍弃家里那些泛滥的破烂,而“离”则是指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在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h3><h3><br></h3><h3>借着对于物品的“断舍离”,我们能够将身边所有“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都替换为“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从而改变居住环境,改善生活面貌。</h3><h3><br></h3><h3>而更重要的是,“断舍离”的过程能让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价值观、了解自己内心的混沌、不安、恐惧或渴望,从而达到由外在到内在的焕然一新。</h3><h3><br></h3><h3>因此,“断舍离”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h3><h3><br></h3><h3>它的核心是:思考“物品和自己的关系”,而时间轴永远是现在。所以,断舍离是要我们去扪心自问:某件物品与当下的自己是不是确实有关系,进而对物品进行取舍和选择。只留下那些对当下的自己合适且必需,也确实在用的东西。</h3> <h3>在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断舍离》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非常真实且有趣的故事。</h3><h3><br></h3><h3>和惠小姐在收拾厨房的时候,把那些非必需的不锈钢餐具全部清理掉了,但不知为什么,她怎么都舍不得扔掉那些便利店饭盒上附赠的塑料勺。不仅是塑料勺,就连早就过时且肯定不会再穿的廉价裙子,她也舍不得扔弃。</h3><h3><br></h3><h3>在进行断舍离的过程中,她终于意识到,自己似乎很畏惧那些高价、高品质的物品,反而她会觉得用便宜的东西就刚刚好。于是她意识到自己有“自我贬低”的习惯。</h3><h3><br></h3><h3>洋子小姐是位三十多岁的单身女性,原本就擅长整理,听了断舍离的讲座后更加干劲十足,扔了许多不需要的东西,包含不少社科类的书,但是装满言情小说的一箱书,始终无法扔掉,书中所写的内容都是没有结果的恋爱。</h3><h3><br></h3><h3>此时,她突然发现,这些书就是自己过去恋爱经历的写照。她总是和那些绝对不会有结果的人谈恋爱。在她的潜意识中,似乎栖息着一个拒绝婚姻的自己。于是,她当机立断,将这一箱子书断舍离掉,自己也慢慢试着不再排斥婚姻。</h3><h3><br></h3><h3>非常有趣吧,我们以为“断舍离”的目标仅仅是指向物品的,但实际上,它的目标还指向了我们的内心。它让我们意识到了一些以前从未留意过的习惯和倾向,更深的了解了自己,从而达成了由内而外的焕然一新。</h3> <h3>除了东方的“断舍离”,美国也有“极简主义”的风潮。 贝克尔是一位美国的高富帅。拿6位数的薪水,掌管150家店铺;有一个美丽的妻子,22岁就买豪宅名车;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毫无克制。但他却发现,自己的生活并不幸福。 有一天,他舍掉昂贵的衣服多余的器物。最后,家里90%的物品都被清理掉了,只剩下288件物品,成为生活必需品。 重新审视生活后,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他的意识终于变得十分清晰。小时候,他想当一名作家,却一直没时间拿起笔。现在他终于行动,两年后真的成了一名畅销作家。 他说,“丢弃生活中不重要的90%,剩下的10%会让我们收获更多,第一次感觉到了富有。” 为什么当我们丢弃生活中的很大一部分物品时,反而收获更多? 因为,当我们在物品上做出减法时,我们更容易看清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从而明确真正想要走的路。 所以,不论是“断舍离”还是“极简主义”,都是在通过清理物质世界,从而达到清理内心世界的作用。 它们都是要让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向内觉知,意识到最为重要的东西以及自己的真正需要。而不是迷失在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中,以及无穷无尽的渴望中,丢失了真正重要的自己。 于我而言,“断舍离”也成为了我对内觉知的一种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意识到了一些以前从未发现过的东西: · 我意识到,我对美好事物有一种占有欲。但事实上,这世界上的很多美好事物都是无需占有的。相反,你可以到大自然中去欣赏它们,去橱窗里去欣赏它们,去博物馆里欣赏它们。为什么一定要将它们据为己有,陈列在自己的桌头,才算完满呢? · 我意识到,我喜欢购买同一类型的衣服,很多件可能都是同一种风格、同一种材料,但这样好吗?多元化的着装是不是会更有趣味?是不是能为我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新鲜与灵感? · 我意识到,我以前真的买了太多衣服。其中很多都几乎只穿过一两次,它们占据了家里很大的空间,却没有产生任何的意义。 · 我意识到,当我喜欢一类东西时,就会非常沉迷,想要将它的所有类型都收集一遍。但这真的好吗?为了收集那么多的东西,就需要更大的房子,为了居住在更大的房子里,我就要赚更多的钱。但我真的要将自己的时间、精力投入到这样一种目的中吗?还是,其实我有其他更好的选择? 在有了这些意识后,我发现,我对自己有了更多更清醒的认知,我做出了很多改变。 在过去一年中,我做了一个实验,就是不买衣服鞋子包包的实验。最终,我没能做到100%的不买,但我做到了非常少的购买,一整年我没有买过任何鞋子和包,只买了几件衣服,总支出是2000元。 在“断舍离”的同时,我也意识到了自己真正的热情所在,在去年一年中,我投入在学习、买书、培训上的费用有十几万。 “做减法”,并不意味着就要减掉人生中的所有一切。相反,它是在通过“减法”这一过程,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方式与思维模式,重新建立与内在自我的深度联结,重新梳理人生与事业的优先级,从而达到人生的最佳状态。<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