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里觉乡的石门村

骁妈叨叨

<h3><font color="#010101">一个彝族村落的宗教意味<br><br>有一个历史不算太长的彝族寨子,名叫石门村,海拔2660-3975米之间。行政下属凉山彝族州越西县瓦里觉乡。瓦里觉乡是个彝族聚居乡,位于越西县东部,乡政府距离县城68公里,2015年12月上旬,我有机会踏入了这片外人视为神秘的高寒山地。因为路烂险峻,当地的朋友告知我们的城市越野车不可能抵达,我们换上了性能车况上佳的纯越野车。车从越西县城出发,在山中穿行。通往石门村就一条乡村毛路。一路的颠簸,非常人所能承受。随着海拔的升高,车沿这条毛路上了云端。云成了海,车成了海上飘着的一叶小舟。更高的山犹如浮出海面的岛。随潮起潮落时隐时现。但这样的大山却难见乔木,近代以及建国后三十年的乱砍滥伐,让这些山梁只剩下贫瘠和荒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山上已见积雪,道路因积雪的融化而泥泞,行路越来越艰难。沿着压出的深深车辙,盘旋着一圈圈上升,眼前云海蒸腾,风景如幻境。但侧脸朝车外看,路的一侧却是万丈沟壑深不见底。六十公里的路,对路况和车况都熟练掌握的司机用了3个多小时,始终揪着的心终于放下,目的地瓦里觉乡的石门村到了。在街上坐着晒太阳的村人,村道是大家聚会的地方,时间就像这漫山遍野的阳光和风,可以任他们享用。从早到晚,只要不刮风下雨,这样的聚会就是生活的常态。</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石门村是移民村,这项涉及110户572人的工程,2003年4月动工,当年10月完工。村民都是从海拔2800米或更高的山里迁来的,按常人的眼光看,他们是这高山上的幸运者。之所以幸运,是因为石门村是当地政府确立的扶贫样板工程。这意味着他们在生活以及生产等诸多方面将比高山上的其他人要好得多。但是外界的努力,并不能改变他们仍处贫困的现状,他们的吃住行仍同山外人有着天壤之别,他们的生活仍然处在贫穷的泥淖之中。<br><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农闲时节,男人们大多都出门打工,妇女们则留在家里料理家务,左边的妇女叫斯都阿足,和她简单聊了几句,她可以基本听懂汉语,另一个妇女叫吉约阿甲,不到三十岁,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路上碰到了几个年轻人,发式新潮,传统的查尔瓦披风里穿着的是颜色鲜艳的西装和式样新颖的夹克,可以看出现代文明已经融入到年轻人的内心,逐渐影响到他们的未来。他们说在外面打工,手里有了钱,因为恋家,就回家呆几个月,等没钱了再出门去赚钱。追求心灵的轻松和自由,过自我宽松的日子,这是大多数彝族人的生活态度。</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突然一个漂亮的小姑娘闯入我的镜头,她的装束已完全汉化,村里新一代彝族人已经远离了一年到头查尔瓦和百褶裙的传统装束,逐渐摆脱了祖祖辈辈“白天靠太阳、晚上靠煤油”的原始生活。</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彝族人认为,随着时间的流逝,每个人都必将最后衰老而死亡。人死后,灵魂回到天国的极乐世界,所以彝族老人都能够坦然面对死亡。他们安然地守在家里,布满褶皱的脸上看不到沉重,却折射出他们内心的平静和安祥。<br><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从这些老人身上我们看到,满足并不在于我们身处何方,拥有什么,而只在于心灵所能抵达到的境界。<br><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而那些在街上长大的孩子,肆意地奔跑和玩耍,个个都有个无拘无束的童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用世俗的眼光看,石门村人的生活是贫困而窘迫的,可我所到之处,看到的却是满足现状的笑脸以及无所求的闲逸神态,还有那些看不到忧虑甚至透着天真的眼神。贫穷并不影响快乐,在村里,外界的因素与是否感觉幸福并无多大的关系,他们幸福的笑容从没因身份的尊卑贵贱失去它明媚的光芒。 <br><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石门村人简单而满足地生活着,他们没有过多的欲望,随遇而安,知足常乐。清贫的思想和提倡简朴的生活态度,让他们如铅的生活不再沉重,让坚如磐石的光阴变得柔软。在这个奇特村子里,我被眼前的一切深深地感染了。<br><br></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