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5年3月16一24日,与先生自由行,游南京、扬州、镇江等地。</h3><h3> 16日早由天津出发,中午到达南京,入住如家快捷酒店(玄武湖店),近水楼台,沿城墙步行入玄武湖公园游览,开启本次轻松而难忘的3月下江南(扬州)的第一站。</h3><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玄武湖公园</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一天)</b></h3> <h3> 玄武湖公园位于南京市玄武区,东枕紫金山,西靠明城墙,是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湖泊,也是中国仅存的江南皇家园林和江南地区最大的城内公园,被誉为“金陵明珠”,现为国家重点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br></h3> <h1 style="text-align: left;">2015.3.16</h1><p style="text-align: left;">15:17</h3><p style="text-align: left;"></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玄武门</b></h1> 清宣统元年(1909),两江总督端方、张人骏为方便参观“南洋劝业会”的来宾游览玄武湖,在玄武湖明城墙的西端开辟一新城门,1910年完工。因张人骏是河北丰润人,此门便称“丰润门”。它的开辟,标志着玄武湖正式成为近代意义上的“公园”。1928年,改为“玄武门”。蔡元培先生应邀书写了门名。1934年添辟左右两个门洞。1984年,建造了玄武门城楼,经数次修缮保留至今。该门是玄武湖五大门中最主要的一个。<br> <h3>3.16</h3><h3>15:25</h3><h3> 玄武湖古名桑泊、后湖,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六朝时期为皇家园林,明朝时为黄册库,系皇家禁地,清朝时期辟为公园。<br></h3> <h3>15:33</h3><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再游夫子庙</b></h1> <h3>17:40</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left;">3.16</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17:52</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这次再游夫子庙,主要是为赏夜景并深度品读,晚餐重点品特色美食。</div></h1> <h3>3.16
17:59<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夜景真的很美</b><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3.16</h3><p style="text-align: left;">18:46</h3> <h3> 南京夫子庙建筑群由孔庙、学宫、江南贡院荟萃而成,是秦淮风光的精华。<br></h3><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雨花台风景区</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第二天)</h3> <h3> 雨花台烈士陵园是雨花台风景区的主要功能区,六朝雨花凝天地神韵,一部青史铸千秋圣台。大门内三面环山的广场上耸立着一座烈士群雕,雕像高10.3米、宽14.2米,由179块花岗石拼装而成,是我国目前最大的花岗石群雕。雕像采用了上实下虚的手法,着重刻划了烈士的面部神态。</h3><h3> 这次的雨花台风景区之旅,是实现多年来的一个愿望,其重点在于政治历史内容。</h3> <h3> 自上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陆续兴建了大规模的纪念建筑群,在全长1500米的中轴线上,由北向南,烈士就义群雕、烈士纪念碑、倒影池、纪念桥、纪念馆、忠魂亭等依次展开。1999年在北京举行的“国际建筑师协会第20届大会”上,这组巧夺天工的纪念建筑群荣获“艺术创作成就奖”。<br></h3> <h3>9:25</h3> <h3>9:27<br></h3> <h3>10:07<br></h3> <h3>10:41<br></h3> <h3>11:09<br></h3> <h3>11:11<br></h3> <h3>9:30<br></h3> <h3>9:31<br></h3> <h3>9:44</h3><h3> 这是雨花台公园内的一个小公园,是专门用来举办花卉和雨花石展览的,园内景色宜人。<br></h3> <h3>9:36<br></h3><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雨花石文化区</div> 雨花石文化区分为“神话传说”、“科普展示”和“溪滩观赏”三大部分,由天降雨花广场、踏花寻石甬道、《雨花石的传说》暨《登台问天》雕塑、雨花石博物馆、雨花茶馆、雨花溪滩、植物观赏等景区(景点)组成。其中,雨花溪滩层积厚达三十公分的雨花石,为中外游人尽情体验“到雨花台捡雨花石”的乐趣,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场所。<br></h3> <h3>9:38<br></h3> <h3>9:43</h3> <h3>9:48<br></h3> <h3>9:50<br></h3> <h3>10:02<br></h3> <h3>10:06</h3> <h3>10:09<br></h3> <h3>10:33<br></h3><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雨花阁</b></h3></h3> 清“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的雨花阁,复建于1997年,坐落在古雨花台遗址上,位于雨花台风景区东岗(又称梅岗)。<br> <h3>10:36<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雨花石的传说</b></h3><h3> 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尤其是城南雨花台地区寺庙林立。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反映了当年的景象。相传梁武帝时期,有位高僧云光法师在高座寺后的山顶设坛讲经说法,僧侣500余人趺坐聆听,讲得精彩,听得入神,数日而不散,感动佛祖,天降雨花,落地为石,遂称雨花石,雨花台也由此得名。<br></h3> <h3>10:37<br></h3> <h3>10:43<br></h3> <h3>11:03<br></h3> <h3>11:59<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扬州</b></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第三天)</h3> <h3>2015.3.18</h3><h3>10:17</h3><h3> 南河下历史街区内古井、老宅、古树众多,街巷结构基本保持明清时期原样,整体风貌保存极为完整,在国内现存古城中极其稀有。<br></h3> <h3>18日
10:23<br></h3> <h3>3.18</h3><h3>10:38</h3><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荷园</b></h1><h3><b><br></b></h3> <h3> 何园(He Park),又名”寄啸山庄“,是一处始建于清代中期的汉族古典园林建筑。坐落于江苏省扬州市的徐凝门街66号,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首批20个重点公园之一。<br></h3> <h3></h3><h3></h3><h3></h3><h3></h3><h3>3月18日
12:26</h3><h3></h3><h3></h3><h3></h3><h3></h3> <h3> 何氏家族和中国近代史上几个赫赫有名的大家族关系十分密切:北洋大臣李鸿章、光绪皇帝老师孙家鼐是同乡加儿女亲家,进退与共;与光绪皇帝另一位更有名气的老师翁同龢以及清廷重臣、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也有姻亲关系。<br></h3> <h3> 何园由清光绪年间何芷舠所造。何园原址,为乾隆年间古园,名双槐园。曾在何园寓居过的名人有很多。著名国画大师黄宾虹,他六次来扬州,寓居在骑马楼东一楼。著名作家朱千华先生,曾寓居何园五年多,其旧居在骑马楼东二楼。何园被誉为“晚清第一园”,其中,片石山房系石涛大师叠山作品,堪称人间孤本。<br></h3> <h3>13:18</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对何祚庥的观点曾进行过探讨</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个 园</b></h1> <h3></h3><h3> 个园由清代嘉庆年间两淮盐业总商黄至筠(1770—1836)在明代“寿芝园”的旧址上扩建而成。园虽不大,但处处体现出造园者的匠心独具,值得一提的是个园的叠石艺术,采用分峰用石的手法,运用不同石料堆叠而成“春、夏、秋、冬”四景。四季假山各具特色,表达出“春景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景惨淡而如睡”和“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诗情画意。个园旨趣新颖,结构严密,是中国园林的孤例,也是扬州最富盛名的园景之一。
</h3><h3><br></h3><h3></h3> <h3> 个其实就是竹,所以说这里是竹园。这是扬州最具诗意的私家园林,黄氏家族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的子孙在这里学习琴棋书画,并各自在文学艺术绘画领域颇有建树,只是遗憾的是没有从商从政的后人,致使财富传承中断,个园也被迫一再被转让。站在美丽的个园,在黄氏孩童读书徘徊你能感受到贵族的气息,文化的氛围。<br></h3> <h3>3月18
12:22<br></h3> <h3></h3><h3>3月18
12:29<br></h3><h3></h3> <h3>3月18
12:42<br></h3> <h3>3月18
12:43<br></h3> <h3>3月18
12:46<br></h3> <h3></h3><h3>3月18
15:03<br></h3><h3></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3月18
12:50<br></h3><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瘦西湖</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第四天,全天游)</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11:09</h3><h3> 瘦西湖位于江苏省扬州市西北郊,是著名的风景游览点。面积480多亩,长4.3千米。原是唐罗城、宋大城的护城河遗迹,南起北城河,北抵蜀冈脚下,明清时期,许多富甲天下的盐业巨子纷纷在沿河两岸,不惜重金聘请造园名家擘画经营,构筑水上园林。瘦西湖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清代康乾时期即已形成的“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湖上园林,融南方之秀、北方之雄于一体,风韵独具而蜚声海内外。卷石洞天、长堤春柳、四桥烟雨、徐园、月观、小金山、钓鱼台、五亭桥、白塔、二十四桥景区等名园胜迹,散布在窈窕曲折的一湖碧水两岸,俨然一幅次第展开的国画长卷。<br></h3> <h3>3月19日</h3><h3>9:53</h3><h3> 扬州瘦西湖位于江苏省扬州市西北部,因湖面瘦长而得名。窈窕曲折的湖道,串以长堤春柳是瘦西湖的著名美景。史料记载,瘦西湖原名保障湖,清乾隆年间,扬州的盐业兴盛,瘦西湖由于年长日久,湖心淤塞,盐商便出资疏浚,并在东西岸兴建起许多亭台楼阁。因为其水道弯曲狭长,并地处扬州城的西北,故称为“瘦西湖”。<br></h3><h3><br></h3><h3> 陆地游览线路:1、南大门 → 长堤春柳 → 徐园 → 小金山 → 五亭桥¬ → 白塔 → 玲珑花界 → 熙春台 → 廿四桥 → 北区碑廊 → 静香书屋 → 小李将军画本 → 望春楼 → 白塔晴云 → 万花园。 <br></h3><h3> 水上游览线:御码头 → 卷石洞天 → 虹桥修禊 → 荷浦熏风 → 长堤春柳 → 徐园 → 小金山 → 凫庄 → 五亭桥 → 廿四桥 → 静香书屋 → 石壁流淙。 <br></h3> <h3> 窈窕曲折的湖道,串以长堤春柳是瘦西湖的著名美景。自小就喜欢垂柳,尽管生活区域周边不乏垂柳依依,但是,“长堤春柳最依依,才过虹桥便入迷。”春天踏访长堤春柳是最有意趣的。沿湖滨漫步,看三步一桃,五步一柳。融融的春风中,桃花缤纷艳丽,柳丝婀娜起舞。<br></h3> <h3>10:05</h3><h3> 长堤犹如挂满彩色珠帘的画廊。难怪当年的李白也要“烟花三月下扬州”。<br></h3> <h3></h3><h3></h3><h3></h3><h3></h3><p style="text-align: left;"><b>10:23</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徐园</b></h3><h3>
长堤的尽头便是“徐园”。它是辛亥革命时期军阀徐宝山的祠堂。园中听鹂馆取名来自“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诗意。馆内的楠木罩隔,是扬州现存罩隔中的精品。听鹂馆门前的这两大口铁镬,是 1500 多年前的镇水神器,当年扬州冶炼业的发达的扬州经济的繁盛由此可见一斑。
徐园中有一馆、一榭、一亭,外有曲水,内有池塘,花木竹石,恰到好处,充分体现了江南园林的精巧雅致。<br></h3><h3></h3><h3></h3><h3></h3><h3></h3> <h3>3月19日</h3><h3>11:17</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白塔</b></h3><h3> 相传在 1784 年,乾隆皇帝第六次坐船游览扬州瘦西湖。从水上看到五亭桥一带的景色,不由遗憾的说:“只可惜少了一座白塔,不然这而看起来和北海的琼岛春阴就像极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财大气粗的扬州盐商当即花了十万两银子跟太监买来了北海白塔的图样,当晚连夜用白色的盐包堆成了一座白塔。这就是在扬州流传至今的“一夜造塔”的故事。<br></h3> <h3> 五亭桥是瘦西湖的标志,其最大的特点是阴柔阳刚的完美结合,南秀北雄的有机融和。五亭桥是仿北京北海的五龙亭和十七孔桥而建的。“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桥洞正侧凡十有五。”该桥建于莲花堤上,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巡盐御史高恒及扬州盐商为迎奉乾隆帝而建,是因为建于莲花堤上,所以它又叫莲花桥。<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瘦西湖新发现</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五亭桥小金山钓鱼台“三亭同框”<b><br></b></h3><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摄影师仲玉龙</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时值冬日,四周树叶凋零,视野开阔,他站在东岸边,向东远眺秀美的五亭桥,突然,他惊喜发现:钓鱼台竟然出现在了五亭桥中间的桥洞里!于是,他赶紧拿起特意带来的单反相机,希望能够定格这一美景。可当他用镜头聚焦这一幕时,又有意外发现,“又有一个小亭子,出现在了五亭桥中间的桥面上……”他仔细想想,恍然大悟,这应该是小金山上面的风亭。</div> “三亭同框”是否有意为之?尚需根据资料进一步研究。在惊叹这一奇观的同时,也有不少人好奇,这是当初园林建筑特意这么巧妙设计搭配的吗?瘦西湖工作人员表示,五亭桥中心亭、小金山风亭和钓鱼台吹台这三个亭子处于一个中轴线上是巧合还是当时精心设计的,就要看它们是不是一个时代建造的,或者是后建筑者考量了前者的建筑,当然,这一切还需要查阅相关史料加以考证。韦明铧也表示:“这种三点成一线的建筑现象不是偶然的,而是体现了古人的某一种寓意或暗示,当然这需要进一步研究。”记者陶敏<br></h3> <h3></h3><h3></h3><h3></h3><h3>3月19
11:10</h3><h3> 五亭桥是瘦西湖最著名的一座桥了(又叫莲花桥),桥上有五个亭子,是清代为迎接乾隆南巡而建造的。五亭桥是瘦西湖里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赏月佳地。五亭桥一共有15个桥洞,这15个桥洞,洞洞相连,洞洞相通。相传,八月十五的夜晚,划船到五亭桥下,在五亭桥下的十五个桥洞里都可见到一轮圆月。更有传言说,站在五亭桥不远处的小金山里,在月圆之夜可以看到十六个月亮,水中十五个,天上一个。<br></h3><h3></h3><h3></h3><h3></h3> <h3>3月19
11:32<br></h3> <h3>11:47</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二十四桥</b></h3><p style="text-align: left;"> 图中的这座二十四桥,是瘦西湖景区的一处著名的景观。它是一座单孔拱桥,汉白玉栏杆,如玉带飘逸,似霓虹卧波。<b><br></b></h3> <h3>3月19
11:55<br></h3> <h3></h3><h3></h3><h3></h3><p style="text-align: left;"><b>11:58</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熙春台</b></h3><h3> 熙春台是二十四桥景区的主体建筑。它与小金山遥遥相对,都处在湖面的转折处。这里也是扬州“二十四景”之一的“春台明月”。“熙春”一词出自老子的‘众人熙熙,如登春台“。意指熙春台前人来人往摩肩接踵的繁华场面。郁达夫曾评论说:二十四桥的明月是中国南方的四大秋色之一。相传当年扬州盐商曾在这里为乾隆皇帝祝寿,所以这一景又被称为”春台祝寿”。
熙春台一带的建筑风格处处体现出皇家园林富丽堂皇的宏大气派。所有的建筑都选用了绿色的琉璃瓦朱栋、白玉的玉体金顶相映成趣。<br></h3><h3></h3><h3></h3><h3></h3> <h3>3月19日</h3><h3>12:28</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小金山</b></h3><h3> 小金山是扬州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为瘦西湖中一小岛,原名长春岭,建于清代中叶。当时扬州豪绅为了打通瘦西湖至大明寺的水上通道,在瘦西湖之西北开挖了莲花埂新河,挖河的土堆成了一座小山,这就是今天的小金山。<br></h3><h3> 小金山四周环水,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山顶有“风亭”一座,是全园最高点。<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杨派盆景博物馆</b></h3> <h3>12:58</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可是买爆米花时捡到的花</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御码头</b></h3><h3> 御码头,乾隆十八年(1753)清高宗南巡时,在天宁寺西园建行宫,宫前筑有码头,是乾隆在此登舟游湖之处,故称"御码头"。 建国后,码头青石平台和坡道基本保持原貌,增立了"御码头"碑亭一座,现今是"乾隆水上游览线"的起点。<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接下集</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