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荡起双桨

不必行色匆匆

<h3>【序】2019年初秋,酝酿很久的63级初三六班50年纪念美篇《让我们荡起双桨》完成之时,喜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教师节到来35周年,二附中建校66周年。虽然我们离开学校已经半个多世纪,但师大二附中是我们人生的起点,感恩有母校这样的良港,打造了坚实的小船,使我们从未偏离航线。为了忘却的记忆,为了师生的共同心愿,谨以此纪念逝去的岁月。<br></h3> <h3>  2016年5月9日,师大二附中63级初三六班的部分师生,在阔别50年后欢聚一堂。邀请到的四位老师,已届耄耋之年(最年长的87岁高龄),却个个精神矍铄,思维活跃,风采不减当年。曾经的同学少年也已年近古稀,虽说岁月留痕,但心中的彼此,依旧是当初稚气未脱的模样。种种原因,没有联系到更多的老师和同学,但我们没有忘记,见与不见,情就在那里,回忆,无尽的回忆…欢声笑语中,仿佛又回到了当年:“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我们来尽情欢乐…”这是我们学生时代的真实场景,余音犹在,画面犹在,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那些青春飞扬的面庞,永远定格在我们心中。<br></h3> <h3>  1963~2016,半个世纪过去了,50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是弹指一瞬间,而对个人来说却是沧海桑田,是大半辈子。我们是社会上俗称“老三届”的66届初中毕业生,曾在师大二附中度过了充满阳光的少年时代。回忆中的校园安静优美,设施完善,因为是附中,得天独厚,老师中人才济济,还常常聘请师大老师兼课。那时虽年少不谙世事,却也能感受到学校充满了活力,感受到姜培良书记、高云校长的才能与魄力,他们注重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首创文、理科班,师大二附中正是从那时起跻身于名校之列,堪与师大女附中、四中媲美。记得刘扬明老师、李文英老师、丁德泗老师,还有教地理的刘老师、教历史的邹老师、教体育的刘老师等许多老师,他们学识渊博、儒雅谦和,深受同学们爱戴;记得老师们课上教学的严肃认真、一絲不苟,课下指导的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记得姜培良书记精彩而生动的讲话,还不时开几句玩笑:“自己的屎不嫌臭,盛在碗里当燉肉。”哄堂大笑的同时,我们记住了要正视自己的缺点,这一场面至今记忆犹新;记得班主任蔡秀兰老师对每位同学的关心呵护、严格要求和以诚相待;记得房山良乡,白天背篓上山劳动,夜宿沙河岸边的农舍,看着满天繁星、伴着涛声入眠;记得顺义麦收,炎炎烈日下挥汗如雨、开镰收割…更多的回忆是年少的我们活跃在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大操场…还有晨曦中校园里朗朗的读书声,夜幕下教室内晚自习的柔和灯光…师大二附中陪伴我们走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岁月。<br></h3> <h3>  1966年6月,突如其来的变故,改写了这一切,从此我们中断了学业,两年后各奔东西,走向社会。我们是母校师大二附中历史上最特殊的几届学生,是比较系统地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最后几届学生,也是人生最坎坷,阅历最丰富的一代人。我们的五十年,经历了文革噩梦、上山下乡、三十年改革开放,每一历史阶段都是史无前例。每个人走过的路也许不同,但师大二附中三年的学习生涯,学校的治学精神,师长的学者风范、人格魅力,于无声处的精神感召和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如春风化雨,点点滴滴,浸润着我们的人生。完善的学习能力,良好的综合素养,使我们能够在几十年风云变幻中与时俱进,在物欲横流的大千世界中坚守底线。短短三年的学习生活,影响了我们整个人生。师大二附中,是我们每位同学的骄傲与自豪,敬爱的老师们,是我们终生的楷模。<br></h3> <h3>三六班七位同学于1968年赴北大荒四师三十七团三连。前排左一董庆生,左三刘佩荷,左四王小鸣。二排右一程思顺。三排左二陈宝成,左三罗好卿,左五国林平。照片摄于68年11月。<br></h3> <h3>刘佩荷于北大荒农场田间</h3> <h3>吴大方于北大荒35团16连<br></h3> <h3>吴大方获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br></h3> <h3>2019年8月于北航</h3> <h3>王小鸣1970年于北大荒养猪班。<br></h3> <h3>1973年回北京上大学,于北航校园内。<br></h3> <h3>2007年于法国巴黎家中</h3> <h3>施志群1968年在内蒙武川下河村插队<br></h3> <h3>1998 年于澳洲布里斯班,用自行开发的软件进行数据处理。<br></h3> <h3>2019年在堪培拉,家附近的湖边。</h3> <h3>杨林和邬杰明1971年于青海西宁<br></h3> <h3>杨林1989年于青海西宁工作期间<br></h3> <h3>1997年于香港</h3> <h3>常琨与赫崇章</h3> <h3>常琨1990年10月于亚运会</h3> <h3>2008年于北京奥运会</h3> <h3>1968年10月陈宝成与常琨</h3> <h3>陈宝成于北大荒</h3> <h3>2016年5月师生聚会</h3> <h3>潘红在海南林场工作十年<br></h3> <h3>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工作十年<br></h3> <h3>在中旅工作带车队去珠峰<br></h3> <h3>王骥1968年12月,就是穿着这身衣服进延安史家岔村插队。<br></h3> <h3>农闲时与同校初二的叶尔强练拳击。这张照片已经被陈列在延安知青博物馆的第四室当中。<br></h3> <h3>1974年7月回到北京,进入国家拳击队。<br></h3> <h3>马中朝参军,在部队服役。<br></h3> <h3>王淑琴在医院工作期间<br></h3> <h3>世惠兰1993年于延庆龙庆峡</h3> <h3>1996年看望张煥芬老师</h3> <h3>2017年自家园中,长长的絲瓜,可爱的小狗,美好的田园生活。</h3> <h3>陈光辉1993年于中航贵州双阳飞机制造厂的新机首飞日</h3> <h3>2006年退休返京。应聘杂志社摄影师<br></h3> <h3>工作中</h3> <h3>1973年春节董庆生、曲小梅和施志群于北京</h3> <h3>董庆生2016年于上海,参加荒友聚会。</h3> <h3>曲小梅1974年于中山公园<br></h3> <h3>1994年于圆明园<br></h3> <h3>毛卫民1968年9月到内蒙武川东红胜公社西红胜大队插队<br></h3> <h3>1988年在德国完成博士答辩走出考场<br></h3> <h3>周光雪1972年于北海</h3> <h3>1990年于深圳世界之窗</h3> <h3>2019年8月于巴黎协和广场</h3> <h3>王学忠和毛卫民于内蒙插队时在草原上骑马<br></h3> <h3>2000年王学忠于丰台城管大队任职</h3> <h3>2019年8月20日参加迎国庆书画笔会</h3> <h3>倪明1971年在北大荒果园,居住的茅草屋前。<br></h3> <h3>广发银行北京分行工作期间(1998~2015)</h3> <h3>2005年春节,演出《长征组歌》</h3> <h3>陈丹阳1973年山西医学院上学期间,上山采药。<br></h3> <h3>山西医学院上学期间,于实验室。<br></h3> <h3>2016年参加美国CDC主办的疾病防治会议。</h3> <h3>2017年于协和医学院百年校庆<br></h3> <h3>  50年后,有幸请到了四位敬爱的老师,圆了始终萦绕在同学们心中的梦,岁月无情人有情,彼此的思念从未改变,反而历久弥新。与此同时,情不自禁地想起久未谋面和联系的同学们,还有英年早逝的王嘉恒与王新生同学,不久前离开我们的蔡秀兰老师。半个世纪的师生情,同窗情,就像这首难忘的歌,悠远而回味无穷,承载着我们的过往,承载着我们无尽的回忆与思念。如今,老师们年事已高,桃李满天下,而同学们也为社会奉献了自己的大半生,步入老年。放下过往,珍惜当下,享受岁月静好,用平和乐观的心态,面对我们的老去,这是我们彼此的愿望,也是我们彼此的祝福,“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h3> <h3>【后记】美篇《让我们荡起双桨》终于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师生聚会的照片、视频,基本出自我们班的摄影师陈宝成同学之手,学生时代和几十年间大小聚会照片的提供,大部分来自世惠兰、杨林、陈宝成等同学,有联系的每位同学都十分热情地参与了制作,有点儿出乎意料的同时,是满满的感动和惊喜。值得一提的是,美篇的构思,源于陈宝成同学的提议,拖延至今是因为搜集资料的难度和对效果的质疑,但并没有放下。随着岁月的流逝,越来越有紧迫感,终于下决心,兴师动众,在班长世惠兰的支持和同学们的积极配合下,将建议付诸行动。校园青春的回忆,风雨人生的瞬间,初三六班师生的五十年,浓缩于美篇,虽然未能联系到更多同学,且篇幅有限(仅限100幅照片),不够完美,但知微见著,每每翻阅,能够留住几分美好,几分感慨,几分思念,足矣。昨天已成为记忆的片段,光阴的眼中你我只是一段插曲,愿我们出走多年,归来仍是少年。<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