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故里行

寿楚

<h1><b>  游西施故里,品古越文化。赏芙蕖之美,享快乐人生。</b></h1><h1><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诸暨城内,有条浦阳江,浦阳江的水,源源不断、夜以继日地奔向钱塘江,为钱塘江的支流之一。“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b></h1><h1><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浦阳江,诸暨市民称母亲河,哺育着诸暨巿民休养生息,蓬勃发展。江上有多座桥梁,贯通浦阳江畔东西二侧,大道通衢。受西施文化的影响,最能体现西施文化的桥名,要数“西施大桥”和“浣纱桥”了。古代西施家,住在浦阳江畔,她常在江边浣纱,所以浦阳江又叫浣江,浣纱桥也因此得名而来。著名风景区西施故里,座落在浣纱桥畔的东南方向区域的苎萝东路2号。</b></h1><h1><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西施故里旅游区,是第一批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也是当年绍兴地区唯一上榜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经典景区。西施故里旅游区以西施文化为主题,依托浦阳江而建,绵延数里,古越街穿插其中,景区内景点依次而立。著名的成语典故沉鱼落雁、东施效颦等,也能在景区内找到实物和答案,充分展示了古越文化和乡俗风情的灿烂。</b></h1><p><br></p> <h1><b>  “西施大桥”由邵华泽先生题写。</b></h1><h1><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邵华泽,1933年6月生于浙江淳安县。系北京大学新闻学系教授、曾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等。</b></h1><p><br></p> <h1><b>  西施故里,顾名思义,是西施的故乡,老家。</b></h1><h1><b> 周末休息,特地再次造访西施故里品景赏荷。实质是,既晨练,又欣赏“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之美景。</b></h1> <h1><b>“西施故里”这四个红漆大字,从落款看,是书圣王羲之的手笔。</b></h1> <h1><b>  走进西施故里,步过短短的石拱桥,左侧有“荷香亭”,和一组西施铜雕像。石拱桥架在荷塘上,二侧则是亭亭玉立的荷花,在烈日的骄阳下竟相盛开,争奇斗艳。因有醉人的荷香,故亭子也称“荷香亭”了。</b></h1><p><br></p> <h1><b>  荷香亭,为仿古、六角、双层、飞檐建筑。屋檐上翘,飞檐斗角,有飞举之势。这种造型,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是中国古建筑在民族风格中的重要表现,也是在檐部上的一种特殊处理和工艺创作。</b></h1><h1><b> 该亭造型精美,雀替承载,雕刻精湛,工艺细致,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b></h1><h1><b> “荷香亭”三字匾额,未落款、未记年,不知书家是谁?从书法艺术上讲,纯属一般。书法艺术与该亭建筑艺术,不相匹配,这是鄙人的一管之见。</b></h1> <h1><b>  西施故里的正门,挂有著名书法家,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先生题写的“西施故里”的匾额,书法苍劲有力,力透纸背。</b></h1><h1><b> 跨进大门,左前方有个仿古的大型照壁,上面用金字写着毛泽东主席题写的“诸暨是个出名人的地方、美女西施和画家王冕都出在这里”。</b></h1><h1><b> 再左侧有“中国历代名媛馆”,匾额由时任著名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林岫女士题写。林岫女士人美书法更佳,所以“中国历代名媛馆”的匾额,选择由她题写,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b></h1><p><br></p> <h1><b>  正门右侧是仿古建筑“越秀亭”,匾额由著名书法家朱仲夫先生题写。朱仲夫先生,诸暨青山人,曾在部队服役,后在绍兴工作和生活。</b></h1><h1><b> 越秀亭右侧,有台阶下行至浦阳江,台阶中间和台阶下的浦阳江边,有有关乡情和西施故事的铜雕像,反映出当时古苧萝村活泼可爱的童趣,和西施浣纱的场景。</b></h1><p><br></p> <h1><b>  浦阳江边,有人行步行道,沿江而建,一路向南,有三里多路长,直通西施滩,供巿民休闲、健身之用。步行道绿树掩映,水波潋滟。江边空气清新,远离马路嘈杂尘嚣,如此惬意,行人络绎不绝,是一道健身的优雅风景线。</b></h1><p><br></p> <h1><b>  西施滩有餐饮店,沿江而建,装修风格古朴典雅。这里清静且周围环境风景优美,空气清新,远离市区噪杂尘嚣,可以安静就餐,大饱口福,舒适地得到美味佳肴的享受,以前我也曾经与家人一起,来此享受过几次。</b></h1><p><br></p> <h1><b>  越秀亭往南走,是古越街,古越街的起始,是从越秀亭开始的,一直通往西施滩。</b></h1> <h1><b>  “古越壹号”匾额,由著名书法家金鉴才先生所书。</b></h1><h1><b> 金鉴才,字明庐,义乌市大陈镇红峰村人,早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花鸟画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美术学院特聘教授、省文馆馆员等职。</b></h1><h3><b> </b></h3> <h1><b>  据我所知,“诸暨孝文化研究会”是一家民政部门批准的民间组织。该组织以“枫桥经验”为准则,以传统的“仁、义、礼、智、信”为基础,发扬传统美德,建设和谐社会。</b></h1><h1><b> 百善孝为先,孝乃德之本。弘扬崇孝尚德良好风尚,推动社会文明和谐发展,人人有责。</b></h1> <h1><b>  “诸暨孝文化”由著名书法家骆恒光先生书。</b></h1><h1><b> 骆恒光,号翼之,1943年6月生,诸暨枫桥人。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前身),毕业后,任浙江教育出版社美术编辑,直至退休。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曾任浙江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等职。</b></h1> <h1><b>  苎萝村是西施的娘家。</b></h1> <h1><b>  文宝斋,是一家私立古玩店,匾额是著名书法大师沙孟海先生的手笔。</b></h1> <h1><b>  西施,绝代佳人,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而西施冠以之首。(古代四大美女:西施、杨贵妃、貂蝉、王昭君)</b></h1><h1><b> 西施,本名施夷光,春秋时期越国美女,后人尊她为“西子”。春秋末期出生于越国句无苎萝村,即今之浙江省诸暨巿苎萝村。</b></h1><h1><b> 出生:7月19日(农历六月廿四)。</b></h1><h1><b> 主要成就:忍辱负重、以身报国、助越灭吴。</b></h1><h1><b> 职业:浣纱民女、王妃。</b></h1><h1><b> 所处时代:春秋末期。</b></h1><h1><b> 民族族群:华夏族。</b></h1><h1><b> 相关典故:西施浣纱等。</b></h1><h1><b> 诸暨的西施殿和西施故里,为纪念西施而建,供大家瞻仰和游览。西施故里位于浙江省诸暨巿城区苎萝路2号的浦阳江边。</b></h1><h1><b> 西施家贫,父亲以砍柴卖柴为生,母亲浣纱织布。古时候苎萝村姓施,有东西二村,夷光家住西村,所以称西施。</b></h1><h1><b> 越国被吴国战败后,越王勾践释归回越后,卧薪尝胆,刻苦图强,在大臣范蠡、文种的辅佐下,整顿吏治,发展生产。同时献以大量珍宝、美女于吴王。西施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被推上了历史舞台。鲁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越王勾践索美女西施、郑旦,教以礼仪,习以歌舞,后献吴王为妃,以迷惑吴王夫差,并离间其君臣关系。西施临危受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扮演了使者的间谍角色。鲁哀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03年),越国军队攻占吴国都城姑苏(现苏州),灭掉了吴国。这在一定程度上,与西施的牺牲和奉献精神是分不开的,故值得后世纪念。</b></h1><h1><b> 2006年5月20日,西施传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b></h1><h1><b> 非遗编号:1—10。</b></h1><h1><b> 中文名称:西施传说。</b></h1><h1><b> 非遗级别:国家级。</b></h1><h1><b> 申报地区:浙江省诸暨巿。</b></h1><h3><b><br></b></h3> <h1><b>  后来的蒲松龄曾撰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下联的“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讲的就是越王勾践兴越灭吴的故事,值得后世传颂。</b></h1><p><br></p> <h1><b>由著名书法家沈定庵先生题写的“西施传说”砖雕一组,阐述有关西施的故事。</b></h1> <h1><b>  “郑旦亭”,仿古、双层、六角、飞檐建筑,与荷香亭类似。匾额由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著名教育家、篆刻家、书法家、西泠印社执行社长刘江教授用篆书写成。书法铁钩银画,线条流畅遒劲,有金石味,入木三分,不失为一位大家敬仰的大家。</b></h1><h1><b> 郑旦,是春秋末期的越国美女,她与西施生活在同一时期的邻村,属鸬鹚湾村。鸬鹚湾村均姓郑,地处现在的西施故里风景区内,现有郑氏宗祠。</b></h1><h1><b> 越国被吴国打败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仇兴国,而郑旦和西施,成了越国消灭吴国的棋子。郑旦和西施,美貌不分伯仲,所以她俩并称为浣纱双姝。郑旦亭,就是为了纪念郑旦而建。</b></h1><p><br></p> <h1><b>  巨大的太湖石上,写着草书“鸬鹚湾”三字,未落款和记年,不知书家是谁?因在建造西施故里前,这里曾经是鸬鹚湾村,与西施的苎萝村相邻。</b></h1> <h1><b>  上图为“四眼井”,即地面上是四个井圈并列排着,但下面的井水是相通的。</b></h1><h1><b> 四眼井的由来:</b></h1><h1><b> 相传美女西施和郑旦,一个住在苎萝山下,一个住在金鸡山麓,隔江相望。平日她们曾以此井水为镜,照耀容颜,并暗自媲美。倒映水中的两双明眸顾盼生辉,后人称之为“四眼”。井中之水清澈甘甜,据说常饮此井水,能使容颜靓丽,青春永久。</b></h1> <h1><b>  上面的视频,是西施故里乡村道地中的一组铜雕像,由祖孙三代在晒谷、收谷、风车扇谷等场景组成。反映当地村民五谷丰登,丰收的喜悦景象。海晏河清,村民们丰衣足食,家庭和睦兴旺。</b></h1><h1><b> 乡村道地前是戏台,后是郑氏宗祠,因鸬鹚湾村民姓郑,周围有荷池。</b></h1><h1><b> 戏台后也有一个大大的荷池。</b></h1><p><br></p> <h1><b>  郑氏宗祠的正门前,有巨大的二副抱柱对联。</b></h1><h1><b> 上面一副对联的上联,反映为人应该忠孝为先。下联反映为人走正道,耕读传家育后代。</b></h1><h1><b> 下面一副对联,反映出诸暨是个好地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民风淳朴,人才辈出。这副对联,以“凡鸟飞来能化凤,池鱼跃去可成龙”作为比如和拱托,来形容“诸山、暨水”之灵气,村民的以德化民,变恶为善之觉悟,和对美好愿望实现的期盼。</b></h1> <p><b style="font-size: 20px;">  每天有晨练,怡情又健身。</b></p> <h1><b>  裕昌号,始建于清代光绪年间,原址位于江南古镇——诸暨枫桥,创始者为骆成林公。</b></h1><h1><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骆公后嗣骆建松、骆东父子俩,经数十年不懈努力,经年累月,在诸暨本地及邻县、外省,征集到大量的明清家具、十里红妆、牌匾字画、越绣银器、竹艺铴器及木雕、石雕、砖雕、铜饰等工艺品万余件。于是,为继承先祖堂号,办起了“裕昌号民间艺术馆”,充分展示了古越大地的优秀文化遗产。这些工艺品,无不显示着艺人卓越的聪明睿智和匠心独运。这些明清家具,已在杭州多次参加了西湖博览会,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西湖博览会的另一个亮点。</b></h1><h1><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骆东是我多年好友,一旦他来我办公室,总是直呼“老寿”,倍感亲切。</b></h1><p><br></p> <h1><b>  “十里红妆”,是古代贵族人家嫁女儿的嫁妆。嫁妆一般都漆成大红色,以示吉祥富贵,日后生活过得红红火火。故有“良田千亩”、“十里红妆”来形容家底及嫁妆的丰厚。</b></h1><h1><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贵族人家,在嫁女儿的嫁妆品类中,往往是各种实用品类齐全,数目众多。一是显示其富贵人家,二是不让女儿日后在夫家受苦受累,将女儿日后的生活用具都置办齐全。古代出嫁,是人工用轿抬的,出嫁时嫁妆众多,前后抬起来可至十里路长,又都是红色的,所以叫“十里红妆”。</b></h1><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十里红妆的所有物件,均出自民间工匠之手,所有物件的制作雕刻、油漆工艺,均以古代吉祥图案、民间戏曲为蓝本,其表现手法也多种多样,有繁有简,有抽象,有具象,表现出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可供当今美学研究者提供翔实的参考资料。</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十里红妆器物,林林总总很多,但总体上可分为生活起居类:如床、橱柜、桌、椅、櫈、茶几、案几、马桶、脚盆、衣架、盆巾架等。日用小木器类:如各种果盘、烛台、棒槌、油灯架等。女工用品类:如熨斗、针盒、缠脚架等。另外还有婚嫁服饰等。</b></p><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值得一提的是,裕昌号的十里红妆婚俗馆,有一张千工床。千工床,顾名思义,这张床,从开工到完工,需一千个功夫才能完成。按照现在的语言表达,即需要一千个工作日才能完成此床。该床精雕细琢,镂金镌彩,十分工细。</b></p><p><b style="font-size: 20px;"> 另外,“十里红妆”有一个民间传说。据说南宋初年,金兵攻打宋朝,南下追杀宋高宗,宋高宗一路逃到宁绍一带,护驾的侍卫折兵无数。眼看金军就要杀到眼前,于是浣江边有一位浣纱的村姑,将宋高宗藏于水下,水面上漂浮着白纱隐藏了宋高宗的踪迹,使宋高宗逃脱了一起追杀之祸。</b></p><p><b style="font-size: 20px;"> 日后宋高宗朝廷稳定后,便想起了救命之恩的村姑,几经查找,却找不到该救命的村姑。于是只得下旨允许宁绍地区的女子,在出家时可享受半副鸾驾及半副凤仪的特殊待遇。从此,宁绍一带的新娘在出嫁时,可以享受乘坐花轿和出嫁巡游的权利。十里红妆的嫁妆,有挑有抬,从新娘女方家出发,一直到男方的新郎家,浩浩荡荡,洋溢着喜庆的气氛,也隐形着炫耀家底的丰厚,故称“十里红妆”。</b></p><h1><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目前“十里红妆”是省级非遗项目之一。</b></h1><p><br></p> <h1><b>精致绣品二件</b></h1> <h1><b>  乡村道地前后的荷花池中,有亭亭玉立的荷花,竞相盛开。它没有梅花那样“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傲骨精神。也没有菊花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寒菊》诗)的不屈不饶的气概。而它喜在烈日炎炎中竞相盛开,身处“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它无暇,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性,难能可贵。</b></h1><p><br></p> <h1><b>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唯有荷花,身处“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b></h1><h1><b> “莲,花中之君子者也”。</b></h1><p><br></p> <h1><b>  范蠡柌:</b></h1><h1><b> 范蠡祠,建于2006年3月。该祠建在西施故里风景区内的金鸡山上,气势恢宏,采用清代民间建筑风格,黛瓦粉墙,古朴典雅。</b></h1><h1><b> 范蠡,字少伯,华夏族,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邑(今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道家和经济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商业鼻祖”、“南阳五圣”之一。范蠡辅佐越王勾践,兴越灭吴,功成身退,以经商农耕为生。</b></h1><h1><b> (南阳五圣:谋圣姜子牙、商圣范蠡、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智圣诸葛亮)。</b></h1><h1><b> 范蠡和诸暨的关系,可以用“地灵造就人杰,人杰彰显地灵”这句话来形容。诸暨这块灵光之地,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了范蠡这个外来人口,使其治国安邦的潜能得到了充分和有效的发挥、施展。范蠡这个“人杰”的成功人士,彰显了“商圣”的声誉。</b></h1><p><br></p><p><br></p> <h1><b>  我查阅相关资料,诸暨设县是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设会稽郡置诸暨县,历代未废。故诸暨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元末至明初三百年间,诸暨这块古越大地,孕育了王冕、杨维桢、陈洪绶三位历史文化名士,诸暨人尊称他们为“三贤”。这三位的艺术成就,对后世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世人瞩目。</b></h1><h1><b> 王冕(1287一1359):元代著名画家、诗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放牛翁、会稽外史、梅花屋主等。出生农家,自幼放牛,夜至寺院长明灯下读书,学识深䆳,能诗会画,尤擅墨梅,以卖画为生,并首创用花乳石治印。著名的诗句“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就是来自王冕的诗句。</b></h1><h1><b> 这首诗,是王冕题写在他的墨梅画上的诗句,全诗是:“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b></h1><h1><b> 杨维桢(1296一1370):字廉夫,号铁崖。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进士,授天台县尹、杭州四务提举、建德路总管推官。明洪武二年,召至京师,议订各种仪礼法典。事成后,即请归,朱元璋命百官于京师西门外设宴辞别,归后不久逝世。</b></h1><h1><b> 杨维桢对诗、文、书法、戏曲等方面均有建树,历来对他评价很高,为元代诗坛领䄂,在元文坛独树风骚40余年。</b></h1><h1><b> 陈洪绶(1588一1652):明代杰出画家,字章侯,号老莲、莲子、晚号悔迟,更号弗迟、老迟,又号云门僧、九品莲台主等。</b></h1><h1><b> 画艺师从兰瑛,长于花鸟山水,尤精人物。家贫,喜与穷人接近,个性傲兀,生活放纵,不拘礼法。以卖画为生,他的画作构思新颖,设色浓丽,各臻妙境。人物构图简洁,造型夸张,勾线劲挺,富有节奏感和装饰情趣,画风影响后代深远。</b></h1><h1><b> 三位乡贤均出自诸暨枫桥,且以精湛的艺术造诣名世、传世。他们的成就,均载入中国书法史、中国绘画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史中,留下浓墨重彩一笔,对后世影响深远。</b></h1><p><b> </b></p> <h1><b>  余任天先生(1908一1984)。</b></h1><h1><b> 余任天纪念馆于2006年11月18日在美丽的西施故里风景区落成,旨在纪念这位对书画艺术和鉴定有其突出贡献的艺术家。</b></h1><h1><b> 先生乃诸暨浬浦人也。曾用名栎年,字天庐,居室名任、归汉室、嘉砖砚斋。是新浙派绘画的重要奠基者和代表人物之一,浙江现代美术史上诗、书、画、印兼擅的全能艺术大家。潘天寿和沙孟海等大师曾誉其为“四绝压群伦”的艺术全才(四绝,即诗、书、画、印)。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杭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西泠书画院特聘画师、杭州逸仙书画社社长、浙江文史馆馆员等。曾与潘天寿大师一起赴京,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作画。</b></h1><p><br></p> <h1><b>  “余任天纪念馆”匾额,是启功先生的楷体,但未见落款和记年,估计是集字而成。</b></h1><p><br></p> <h1><b>  释文:</b></h1><h1><b> 丘壑内营,笔似金鑽镂石。</b></h1><h1><b> 老莲同里,画则万状千奇。</b></h1><h1><b> 作者:王伯敏。</b></h1><h1><b> 王伯敏教授(1924一2013):生前曾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学博士生导师、美术史论家、书法家、画家、诗人。学富五车,对艺术方面造诣较深,是一个真正的著作等身的老学究。</b></h1><p><br></p> <h1><b>  释文:</b></h1><h1><b> 俭朴辛劳,丹青躬耕七十载。</b></h1><h1><b> 精深博大,翰墨享誉九千秋。</b></h1><h1><b> 作者:吴山明。</b></h1><h1><b> 吴山明教授:1941年出生于浙江省浦江县前吴村,1964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并留校任教。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主任、教育督导、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人物画研究会会长等众多职位。</b></h1><h1><b> 吴山明教授桃李芬芳,名闻遐迩,在中国书画方面影响较大。</b></h1><p><br></p> <h1><b>  在余任天纪念馆门前,有一个代表性的工艺品,是用二方印章叠加而成。上面一方是“诸暨人”,下面一方是“余任天”。实际上这二方印章,是余任天先生生前作书作画的常用印,而且是他自己创作的作品。</b></h1><h1><b> 二方印章均为阳文,但风格不一,均线条劲挺,古拙厚重,用刀闲熟,有金石味。</b></h1><h1><b> 上面一方,印文是“诸暨人”。朴素的语言,看了一目了然,不用解释,先生是何方人士。</b></h1><p><br></p> <h1><b>  匾额释文:</b></h1><h1><b> 归汉室。</b></h1><h1><b> 这是余任天先生生前用的斋名。他生前在归汉室创作精湛的篆刻、书画作品,鉴定名家墨宝,一生辛勤耕耘,作品深受大家喜爱并竞相收藏。广交朋友,为大家鉴定无数书画作品。</b></h1><p><br></p> <h1><b> 释文:</b></h1><h1><b> 蜗牛入席问奇字,</b></h1><h1><b> 鸿雁窥人识夜灯。</b></h1><h1><b> 作者:潘天寿。</b></h1><h1><b> 潘天寿先生:生卒年月,1897年3月14日一1971年9月5日。</b></h1><h1><b> 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得到经亨颐、李叔同等大师的亲炙。生前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前身)院长、教授、中国文联委员、1958年聘为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及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等职。他的书画作品,在近代影响较大。</b></h1><p><br></p> <h1><b>  释文:余任天艺术研究会。</b></h1><h1><b> 作者,陆抑非。</b></h1><h1><b> 作者简介:</b></h1><h1><b> 陆抑非(1908一1997):名翀,字一飞,1937年后改抑非,花甲后自号非翁,江苏常熟人。生前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西泠书画院副院长、西泠印社顾问等职。</b></h1><p><br></p> <h1><b>  寿崇德艺术馆,由寿崇德先生生前自署。</b></h1> <h1><b>  寿崇德先生(1927.8.20–2015.4.15.):享年89岁。祖籍,诸暨市同山镇唐仁村。</b></h1><h1><b> 寿崇德先生是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收藏家,生前曾任中共十二大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美术家协会理事、浙江省美术教育研究会第一、二、三届研究会会长、西泠印社社员、西泠书画院特聘画师、黄宾虹研究会会员、潘天寿研究会会员、浙江收藏协会顾问、严州师范学校副校长等职。</b></h1><h1><b> 画以山水、花鸟、人物皆能,尤擅山水。人品、画品均为高尚,口啤甚佳。生前淡泊名利,辛勤耕耘。曾在2010年,将自己千万元级的藏品,石涛的《练江独钓图》等在内的300多件自己的藏品及相关文献,无私捐献给浙江美术馆永久收藏。石涛的巜练江独钓图》,成了该馆的镇馆之宝。</b></h1><p><br></p> <h1><b>  2011年5月25日,“寿崇德艺术馆”在家乡西施故里隆重开馆,由寿崇德先生捐赠的100幅作品,作为该馆的永久性藏品。其中一幅陈洪绶的《老莲读书图》,填补了诸暨无“三贤”作品的空白。</b></h1><p><br></p> <h1><b>“寿崇德艺术馆”落成典礼上,由省领导周国富、俞国行、郭学焕等同志莅临到会。</b></h1> <h1><b>  寿崇德先生在讲解《老莲读书图》,该作品为陈洪绶作,是寿崇德先生的藏品,相当珍贵。捐赠后,填补了诸暨无“三贤”作品的空白。</b></h1> <h1><b>  寿崇德先生生前一直在建德严州师范学校任教,任副校长,直至退休,晚年定居在杭州。他在建德任教期间,培养了大批学生,特别在美术绘画方面,自编教材,辅导学生,桃李芬芳。目前建徳人民尊称寿崇德先生为“建德的美术之父”。建德市委、市政府为弘扬艺术文化,2016年在建德巿成立了“寿崇德美术馆”。</b></h1> <h1><b>  书法大师沙孟海先生题写的“西施浣纱处”。</b></h1> <h1><b>  上图的浣纱石,相传“浣纱”二字,为王羲之的手笔。</b></h1> <h1><b>  鸬鹚草堂,是一家餐饮酒店,设在西施故里风景区内,环境优雅静谧。采用新中式风格装修,以中国书画、篆刻作品制作成图片作为文化墙,既传统,又新潮,独有一种风味,我也曾经在此就餐数次。</b></h1> <h1><b>  “文人瓷画艺术馆”,是一家私立个人瓷器收藏馆。该馆主要收藏瓷板、瓷器,及部分书画作品。藏品质量之好,档次之高,使人钦佩。有些藏品,不乏孤本,不亚于国家级的博物馆。老板爱好艺术,有眼力,有远见,对瓷器知识的掌握和研究、鉴定,有一定的造诣。</b></h1><h1><b> 该老板,是我朋友的朋友,我们一批书画爱好者,曾经在该馆聚会用餐,同时欣赏到高品质的藏品。</b></h1> <h1><b><i>  策划、手机摄影、文字、设计、制作:寿仁国。 </i></b></h1><h1><b><i>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衷心感谢原作者,侵则删。</i></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