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独运——保定城市雕塑欣赏

蒙骑之子

<h3>  漫步保定街头,许多雕塑景观于不经意间撞入眼帘,它们或古朴沉稳,充滿着历史厚重感;或造型奇特,洋溢着现代气息与勃勃生机;其中既有气势恢宏的大型纪念性雕塑,也有独具魅力的特色小品。在扮靓城市的同时,从各个方面反映出这座古城的精神文化面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h3><h3> 下面谨就个人所见,作一个大致的盘点:</h3> <h3>1.《京畿之门》</h3> <h3>  位置:保定东站广场</h3><h3> 《京畿之门》总高16.8米,东西跨度7米,南北跨度13米。作品形式朴素、庄重大气,既是一座雕塑又可以称之为当代公共艺术,由远及近、可观可游,以多种体验方式与游客形成了多方位的互动交互空间。其设计以“门”的立意为出发点,设计造型由16.8米高的现代“门”与11米高的古城圆拱“门”组成,剩余空间则由“窗”进行连接,并在雕塑东、西两侧视点铭刻“京畿之门”四个大字。整个雕塑营造出了厚重的历史感与蓬勃向上的时代气息。</h3><h3></h3> <h3>2.《将军摇篮》</h3> <h3>  位置:军校广场中央</h3><h3> 《将军摇篮》总高19.02米,象征着保定军校始办于1902年。基座的台阶为9级,代表着保定军校共培养了9期学员;将军雕像下面圆柱与雕塑的方形基座组成天圆地方的文化符号,象征着军校学员——胸怀报国理想而驰骋于天地之间。圆柱体的外形还代表“1”,表示保定军校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规化的军事院校。圆柱以环形的浮雕进行装饰,浮雕正面是5位军官全身正像,是保定军校所设置的5科专业的军人代表;周边的图案则是对步兵、骑兵、工兵、炮兵、辎重兵的形象化描述。主体是一位身着戎装骑马驰骋的将军代表,象征着保定军校是诞生了千名将军的摇篮。雕塑以保定军校的历史意义,同保定市辉煌的抗战历史与炽热的拥军文化相呼应,展现了这座古城的辉煌历史。</h3> <h3>3.《冠军之城》</h3> <h3>  位置:七一路迎宾公园主入口处</h3><h3> 《冠军之城》总高19米,顶部的金杯高7米,直径约2.5米,象征着保定健儿在众多国际体育比赛中屡屡夺冠,创造的一个又一个辉煌的骄人成就,冠军之杯永留保定的美好含义。金杯下的汉代斗拱与饕餮纹,象征着古城的历史渊源和人民的智慧。柱体上部传统纹饰中央的方印“冠军之城”,显示着雕塑的主旨。柱体下部的碑文记载着获得各项冠军的保定儿女姓名,使全市人民铭记这些为保定增光的优秀运动健儿。整个雕塑端庄大气,展示了保定市的体育文化内涵与取得的辉煌成就。</h3> <h3>4.《祖冲之》</h3> <h3>  位置:七一路与朝阳大街交叉口西北角</h3><h3> 《祖冲之》选取祖籍保定涞水的古代数学家、科学家祖冲之静坐思考的场景,人物单手抚须作思考状,面带微笑,若有所得。底座设计为台阶状,下方刻祖冲之著述片段。雕塑充分表现了我国古代科学的高度发展水平,体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先进和其实事求是、尊重实践的科学态度。</h3> <h3>5.《金台旭日》</h3> <h3>  位置:保定市人民广场南侧</h3><h3> 《金台旭日》占地3750平方米,总高30米,用四根类似华表的柱子,托起一颗光彩夺目的不锈钢球,取燕王筑黄金台招贤之意,寓意保定近1200万人民振兴保定的愿望。主雕塑台的底座周围是镶嵌保定历史文化的浮雕:有唐尧禅让;历史名人祖冲之、郦道元、关汉卿、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名胜古迹:古莲花池、大慈阁、直隶总督署、白洋淀、留法勤工俭学、地道战、清风店战役等。突出地方文化特色。</h3><h3> 雕塑台两侧是用不锈钢制作的分别命名为《日》、《月》的两个抽象人体造型建筑小品,后脚凌空、动感强烈、形体简洁、造型轻巧,向心托起“太阳“和“月亮”,立意为日月同辉,体现的是燕赵儿女多奇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气概。</h3> <h3>6.《日》</h3> <h3>7.《月》</h3> <h3>  位置:《金台旭日》雕塑台两侧</h3><h3> 《日》、《月》是用不锈钢制作的两个抽象人体造型建筑小品,后脚凌空、动感强烈、形体简洁、造型轻巧,向心托起“太阳“和“月亮”,立意为日月同辉,体现的是燕赵儿女多奇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气概。</h3> <h3>8.《太行赋》</h3> <h3>  位置:人民广场西南侧</h3><h3> 《太行赋》长22米、高4.2米、厚1.89米,大气磅礴的书法刻在来自太行山的雪浪巨石上,充分反映了红色太行文化,为古城增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h3> <h3>9.《狼牙山五勇士》</h3> <h3>  位置:长城北大街与七一中路交汇处</h3><h3> 1941年9月,侵华日军对华北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包围了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及2000名当地群众,军区命令一分区一团七连担任掩护军区和群众转移的任务,七连经过顽强抵抗,转移了日军注意,使日军以为七连是八路军主力,在战斗中丧失了500多名日伪军。七连最后留下一个班掩护,为了争取主力和群众撤退的时间,这个班将日军主力引向狼牙山主峰棋盘陀,与四面包围的日军进行激战。在弹尽援绝的情况下,五人集体跳崖,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展现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被人们誉为“狼牙山五勇士”。</h3> <h3>10.《忠义千秋》</h3> <h3>  位置:高新区新世纪广场</h3><h3> 《忠义千秋》总高18.33米,象征刘关张三杰结盟至今已有1833年。其中刘关张铜像高6米。背景雕塑背面刻忠义文化,引导社会各界弘扬忠于祖国、坚守正义、信守承诺、正直无私的民族精神。</h3> <h3>11.《耕耘》</h3> <h3>  位置:东风东路与聚贤街交叉口耕耘广场</h3><h3> 《耕耘》以非写实的形式、质朴的形象,体现对当今生存发展的思考,人们不是甜美农谣式的自我状态,而是随着时代发展编织新现实的农民寓言,人们向往吉祥、幸福、美好的精神家园,牛代表耕耘大地,拔起来的长腿体现的是一种气质,轮子则是时代向前发展的象征,雕塑的落成为保定市增添了一道人文风景。</h3> <h3>12.《闻鸡起舞》</h3> <h3>  位置:东风中路滨河公园</h3><h3> 《闻鸡起舞》讲述的是东晋时期保定豪杰祖逖与好友刘琨为了报效国家,每当半夜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的典故。祖逖是保定涞水人,刘琨是保定定州邢邑镇人。这座雕塑也象征了保定人发奋图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从侧面体现了保定是武术之乡、燕赵侠士之地。</h3> <h3>13.《老寿星》</h3> <h3>  位置:西滨河公园大西门和五中桥头之间</h3><h3> 《老寿星》取材于古代神话中的南极仙翁,慈眉善目,右手扶一支龙杖,左手握一对铁球,身边伴随驯鹿回眸而望。这里至少有两个保定元素,一是保定素有长寿之乡的美誉,二是铁球作为『保定三宝』之一,远近闻名。雕塑形态逼真,构思巧妙,暗含『福禄寿』之寓意,体现了保定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h3> <h3>14.《京门虎踞》</h3> <h3>15.《铜门》</h3> <h3>  位置:东风中路与长城大街交口东北角</h3><h3> 《京门虎踞》广场占地面积3505平方米,广场中央建一高台,台上建两扇铜门,上书“都南屏翰 ,冀北干城”,门前摆放铜雕雄狮,寓意京师门户、雄师虎踞。台下左侧墙壁上雕刻“上古八景”,右侧雕刻保定郡城图、府城图等图,此区主要为习武居民提供场地,可开展练拳、太极以及气功等健身活动。‘<br></h3> <h3>16.《状元亭》</h3> <h3>17.《刘春霖石雕像》</h3> <h3>  位置:东风公园春雨桥畔高岗上</h3><h3> 《状元亭》是为纪念中国历史上封建科举的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所建,亭内有刘春霖半身雕像。刘春霖(1872一1942),男,字润琴,河北省肃宁县人,后曾迁居天津。少年时就读于保定莲池书院,青年时即以诗文、学识称道于士林。清光绪三十年(1904)殿试夺魁,成为天津第一个金榜题名的状元。此后第二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取士的制度,刘春霖便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去世后,葬于保定市西北郊。后因重新规划,其墓濒临荒废。后经政府有关部门协调,在东关公园(现东风公园)内重新立碑,建状元亭以为纪念。</h3> <h3>18.《劈山引水》</h3> <h3>  位置:东风公园春雨桥西北侧</h3><h3> 《劈山引水》由著名雕塑家刘士铭创作于1958年。该作品在苏联雕塑专家克林杜霍夫推荐下,经过放大,作为“七·一”献礼,并被安放于北京中山公园的保卫和平坊前。不久该作品在《人民日报》发表。后来美国女作家斯诺女士出版了一本反映当时中国大跃进的书,其中书的封面就选用了这座雕塑。1959年,经华君武先生提议,二次创作《劈山引水》(亦名:《移山造海》),并被送往苏联莫斯科市参加“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1960年,河保定市从中国雕塑工厂购回《劈山引水》的白色水泥雕像,先安放于保定火车站广场,后被转移东风公园至今。</h3> <h3>19.《河大园——地球》</h3> <h3>  位置:长城北大街五四东路交汇处</h3><h3> 在新建广场绿地“河大园”中,不仅通过缓坡小丘,草坪小径造园,还竖立了寓意河北大学师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不锈钢雕塑“地球”,使幽静的三角形广场绿地被赋予了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