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的美篇(副本)(副本)

有志

<h3>  回忆三线建设時期的铁科院西南所</h3><h3> 刘棣华</h3><h3><br></h3><h3> 三线建设時期,根据毛主席指示,中共中央于1964年5月15日至6月17曰召开了工作会议,作出了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当年8月,中央书记处决定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建设三线。 <br></h3><h3> 三线建设,铁路先行。尽快修通成昆、滇黔、川黔等三条铁路成为西南铁路大会战的主要任务。铁道部在贵州安顺(后迁移到四川西昌)成立了西南铁路建设工地指挥部(简称"西工指”),由铁道部长吕正操和国家科委副主任彭敏,分别担任正、副指挥长兼总工程师。抽调了铁道部第二设计院、第二工程局、大桥局和铁道兵五个师等设计、施工队伍十多万人,组成铁路会战大军,朝令夕发,浩浩荡荡,于九、十月份开赴贵州、云南、四川三省的铁路会战现场。</h3><h3> 号角已吹响,队伍在出发。本来位于成都的铁科院西南研究所的领导和职工,更是人心振奋,迫切希望下楼出院,参加西南铁路大会战。</h3><h3> 在上级党委领导下,西南所的党政领导干部,亲赴滇黔、川黔、成昆铁路建设工地调查,並向"西工指"汇报请示。回成都后,根据需要,将所内大部分人员分为若干小组,于十月末、十一月先后下到重点、难点工程工地,参加热火朝天的西南铁路大会战。</h3><h3> 隧道研究室: 梁武韜、杨祖裕、胡海林、叶华祥、胡政才、李朝济和肖开镛等下到了滇黔铁路第一拦路工程一一梅花山隧道工地。沈庆源、王守范、郭以忠、区正中、刘振铎、王树义、张曼莉和汤伯达等下到了成昆铁路最长隧道一一关村埧隧道进口。余恒村、汪元忠、王守仁、郭惠南、朱桂兰、汪成荣、柴永模丶潘炳煌和黄锦堂等下到了四川凉山境内著名的不良地貭长隧道一一沙木拉达隧道工地。秦伯士、王典贵、陈志刚、侯国才、卓祥璐、齐景嶽和任清芳等下到了南昆铁路南大门一一碧鸡关隧道。姚应尊、韋宝荣丶李毓苏、王建宇、髙尔洋、李祥孝和张蓉康等下到了四川峨边赵坪隧道等关键工地。叶圣教、李中兴、胡子法、薛运祝等则抓紧进行已经开始的川黔线凉风垭长隧道的运营通風试验研究。</h3><h3> 地质路基研究室:周樱、庾跃光、谭之德、熊兴汉、王石春、唐承石、周贞链、邓骥、谈小敏等下到了贵州水城滥埧段软土路基病害工程工地。</h3><h3> 桥梁研究室:杨永成、沈达林、兰素萍、唐杰、林景云等下到了成昆南段一大跨度桥梁工地。邓绪棫、王乃渤、刘兴法、谢德全等下到了云南一钢筋混凝土拼装式髙桥墩工地。段美贵、孟庆玲下到了金沙江栓焊梁新技术桥梁工地。范子炎、罗素珍等下到了铁道兵昆明桥梁制造厂。</h3><h3> </h3> <h3>  水文研究室:沈寿长、杨开俗、谭炳炎、王文俊、谢修齐、丁玉寿、张志朴、徐惠华等到了西昌黑沙河流域泥石流病害工程段。</h3><h3> 综合(线路)研究室:陸少峰、徐珊、朱宇仪、蔡鸿能、韩武生、刘起清、何树家等到了铁二院西昌线路勘测大队。</h3><h3> 隨后,"西工指"技术委员会将来三线参加会战的科研人员分别组成新技术战斗组。我所下去的科研人员便成了一些战斗组的主要骨干。隧道专业几个战斗组的梁武韜、沈庆源、余恒村丶秦伯士、姚应尊等分别被"西工指"技术委员会任命为战斗组组长,並兼任所在施工单位的副总工程师。重任在肩,有职有权,充分发挥了他们作为技术专家的作用。</h3><h3> 以后,随着施工情况的进展和新工点的需要,有的战斗组骨干又被调往新的重点、难点工程负责。熊兴汉、齐贺年(先在岩脚寨隧道进行瓦斯研究治理)、王石春、唐承石等成立了岩溶战斗组,姚应尊、韦宝荣、侯国才、王建宇、髙尔洋、李祥孝等分别转到了莲地、蜜蜂箐、百家岺等隧道;沈庆源、韩昌浩等一班人则新成立了隧道快速施工进口机械配套战斗组;周樱、谈小敏帶队成立了成昆线嗄立滑坡整治战斗组。沈达林调到桥梁检测战斗组。</h3><h3> 情报室杨代茂、成圣翱等以"货郎担"形式送隧道快速施工等多种技术资料到施工现场巡迴展览或赠送。</h3><h3> 当时,隧道施工技术水平不髙,月成洞仅几十米而已,大大影响三线铁路的前进速度,一些重点难点隧道成了三线铁路通车的"拦路虎"。因此,加快隧道施工进度,成了隧道战斗组的首要任务。针对影响隧道施工进度的主要环节,各隧道战斗组在原来积累的科研施工技术的基础上采用专家指导、集体会商、跟班劳动、进洞调查、试验推广等方式,在以下几方面做了大量工作</h3> <h3>  (一)选用先进合理的施工方案,如导坑法、半断面法和全断面法等多种施工法,或同时並举,灵话应用。</h3><h3> (二)选用先进的钻眼爆破技术和机械,如楔形掏槽、中空掏槽、光面爆破、予裂爆破等新技术,改钢钎锤击打眼为用0一30风枪以及更大型风枪钻眼,改干式打眼为湿式钻眼,改手抱风枪打眼为使用风腿支架、或半断面、全断面钻孔台车。</h3><h3> (三)选用推广电雷管、毫秒爆破、硝氨炸|药等先进爆破器材技术。</h3><h3> (四)选用、研究、推广新型支护技术。从木支撑、木锚杆、到钢锚杆、锚喷支护技术的研究应用,逐步解决了不良地质隧道也可用半断面、全断面开挖的技术问题。</h3><h3> (五)推广应用大型装碴机和大矿车、梭式矿车等运碴设备,配合合理的运输调度方案、浮放道岔等,加快出碴进度。开工初期柴永模等还办过几期装碴机司机培训班。</h3><h3> (六)推广采用混凝土拌和、模板台车,和先进的混凝土管道运送技术,加快衬砌进度,提高衬砌质量。</h3> <h3>  (七)选用合理的施工通风方案,设计采用自动风门,改善洞内空气质量。</h3><h3> (八)加强施工管理,改进劳动组织,从八小时、三班制变成六小时、四班制,充分利用掌子面作业时间,提髙劳动效率。</h3><h3> (九)当工地遇到地下暗河、溶洞、大坍方、岩爆等特珠不良地质问题时,战斗组便和施工单位一道到现场进行调查,共商对策、共同整治。关村埧隧道施工时,曾出现岩爆现象,工地指挥部指定我所地质室陈成宗地质专家去工地调研、会商,向彭敏副指挥长汇报。</h3><h3> 西南三线铁路施工现场,政治思想工作和宣传工作强而有力。每个工地充满着艰苦奋斗、与时间赛跑的革命精神。工程局广大职工和铁道兵指战员,急国家之所急,劳动热情异常髙涨。对战斗组提出的技术措施或建议,积极行动,付之实施,施工队伍如虎添翼,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每月成洞纪录直线上升。沒几个月,一些洞口就达到了"西工指"提出的"百米成洞"的初期目标。首先达到的就是隧道快速施工战斗组所在的几个隧道口。</h3><h3> "西工指"在1965年秋天召开了西南铁路第一次隧道快速施工会议,总结交流经验,並进一步提出"双百双无两不超"的新目标。即每月单口成洞二百米、无安全质量事故、每米成洞的劳力和材料消耗不超过定额规定。</h3><h3> 关村埧隧道进口一马当先,在1966年初首先创造了连续三个月"双百双无两不超"的新纪录,受到党中央国务院来电嘉奖,给施工人员和战斗组成员极大鼓午。此后,以争相实现"百米成洞"或"双百双无两不超"为目标的施工高潮,成为西南三线隧道建设的群众运动。大大加快了隧道施工的进度。?</h3> <h3>  和隧道战斗组一样,地路室和水文室的下楼出院科技人员参加战斗组,分别对贵昆线滥埧段的软土病害和成昆线黑沙河段的泥石流病害,进行了较系统的调研,提出了整治方案,並配合进行设计施工,效果很好。桥梁室人员结合原来从事的山区铁路髙墩大跨科研方向,配合所在工点设计施工,做了大量工作。综合室人员主要参加了成昆中段改线和方案比较的勘测工作。陸少峰领导了一个勘测队。蔡鸿能后来参加了山区铁路无缝线路战斗组的筹建和试验工点的工作。</h3><h3> (未完待续)</h3> <h3>彭敏到西南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