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24节气每个节气的时间长短不同?

苍松

<h3>  一年二十四节气大家都很熟悉,每个节气的时令特点,对应农业的耕种,甚至与养生的关係都一清二楚。但是每个节气时间的长短是多少?每个节气时间的长短相同吗?人们很少考虑。实际上每个节气时间的长短各不相同。比如今年夏至前后,即茫种至夏至,夏至至小暑,其间隔时间为15天17小时左右;而今年冬至前后,即大雪至冬至,冬至至小寒,其间隔时间为14天18小时左右。其他节气间隔时间在上述两者之间。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呢?</h3> <h3>  为解释上述的问题,先介绍一下"开普勒定律。大家首先不要被"定律"吓着,我想绝大多数美友都能听明白这个定律。开普勒定律是德国天文学家提出的关于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我们只用笫一和笫二定律就行了,是开普勒于1609年提出的。</h3><h3> 第一、橢圆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的轨道都是橢圆的,太阳在橢圆的一个焦点上。</h3><h3> 第二、面积定律:行星和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扫过相等的面积。</h3><h3> </h3> <h3>  </h3> <h3>  如笫一定律所示,地球绕大阳的轨道是椭圆的,太阳位于橢圆的一个焦点上。轨道橢圆半长轴a为1.496亿公里,半短轴b为1.4958亿公里,半焦距250万公里。近日点为1.471亿公里,在冬至附近,远日点为1.521亿公里,在夏至附近。这里容易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远日点时天热,近日点时天寒?因为太阳的直射和斜射对地球温度起主要作用,至于远近差500万公里,在约为1.5亿公里为半徑的园轨道上显得微乎其微,对地球温度影响忽略不计。</h3> <h3>  地球绕太阳的轨道,如橢园示意图所示。设在轨道上取一段弧,长度为s,在距太阳较远的地方,弧s所对应的扇形面积较大,根据面积定律,地球的运行时间较长,远动速度较小;相反,在距太阳较近的地方,弧s所对应的扇形面积较小,地球运行的时间则较短,运动速较大。因此,面积定律告诉我们,离太阳越远,地球运动越慢,离太阳越近,地球运动越快。所有天体运都遵循这个规律。</h3><h3> 二十四节气是以太阳为中心,將将360度分成24份,每份15度,夾角线与椭圆相交,其弧长Sx为一个节气地球所运行的距离。由橢圆示意图直观,从冬至到夏至夾角线对应的弧长Sx逐渐加大,而且地球运动速度隨着日地连线的增长逐渐减小,在节气对应的轨道上运动时间由短变长,亦即节气时间由短变长;同理,从夏至到冬至,节气时间由长变短。这就解释清楚了标题提出的问题。</h3> <h3>  用黄道上的位置表示节气,"春分点"设为0度,春分置于"春分点"上。"春分点"是指太阳从南向北在黄赤道的交点上,是天文学中用来观测天体的一个重要的基点。春分为0度,沿黄道每运行15度设一个节气,,这样夏至位于90度在左端,秋分位于180度在下面,冬至位于270度在右端。夏至和冬至是两个特殊的节气,夏至迎来三伏酷暑,冬至开始数九寒天。</h3><h3> </h3> <h3>  用天球图表示春分点更加清楚,如下图所示,"天球“是以地球质心M为中心,半经为任意长的一个假想球体。其目的是将天体沿观测视线投影到球面上,以便于研究天体及其相互关系。<br></h3><h3> 天赤道是地球赤道平面与天球相截所得的圆。天赤道将天球分成北天半球和南天半球。</h3><h3> 黄道是从地球上看,太阳缓慢地在星空背景上移动,一年正好移动一圈,回到原位,太阳走过的路线就叫黄道。 </h3><h3> 黄道与天赤道的夹角为23度26分,两平面的交点即春分点和秋分点。</h3><h3> 天球示意图</h3> <h3>  这里需要说明的,24节气在黄上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由于太阳和月亮对地球隆起部分的引力作用,地球产生"地轴进动",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叫做"交点退行″,地轴进动是指地轴绕黄轴的圆锥形运动,圆锥的半角为23度26分。其结果表现为春分点西移和地轴指向离开北极星,其运动周期为25800年。春分点(包括所有节气)沿黄道向(西)后移动,速率每年50.23(角秒)。如下图所示,2000多年前古希腊测得的春分点位于白羊座,地轴指向北极星,而现代测得的春分点则位于双魚座。地轴指向已偏离北极星。地轴进动影响节气和近日点的对应关系,每个节气都能经过远日点或近日点,但不影响四季关系。地轴指向将离开北极星,指向其他恒星,如有人计算到公元14000年左右,地轴将指向织女星。经一周期后,地轴将再次回到指向北极星的位置。</h3> <h3>  夏至,太阳到达北回归线,北半球的阳光接近直射,地球吸收的热量大于散发的热量,地球的气温较快地上升,但是夏至时地球气温还不很高,需要加热一段时间,地球吸收到足夠的热量,气温才达三伏炎热的程度。那么夏至以后什么时侯开始数伏,什么时侯出伏呢?农历規定,三伏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统称三伏,初伏.为10天,末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用口诀表示:"夏至三庚便数伏,立秋一庚始末伏。″第一句话表示,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便是初伏第一天,笫二句话表示,立秋以后笫一个庚曰便是末伏第一天,所以末伏放在秋后,因为秋后还要热一段,俗称"秋老虎"。中伏要由夏至后庚曰来的早晚,决定中伏是10天还是20天。农历的年和日,都用天干地支表示。天干是: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地支组合成60个元素,每个元素可表示年,也可表日,按天干顺序循环。如今年农历是己亥年,明年庚子年…。今年夏至是阳历6月21日,农历是五月十九己丑日,夏至笫二天是庚寅日…,帶庚字的日叫庚日,庚日不是和阳历日固定的。今年夏至庚日来的早,夏至后第21天就是第三个庚日,开始数伏,中伏的第10天赶在立秋之前,必须再加10天才能赶到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所以今年中伏为20天。如果夏至的前一天是是庚日,再等29天才数伏,则中伏笫10天就赶到立秋后的笫一个庚日,这时的中伏为10天。</h3><h3> 三伏天,人们虽然承受着炎热的煎熬,但是大田的庄稼因得到足夠热量而茁壮成长,果蔬因得到充分的热量,糖份和营养成份速度增长。有冷有热的地球才成为人类美好的家园。</h3> <h3>  冬至,太阳到达南回归线,北半球阳光处于斜射状态,地球吸收的热量少于散发的热量,处于降温过程。农历规定,从冬至开始数九,九天为一九,共九九。三九四九是一年中天气最冷的时侯,九九歌说明了数九后天气变化的情况。数九寒天,麦田冰封保墒。九九81天,农民开始耕种,寒来暑往,秋收冬藏。</h3> <h3>  数九寒天,梅花怒放,绚丽多彩。</h3> <h3>  祝美友秋日安康!谢谢欣赏,欢迎指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