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陕北民歌 信天游

张三五

<h3>我的陕北民歌信天游</h3><h3>第1句</h3><h3>各位朋友,各位木兰书院的好友:</h3><h3>大家晚上好!</h3><h3>我叫郝凤楼,来自陕西省铜川市委宣传部。很高兴和大家一起交流。应我的校友王祖文先生的推荐,应木兰书院的邀请,今天晚上,我和大家来分享我对陕北、陕北人、陕北文化,我对陕北民歌、信天游的理解和感悟。大家一定纳闷,关于陕北和陕北民歌的话题,应该由榆林,延安的人来讲,怎么一个来自铜川的人来讲呢?我要告诉大家的是,我是一个陕北人,从小生长在陕北,几十年来我一直在研究陕北,研究陕北文化,研究陕北的民歌和信天游。我利用节假日顺着无定河、延河、秀延河、洛河,我沿着高速路,沿黄公路,210、307、301等大小公路山路,走遍了陕北的沟沟岔岔、山山峁峁。简单一点说,我生在陕北,长在陕北,我爱陕北。</h3><h3>第2句</h3><h3>说到陕北,说到陕北民歌,说到信天游,大家一定会问,你研究陕北民歌、信天游,你自己会唱吗?</h3><h3> 会!我一直认为,要研究就要会唱,今天晚上,我就采用边说边唱的形式,来和大家分享。我先给大家唱一下我在15年前为凤凰卫视《中国陶瓷》电视片创作的一首陕北民歌</h3><h3>叫《十里窑场的小妹妹》</h3><h3>三十里的好土四十里的水</h3><h3>耀州窑的陶瓷实在美</h3><h3>第3句</h3><h3>抓一把把黄土和一堆堆泥</h3><h3>小妹妹巧手手捏出天下奇</h3><h3>倒流流壶来玉壶壶春</h3><h3>十里窑场的小妹妹爱死个人</h3><h3>陕北民歌好听,信天游动情,陕北的后生女子多情,陕北信天游荡气回肠,令人魂牵梦绕。</h3><h3>为什么独独在这里产生这么动听这么让人死去活来,这么让人魂不守舍的民歌,陕北一个什么地方?这就是我要讲的第一个问题:我的陕北和陕北人。</h3><h3>第4句</h3><h3>一、我的陕北与陕北人</h3><h3>1、陕北的地理概念</h3><h3>我在这里简单介绍陕北的地理概念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h3><h3>陕北就是陕西北部的简称。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东隔黄河晋陕峡谷与山西相望。北接内蒙古高原,西临宁夏、甘肃,南至金锁关。就是这一块区域。黄河的几字湾像一个宽阔的怀抱,拥抱着这莽莽苍苍的陕北高原,红柳河、榆溪河、秀延河、洛河、大理河、延河、无定河、黄河,这大大小小的河流,滋润着这厚厚的黄土地,西北风的吼喊声塑造着这里山的刚毅、水的灵性和人的性格。</h3><h3> 第5句</h3><h3>你看,那一个个驼队、骡队、马队、毛驴队,他们走向西口,又从西口走来,他们从毛乌素沙漠,库布其沙漠走来,他们从黄河的沙滩走来;</h3><h3>你看那圪梁梁上,你看那山峁峁上,花袄袄红鞋鞋的妹子正在眺望,等待着赶牲灵的哥哥归来,你听,那百灵鸟一样的妹子正在用歌声和拦羊的、耕地的、赶毡的、打石头的哥哥在诉说心中的爱恋。</h3><h3>第6句</h3><h3>2、陕北人的生活环境与性格特点</h3><h3>要理解陕北民歌、陕北信天游,就必须首先读懂陕北这块土地,读懂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陕北人的秉性和豪气。</h3><h3>我们首先来欣赏大清光绪皇帝特使、朝内翰林院大学士王培棻在陕北高原视察后给朝廷写的“采风录”,《七笔勾》。把陕北当时的情况写的很到位很夸张:</h3><h3>万里遨游,百日山河无尽头,山秃穷而陡,水恶虎狼吼,四月柳絮稠,山花无锦绣,狂风阵起哪辨昏与昼,因此上把万紫千红一笔勾。</h3><h3>第7句</h3><h3>窑洞茅屋,省上砖木措上土,夏日晒难透,阴雨更肯露,土块砌墙头,灯油壁上流,掩藏臭气马粪与牛溲,因此上把雕梁画栋一笔勾。</h3><h3>没面皮裘,四季常穿不肯丢,纱葛不需求,褐衫耐久留,裤腿宽而厚,破烂亦将就,毡片遮体被褥全没有,因此上把绫罗绸缎一毛勾。</h3><h3>客到久留,奶子熬茶敬一瓯,面饼葱汤醋,锅盔蒜盐韭,牛蹄与羊首,连毛吞入口,风卷残云吃罢方撒手,因此上把山珍海味一笔勾。</h3><h3>第8句</h3><h3>堪叹儒流,一领蓝衫便罢休,才入了黉门,文章便丢手,匾额挂门楼,不向长安走,飘风浪荡荣华坐享够,因此上把金榜题名一笔勾。</h3><h3>可笑女流,鬓发蓬松灰满头,腥膻乎乎口,面皮赛铁锈,黑漆钢叉手,驴蹄宽而厚,云雨巫山哪辨秋波流,因此上把粉黛佳人一笔勾。</h3><h3>塞外荒丘,土鞑回番族类稠,形容如猪狗,性心似马牛,嘻嘻推个球,哈哈拍会手,圣人传道此处偏遗漏,因此上把礼义廉耻一笔勾。</h3><h3>第9句</h3><h3>来到陕北,你看到的是莽莽苍苍的黄土高原、连绵不断的黄土丘陵、奔腾不息的滔滔黄河、刀削斧劈的晋陕峡谷、如诗如画的山山岇岇、沟沟叉叉。你听到的是如痴如醉的信天游。</h3><h3>如果你是一个热爱民歌的人,如果你是一个热爱陕北文化的人,那你就坐下来吧,在我的家乡,那些放羊的人、放牛的人,耕地的、除草的、担水的、砍柴的,割麦子的、背黑豆的,爬山的人、下畖的人;铁匠、石匠、木匠、泥水匠;弹棉花的,赶毡的,织布的,纺线线的,随时随地,到处都在飘着信天游,到处都在唱着陕北民歌,到处都是红色的歌、情真意切的情歌。</h3><h3>第10句</h3><h3>陕北人的性格特点:他们敢说敢做、他们敢爱敢恨、他们敢做敢为;他们想唱就唱,他们想跳就跳;他们不论穷富、他们活得洒脱、他们活得酣畅淋漓;他们豪侠、仗义、他们忠肝义胆;他们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他们为朋友两肋插刀,他们为正义的事业一往无前;他们认定的人和事,九头牛也拉不回;你别在他们面前逞强,他们从不欺负弱者,他们为正义的事业甘愿肝脑涂地血洒疆场。</h3><h3>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在从吴堡川口离开了生活了十三年的陕北,到达黄河东岸时,他深情回望陕北,脱口而出:陕北是个好地方!</h3><h3>第11句</h3><h3>著名作家高见群在陕北生活了好长时间,他对陕北有独到的认识,他在《扶路遥上山》中有这样一段话:在这个地球偏僻的一隅,生活着一群有些奇特的人们。他们固执。他们天真善良。他们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他们自命不凡以至目空天下。他们大约有些神经质。他们世世代代做着英雄梦想,并且用自身去创造传说。他们是斯巴达克和唐吉诃德性格的奇妙结合。他们是生活在这个世界最后的骑士,尽管胯下的坐骑已经在2000年前走失。他们把死亡叫作‘上山’,把出生叫作‘落草’,把生存过程本身叫作‘受苦’。</h3><h3>这是对陕北和陕北人独到的理解和见解。</h3><h3>第12句</h3><h3>3、陕北人的语言特色</h3><h3>总的特点是极致、夸张。</h3><h3>喜欢用叠字来形容和夸张</h3><h3>三十里的黄沙二十里的水</h3><h3>五十里路上看哟看妹妹</h3><h3>半个月我跑了十五六回,十五六回,</h3><h3>把了哥哥跑成了罗圈腿。</h3><h3>听见硷畔上脚步响 </h3><h3>一舌头舔烂两块窗</h3><h3>面对面坐下还想你</h3><h3>白格生生的脸脸太阳晒</h3><h3>苗格溜溜手手拔苦菜</h3><h3>叠字的运用来夸张和形容展示有一种动态的美,</h3><h3>形容女人眼睛:毛眼眼、水格灵灵</h3><h3>形容女人的脸:白格生生的脸、粉格嘟嘟、俊格蛋蛋、俊脸脸、脸蛋蛋</h3><h3>陕北人说美,美的是你想拥入怀中,美的是你想亲一口</h3><h3>第13句</h3><h3>形容女人的口:红格丹丹的口唇、巧口口</h3><h3>形容女人的牙:白格生生的牙</h3><h3>形容女人的手:巧手手、巧格溜溜的手</h3><h3>运用色彩都是红艳艳的、绿哇哇一片、经过极致的夸张、大红大紫来形容色彩。</h3><h3>黑:黑个洞洞、黑不溜球</h3><h3>白:白格生生</h3><h3>蓝:蓝格英英</h3><h3>绿:绿格铮铮</h3><h3>红:红格艳艳、红格丹丹、红格英英</h3><h3>粉:粉格嘟嘟</h3><h3>第14句</h3><h3>二、陕北,陕北人,陕北文化在毛主席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中的独特作用。</h3><h3>蓝格英英天上飘来一疙瘩瘩云,</h3><h3>三哥哥当了一个八路军。</h3><h3>骑马挎抢哟好威风,</h3><h3>一心呐要去打日本。</h3><h3>骑白马,挎洋枪,</h3><h3>三哥哥吃了八路军的粮。</h3><h3>有心回家里看姑娘,</h3><h3>要打那日本我顾不上。</h3><h3>东方红,太阳升,</h3><h3>中国出了个毛泽东。</h3><h3>他为人民谋幸福,</h3><h3>他是人民大救星。</h3><h3>共产党,像太阳,</h3><h3>照到那里那里亮,</h3><h3>那里有了共产党,</h3><h3>那里人民得解放</h3><h3>第15句</h3><h3>1、黄土高原上的山山岇岇成为孕育中国革命的摇篮</h3><h3>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陕北的地理地形地貌成为当时条件下中国革命得天独厚的宝地。不像平原,沙漠,那是马队和机械化部队的天下;不像南方的大山,把山口扎住,你跑了,就在这山里头。陕北的黄土峁峁,沟沟岔岔,便于隐藏和转移,可以向任何方向移动;那一座座山岇也成为国民党军队的坟墓;</h3><h3>张学良剿灭红军,以为小菜一碟,结果是损兵折将。</h3><h3>胡宗南进攻延安:3个月。</h3><h3>青化砭、潘龙、羊马河、沙家店、宜川战役。</h3><h3>第16句</h3><h3>2、陕北人的作用</h3><h3>陕北人天生具有的血性、固执,认死理,认准的事,认为正确的事,陕北的男人女人愿意提着脑袋跟着共产党毛泽东干革命。</h3><h3>所有用来评价男人男子汉褒义词用在评价陕北男子汉的身上都很贴切。豪侠、仗义、为朋友两肋插刀、聪明、机智、抱团、勇敢、大智大勇、敢为正确的、正义的事情掉脑袋。</h3><h3>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所从事的解救全国劳苦大众的事业,正好切合了陕北血性男儿的壮志。所以陕北汉子愿意提着脑袋跟着毛泽东走,因此才有一批批的陕北汉子前赴后继地为中国革命献出自己的生命。陕北人一旦加入这个革命的队伍,从事了革命的工作,就会用他百分之一百的信心和决心做好他所从事的工作。</h3><h3>崇尚英雄,凡人帝王心。</h3><h3>他们在期待、在梦想、等待有朝一日、独领风骚、横行天下!</h3><h3>李自成,韩世忠,李子州,白明善,刘志丹,谢子长,成吉思汗,都是这样的英雄。</h3><h3>第17句</h3><h3>3、陕北文化的作用</h3><h3>陕北文化特别是陕北民歌成为传播和歌颂共产党的号角。</h3><h3>刘志丹领导咱们闹革命,闹共产,咱就歌唱刘志丹:</h3><h3>正月里来是新年</h3><h3>陕北出了个刘志丹</h3><h3>刘志丹来是好汉</h3><h3>他带上队伍上呀么横山</h3><h3>一心要共产党</h3><h3>第18句</h3><h3>斯诺有一句名言</h3><h3>“走向陕北、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中华民族文化。”</h3><h3>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终于有了一个落脚的地方,经过一年多艰苦卓绝的长征,从雪山、从草地、从敌人的围追堵截和狂轰滥炸下死里逃生的中央红军进入陕北。从中央红军来说,再也不想飘荡,打定主义在这里住下来,有一种归宿、一种到家的感觉,所以显得特别的贴切、特别的亲近,从我陕北老乡来说,由于人烟稀少的缘故,我们陕北人见人稀罕,特别亲,特别注重亲情。就是新兄弟,亲情关系要比在别的地方人要浓得多,高得多。</h3><h3>第19句</h3><h3>当陕北的老乡听到一声声“老乡”,听到一声声“大哥”“大嫂”,听到一声声“大叔”“大妈”;</h3><h3>当他们拿起扫把给你扫院子,当他们什么也不说挑起水桶替你把水缸担的满满的,当他们看见你背负重物什么也不说就抢着替你分担的时候,我祖祖辈辈生活在陕北的偏僻一隅的老乡,哪里见过这样的军队。你给我一个好,我要还你一百个,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h3><h3>中央红军来了!毛泽东来了!这消息不径而走,一曲曲优扬的陕北民歌随口喷出,一曲曲信天游就从山梁上飘了下来:李有原是这样,扭秧歌的伞头是这样、拦羊的哥哥是这样,赶牲灵的丈夫是这样。你听,那山峁子上飘过来的都是红色的歌:</h3><h3>第20句</h3><h3>一道道的山来一道道水</h3><h3>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h3><h3>一杆杆的红旗一杆杆枪</h3><h3>咱们的队伍势力壮</h3><h3>太阳出来满山山红</h3><h3>受苦人盼的是毛泽东</h3><h3>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h3><h3>毛主席领导咱们打江山</h3><h3>第21句</h3><h3>红军共产党天心顺</h3><h3>全中国的(那)老百姓(都)随了红军</h3><h3>阳湾的桃树背洼洼上的柳</h3><h3>共产党来了咱跟上走</h3><h3>二月里来刮春风</h3><h3>江西上来个毛泽东</h3><h3>毛泽东来真威风</h3><h3>他领导穷人闹呀革命</h3><h3>为的是咱老百姓</h3><h3>三月里来三月三</h3><h3>如今的世道大改换</h3><h3>男当红军女宣传</h3><h3>裤腿子挽在大腿弯</h3><h3>走起来实好看</h3><h3>第22句</h3><h3>对面沟里流河水</h3><h3>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h3><h3>一面面红旗硷畔上插</h3><h3>你把咱们的游击队引回咱家</h3><h3>滚滚的米汤热腾腾的馍</h3><h3>招待咱们的游击队好吃喝</h3><h3>三号号盒子红绳绳</h3><h3>跟上我的哥哥闹革命</h3><h3>你当兵来我宣传</h3><h3>咱们二人闹革命多喜欢</h3><h3>红豆豆角角熬南瓜</h3><h3>革命得成功再回家</h3><h3>第24句</h3><h3>山丹丹开花背洼洼红</h3><h3>我的哥哥当了红军</h3><h3>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h3><h3>红军哥哥跟的是刘志丹</h3><h3>鸡娃子的那个叫来狗娃子咬</h3><h3>当红军的那哥哥回来了</h3><h3>一对对的鹁鸽一对对的鹅</h3><h3>一对对的毛眼眼照哥哥</h3><h3>一对对的秋蝉树上落</h3><h3>红军哥哥你不要忘了我</h3><h3>你当你的那红军我劳动</h3><h3>咱二人一心闹革命</h3><h3>第25句</h3><h3>文化的传播直入心脾,渗透到人们的血脉之中,无论是独行的山路,还是热闹的村头、场院,无论是百姓的炕头,还是寂寞的犁沟,陕北人用发自内心的感动和满腔的热忱,把中国革命、把红军、把八路军、把共产党、毛泽东谱写成一行行一曲曲如醉如痴的民歌乐章。</h3><h3>你看那山岇上、石畔上、河滩里、炕头上,你看那拦羊汉,你看那赶脚人,你听那牧马的人,你听那木匠、铁匠、石匠,你听那一曲曲信天游,你看那陕北的婆姨女子,老婆老汉他们是天生的宣传员,他们在宣传共产党,宣传中国革命。在这样的土地上闹革命,革命那有不成的道理。</h3><h3>我在一篇文章中说,胡宗南进攻延安时,以为他用23万部队对付共产党的两万部队,不,他是用23部队对付共产党的两万部队和200多万陕北人民,那有不输的道理。</h3><h3>第26句</h3><h3>当听到这一声声革命的号角、陕北的血性男儿终于找到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你看他们自愿告别自己白发苍苍的老娘,告别自己新婚燕尔如花似玉的新媳妇,告别自己呀呀学语的孩童奔赴战场,这种力量来自何方,因为他们要给自己打江山,要给自己的子孙后代打江山,他们要翻身,他们求解放。我的二姨前后找了三任丈夫,都是老红军,八路军。找一个战死在战场,又找一个,又参军,又被国民党的飞机炸死,再找一个,革命的成功就是我陕北的汉子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h3><h3><br></h3> <h3><br></h3><h3>第27句</h3><h3>三、陕北信天游产生发展</h3><h3>1、陕北信天游的起源</h3><h3>马克思:劳动创造人类。</h3><h3>人类到了非说不可的地步就产生了语言。</h3><h3>陕北信天游的产生和人类语言的产生一样,祖祖辈辈在陕北高原艰苦环境下生活的人们,面朝黄土背朝天,越是苦焦的地方,人们追求幸福、追求快乐的意识更加热烈,当犁地的陕北汉子以毛驴或牛为伴,在烈日下光秃秃的黄土山岇岇上像织布的梭子一遍遍地犁地时,当拦羊的老汉常年累月地沿着崖畔、山圪崂与羊为伴时,当赶脚的汉子一次次地在去西口路上,不知那一天才能回到家的时候,当年轻的小伙子爱上姑娘,当美丽的少女心中有了爱的秘密,当新婚的妻子思念出远行的哥哥,他们心中的苦闷如同火山一样需要喷发。</h3><h3>用拦羊的嗓子回牛的声,就唱出了信天游,就产生了陕北民歌。</h3><h3>不能告诉别人,但积压在自己心里。</h3><h3>第29句</h3><h3>走西口</h3><h3> 哥哥你走西口 </h3><h3>小妹妹我实难留</h3><h3> 手拉手上了哥哥的手</h3><h3>送你送到大门口。</h3><h3>送你送到大门口,</h3><h3>小妹妹我不丢手,</h3><h3>有两句知心话,</h3><h3>哥哥你要记心头。</h3><h3> </h3><h3>走路你要走大路, 坐船不要坐船头</h3><h3> </h3><h3> 第30句</h3><h3>这么长的(个)辫子辫子(哎)</h3><h3> 探(呀么)探不上(个)天</h3><h3> 这么好的(个)妹妹(呀)(哎)</h3><h3> 见(呀么)见不上(个)面</h3><h3> 这么大的(个)锅来锅来(哎)</h3><h3> 下(不么)两(啦)颗颗米</h3><h3> 这么旺的(些)火来(呀)(哎)</h3><h3> 烧(呀么)烧不热(个)你</h3><h3> 第31句</h3><h3> 三疙瘩瘩(的)石头石头(哎)</h3><h3> 两(呀么)两疙瘩瘩砖</h3><h3> 什么心人(呀咋)叫噢我(哎)</h3><h3> 心(呀么)心不安</h3><h3>第32句</h3><h3> 2、陕北民歌信天游的传承演变</h3><h3> 所有的陕北民歌都是靠口口相传来传承和发展的。所有的每一首民歌都有源头,但在传承的过程中,只留下了民歌,却将创始人淹没在民歌的海洋中,每一曲经典的民歌都凝结了多少代艺术家的心血,凝结了多少代艺术家的才华。一个个艺术家都把陕北方言在陕北民歌中锤炼到精妙绝伦、妙趣横生,活灵活现,无以复加的程度</h3><h3>第33句</h3><h3>六月的日头腊月里的风</h3><h3> 老祖先留下个人爱人</h3><h3> 三月的桃花满山山上红</h3><h3> 世上男人哟爱女人</h3><h3> 天上的星星配你对</h3><h3> 人人还都个小妹妹</h3><h3> 骑上那骆驼峰头头高</h3><h3> 人里头数上了咱二人好!</h3><h3>第34句</h3><h3>白灵鹊儿满天里那个飞</h3><h3> 你就是哥哥的勾命鬼</h3><h3> </h3><h3>渴了我想吃香水水那个梨</h3><h3> 心里头常想着小妹妹</h3><h3> 一碗碗凉水一张张纸</h3><h3> 谁卖了良心谁先死</h3><h3> </h3><h3>这是陕北女子对爱情的忠贞不愈,对爱的宣誓。</h3><h3>第35句</h3><h3> 四、如何欣赏陕北民歌、信天游</h3><h3> 1、欣赏陕北民歌首先应知道民歌所描绘和反映的意景。有许多著名的歌唱家把《赶牲灵》就唱错了,</h3><h3>赶牲灵</h3><h3> 走头头的那个骡子哟噢三盏盏的那个灯</h3><h3> 哎哟赶上了的那个骡子哟噢哇哇的那个声</h3><h3> 白脖子的哈巴朝南咬</h3><h3> 哎哟赶牲灵的那个人儿哟哎过呀来了</h3><h3> 你若是我的哥哥招一招那个手</h3><h3> 你不是我的哥哥走你的路</h3><h3> </h3><h3>第36句</h3><h3> 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陕北民歌,它描写的一个女人在思念她赶牲灵的丈夫(或情哥哥)的意景,但这样的歌大多都是男人编的男人唱的,不论是男人唱还是女人唱,不能破坏歌曲的意境,不能男女角色互换。第一段通过对骡子行头和铃铛声的赞美,描写出女人这样的心境:多少次我在眺望听惯了铃铛声的优扬,但一次次让我失望。第二段紧接着描写:随着哈巴狗的叫声,我又向南眺望,这回一定有我哥哥,你看,又一队的赶牲灵的人过来了,我情不自禁地挥手,我情不自禁地呼喊,你要是我的哥哥就招一招手,你不是我的哥哥就走你的路。</h3><h3>第37句</h3><h3> 2、陕北民歌的故事性和悲剧性</h3><h3>(2)《蓝花花》</h3><h3>蓝花花</h3><h3> 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格英英的彩</h3><h3> 好一个蓝花花实实的爱死人</h3><h3> </h3><h3> 五谷里的田苗子唯有高粱高</h3><h3> 一十三省的女儿唯有蓝花花好</h3><h3> 正月里说媒二月里订</h3><h3> 三月里交大钱四月里迎</h3><h3> </h3><h3> 三班子那个吹来两班子打</h3><h3> 撇下我的情哥哥抬进了周家</h3><h3> 蓝花花那个下轿来东望西寻</h3><h3> 寻见周家的猴老子好像一座坟</h3><h3> 你要死来你早早的死</h3><h3> 前晌你死来后晌我蓝花花走</h3><h3> 手提上那个羊肉怀里揣上糕</h3><h3> 冒上性命我往哥哥家里跑</h3><h3> 我见到我的情哥哥呀说不完的话</h3><h3> 咱们俩死活哟常在一搭</h3><h3> </h3><h3>第38句</h3><h3>(3)《三十里铺》</h3><h3>三十里铺</h3><h3> 提起我家来家有名</h3><h3> 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h3><h3> 三哥哥爱上了四妹子</h3><h3> 他是我的知心人</h3><h3> </h3><h3> 三十里铺村来遇大路</h3><h3> 拆了戏台修马路</h3><h3> 三哥哥今年一十九</h3><h3> 咱们二人没有盛够</h3><h3>第39句</h3><h3> 三哥哥今年一十九</h3><h3> 四妹子今年一十六</h3><h3> 人人说咱们二人天配就</h3><h3> 你把妹子闪在了半路口</h3><h3> </h3><h3> 洗了手儿和白面</h3><h3> 三哥哥吃了要上前线</h3><h3> 任务就分在了定边县</h3><h3> 三年二年不得见面</h3><h3> </h3><h3>第40句</h3><h3> 三哥哥倒在硷畔上下</h3><h3> 四妹子硷畔上灰不踏踏</h3><h3> 有心拉上两句知心话</h3><h3> 还怕人家笑话咱</h3><h3> 三哥哥倒在车路上站</h3><h3> 四妹子车路上泪不干</h3><h3> 有心回头把你看</h3><h3> 心里头还嫌麻烦</h3><h3>第41句</h3><h3> 三天不见我三哥哥面</h3><h3> 拉上了白山羊诉口愿</h3><h3> 多会儿见到我三哥哥面</h3><h3> 好像小娃娃过新年</h3><h3> 《蓝花花》和《三十里铺》是陕北以真人真事演绎的最典型的两个爱情故事,两个爱情悲剧,演唱这个民歌一定要唱出它的悲剧性,震撼性。要如诉如泣地讲述主人公的真爱。</h3><h3>第42句</h3><h3>(4)《送表哥》</h3><h3>送表哥</h3><h3>我送表哥黄羊坡</h3><h3>黄羊坡上黄羊多</h3><h3>一只黄羊两只角</h3><h3>那有我干妹子送表哥</h3><h3>我送表哥清水河</h3><h3>清水河边两只鹅</h3><h3>公鹅展翅飞过河</h3><h3>母鹅后面叫哥哥</h3><h3>第43句</h3><h3>我送表哥石子坡</h3><h3>石子坡上石子多</h3><h3>石子绊了奴的脚</h3><h3>奴的怨枉对谁说</h3><h3>我送表哥五里沙</h3><h3>五里沙上种黄瓜</h3><h3>种下黄瓜不搭架</h3><h3>蔓儿落在了根底下</h3><h3>第44句</h3><h3>我送表哥十里洞</h3><h3>十里洞里住官兵</h3><h3>官送官来兵送兵</h3><h3>小妹子我送的是知心人</h3><h3>《送表哥》是把陕北民歌的比兴手法用到极致的一个民歌,通篇没有一个“想”字,也没有一个“爱”字,但通过极致的比兴手法都把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把主人公的真情实感,委婉地、恰到好处地、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h3><h3>第45句</h3><h3>(5)《小寡妇上坟》</h3><h3> 青天黄天老蓝天</h3><h3> 老天爷杀人不长眼</h3><h3> 杀了别人奴不管呀</h3><h3>杀了奴的丈夫奴实可怜</h3><h3> 前沟里下来个赶脚的汉</h3><h3> 赶的毛驴驮的是炭</h3><h3> 赶脚的人儿你走你的路</h3><h3> 不要管老娘我哭老汉</h3><h3>第46句</h3><h3> 《小寡妇上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悲剧,主人公可能是二十来岁也可能只有十几岁,但她已拖儿带女开始了遥遥无期的守寡生活,通曲由哭调演唱,催人泪下。</h3><h3>第47句</h3><h3>(6)《妹子开门来》</h3><h3> 妹子开门来哟</h3><h3> 妹子开门来</h3><h3> 哥哥给你提了一条羊腿</h3><h3> 送郎送在一里墩</h3><h3> 一里墩前观明灯</h3><h3> 走你家窑顶瞭你家院</h3><h3> 你家院里有哥哥的牵魂线</h3><h3> 韩世忠、李自成、李子洲、刘志丹、谢子长、成吉思汗</h3><h3> </h3><h3> 第48句</h3><h3>五、我与陕北民歌</h3><h3>这的从我的母亲说起</h3><h3>我母亲是一个生养13个儿女的母亲,她的一生经历了许多坎坷苦难的事,唱歌就是她排泄心中酸楚苦痛的最好方法。我的外祖父是最早的陕北红军和共产党员,同时也是陕北有名的文化艺人。作为走南闯北的赶牲灵人,他早早加入了陕北脚夫协会,加入了红军共产党,跟着李子洲、刘志丹、白明善闹革命。外祖父利用赶牲灵的身份和便利,经常为红军传递情报,运送枪支弹药等物资,购买手电、钢笔、纸张等等用品。同时,外祖父还是清涧县东河畔上有名的伞头,经常在腊月正月,走村串巷闹秧歌,唱民歌。1934年,由于叛徒的出卖,外祖父被国民党杀害。</h3><h3>第49句</h3><h3>母亲小小从外祖父那里学会了唱歌,学会了许多民歌,母亲一共生养了十三个儿女,肩头的担子是可想而知的。但母亲总是用信天游来消除自己的压力和心里的苦痛,《下柳林》《三十里铺》《兰花花》《东方红》……我最早最早都是听母亲在一边织布,防线,洗碗,做饭、摘瓜、种豆时唱出来的。</h3><h3>一碗碗凉水一张张纸,</h3><h3>谁买了良心谁先死。</h3><h3>……</h3><h3>妹子开门来哟,</h3><h3>妹子开门来,</h3><h3>哥哥给你提了一条羊勒腿腿来</h3><h3>……</h3><h3>我送表哥五里沙,</h3><h3>五里沙上种黄瓜。</h3><h3>种下黄瓜你不打架,</h3><h3>蔓儿我就落在了根低下。</h3><h3>……</h3><h3>第50句</h3><h3>母亲在一边干活,一边唱歌,我在黄土里爬。我一边玩耍,一边沐浴在母亲的歌声里,我在听着母亲的《东方红》《二月里来》《歌唱刘志丹》《一道道山来一道道水》《南泥湾》《妹子开门来》《走西口》《翻身道情》……</h3><h3>从很早很早开始,我就开始练嗓子,调嗓门了。我调嗓门的方法也很独特,母亲说,生下我四十天后,她就参加农业社的重体力劳动,大冬天在老河沟里修园子,把我撂给大几岁的姐姐,一整天只有中间休息时,母亲才慌急慌忙跑几里山路来奶我一次。饿是肯定,哭是肯定的,哭累了睡,睡起来再哭,并且嗓门越哭越大、声音越拉越长。有人疑惑:你的肺活量怎么那么长?我想在那个时候就练好了,不到两个月就开始调嗓子,练习肺活量,谁都能练出来。</h3><h3>第51句</h3><h3>从几岁开始,我就整天唱啊唱,扭啊扭……有时想想,自己这随性的性格,大概是小时候扭陕北秧歌扭得,唱陕北民歌、信天游唱成这样的。信天游是自由演唱,即兴发挥的。扭秧歌讲究摇头晃脑、腰软胯活、随心发挥。那时候就这样一整天的扭啊扭,唱啊唱。真正的信天游从来不是一板一眼,从来就是信马由缰,随意吼喊,想唱什么唱什么,想怎么唱就怎么唱。后来,也经常到集市上看样板戏,到张家河滩上看《红灯记》《沙家浜》《红色娘子军》,唱京剧,吼秦腔,翻跟头,腾挪跳越,反正看什么学什么,看什么模仿什么,大人们都说我岑彭马武的。</h3><h3>第52句</h3><h3>从十几岁开始,自己就在村子里的秧歌队当伞头。在陕北的一个秧歌队里,伞头的分量是很重的,伞头既要扭的好,唱得好,关键是要一问一答,现场发挥,现编现唱。自己所有陕北民歌的功夫、陕北文化的底蕴都是这个时候练就的。逢年过节,我们通宵达旦地转村子转院子,家家户户都要转、都要唱,扭秧歌唱秧歌。在陕北有这样的讲究,新年新月,秧歌队在院子转一转扭一扭,锣鼓响一响,一年就平安吉祥。从前一天晚上天刚黑时扭起,扭到第二天天大亮了,一个村子还没有转完……</h3><h3>第53句</h3><h3>三眼石窑齐整整,</h3><h3>窑里院里都好干净。</h3><h3>大红的灯笼明又明,</h3><h3>这院里住着一家爱好人。</h3><h3>新年好来新年到,</h3><h3>新年来了咱好热闹。</h3><h3>大人欢喜娃娃笑,</h3><h3>老汉汉们高兴地把拐棍撂。</h3><h3>……</h3><h3>一个人做什么事情上了瘾,着了迷是很难改掉的。在上中学时,我除了参加常规的文化活动外,还经常到中学的后山上去唱歌,《学习雷锋好榜样》《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我们走在大路上》《映山红》等等,一段接一段地唱,一首接一首地唱,特别是陕北民歌,有时都能把自己唱哭。反正自己想唱时就这样跑到山峁子上边走边唱,那个时期就是这样过足自己的唱瘾的。有时候和疯子一样,在山上唱一天,黄土山峁峁就是我的“卡拉OK大包厢”,你就随意地吼喊吧,直到过足了唱瘾才下山。</h3><h3> 第54句</h3><h3> 2、公交车上的故事(音乐学院)</h3><h3>第55句</h3><h3>我的名片</h3><h3> 一道道的山来一道道的水</h3><h3> 我的家乡哟实在美</h3><h3> </h3><h3>米脂的姑娘,绥德的汉</h3><h3> 陕北出的是好儿男</h3><h3> </h3><h3> 一声声的嘶喊呼唤谁</h3><h3> 一曲曲的信天游让我醉</h3><h3> </h3><h3>水格灵灵的眼睛会说话</h3><h3> 妹妹爱上了哥哥不回来</h3><h3> </h3><h3>红格英英的小口白格生生的手</h3><h3> 妹妹跟上了哥哥走</h3><h3> 这是一首我为印制个人名片而创作的一首陕北民歌,词、曲均由我独创。</h3><h3> 第56句</h3><h3> 简述创作过程。</h3><h3>好人颂</h3><h3> 黄土高原上黄土美</h3><h3> 出了一个好人他是谁</h3><h3> 九十九条山路都有弯</h3><h3> 九十九个好人都有难</h3><h3> </h3><h3> 九十九面红旗都有杆</h3><h3> 九十九条汉子不怕难</h3><h3> </h3><h3> 九十九个村民齐称赞</h3><h3> 郭秀明是一个好村官</h3><h3> 这是我2001年给中央电视台《好支书郭秀明》电视专题片创作并演唱的一首陕北民歌。</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