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贺疍家传统民风民俗大全(一)

周秘书(周苏)

<h3><b>《博贺疍家传统民风民俗大全》</b></h3><h3><b> 编著/周秘书(周苏)</b></h3><h3><b> 插图/周秘书、庄健鹏(等)</b></h3> <p> 《博贺疍家民风民俗大全》</p><p> -- 序--</p><p>&nbsp; 博贺,是疍家人聚居地和疍家文化的集中地,是疍家文化的缩影。这里地方风俗文化资源丰富,博贺疍家文化有着她丰富的内涵和她独特的魅力。博贺千年渔港不断经过岁月的洗礼,疍家文化已经融入了博贺人的日常生活,疍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独一无二,其中的许多精华被代代传承,传统久而弥新,它是疍家人祖祖辈辈们文化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组成基本根源的一部分。</p><p>&nbsp;&nbsp;&nbsp; 回想耗时两载有余整理编著《博贺疍家传统民风民俗大全》,无论是民俗礼节、礼法禁忌,还是节庆活动,最终不外乎是人们对生活细节的表达,我们虔诚地遵循祖先的仪轨,向往美好的愿望,期盼丰收的年景,这是我编写此书的初衷,亦可作疍家民俗风俗引经据典之参考范本。在千年光阴的涤洗中被执着保留的传统,紧贴时代的脉搏,展望未来的前沿科技历史与时代互相挥映,一端是过去,一端是未来,会发现传统继承与更新迭代同样让人向往。</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周秘书 2019年8月7日</p><p>&nbsp;</p> <p class="ql-block"><b>第一章&nbsp;导论</b></p><p class="ql-block"><b>一、疍家民俗的地理风貌和历史发展</b></p><p class="ql-block"><b>(一)、起源</b></p><p class="ql-block"> 疍家,(汉语拼音为dan, 粤拼音“但”daan6,但亦有一部分人会说成粤语“邓”dan6,客家话拼音tan4,潮州话dang3),日常生活与疍家通用。是广东、广西、福建、海南一带,一种以船为家的渔民。疍家分为福州疍民以及广东疍家人。福州疍民讲闽方言,福建闽东称福建疍民为“曲蹄”、福建渔民。广东疍家人讲粤方言(咸水白语),被称作“水上人”或渔民、疍家人等。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工作在渔船上,他们的脚步同生活在陆地上的人略有差别,因而得一矮化称谓“鸭姆脚”。</p> <p class="ql-block">  蜑,在唐时已经记载,柳宗元在《岭南节度飨军堂记》说:“卉裳罽衣,胡夷蜑蛮,睢盱就列者,千人以上”。</p><p class="ql-block"> 而到了北宋时期,乐史在《太平寰宇记》卷一五七记载:蜑户,县所管,生在江海,居多舟船。随潮往来,捕渔为业,若居平陆,亡即多,似江东白水郎业。</p><p class="ql-block"> 宋朝周去非之,《岭外代答》卷三外国下“蛋蛮”条更是有详细描述:“以舟为室,视水如陆,浮生江海者,蜑也。钦之蜑有三:一为鱼蜑,善于举网垂纶;二为蚝蜑,善没海取蚝;三为木蜑,善伐山取材。凡蜑极贪,衣皆鹑结。得掬米,妻子共之。夫妇居短篷之下,生子乃猥多,一舟不下十子。儿自能孩,其母以软帛束之背上,荡浆自如。儿能匍匐,则以长绳系其腰,于绳末系短木焉,儿忽堕水,则缘绳汲出之。儿学行,往来獭然。蜑之浮生,似若浩荡莫能驯者,然亦各有县统属,各有界分,各有役于官,以是知无逃乎天地之间。广州有蜑一种,名日卢停,善水战。</p> <h3><b>【博贺镇地图】</b></h3> <p class="ql-block">  最早的《香山县志》中记录了对疍家征税的情况:“鱼课米:洪武二十四年二千一百七十九石三斗二升。成化后,更定疍户二百八十七石二斗四升三合。有闰月加米二十八石七斗三升。业户一千四十,米四百石四斗七升。闰月加米九十五石六斗”。由此可知,到迟在洪武年间,香山所在地区已有纳税疍户。单户以渔盐为业,既称“鱼课始自宋”,蜑家的历史至少始于宋。</p> <p class="ql-block">  旧时分布于珠江下游各支系的水上居民、流动渔民称作疍家人。疍家是我国沿海水上居民的一个统称。疍家,这一称谓有人认为是因为疍家人常年以舟为家,生活在海上,如蛋壳漂泊于海面,所以称为疍家;也有人认为疍家人常年在海上与风浪兵搏斗,处于险恶的生存环境,和独特的谋生手段,生命无保障,如同蛋壳般脆弱,故称为疍家。</p> <p class="ql-block">  疍家人主要从事沿海港湾的渔业水上运输,他们祖祖辈辈浮家泛宅,与水为伴,长期与风浪兵搏斗,被人称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航海家。以前的疍家人受不到陆地居民的认同,官府也不把流动渔民入册,是没户籍的,等同自生自灭,死后不准在陆地埋葬,只好葬在海边沙滩的沙岗地带,一些沙坟逢大雨后,尸骸抛露,惨无人道。有咸水渔歌唱:“海上疍家水流柴,赤脚唔准行上街,苦水咸潮浮烂艇,茫茫大海葬尸骸”。</p><p class="ql-block"> 由此之故,疍家素被岸上人蔑视,诸如不准穿鞋,、不准建屋、不准与岸上人通婚等等’其制约力强似官规。</p> <h3><b>【博贺渔港~庄健鹏摄】</b></h3> <p class="ql-block">  史家之偏见不亚于三姑六婆,以致疍家人有历史而乏记载,纵然冒出英才,亦遭重重埋没。广府地区的岸上人傲傲然而不自知,其实他们的日常生活颇受疍家影响。吃蛇、吃鱼生、炒田螺、艇仔粥、旧时长期流行的薯莨布、广府曲艺不无其元素渗入的咸水歌,乃至跟骑楼有明显渊源关系的疍家传统建筑“栏杆”,岸上人也从疍家艇里照搬不误。此外,明代南海县籍大诗人孙篑在其《广州歌》中细致入微地写道:“疍娘头上微风过,勾尽游人是鬓鸦!”一斑足以窥全豹,对疍家女性自成一路的美学实践,岸上人会不会因耳濡目而“见贤思齐?岸上居民对疍家人的历史性贡献,或许就是“疍家”这个称谓本身。“疍家”原为“蛋家”,这个字使用了很长一段时间,因其冷僻,后来换作同音而常用的“疍”。至今,我国港、澳、台地区的学术界在论及相关问题时,仍沿用这个“蛋”字;而在大陆地区,有关部门考虑到“虫”作为合成形旁的负面影响,于1965年出版的《新华字典》中把相关义项的“蛋”规范为“疍”(按“疍”本是“蛋”的坊间俗写)。由是,“疍家”的本意为”居住在小艇上的那类人。</p> <h3><b>【60年代博贺渔港】</b></h3> <p class="ql-block">  直至上世纪50年代,在广州珠江两岸仍然泊满成群结队的疍家艇,其壮观阵容堪称广州一景,但现今的广州年轻一代已不知疍家为何物了。因为上世纪60年代,作为一个社群类别的广州户口疍家已上岸定居,分布在大沙头三马路、滨江东路以及南岸路,跟岸上人融为一体。不过,疍家曾存的影迹却兀忽闪在些许我们常挂在嘴边的粤俗语里。一句是:“疍家鸡,见水没得饮”。疍家也吃鸡养鸡,但只能关在笼子里养,那鸡整天望得见笼外绿水满江,却无法啄饮。如此情状,有似世代望岸兴叹的疍家人。这句俗语,本意在于比况们对自己所期冀的事物可望而不可即的无奈,但其喻体却道尽昔日疍家的心酸。还有一句是“拉人夹封艇”(拉:促拿;夹:兼上)。这是粤中民间对官府执法过程的诙谐概述。犯了罪案,当事人被拘捕,象征涉案财产被封存,这不奇怪:怪却怪在这话为何不说发生在岸上的“封屋”,而偏说相对比例要小得多的发生在江河海上的“封艇”?无他,这古怪概述凸现出当时社会观念对疍家概深蒂固的歧视与偏见。粤俗特信神,此风疍家尤烈,盖因舟居危险,禁忌多多故也。疍家怕水鬼寻替身,见人溺水每每袖手,不敢搭救;疍家认为妇女身体污秽,不许妇女跨越船头;疍家惟覆舟恐,吃鱼时那条鱼在碟子里摊着直到两侧鱼肉吃光也不可把鱼身翻转;汤匙搁在桌面不可以让匙背朝上……疍家的诸多禁忌统称“棹忌”,盖棹乃行舟同义语也。“棹忌”这一疍家独创的特殊俗语,为岸上人所接受,融入粤方言主流,泛指生活中的“禁忌、糟糕”。</p> <h3><b>【博贺渔港】</b></h3> <h3><b>(二)、分布</b></h3><h3> 疍家主要生活在珠三角、粤西沿海、闽东沿海和闽江流域,闽南厦门鹭江和泉州晋江流域,在其它闽粤桂琼浙沿海地区亦有分布。疍家往往以江海为家,居无定所。</h3><h3> 疍家人也被称之为海上吉普赛人,他们是古闽越后裔融合于汉族的一支部落【百越族人】,其文化特质既有别于作为南越后裔的广府民系,更与中原汉族世胄的潮汕民系迥异,具有极为丰富的独特民情风俗,且对港澳文化产生极其显著影响,乃广东风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群落。“其风气近闽,习尚随之,疍家咸水白话方言独树一格”。</h3> <h3>  自汉末建安至东晋永嘉以降,中原人为避战乱大举南迁,南北朝和隋时,特别是明朝海禁以后,汉人自福建、粤北大量新移民移入,俚汉同化。他们“以舟楫为家,捕海产为生”。他们在海上不断南漂迁至珠海沿海区域,一直以船艇为家在海上起居生活,一部分形成了电白沿海一带的疍家渔民群体。也有一部分向西漂往琼雷地区(海南和雷州半岛),更多则漂洋过海,流向东南亚各国,以疍家方言为标志的疍家佬文化大抵在明末时形成。</h3> <h3><b>【博贺渔港】</b></h3> <h3><b>(三)、分类</b></h3><h3> 疍家分为福州疍民以及广东疍家人。</h3><h3>福州疍民,福建闽东称福建疍民为“曲蹄”、福建渔民。广东疍家人,称“水上人”或渔民、疍家人等。各地疍民生活在不同船舶、水域和方言,所以有不同名称之。两广(广东、广西、海南)的疍家话属于粤语系方言,而福州疍家人则主要使用福州话。</h3> <h3><b>【抛网艇】</b></h3> <h3><b>【沙流棚】</b></h3> <h3>  疍家人由于常年生活在海上,他们大多数人仍保留着居住艇、棚的习惯。解放后疍家居民开始在陆地人建起居民楼房,楼上地板多用优质木材铺就,涂上清漆光洁锃亮,一尘不染,常常以板为铺,不另设床。疍家人他们有着一股勤苦勇敢安分守纪积极拓取的海上吉普赛人的特有精神。</h3><h3> 作为佬民系中心地区的茂名市博贺镇,已被列为全国十大美丽渔港。国父孙中山曾在建国大纲计划中,将博贺渔港列入规划蓝图拟建设联接港澳之对外贸易口岸港。改革开放之后,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突飞猛进。今天,传统与现代在疍家民系中心渔港博贺镇这里得到充分展示,此地民性勤劳、智慧、乐观、敦厚、进取,民风淳朴平和、与人为善、团结互助、崇尚正义,民俗民间文化十分独特发达,处处呈现浓浓疍家风情。</h3> <h3><b>【博贺渔港~庄健鹏摄】</b></h3> <h3><b>【博贺渔港码头~庄健鹏摄】</b></h3> <h3><b>【疍家妹摇舢板】</b></h3> <p class="ql-block"><b>二、疍家人的人文特点(笔者另有独篇详细描述《博贺疍家童谣》)</b></p><p class="ql-block"> 诸疍以艇为家,是日疍家。广东的水上疍家人有一种自娱自乐的一种渔歌文化--咸水歌,又称咸水叹、叹哥兄、叹姑妹、叹高堂。咸水歌有长句、短句两种,字数不等,风格各异,抒情悠扬。而高堂歌则以每段四句,每句七字为规则,一、二、四句押韵,每段结束一般尾声都采用咏叹词“唉~嚡”拉长结束尾音,以叙事为主,格式七律七绝一样。是在明末清初咸水歌已在疍家人中流行,他们为调剂生活,增加彼此之间的感情,逐渐形成了一种(相似刘三姐对唱山歌)的对歌酬答的习俗。主要用独唱、随编随唱、对唱等形式歌法。作为疍家世代流传的口头文学,它反映了疍家民间生活,是海洋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疍家咸水歌以其独特的形式,伴随着疍家人的一生,百多年来,为疍家人的生活增添光彩。博贺自有疍家人以来,这里的疍家人已经习惯用咸水唱叹来舒心解闷,欢乐助兴。人们在婚嫁喜庆或者丧礼白事都叹唱;在出海捕鱼摇船驳艇时唱;在呎网补缆时唱;处处歌似清风细雨,情如涓涓溪泉。</p><p class="ql-block"><b>摘录咸水歌词《十二月送人歌》</b></p><p class="ql-block">正月送人是新年,春满人间红艳艳。</p><p class="ql-block">哥你落艇妹荡桨,问声哥上哪只船?</p><p class="ql-block">二月送人艳阳天,春光明媚百花鲜。</p><p class="ql-block">东风鼓起远征帆,乘风破浪永向前。</p><p class="ql-block">三月送人人去远,海鸥绕船叫声喧。</p><p class="ql-block">海鸥啼出七个字:切莫丢妹心一片!</p><p class="ql-block">四月送人西南起,风吹浪花白涟涟;</p><p class="ql-block">劝哥稳坐妹的艇,风吹浪打也安然。</p><p class="ql-block">五月送人赛龙舟,龙舟鼓响动心弦;</p><p class="ql-block">哥把舵来妹划桨,同心合力快如箭。</p><p class="ql-block">六月送人雨水天,一朵黑云影天边;</p><p class="ql-block">老天下雨不打紧,张开船篷共哥掩。</p><p class="ql-block">七月送人是立秋,秋风送爽乐翩翩;</p><p class="ql-block">水乡景色美如画,画中生活比蜜甜。</p><p class="ql-block">八月送人月团圆,中秋朗月照中天;</p><p class="ql-block">哥妹最好如月圆,莫做残月各半边。</p><p class="ql-block">九月送人重阳节,菊花美酒摆船舷;</p><p class="ql-block">哥把杯来妹把盏,三杯两盏醉心田。</p><p class="ql-block">十月送人是立冬,寒霜冷露酒衿前;</p><p class="ql-block">别人怕冷舱里躲,我今送哥热情添。</p><p class="ql-block">十一月送人波粼粼,金虾银鱼跃水面;</p><p class="ql-block">送哥出海赶潮汛,满载归来歌声甜!</p><p class="ql-block">十二月送人到年边,爆竹鼓乐闹喧天;</p><p class="ql-block">千船万艇汇港里,喜庆渔家丰收年。</p><p class="ql-block"><b>摘录中山咸水歌之《春朝》歌词:</b></p><p class="ql-block">膊头担伞山头低,问娘何处探亲为,</p><p class="ql-block">我新作田基唔用娘来踩,请娘贵步落田行;</p><p class="ql-block">膊头担伞山头高,明明白白探亲夫,</p><p class="ql-block">夫罢你乜话新作田基唔用娘来踩,不久两年系哥你亲妻;</p><p class="ql-block">妹罢你系我真妻是系假妻,你系真妻快快转头来,</p><p class="ql-block">你系我真妻行多三己转,田基踩坏舍得我哥慢慢上返泥。</p> <h3><b>摘录博贺疍家童谣一首:《拍大骳》</b></h3><h3>拍大骳,</h3><h3>唱山歌,</h3><h3>人人话我无老婆,</h3><h3>嘀起心肝娶返个,</h3><h3>有钱娶个娇娇女, </h3><h3>无钱娶个豆皮婆,</h3><h3>豆皮婆,</h3><h3>食饭食得多,</h3><h3>屙屎屙两箩,</h3><h3>屙尿冲大海,</h3><h3>屙屁打铜锣。</h3> <h3>  可惜这种文化濒临消失,原因这种文化只有年事已高的老一辈疍家人识唱,据我所知在博贺比较出名的男咸水歌者仅德运先生而已,现在当地疍家男人懂得唱咸水歌几乎后继无人。(本人另有独篇详细描述《疍家婚嫁之叹梳头》)</h3><h3>疍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人文昌盛,有自己的语言、疍家渔歌(咸水歌谣)、疍家童谣、戏剧、菜系、工艺、民情风俗和文化心态。</h3><h3> 作为疍家文化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咸水歌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研究价值与艺术价值。</h3> <h3><b>【咸水歌水乡新时代~歌词】</b></h3> <h3>  2017年12月16日晚,全国首部大型交响清唱剧《咸水歌》在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大剧场首演。中山广东省咸水歌的文化的中心地区,2017年8月,中山市政协、广东省音乐家协会联合有关镇区首次面向全国征集咸水歌歌词,举行了广东省首届咸水歌文化节。《咸水歌》通过一个在中山地区流传的五桂青年阿桂与疍家姑娘水妹的爱情故事,表现了咸水歌形成、发展的历史,以及咸水歌的特点和各种调式与唱法。主创者称此作品为传统与现代高度融合的“新咸水歌”。作品既有原生态唱法,又有大胆的改革性探索,采用交响音乐、清唱剧的方式,本身也是一种领先的尝试。广东中山坦洲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渔歌唱法文化。</h3> <h3><b>【咸水歌剧剪报图】</b></h3> <h3>  1949年后,疍家人上岸居住,疍家孩子们进了学校读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政府帮助疍家的青壮年补习夜校,读书识字扫除文盲,使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疍家人正常地融入到现代社会。</h3> <h3><b>【啜烟筒~庄健鹏摄】</b></h3> <h3>  俗语说:“靠山食山、靠海食海”,博贺疍家人的社会生产活动就是以海洋为舞台展开,海洋文化较为发达。疍家人喜一舊咸鱼送白粥,用餐时端着大碟小碗,随便席地而座,形成了鲜明的生活习性。疍家妇女的衣着装饰打扮也是独具风格,戴合帽佩围裙,疍家妇女几乎人人还会疍家风格的刺绣咩带绣枕头(疍家绣),疍家绣的风格题材一般采用传统吉祥的内容为主,疍家刺绣针法是在粤绣的基础衍生出来的:例如连生贵子、百年好合等等。再有那些琳琅满目的疍家美食:疍家生炒糯米饭、鸡脯鱼汤、鱼生粥、豪炸滋粑、姜姆晏等等,都反映了疍家佬民系饮食文化的特别。疍家人他们热情好客,每家每户都备有一支大烟筒(水烟筒),以水烟筒待客,招呼客吸番几啖水烟筒等等,这一套与众不同的习俗,成为多姿多彩的疍家民俗的一部分,使这些古老而又年轻的疍家人,时时散发出飘逸而又充满活力的神韵。“食得咸鱼抵得渴”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能感受出疍家人“坚韧、精明、能干、务实”的性格特征。</h3> <h3><b>【新会石板沙疍家村剪报图】</b></h3> <h3> 近年疍家文化倍受青睐,全国许多疍家聚居地方受到政府部门重视,有些昔日不起眼的小渔村被打造成为旅游“网红”景点。例如:江门市新会石板沙村原来是由流水冲积形成的一个孤岛至今有200多年历史。石板沙村有被誉为“水中瑰宝”的石板沙疍家风情,石板沙仍然保留着许多典型疍家建筑风格的旧民居,与当地水上人家一些特有的生活方式、传统节庆活动(如唱咸水歌等)共同形成了富有浓厚乡土风情的疍家文化。近年,新会区政府编制《江门市新会区美丽乡村连片示范区建设行动规划》,对石板沙村未来旅游围绕的重点,提出将建设13.5万平方米疍家特色风情街区和2.5万平方米疍家文化体验基地。新会区政府通过专业旅游公司对石板沙村进行规划设计,然后引进特色旅游项目,如疍家文化体验中心、民宿建设等。在原有风貌的基础上,推动疍家文化旅游业的发展。</h3> <h3><b>【博贺细码头~司徒彦摄】</b></h3> <h3><b>疍家人的人文性格特点,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b></h3><h3><b>(一)宗族观念浓重乡情凝聚力强</b></h3><h3> 博贺疍家人每家每户都立有神楼,供奉家门历代祖先神嗣牌,凡早晚初一十五烧香叩拜,以示世世代代表尊崇宗族祖辈不忘本源,疍家人家乡观念强,与人群构成和地理环境关系密切。疍家人依靠血缘宗亲团结起来,继而从血缘扩大到地缘,以附近当地居民相处结合。疍家人,同一语言、同一生活习惯、同一信仰(天后妈祖)都容易让他们增强团结互助。这种疍家人习惯性的文化需求,也是根深蒂固的,疍家人只要一见面,就用疍家话问候:“你去边啶、你食饭未”。熟悉的咸水方言加深彼此的感情,增强凝聚力。</h3> <h3><b>(二)勇于开拓和冒险</b></h3><h3> 博贺疍家人冒险出海求生存,是出于生活所迫而形成的一传统。以前出海捕鱼都靠灿板艇仔或木质帆船,遇风高浪急天气恶烈时,一叶孤舟,漂流终日,前不见岛屿,后不见家乡,听天由命,人舟俱没的惨剧时有发生。顺风顺水则一月半月,稍稍受阻便遥遥无期。因此,疍家渔民出海前都会节俭缩食积蓄金钱备置一点黄金器皿穿戴在身,万一在海上遇到不测船只沉没葬身大海客死他乡,尸体漂到异地他乡时也寄望异乡好心人士将其尸体埋葬令能入土为安,取走其身上金器以作报酬。</h3> <h3><b>(三)精巧灵活竞争意识强</b></h3><h3> 由于生活地理条件的限制,使得博贺疍家人更加勤恳务实,“各尽其才、男力出海、女勤织网”自力更生点滴积累。疍家人有许多民俗活动,如潭船、对唱咸水歌、扒龙船等等。这些风气,大大地激励着疍家人的竞争意识。</h3><h3>&nbsp;&nbsp;&nbsp; &nbsp;综合上述几点,可以看到,由于疍家人地处海边,远离中原内核文化的中心,加上四面环海,使其生活和生产方式处于一种独特的边缘状态,形成了疍家人宗族观念强,勇于冒险和开拓,精巧灵活富于竞争意识的性格特点。</h3> <h3><b>【拖网捕捞作业】</b></h3> <h3><b>第二章&nbsp;&nbsp;生产习俗</b></h3><h3><b>第一节&nbsp;渔业生产习俗</b></h3><h3><b>童工和社员</b></h3><h3> 博贺渔港出海捕鱼的基本上是疍家人,在上世纪公社化年代,博贺有三大渔业生产大队,分别是:海英渔业生产大队、海雁渔业生产大队、海燕渔业生产大队。各生产大队按管辖直属适龄青壮年编组列队安排在所属大队的船只工作,负责出海捕捞作业。刚申请加入生产的新手一般惯称为童工仔(并非未满18岁的意思,仅指未有工作经验而已),当时按工分标准计算工资报酬。童工仔一般工分最低,若干年后得到领导肯定重新给予评分标准就会不断提升工分,从而工资计算也随之增加。社员的工分由各生产大队根据实际情况界定,工资则按起产总额平均值乘以工分计算出每个社员的工资,工资是按渔船的每一趟航次收入计发。</h3> <h3><b>雇工(搭挂佬)</b></h3><h3> 雇工(搭挂佬),亦叫临时工,有个别船只因各种原因有船员请假或旷工,因此个别岗位要临时补充劳动力,就雇用搭挂佬临时顶替,搭挂佬的工分由大工(船长)与司仗员计定,一般以社员的工分标准计算工资报酬。</h3> <h3><b>【停泊】</b></h3> <h3><b>【起鱼】</b></h3> <h3><b>【起鱼】</b></h3> <p class="ql-block"><b>甲板、熟练、炊事员、司账员、轮机长、大公</b></p><p class="ql-block"> 博贺渔业生产大队渔船船员,会作明细的职称,目的是界定工作范围和工作工分的评定标准,不同的职务所评定的工分就截然不同,按不同职务级别划分工分标准,一般大公(船长)的工分是排在全船首位,理所当然大公(船长)的工资也是全船员当中最高的。</p><p class="ql-block">博贺疍家人生活的地区濒临沿海,海洋资源丰富。疍家人在长期的捕捞生涯中,在与变幻莫测的茫茫大海的斗争中,创造了许多具有疍家特色的海洋捕捞方式,同时,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他们积累和总结了大量有关于海洋捕捞的宝贵经验,通过口传心授而一代一代地传承与发展下来,流传至今。</p> <h3><b>【社员休息】</b></h3> <p class="ql-block"><b>第二节 副业生产习俗</b></p><p class="ql-block"> 因为制宜受环境所限,博贺疍家人的畜养业并不发达,基本上属于家庭副业,而未能形成独立的产业。对于疍家渔民而言,饲养禽畜是增加家庭收入的一个关键因素。</p> <h3><b>【毋掩鸡笼】</b></h3> <h3><b>养鸡习俗</b></h3><h3> 解放后不久,在博贺当地疍家人养鸡有很多讲究。鸡姆生蛋时,人不可窥视,否则就会痾不出蛋。家里的鸡若是发了瘟疫,要拿一锅盖将鸡盖着,在锅盖外面有一双筷子不停地敲打锅盖一边敲一边口中不停地念:“鸡仔生、鸡仔大、鸡仔捉去卖”,经过一番不停的敲打或许是震动让鸡只受惊,说来奇怪,却真是出现奇迹往往鸡只真的平安无事又恢复正常。</h3> <h3><b>养猪习俗</b></h3><h3> 因为过去家庭都不富裕,养猪也是家里的一毕储畜,把猪崽养大卖掉,那么小孩读书交学费、添衣购物等等开支都有了着落。买猪崽(猪仔)回家时,在放猪仔出猪笼放入猪栏之前,要举行一仪式,这多少带有一点神秘主义色彩,用一堆禾秆草在猪栏门口点,再用火筒(烧柴吹火用的)往禾草堆里吹,火炎越吹越旺,然后把猪笼提在火炎上面来回摆动三次,寓意六畜兴旺,并一边准备好馊水缸放好新鲜馊水,解开猪笼猪仔放入猪栏食自家馊水,这样才能使猪仔快速长大肥肥白白。</h3> <h3><b>收馊水</b></h3><h3> 在粮食紧张时期,对于勤俭持家的博贺疍家人来说,米馊水是喂猪的最好饲料,每家每户门口都备有一个贮存馊水的缸桶。每天傍晚,会有不少养猪人挑上木桶,挨家挨户上门叫喊,收购馊水。有一些人定时会付一些馊水钱以保证将卖给他,然后每天定时来收取馊水的协定,等到把猪养大卖猪的时候,切下一大嚿猪肉来分送给馊水主人,当做酬谢。现在,疍家人几乎没人再养猪了,人们也没有贮存的馊水习惯了。</h3> <h3><b>阉猪阉鸡</b></h3><h3> 过去在博贺,阉猪阉鸡补锅的师傅在镇上走街串巷,一边拖长声音吆喝着:“阉鸡补锅啦”有猪或鸡需要阉和铁锅需要补的人家,一听到吆喝声,就会出来请师傅上门处理。</h3> <h3>  为什么要阉猪阉鸡呢?那是因为一般人家养猪养鸡都是要养肉猪肉鸡,如果买来的小猪和鸡仔是雄性的,那么它们快要成年的时候,就要把它们的睾丸割掉,这样膘才长得快。把阉猪阉鸡的师傅请上门之后,他就开始操作了。先用小刀在猪的腹下或鸡的翼下划开一道切口,用小弓把切口撑开,用尼龙线把睾丸割离腹腔,再用小勺舀出来。阉鸡师傅腰间都系有一个装着工具和小布袋,鸡的睾丸取出来以后,师傅会取一粒喂回给被阉的鸡只吮食,其余的睾丸会放在一个盛着清水的大碗内,收集多了就可以卖给人家。而猪的睾丸一般没用,就直接丢弃了。接着,在切口上缝线再用猪毛或鸡毛粘在切口上按定片刻,这样能防止大感染,伤口也容易愈合。当时,这个行当倍受人尊敬,因为他们关系到整户人家的生活状况。</h3> <h3><b>补锅</b></h3><h3> 博贺疍家人所说的“锅”是日常家庭生活炒菜用的铁砂锅。补锅匠没有固定摊位,通常是阉鸡阉猪同一工匠。被锅的工具很简单:风箱、炉子、火钳、坩埚和木炭等。补锅佬一般是师徙两人配合一起工作,他们在博贺走街串巷沿街吆喝:“补锅罗、补锅罗”。补锅时徙弟拉风箱,师傅掌炉,炉子里放着生铁片,徙弟使劲拉风箱燃起熊熊大火,烈火把铁片熔化成了钢水的时候,一个用沙堆厚布顶住锅的破洞位置,另一个人把炽热的钢铁水舀起来,小心地注在锅的破洞里,再上下用两块厚布团在锅的破裂处的两面将铁水快速压平,等其冷却之后再用砂纸打麿,如此一来这只锅便补好了。</h3> <h3><b>【掇尤鱼】</b></h3> <h3><b>掇鱿鱼</b></h3><h3> 鱿鱼是有口皆碑的海洋珍品,博贺渔港盛产鱿鱼。这里的鱿鱼肉薄浓香鲜味无比,博贺疍家渔民在晚上放完网空隙休息时间,一般都会在船边钓鱿鱼,疍家人又称“掇鱿鱼”。渔民把钓上来的鱿鱼加工生晒成鱿鱼干,疍家人所说的鱿鱼一般就是指鱿鱼干,博贺的鱿钓鱼远近闻名,因为,博贺的鱿钓鱼肉质透明,味道香醇,价格也比别的鱿鱼要贵一些。</h3> <h3><b>【掇尤鱼】</b></h3> <h3><b>第三节&nbsp;商业生产习俗</b></h3><h3><b>鱼栏(鱼行)</b></h3><h3> 博贺疍家人把商业行为称为“做生意仔”,从博贺妈祖庙的石碑字刻各种商号行号可见证在百年多前博贺疍家人已有各种不同规模的商业生产风俗,也作为疍家人世代遵奉的规则而传承下来。</h3><h3> 解放初期,鱼行在博贺镇经营水产品贸易的机构分为几种:批发的商铺称为鱼行,零售的包括:有店铺的称为鱼栏,有摊位无店铺的称为鱼贩,另外还有一些沿街叫卖的流动小贩仔,以前博贺的鱼行曾经盛极一时。鱼行的设立原来是为渔民服务的,对水产品的流通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但是鱼行老板都是当地比较有势力的人,所以也保在一些黑心的鱼行老板借机盘剥渔民,使渔民怨声载道恕不敢言。鱼行对促进疍家渔民渔业生产是起到不小的作用,今天改革开放市场商品自由交易自由买卖,鱼行也早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是时至今日疍家人已经把“鱼行”的涵义视作为市场,疍家人叫市场不叫市场而是叫“鱼行”。</h3> <h3><b>【呎网】</b></h3> <h3><b>【呎网】</b></h3> <p class="ql-block"><b>第四节&nbsp;&nbsp;手工业生产习俗</b></p><p class="ql-block"><b>呎网(织网)--(笔者另有独篇详细描述《博贺呎网》)</b></p><p class="ql-block"> 编织渔网在博贺当地俗称:“呎网”,博贺渔网手工编织的主要特点:首先具有原生态性。是博贺广大渔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财富,是劳动者智慧与汗水的结晶,也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其次具有独特的价值。传承数百年来,渔网手工编织依然是纯手工操作的技能型生产,尽管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但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魅力。博贺渔网编织技艺属于海洋捕捞文化的一部分。说到渔民织网(呎网)工艺,对于在沿海生活的人们来说是最熟悉而又平凡的事,可能对很多在内陆地区生活的人们而言就相对较为陌生。其实,渔民织网在博贺人们日常生活当中是司空见习惯习以为常,编织渔网的手工水平也几乎成了衡量疍家妇女合格与否的标准,只不过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博贺渔港质朴的风貌没有沾染上太多商业的浮躁,但也正因为如此鲜为人知我们这一代会织网技艺的人也是越来越少了,随着熟悉织网匠工越来越少,年轻一代又不原意学习,这一历史悠久的非物质传统文化技艺也处于濒临失传的境地。</p> <h3><b>【疍家妇女呎网渔歌~庄健鹏摄】</b></h3> <h3><b>【挞钓仔】</b></h3> <h3><b>挞钓仔</b></h3><h3> 疍家渔民对制造钓鱼钓具工匠的称呼,他们是在博贺从事生产制作钓工具工匠。博贺早期曾有两间最大的渔具厂,后来集体解散,一些从事钓具生产的师傅就只好各自经营,在自己家里成立私人档口重操旧业,生意好时也是忙得不可开交,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各种工业工厂已经完全取替手工作坊,目前在博贺尚乘三家私人挞钓仔铺,来加工购买的人已经蓼蓼无几,挞钓仔已经不再是他们的主业,其实他们早已转行另谋生计。</h3> <h3><b>【箍木盘】</b></h3> <h3><b>箍桶扎盘</b></h3><h3> 博贺疍家人称修桶就叫箍桶,是把已经漏水的木桶木盘修理好。箍桶师傅一般是博贺当地比较出名,当地人都会亲自拿桶或盘上门给师傅修理。箍桶所使用的工具也不多,锯、刨、斧头、凿、黑斗、圆规、铁线等。在当地疍家渔民一般也略多略小会一些箍桶修盘的技术,如今,人们都用起了轻便耐用的塑料桶,箍桶的传统行业也从博贺当地慢慢的消失了。</h3> <h3><b>【藤篮】</b></h3> <h3><b>【疍家妇女在海边~庄健鹏摄】</b></h3> <h3><b>第三章&nbsp;&nbsp;民俗文化</b></h3><h3><b>第一节&nbsp;语言</b></h3><h3> 方言是记录和表现社会生活最直接的语言要素,不同的社会生活,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都会在方言上反映出来。博贺疍家咸水白话的方言词语非常丰富、生动和富于表现力。纵横百里的各地语言基本大同小异,唯独博贺镇疍家咸水白话独具一格与众不同,博贺疍家咸水白话方言已悄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广(广东、广西、海南)的疍家话属于粤语系方言,而福州疍家人则主要使用福州话。广东疍家人的母语为汉语粤方言(疍家话),也称咸水白话,语音与粤语广州话十分相似,但有一些独有的词汇。</h3> <p class="ql-block"><b>疍家咸水白话方言--(笔者另有独篇详细描述《疍家咸水白话方言》)</b></p><p class="ql-block"><b>一、咸水白话与普通话音系的差异</b></p><p class="ql-block">普通话发音有21个声母(未包括零声母),39个韵母(包括</p><p class="ql-block">&nbsp;I&nbsp;[I, 1] e [ e ] er [ &nbsp;a]),4个声调。</p><p class="ql-block">咸水白话有19个声母,53个韵母,9个声调。</p><p class="ql-block"><b>二、咸水白话方言的独有词汇</b></p><p class="ql-block"> 词汇是语言的三个组成部分(语音、词汇、语法)之一,咸水白话方言词汇是记录和表现当地社会生活最直接的语言要素。咸水白话方言词语非常丰富,生动和富于表现力。它约占词汇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而在口语中,方言词的出现频率约占近50%。</p> <h3><b>1、词形与词义方面</b></h3><h3><b>(1)、与普通话词义相同,词形有别的。</b>这类词在咸水白话方言中不下数千个,占咸水白话方言词汇的一半以上,它是与普通话词汇不同的主要表现。如:心抱(媳妇);脷(舌头)。</h3><h3><b>(2)、与普通话词形相同或相近,词义有别的四小类。</b>(词形相同或相近,词义有关,但差别很大,甚至相反。如:屋(房子);词形相同,词义完全无关的。如:豆皮(麻子);词形相同,但词义范围大小不同的。如:话(说);词形相同或相近,但词义的灵活性不同的。如:鬼(有多种意义和多种词性)。</h3><h3><b>(3)、丰富生动的同义词</b>咸水白话方言的同义词很丰富。如:打(一般叫打;舂;挞;掴)。</h3><h3><b>(4)、通过词的内部屈折形式来改变词义和词性。</b></h3> <h3><b>三、词源方源</b></h3><h3> 咸水白话方言词语的来源主要有下列三个方面:</h3><h3><b>(1)、从古代汉语中继承下来的,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咸水白话独自保留的古汉语词汇。</b>如:睇(看)等等。</h3><h3><b>(2)从其他民族语言吸收过来的。如:巴士(公共汽车)等等。</b></h3><h3><b>(3)方言创新的。</b>如:雪条(冰棍);王老吉(凉茶);古仔(故事);冲凉(洗澡);挥春(对联);拜山(扫墓);猪红(猪血);波(排档)等等。</h3> <h3>四、咸水白话方言与普通话在语法方面的差异</h3><h3><b>咸水白话的合成词的类型与普通话基本相同,但也有它自己的构同的的一些特点,例如:</b></h3><h3>(1)&nbsp;联合式:口水痰、冤崩烂臭。</h3><h3>(2)&nbsp;偏正式:米碎(碎米)、熠熟狗头。</h3><h3>(3)&nbsp;动宾式:反骨、爆棚。</h3><h3>(4)&nbsp;动补式:匿埋、梳起。</h3><h3>(5)&nbsp;主谓式:喉急、火滚。</h3><h3>(6)&nbsp;重叠式:快快脆脆、巴巴闭闭。</h3><h3>(7)&nbsp;附加式:泥水佬、媒人婆。</h3><h3>(8)&nbsp;实词素带衬字的:红当荡、直笔甩。</h3><h3>(9)&nbsp;四字式:乌里单刀、沙里弄铳。</h3><h3><b>五、量词和语气词</b></h3><h3>(1)名量词:甫(十田路)、毫子(角)。</h3><h3>(2)动量词:啖(口)、轮(回)。</h3><h3>(3)语气词:呃、咩、。</h3> <h3><b>【海鹰渔业大队文艺宣传队表演】</b></h3> <h3><b>第二节 服饰</b></h3><h3> 博贺疍家人的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旧时以唐装为主,现在随时代变迁,以时装为主。</h3><h3>上世纪50年代原生态传统疍家衣裳与旧时大襟衫相似,女装为阔大袖口、宽短裤脚的黑布斜襟样式。疍家原始的衣着颜色以蓝色、黑色为基调,以前最为出名的一种土布料俗称:“姣婆蓝”。男女都穿着短、宽、窄袖的上衫,宽短的裤子及于足踝之上。</h3><h3> 疍家人的衣饰有着自己的特色。特色之一受沿海自然环境影响,水布虽是从东南亚传过来的一种劳作土布,但它用途广泛疍家渔民需要与沿海生活息息相关,还有疍家妇女有戴金耳环的习俗。特色之二是疍家传统服饰和中原传统服饰相结合,比如旧时充满疍家风格的唐装抖裤和巴头和木屐的流行。特色之三是疍家服饰受历史影响较大,据传与清朝统治有关,服饰花纹和日常口语都也清朝相近。总之,疍家人在保留大众和传统服饰的基础上,有着自己鲜明的装扮风格和特色。</h3> <h3><b>【我祖母的旧唐装衫~香港礼绒服布料】</b></h3> <h3><b>一、服装</b></h3><h3><b>1、洗水布(也叫土布)</b></h3><h3>洗水布看似简单,却是疍家人普遍使用的一种穿着生活用布。洗水布也称土布、扪巾布。颜色一般以蓝色、黑色、灰色为主,其特点是薄而柔韧,吸水后易拧干,价格低廉,疍家人经济能力可以购买。</h3> <h3><b>【我妈妈结婚时穿的旧唐装衫~的确凉布料】</b></h3> <h3><b>2、疍家巴头(包头)</b></h3><h3> 旧时而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包在疍家妇女头上的巴头(也称:狗牙毡布。所谓巴头是一块2.5尺*2.5尺的黑色方布,四边是用红蓝绿黄等各种颜色丝线绣成的小斜三角的花纹,形似狗牙齿状,手工精细,颜色错落有致。这种疍家巴头戴在头上,成一拱形,突出额头约一二寸,护着双耳,两边脸庞各露一半。现在年轻人不再穿戴这种巴头,它也渐渐的消失在人们的视野。</h3> <h3><b>【疍家围裙~正面】</b></h3> <h3><b>【疍家围裙~背面】</b></h3> <h3><b>【疍家围裙杆~纯银元打造】</b></h3> <h3><b>3、疍家围裙</b></h3><h3> 疍家围裙是疍家妇女日常生活工作穿戴的一种传统礼服。这种疍家围裙纯手工制作,花纹精美,并配制一条纯银圆制作加工而成的腰带,也称围裙杆(围裙带),多采用袁大头银圆来加工,黑色的围裙衬上纯白色的围裙带工艺精湛引人注目,银围裙杆也是以前出嫁疍家妇女必备的嫁妆之一。在博贺渔港当地凡喜庆或重大节日都盛行穿戴,并举行各种各样的传统礼仪活动,例如:开渔节、妈祖诞期等等都会穿戴,场面隆重状观。</h3><h3>&nbsp;</h3> <h3><b>【我和疍家俩表姐】</b></h3> <h3><b>【旧唐装~祖母的套装香港礼服绒布料】</b></h3> <h3><b>4、旧时唐装</b></h3><h3> 解放初期,疍家人的衣服大多是自裁自缝的,布料也多是采用土布。所谓唐装指的是民国以后疍家人衣着样式,也被称为“抖头裤”。有开胸衫和大铜衫。开胸衫为平裾,胸前正对开,企领,一般有7粒纽扣,纽扣也是旧式手工制作的布扣,以同料布缝制的约1寸余长的布条对摺,编结成纽扣和纽套。袖与衣身的布是相连的。衫袋缝在前面左右两片下端,一般没有袋盖。有的还在胸前左右边再加上一个或两个小衫袋。</h3> <h3> 开胸衫一般是男人穿的,女人穿着的外衣则是大铜衫。大铜衫是在企领下处以斜襟到右腋下垂直到腰下为开口处,胸腹处不开口。纽扣是从领下装到右肩下,沿着身体右侧垂直分段装上,一般也是7个纽扣。大铜衫的衣袋,是缝在右边内面垂下的布上(内铜上)。要装进或取出东西时,必须将右手伸进衣里。大铜衫的特点是衣袖宽大,因妇女给小孩喂奶时还可以容婴儿进出,以免袒胸露乳。疍家妇女还有专门的短裤,长度只到膝盖上端,配以蓝色或灰色的色调,显行朴质而纯美。裤子的后面则是往外翘,以免出海捕渔把裤子弄湿。妇女在裤子上一般还系有银腰带(俗称:裤头杆),银腰带的作用主要不是美观,而是当疍民出海的时候,海上潮湿的空气容易使腰部沾上水气,引起风湿,并且银腰比较垫海风不容易吹起衣衫。</h3> <h3><b>【旧唐装纯手工纽扣】</b></h3> <h3><b>【旧唐装裤】</b></h3> <h3>  唐装裤子的样式一般是宽腰阔摆的抖头裤。缝起左右两个较宽的直铜。接上裤裆,再在裤的直铜上面以一幅半尺的较薄的布缝接,称为裤头。裤头和裤身十分宽大。男女裤没有多大的区别,只是裤头裤裆的缝接针法稍有不同。穿时要将裤头先从背后到腰向前面正中合紧,再加上一条裤头杆(则裤头带)把腰兜束紧。读书人和妇女的外裤较宽较长,男人因为工作劳动方便则较短。</h3> <h3><b>【缚皮】</b></h3> <h3><b>5、薯莨衫</b></h3><h3> 薯莨衫是一种民俗服装,是沿海疍家渔民的一种传统劳动服装,为斜襟布纽,俗称:“大铜衫”。薯莨衫用粗厚白棉纱布为料,薯莨衫。褐色是通过熬红薯莨胶汁染成的,因而得名。清李调元在《南粤笔记》中记载:“薯莨,产江北者良。其白者不中用,用必红。红者多胶液,渔人以染罾,用苎麻爽劲,既利水,又耐咸潮,不易腐。”薯莨衫不易渗水又能抵挡阳光照射,耐用易干;又因是斜襟布纽,纽扣不易网绳刮脱,既安全又方便,适用于渔民海上作业,如今生活条件优越物质丰富渔民出海不再穿着薯莨衫。</h3> <h3><b>【孭带】</b></h3> <h3><b>6、孭带</b></h3><h3> 孭带是博贺疍家妇女哺乳期间带小孩的必备工具,孭带是纯手工制作图案花纹精美,极具疍家传统风格,疍家妇人的小孩出生,外婆便会准备好一条精美的孭带送给她。孭带是妇女做工作或做家务时将小子绑扎着背上,这样既不影响工作又能让小孩在背上安静入睡,孭带缝接有一个孭带头盖,孭带盖盖着小孩子头部可防止阳光照射,又不让小孩吹风容易着凉,孭带的制作是比较复杂和讲究的,面料要挑选细密柔软的棉布,孭带盖一定得绣有各种各样的吉祥文字和钩花图案,常用的刺绣图案有“莲生贵子”、“凤戏牡丹”等等。传统的疍家孭带刺绣图案不仅能增加孭带的美观,更重要的是显示母亲对孩子的美好祝愿和希望,也可以显示疍家妇女的心灵手巧。</h3> <h3><b>【孭带头】</b></h3> <h3><b>二、鞋帽</b></h3><h3><b>1、木屐</b></h3><h3> 木屐,其实是古人穿用的一种木制鞋的通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据记载,晋文公多次请隐居于绵山上的功臣介子推出仕,介子推不肯出仕,晋文公便使用焚山燎木之法强迫他出来。不料,介子推却抱住一颗树,宁愿被烧死也不出山。晋文公很悲痛,就用那株树的木料制成一双木屐,每天穿着并不时叹日:“悲夫,足下”。以此表示对介子推的怀念。后被市人所模仿,并相沿成习。《后汉书。五行志》记载:“延熹中,京都长者皆着木屐”。由于木屐优点很多,很快就流传到南方。到了晋朝,木屐之风已经很兴盛了。</h3> <h3><b>【苦楝木木屐】</b></h3> <h3>&nbsp; 博贺疍家人穿着的木屐制作工艺十分精巧,适合男人穿的一般称为“龙船屐”、适合女人穿的称为“绣花屐”。在制作成形之前未上任何油漆的原木叫“白胚屐”;经打磨抛光之后涂上各种颜色,并绘上各种花卉图案,经常采用的图案花纹为“孔雀开屏”。屐皮多采用旧的轮胎胶切制而成,木料用采用质地坚韧的苦木和橄榄木制屐,沿海一带制造工最好的应是阳江木屐,阳江木屐其最好的特点就是它的油漆工艺水平精美绝仑,价格也比其他地方产的木屐要贵些,是最有代表性和“漆屐”。</h3> <h3><b>【偷鱼草帽】</b></h3> <h3><b>2、偷鱼草帽</b></h3><h3> 偷鱼草帽,是用编织草席用的梗草编织而成,帽的中间部分会编织一圈花纹,很象是在草帽上箍上一条草藤,博贺疍家女人是不戴偷鱼草帽仔的,偷鱼草帽仔只是疍家男人青少年最喜欢戴的草帽,在船上工作可用海水打湿草帽,这样既可隆温又不会被海风吹掉下来,在渔船上起鱼工作完成之后,会悄悄的将一条靓鱼藏在草帽内戴在头上,如此不被察觉,回家之后将鱼取出便可帮补家计,“偷钓鱼帽仔”的叫法也由始而来。</h3> <h3><b>【我戴顶偷鱼帽仔】</b></h3> <h3><b>【铜鼓帽外观】</b></h3> <h3><b>3、铜鼓帽</b></h3><h3> 铜鼓帽,是博贺疍家渔民群众普遍使用的遮阳避雨的日常用品。铜鼓帽用竹篾、箭竹叶为原料编织而成,为了防虫和耐用,新的铜鼓帽一般涂上一层光油清漆以作保护。帽顶收尾编成一个凸圆状,像似是民族传统八音乐器的铜锣,故称之为:铜鼓帽。疍家一般男人戴铜鼓帽,疍家女人戴合帽。</h3> <h3><b>【铜鼓帽内观】</b></h3> <h3><b>【疍家合帽外观】</b></h3> <h3><b>4、合帽</b></h3><h3> 合帽,是博贺疍家妇女标志性的日常用品,也是疍家女子出嫁时必不可少的嫁妆之一。合帽的制作与铜鼓帽的制作大同小异,都是采用竹篾、箭竹叶为原料编织而成,为了防虫和耐用,新的合帽必须涂上一层光油清漆以作保护,有的甚至专心加以维护一年一次涂上光油清漆,使其油光锃亮精美无比。合帽顶收尾编成一个八角形方状,寓意“四平八稳”,疍家妇女在船上工作戴着合帽既可遮阳避雨又不会被海风吹掉。合帽的帽带(帽瓣)的制作也是特别讲究,帽瓣工艺精巧,疍家人用五颜六色的塑胶珠子,用坚韧的白色尼龙胶丝把一粒粒的彩色珠子串起并编织成帽瓣,工艺复杂图案花纹精美,是疍家人传统的一种民俗艺术。现在合帽的市场需求不大,现代的疍家年青一代的人几乎都不会制作合帽了。</h3> <h3><b>【疍家合帽内观】</b></h3> <h3><b>【帽辦】</b></h3> <h3><b>【帽辦】</b></h3> <h3><b>三、佩戴及发饰</b></h3><h3><b>1、首饰</b></h3><h3> 戴金耳环金介子首饰,是疍家妇女服饰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博贺疍家女子按照传统在十岁左右时就要穿耳坨。旧时穿耳坨是用烧红的针刺穿耳坨,针刺穿的耳孔先用一小段胶丝插在中间,几天以后等耳坨结痂才可戴金耳环。金耳环有两种:一种是环式,一种是耳坠式。</h3><h3> 此外,妇女还喜欢戴金、银、玉手镯或介子手链等首饰。有的妇女终生佩戴玉手镯、银脚镯,这些首饰除了增添美观,显示身份之外,还有消灾祛祸的目的。疍家民间为使婴儿平安长大,就有让孩子佩戴银脚镯等首饰。</h3><h3> 疍家渔民过去出海捕鱼有左手无名指戴金介子的习俗。渔民出海捕鱼,如遇风浪生命无常,葬身大海是常有的事。渔民戴金器并不是为了装饰,而是为了在自己出海捕鱼的时候,万一遇上什么不测,无论尸体漂到哪里,被谁打捞到,别人都可以用这只金介子去换取棺木或草席来将自己裹尸掩埋入土为安,也当是一种感恩和报酬,免得落个死无葬身之地的下场。</h3> <h3><b>【百家布碎】</b></h3> <h3><b>2、百家衣</b></h3><h3> 博贺疍家婴儿在出生满百日接受家族祝福的一种衣服。以前由于婴儿体弱多病难养,父母就在孩子出生一百日时,到左邻右里一百户人家讨一点布料,然后缝制成一件衣服给小孩穿,百家衣颜色艳丽颇为美观,小孩穿着之后意思是孩子为百家所有,就不易被妖魔夺去生命,小孩就能顺利健康成长。</h3> <h3><b>【龟麟镯】</b></h3> <h3><b>3、龟鳞镯</b></h3><h3> 博贺疍家妇女习惯喜欢佩戴龟鳞手镯,龟鳞手镯是渔民将捕捉到的一种玳瑁海龟(俗称:十三鳞)因为玳瑁的龟背是由十三块鳞相片组成,故得其名:十三鳞。渔民把龟鳞片加工制成精美的手镯和介子,据说佩戴龟鳞镯不仅是美观还可避邪。近年玳瑁海龟已成濒危保护物种,现在用玳瑁海龟加工的饰品价格不断攀升。</h3> <h3><b>【戴龟麟手镯】</b></h3> <h3><b>【龟麟手镯】</b></h3> <h3><b>【叹梳头】</b></h3> <p class="ql-block"><b>4、梳髻(笔者另有独篇详细描述《疍家出嫁女叹梳髻》)</b></p><p class="ql-block"> 旧时在博贺疍家传统有梳髻的习俗,女子出嫁时要由家族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来帮忙束髻梳头,剃面换新衫,一边梳髻还要一边哭叹(疍家传统礼仪咸水歌叹梳头调)。疍家女子出嫁时梳的叫“方发髻”,20世纪40~50年代最流行的一种发髻。因为形如方刀形的船舵,所以得名。一般平时不梳。因为梳髻费时且不方便工作劳动。如今天疍家女子梳髻的人已经少之又少了。</p><p class="ql-block"><b>摘录博贺疍家叹调歌谣:《疍家出嫁女叹梳头》</b></p><p class="ql-block">一梳梳到尾,梳到夫妻白发齐眉。</p><p class="ql-block">二梳梳到尾,梳到夫妻儿孙满地。</p><p class="ql-block">三梳梳到尾,梳到三元及第欢喜。</p><p class="ql-block">四梳梳到尾,梳到四季大吉大利。</p><p class="ql-block">五梳梳到尾,梳到五子登科接契。</p><p class="ql-block">六梳梳到尾,梳到亲朋好友助庆。</p><p class="ql-block">七梳梳到尾,梳到七姐来配董永。</p><p class="ql-block">八梳梳到尾,梳到八仙祝寿报喜。</p><p class="ql-block">九梳梳到尾,梳到九子连环全有。</p><p class="ql-block">十梳梳到尾,梳到两老十全十美。</p> <h3><b>【梳媲】</b></h3> <p class="ql-block"><b>第三节 饮食--(笔者另有独篇描述博贺疍家美食《舌尖上的乡愁》)</b></p><p class="ql-block"> 博贺疍家菜式是广东沿海地区独具岭南文化特色、在粤菜的基础上自成一格的疍家菜式。几百年来,疍家沿海居民耕海食海,十分讲究海鲜的烹饪,不断追求色香味鲜。疍家菜式有几个特点:第一是以烹制海鲜见长。由于疍家人生活在沿海一带,水产资源丰富,海鲜品种繁多。疍家菜式对海鲜的烹调选料讲究,制作以天然食材为主一般不会增添加过多的调味用料,尽量保持海鲜的原汁原味。第二是制作工艺精妙,富于创新,常常使人觉得“化腐朽为神奇”的感叹。在食材加工腌制都往往出奇意外,疍家菜式总体风格清爽新鲜,嫩而不腥,肥而不腻。</p> <h3><b>【疍家美食】</b></h3> <h3><b>一、主食</b></h3><h3> 过去,疍家人一日三餐主食为大米、番薯。每家每户一般都用大米煮成粥,称“食粥饮”。逢年过节才有机会吃上纯白米饭。日常用餐佐膳以自家腌制的咸鱼为主,时年八节才有机会吃上肉类。</h3> <h3> 改革开放以来,疍家人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饮食习俗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日三餐普遍以净米粥、白米饭为主。有时吃些面条粉皮、面包糕点,鱼肉蛋禽都随时可以吃到。现在生活好了,过去低贱的番薯、芋合、感菜等食品重新成为人们饭桌上的主角,而且身价陡增,其身份已经打上“绿色健康食品”的标签。</h3> <h3><b>1、白粥</b></h3><h3> 疍家人特别喜欢食粥,早晨和中午一般都吃粥,有些人家更是一日三餐食粥。无论是白粥、番薯粥、糯米糖粥、味粥(鱼生粥)等都受疍家人喜爱。</h3><h3> 食粥是疍家人保持节俭传统的延续,过去生活比较困难艰苦,不少人家吃了上顿没了下顿,吃粥可以节省大米。疍家人为节省柴草,早餐时把早午餐的粥一起煮了。疍家人生活环境处于亚热带,气候炎热潮湿,人们流汗多,而粥所含水分多,容易消化,吃粥可生津开胃充饥解渴,这也是疍家人生活在沿海地区地理气侯炎热所致。</h3> <h3><b>2、糖水</b></h3><h3> 因为生活地理环境原因,疍家人喜欢煮食糖水糖粥,疍家人常年累月与咸鲜海产品接触,也许是味蕾已经产生了一种反差,不经不觉的都喜欢不时煮食一些糖水作为辅食。疍家人比较有代表性的糖水分别有:芝麻糊、清补凉、糯米糖粥、姜姆晏等等。疍家人的平常食用腌制咸鱼过多味觉偏重,在煮糖水会下多一些糖吃起来总是令人觉得比其他地方的味道要甜,另一原因也许是疍家人以前生活苦困,寄希能够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甜甜蜜蜜之意。</h3> <h3><b>【博贺渔港~司徒彦摄】</b></h3> <h3><b>注:【以上民俗大全/章回未完待续】</b></h3><h3><b> 周秘书 2019年8月开渔节</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