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医生和他的百草园 (山居人物)

归云

<h1>张医生,他在山上生活了50多年,他不姓张,他和大多数纳西族村民一样也姓“和"。</h1><h3></h3><h1> 据说小时候候他身体不好,父母帮他拜了一个干爹,以作护佑。想当年瘦弱的小孩都必须借名化解。干爹姓张,于是他也姓张了,全名张合严。</h1> <h3>在缺医少药的年代里,据说他后来一直没怎么生过病,于是村里人很好奇,后来才知道他家一直在使用了家传的中医,总之常见病几乎都自己治好了。</h3><h3> 于是左邻右舍的小病小灾,唯他治好了。当时治病的山村医生,都不收费的,他也继承了这.风俗,最大回馈是,治好病人健康的笑容和感谢语言,何况他那时不抽烟喝酒。</h3><h3> 有几次他自己也说,抽烟对身体不好,但酒是可以喝一点点的。于是在病人家里在主人的热情之中尝试着学会喝酒。在杜康的支持下,他自己也表现出对中医事业的信心和决心。于是超出常规大胆尝试配方。有些也被副作用了,但可喜的是也治好了好多人的老顽疾。</h3><h3> 为了平时方便使用,张医生把很多中草药种在房前屋后。观察各种草药的生长状态和习性。</h3> <h3>  张医生,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实践着自己,治愈了成千上万人次的村民。这里离城远,一旦有病,先想到的是张医生。他说送医院了,就下山去医院了。</h3><h3> 生活的压力告诉他,必须有点收入才能走完下半生的路,于是他也进行了收费行医,但治疗对象不是人,是牲畜,最多的是猪。每当村里牲畜发病的的时候,他就更忙乎了。随时飞走在村子的大路里,消毒、注射、洗手,最后一步是喝掉主人早就倒好的一杯酒。</h3><h3> 他家里都喝了,我家为什么不喝?每家主人都这样说。</h3><h3> 可以看得出来,张医生醉了,说明村里的猪已经发病了。张医生总是醉了的时候,会说出很多秘方,但几乎没人听进去,除非家里确有此病。</h3><h3> 有时有人问他,癌症可以治好吗。他总是摇头说,治愈率百分之五十,另外的五十怎么办,不会放过他,不敢积极去治。只能去医院等往生。因为医院是合法的。</h3><h3> 西医不断发展的今天,中医不断地退却。好多民间秘方药方正在消失,佛系医学秀排挤了山医村医。</h3> <h3><br></h3><h3>  中医是中国的国粹,历史文化遗产。中医从理论到实践,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也凝聚了中国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理解,一部中医理论就是中国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人体的认识就是对宇宙的认识,人体是小宇宙,也应了“天人感应”的哲学命题。</h3><h3>中医发展到今天,遇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挑战,在严格的定性定量的科学分析面前,模糊的综合辩证推导显得力不从心,也第一次被人们打上了问号。中医存废面临决择。</h3><h3>对于中医的争吵,决不是几个人的心血来潮,对中医的挑战可能会使中医来一次革命性变革,中医正是处在这样的十字路口。</h3><h3>中医是伪科学论者认为:中草药的生长环境在发生变化,由于气候变迁,工业污染等原因,加上人工种植,其药用成分及污染残留会对人体产生伤害,而中医的处方对此没有办法界定,仍然按照几百年的老方子给患者开药。药材的加工过程随意性太大,药材成熟度、晾制过程、存放时间等都是随意的。药材成方子后,煎制的火候又会产生很大的差别。这一系列的过程,统统缺乏科学界定,拿这样的态度对待人的生命,这不是谋财害命么。由此推导中医的整个医疗体系都是随意与模糊的。</h3><h3>而坚持中医者认为,中医辩证施治,从产生病的根源上解决问题,是治本。中医存在上千年的历史表明,中医是人体的科学。中医关于经络的理论与实践,坚定了中医的方法是正确的。</h3><h3>中医是中国的土特产,中医更像一部辩证法,向世界传达了物质世界相生相克的规律,中医是在相生相克中寻找平衡,失衡则病,平衡则病无。人同植物一样生长在天地之间,有其共同的生长规律,以植物的小规律作用于人体的大规律,既可以实现平衡。中医治本的道理在于从人体的形成机理,身体各个部分的联系着手,在原因上而不是表面上解决问题,调动身体中的积极因素,辅之以药物,达到阴阳平衡。</h3><h3>中医是理论与实践混合在一起的,辩证法直接指导到药方,每一个中医生都是一个哲学家,这显然不是西医实验室的作法。中医的理论与实践统一于一个人,使中医的发展受到限制。由于需要综合平衡辩证施治,使细化分工成为不可能,为中医学科向纵深发展制造了障碍,单兵种突破困难重重,要么集体前进,要么集体不动,有一个离开了,都没有办法实现综合施治。这是中医发展的最大局限。</h3><h3>中医是以经验为主的,历史上的名中医,无不是在民间风里来雨里去,靠无数次的经验积累,摸索出来的秘方及技巧还有感觉,有的东西不能言传,只可意会。所以中医经验的传承只是在小圈子里,看弟子们的悟性及刻苦程度。中医越老越有经验,这是积累的多。现代人的浮躁情绪,没有耐力来长期积累经验,走村串户接触病人,只能是小人物干的事,自以为有学问的,放弃了接触民间的机会。所以现代社会,中医出不来名医,也是中医走向衰落的重要因素。中医收入甚微,在唯利是图的社会价值导向之下,有哪个人去吃那样的苦来钻研中医?中医的一剂汤药,开多少个方子,才能抵得上一个外科医生走穴的一个手术所收的红包?中医的一剂汤药,不管怎么提高价格,也无法同西医一套检查下来相提并论,谁还开中医院?</h3><h3>现代中医的发展,时刻遭遇西医的挑战。在西医面前,中医总觉得抬不起头来,这确实是因为西医方法快捷,见效快,医疗过程简单扼要,直奔主题,而不像中医那样挠弯子,说一些让人似懂非懂的话。在人们的选择上,更多的人取向西医。中医医院为了经济效益,也开设了西医科,自己把中医的地盘缩小,更让人们觉得中医在边缘化。</h3><h3>中医的治疗手段也需要与时俱进,要从经验型走向科技型。中医的问、闻、望、切,让人觉得玄而又玄,问是病人自述,了解病情,闻是嗅病人身体气味,分析病情,望是看病人的面色体色肢体动作,观察病情,切是把脉,通过心脏博动状况,把握病情。这四个手段必须综合运用,分析判断。这其实是个模糊的过程,经验的过程,不是严格的科学手段。封建社会,中医给宫中女人看病的时候,是不让见面的,而是隔着帏帐,这就望不见,四缺一;不能手碰手,用线绳拴在病人的手膣上,另一端由中医手切,这纯粹是胡扯,线绳怎么能有传导作用?这就切不上,四缺二;中医与患者距离那么远,体味传播产生障碍,这就闻不准确,四缺三。此种情况下开方子下药,不是玄么?到开药用药环节,虽然有中药典关于药方配伍的规定,但具体操作起来,药材品质、煎药环节火候、病人服药过程,都是个大其概,缺乏严格的定性定量。没有药品含量的科学界定,由此产生的医疗后果如何区别呢。作为治病救人,既有道义上的又有经济上的,因此必然有责任在其中,所以医生的职业要求是非常严格与严肃的,真的出现医疗事故是要负责的,但中医似乎永远与医疗事故无关。</h3><h3>中医的发展与复兴需要在科学手段上寻找出路,任何一个事物如果封闭循环,就必然走向衰落,改革不仅仅是社会与政治,世间的所有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改革,创新是永恒的宇宙主题,中医难道能游离其外么?</h3><h3> 中医要发扬与创新,要清楚自己的优势在哪里,一定要界定好边界,不可盲目扩张,甚至有的学科还可以让出来,发挥长处,避开短处。中医院不要开西医科,西医的现代诊断手段可以借用,使中医的问、闻、望、切更准确。人才问题,想迅速出名,靠走捷径赚钱快的人,就不要到中医的队伍中来,从事中医的人要有长远打算,要勇于吃苦,深入民间,善于总结经验,需要练上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医。</h3><h3> 中医理论的创新,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对古老的中医概念给予科学的解释,赋予新的生命。如寒、火、虚、实、阴、阳等,究竟包含着什么,让人们能够听的懂,不要让患者以为在听哲学家讲课。</h3><h3>中医可以在体系上再来一次划分,有一部分可以进入保健行列。食补,就是人吃食物,既解决了饥饿,也解决了保健,治本并且是慢功夫的强壮体魄的行为,都应该属于保健系列。而另一部分治疗价值明显的则保留在医疗系列,这有利于中医的一部分学科实现突破。</h3><h3> 中医这个中国人的国粹,就如同周易一样,似乎是世人永远也读不懂的一本书。对于中医的奥秘,人们还有个认识过程,相信中医这个人类半知的世界,前景充满光明。</h3><h3> 但愿张医生也可以心无顾虑地去治病救人,把自己的多年的经验和祖宗传下宝贵的遗产得以传承下去..…</h3> <h3>张医生的平时工作笔记本</h3> <h3>张医生的平时工作笔记本</h3> <h3>张医生的平时工作笔记本</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