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纪行(三):一代宗师光环背后的酸楚

田园牧歌

<h3>  从西宁市出发20多公里,就到了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的塔尔寺。塔尔寺位于莲花山的山坳中。</h3><h3> 塔尔寺是青海省和我国西北地区的佛教中心和黄教圣地,始建于公元1379年,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占地600余亩,寺院建筑分布于莲花山的一沟两坡上,殿宇高低错落,交相辉映,气势壮观。</h3><h3> 这里有个励志的故事,也有个让人心酸的故事。</h3><h3> 60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家牧民放牧牛羊的青青山坡。有个少年独自从这里出发,怀揣着信仰和抱负,徒步踏上了远赴西藏的求学路。少年走后,他的母亲时常倚门远眺,日出又日落,黑发变白丝,眼泪流成了河,可再也没有等到儿子回来,自此就把思念永远寄托在了佛堂,终生与孤灯作伴……</h3><h3> 这位少年就是后来成就为一代佛学理论家、藏传佛教格鲁派(俗称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而这位母亲就是香萨阿切。</h3> <h3>  宗喀巴本名叫罗桑扎巴(意为善慧),公元1357年出生于一个佛教家庭。其父亲是蒙古族,母亲是藏族,都是很虔诚的佛教徒,其父还是元朝末年监管当地军民政务的地方官员。因他的出生地藏语叫“宗喀”,所以人们称他为宗喀巴,意为在宗喀出生的人。</h3><h3> 宗喀巴3岁时,四世活佛若白多杰受元顺帝召请,进京途中路过青海,他的父亲就带他到夏宗寺和四世活佛相见,受了近事戒。7岁时,被家人送到夏琼寺,又受沙弥戒。宗喀巴在这里学习了9年,在佛学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h3><h3> 宗喀巴是个勤奋好学的人。为了进一步求学佛法,他16岁离开夏琼寺徒步赴西藏,拜各教派高僧为师,刻苦研习法学,吸收各家之长。34岁时,他就对佛教密乘教典、灌顶诸法均有很深的造诣,并到处去讲经讲法,包括大乘显宗各派的代表著作,在讲解时不会发生混乱和遗漏。人们对此非常钦佩,认为这不是一般人的才智所能达到的,由此宗喀巴在佛教界乃至社会上的声望也越来越高。</h3> <h3>  宗喀巴是一个勤奋钻研、善于创新的人。1401年和1406年,他兼收并蓄各家之长,分别撰写了《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奠定了他创立格鲁派的理论基础。他一生中的著作多达170多卷,对藏传佛教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h3><h3> 藏传佛教发展到宗喀巴生活的时代,势力强大的噶举、萨迦等教派,在佛教戒律、本质等方面出现了颓败之势,在政治上的争斗成了佛教上层势力的主导。于是他决心对宗教进行改革,改革的内容,接近佛祖释迦摩尼创建佛教的初衷,包括健全僧团组织,强调僧人必须恪守本色、严守戒律、不得干预世俗事务、不得娶妻生子和纵情酒色等。在佛法修习方面,规定先显后密的修习次第,并首创了学位考试制度等。他的改革得到了帕竹地方政权的积极支持。</h3><h3> 1409年正月,宗喀巴在拉萨大昭寺首次举行祈愿大法会,同年又在拉萨东北兴建甘丹寺,并自任主持。自此,标志着格鲁派正式形 成。“格鲁”意为“善规”。因为宗喀巴和僧众改戴黄色桃形僧帽,表示区别于其他教派,所以又称格鲁派为“黄帽派”、“黄教”。</h3><h3> 开创新教派以后,宗喀巴主要活动是著书立说、讲经说法。这期间,他还派弟子赴北京晋见明朝永乐皇帝,与明王室建立了联系,使格鲁派在佛教界和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h3><h3> 现在仍然沿用的班禅和达赖转世体系,就是格鲁派确立的,而且一世班禅和一世达赖都是宗喀巴的徒弟。</h3><h3> 1419年(明成祖永乐十七年),宗喀巴在拉萨甘丹寺圆寂,时年63岁。他把一生心无旁骛的奉献给了自己的信仰和事业,从离开青海宗喀(现在的塔尔寺)到西藏后,一直没有回过故乡。</h3> <h3>  一个人成功的背后,都会有为之默默付出与牺牲的人。 </h3><h3> 宗喀巴离家赴藏一心学法多年后,其母香萨阿切很是想念,就让人捎去自己亲手做的衣服,并托话希望他回来一趟。但对于志在为信仰献身的人来说,穿越羌塘高原的风雪之旅,是一条单向的、永无返程期待的道路。不过人心都是肉长的,宗喀巴也差点就回头了。当他听到母亲托人捎来的口信,得知母亲无限的思念和务求回家探望的心愿,当时这位20多岁的僧侣不禁热泪盈眶,仿佛望见鬓生花发的老母亲倚门盼望的身影。他归心似箭,打点行装就启程了。行程第三天,就在梅卓拉拢的地方,他回乡的脚步却戛然而止了。他想起了临来西藏时导师的谆谆嘱托,想起了导师要自己成为未来藏地佛法教宝之主的殷切期望,反复的自我斗争后,他向着家乡的方向跪拜了三次,然后转身又回了西藏。</h3><h3> 好长时间,香萨阿切见儿子迟迟未归,思儿心切,又再次写信催促,并捎去了自己的一束白发,意在告诉他老母已白发苍苍,希望他回来一唔。宗喀巴自感事业未成,大志未酬,虽万般思念亲人,终难成行,又感母命难违,就给母亲捎回了产自天竺的菩提念珠三吊、自己戴了多年的法帽一顶、用产自汉地的上好白纸抄写的佛经一篇和自己的佛学著作一本,还有用自己的鼻血画成的自画像和狮子吼佛像各一副,并在信中写到:“若能在我出生地点用10万狮子吼佛像和菩提树为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如同我见面一样。” </h3><h3> 香萨阿切收到儿子捎回的东西和信件,老泪纵横。第二年,她与众信徒按宗喀巴的意愿,用石片砌成了一座莲聚塔,这便是塔尔寺最早的建筑物。</h3><h3> 200多年后,有个禅师在莲聚塔旁建了个禅房,又建了个弥勒殿,塔尔寺才初具规模,也就慢慢变成了信徒们向往的圣地。再由于历史上第三、四、五、七、十三、十四世达赖和六、九、十世班禅均在这里驻过,同时这里也受到历代中央王朝的高度重视,所以塔尔寺之后迅速发展,规模越来越大。新中国成立后,又拨专款对其进行修辑,并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的塔尔寺已成为藏传佛教格鲁派裴声中外的六大寺院之一。塔尔寺因先有塔后有寺,故而当地汉民称之为塔尔寺。</h3> <h3>  佛学是很深奥的领域,没有刻苦钻研、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坚定忘我精神,是很难有所成就的。2000多年来,无论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有大成就、能在历史上闪光者能有几人?宗喀巴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佛学大家、一代宗师。600多年来,他的理论,他的教义以及他本人,一直受到青藏高原和其它地方的人们顶礼膜拜。</h3><h3> 还有他的母亲——香萨阿切,也是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她为藏传佛教的发展与兴盛,贡献出了自己宝贵的儿子,虽有千般不舍、万般无奈,但依然支持了儿子选择的佛学事业。这在我们汉族,是千千万万当母亲的很难办到的事情。</h3><h3> </h3><h3> </h3> <h3><br></h3><h3><font color="#ff8a00"> 摄影:田园牧歌</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文字:田园牧歌</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地点:2019年7月于青海湟中县</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