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天下曾氏一家亲</b></h1> 一.姓氏来源 <h3><b>“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每当读起《百家姓》中熟悉的姓氏字段时,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思考起“我是谁?我从那里来?我的祖先是谁?我为何生活在这里?”等一系列问题。古言有曰“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为了探索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源,我利用暑假期间,查阅相关资料和族谱,走访家族中的长辈,并在父亲的帮助下我终于解答了我的疑问,比较详细地了解了家族历史。</b></h3><h3><b> 曾姓起源于姒姓。少典,也称有熊氏,其嫡子为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黄帝的第25子叫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据说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当时的舜帝就赐予禹姒姓。发明甑的曾人部落,是姒姓部落的一支。禹治水成功,舜将帝位禅让给禹。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国号夏。夏朝建都于阳城(今河南禹州市)。夏王少康封其次子曲烈为甑子爵,在甑(今山东临沂市兰陵县向城镇)建立鄫国。古代习惯以封地为姓,曲烈(开国祖)便从此姓鄫。实力并不强大的鄫国历经夏、商、周,直到春秋,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得姓始祖)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除去邑旁(阝),表示离开故城,不忘先祖,称为“曾”。曾氏后人尊少典为一世祖,尊曲烈为一代祖,从曲烈至巫改为曾姓,经历54传至巫,58传至参。这58传是: 曲烈——炫忠——坤仁——录——源——富材——昆——伯基(相继为王283年,至此夏亡归商,仍继承爵位)——锐——汪——志梁——煌——相奎——世鉴——政治——模——焕——垠——锦容——洪——桂茂——照——培元——銈——允潦——杞——焳熹(翟嘉)——损和——成锐——倩——椿——烱——垣——销——福波——时荣——炳——均柞——铃——浤仁——松-——炲——墅——镇玉——邑——祥樽——炷——方埕(方星)——宇銮——沛恩——朴——世美——时泰——巫(曾姓从此代开始,此前渊源属于传说期的传说,有多个不同版本的传说,此因旧谱有载,故引用仅供参考,是否属实无从查考)——夭——阜——蒧(点)——参。 自曲烈至巫相传54世,共1577年,再4传至58世参又经九十二年。曾参(习惯称曾子,字子舆,春秋末鲁国武城人,孔子弟子,儒家尊称为四圣之一的宗圣)尊曾参为开派始祖(一派祖)。我们把曾姓宗源简单概括为16个字:“血统轩辕,曲烈建国。巫公定姓,参公开派。”长久以来,曾氏一脉传自禹的后裔太子巫,名副其实的4000年前是一家,故有“天下一曾无二曾”的说法。</b><br></h3><h3><b> </b></h3> 二.曾字释义及书写法 <h3><b> 曾有两种读音(Zeng和Ceng),作姓氏念Zeng。曾的本义,是古代蒸熟物的炊具。甲骨文中,就有“曾”字。但这个“曾”字,只有目前“曾”字的上半部分:下面是个“田”字的形状,表示蒸锅用的篦子;上面有长长的竖形两笔,是蒸汽,表示蒸汽飘渺上升的情景。</b></h3><h3><b>金文中的“曾”字,在甲骨文“曾”字的基础上,下面增加了一个“口”形,表示蒸锅下面是盛水用的锅。后来的小隶和楷书“曾”字,由金文中的“曾”字演变而来,构型基本相似,只是把“口”变成了“曰”,表示蒸锅里有水。</b></h3><h3><b>再后来,随着字形的发展和规范,为表示炊具的意思,专门在“曾”字右边加了一个“瓦”字,成了“甑(zènɡ)”字。“曾”字失去了本义,成为一个虚字。据不完全统计古今书法艺术中,曾字共有85种不同写法。</b></h3> 三.郡望堂号及著名的曾八支祠 <h3><b><br></b></h3><h3><b> 郡望即地望、郡姓。“郡望”这一词原本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古代地方行政区</b></h3><h3><b>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一连用,即表示</b></h3><h3><b>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由于曾氏祖先</b></h3><h3><b>的发祥、聚集、变迁之地非止一处,于是曾姓不止一个郡望,曾氏主要郡望有:鲁郡,天水郡,庐陵郡,鲁阳郡,武城郡(开派祖曾子诞生地,曾氏总发源地)。</b></h3><h3><b> 堂号和郡望一样,都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特有的范畴。也是中国人进行寻根问祖时不可不先熟悉的一个概念。堂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堂号与姓氏的地望相关,或以其姓氏的发祥祖地,或以其声名显赫的郡望所在,作为堂号,亦称“郡号”或总堂号。</b></h3><h3><b> 狭义的堂号也称自立堂号,在同一姓氏之间,除广义的郡望之外,往往以先世之德望、功业、科第、文字或祥瑞典故,自立堂号,其形式多种多样,五花八门,不胜枚举。</b></h3><b> 曾氏堂号主要有鲁国堂、武城堂、庐陵堂、三省堂、宗圣堂、追远堂、敦本堂、乔木堂、守约堂,其中鲁国堂、武城堂、庐陵堂是以地域命名的堂号,而三省堂、宗圣堂、追远堂都跟曾氏有关系。 </b><h3><b> 鲁国堂:因曾姓始祖曾巫在鲁国供职,而且是曾姓得姓之地。 </b></h3><h3><b> 武城堂:为宗圣曾子出生地,也被曾姓族人作为堂号。 </b></h3><h3><b> 三省堂:来源于“吾日三省吾身”的名言,曾子以对自己严格要求而著称,每天从三方面检查自己,即为人做事有没有尽到心,和朋友交往有没有失信,老师教的东西有没有复习好。 </b></h3><h3><b> 宗圣堂:是因曾子被尊称为“宗圣”而来;追远堂则来自曾子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一语。敦本堂、守约堂当是以垂戒训勉后人的礼教为堂号。</b></h3><h3><b> 宗祠亦称祠堂是家族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 在中国古代儒家伦理里中,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氏家族,这些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宗祠祭祀祖先。</b></h3><h3><b>祠堂有多种用途,主要用于祭祀祖先,此外作为各房子孙办理婚、丧、寿、喜等的场所。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常在祠堂进行。虽然曾氏源出一脉,有“天下一曾无二曾”的说法,但也支系众多,所建各支系的曾氏祠堂也星落棋布,全国不下千余处,其中最出名的当属位于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高沙镇红鹅村的“曾八支祠”了,它不但是全国最大的曾氏宗祠,还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在姓氏宗祠中也是少见的。曾氏的四十六派祖曾泰谕在北宋太宗时担任大理寺评事,因直言得罪朝廷权贵,于是弃官隐居。公元998年,曾泰谕从江西迁到湖南宝庆府新化县黄杨山莲塘定居,他的孙子曾文昭在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7年),从新化迁到了今洞口高沙镇石堰村,与继室生子才富,才富一口气生了八个儿子,也就是石堰八大房,曾八支祠就是石堰曾氏的总祠。曾八支祠始建于清乾隆七年,同治七年至十二年重修。建筑占地面积6425.6平方米。坐东朝西,廊院式砖木结构建筑。前后五进,中轴线上依次为门楼、阁楼、前厅、过廊、中堂、寝堂、宗圣阁,两侧分别为钟鼓楼、笃亲堂、守约斋、走马楼厢房等。整个建筑规模宏大,风格独特。祠堂内有曾国藩及其子嗣题写的匾额三块,庄重肃穆。1938年秋,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由武昌迁至武冈,简称“黄埔军校武冈分校”,其驻高沙总队队部设此,祠内墙壁上保留有当时书写的军校条例、宣传标语等。现辟为高沙文史博物馆,馆内分设有石刻艺术馆、拓片艺术馆、高沙史志馆、乡贤英才馆、民俗风情馆、中国孝文化博物馆等,展示乡土历史文化。湖南电视台为此还作过专题节目进行了相关报道。</b><br></h3> 四.历代迁徙及现在的人口分布 <h3><b>曾姓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一带。先秦时期,逃至鲁国的曾姓后代在鲁为官,并且就此繁衍生息下来,同时向四周地区播迁,使曾姓族人遍布于山东、河北等地。秦汉期间,曾姓人因一直以“孝”著称,被封建统治者尊为“宗圣”,从而声名显赫,家族昌盛。</b><br></h3><h3><b>1.曾参长子曾元八世孙曾乐,曾为西汉山阴县都乡侯,曾乐之子涣有二子:旃、光。光的四世孙顼家望于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东南),是为扶风房,其二子玉、昌分别徙于冀州(今河北省冀县)、青州(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b></h3><h3><b>2.曾宝之孙曾据(图三人物),因避西汉末年王莽之乱,率宗族千余人自山东南迁至庐陵县(治所在今江西省吉安市西南)之吉阳乡,是为吉阳房,庐陵则成为曾氏旺族中心,也是中国曾氏第二发脉地。</b></h3><h3><b>3.曾据有二子:阐与玚(瑒)。曾阐的五世孙曾丞有三子:珪、旧、略。略居抚州南丰(今江西省广昌县东),为抚州(治所在今江西省临川市西)房。曾阐的十世孙曾震忽避乱徙居韶州(治所在今广东省韶关市南),为韶州房,曾珪之子曾永,徙居虔州(今江西赣州市),其十一世孙曾通则徙居交州(今广东省广州)。</b></h3><h3><b>至此,曾姓族人在汉末以前,由于累官或战乱等原因,不断迁移,已分别进入了山东、河北、湖南、陕西、江西、广东等省。</b></h3><h3><b>小结:主要是因为西汉末年的王莽之乱,东汉末年的战乱迁徙,还有因为累官(升任官员,要到其他地方就职)的</b></h3><h3><b>4.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连年战乱频仍,社会始终处于动荡之中,加之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士族大举南迁,所以曾姓在此期间也大量进入南方诸省。</b></h3><h3><b>东部:</b></h3><h3><b>其一支徙居于会稽(今浙江省绍兴),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吴郡(治今江苏省苏州)、</b></h3><h3><b>中部: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南阳(今属河南省)、江夏(今湖北省鄂城)、襄阳(今属湖北省)等地。</b></h3><h3><b>西部:尚有几支分别迁居蜀郡(治今四川省成都)</b></h3><h3><b>小结: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战乱频仍,大量曾姓人口迁往中南地区和东南地区,从而在唐朝之前就已形成曾姓遍布全国,名人不断涌现,家族势力日渐壮大的局面,逐渐成为中国著名的大姓之一。</b></h3><h3><b>5.唐宋年间又因战乱有一些迁徙,元明清时期,曾姓已播迁于各地,东亚、东南亚甚至欧美都也有了。</b></h3><h3><b> 6.中国曾姓人口约七百七十余万人,占中国人口总数的0.52%左右。排在全国姓氏第32位。</b></h3><h3><b> 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曾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V形态势。曾姓在人群中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尤以四川、湖南、广东、江西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曾姓人口约占中国汉族曾姓人口的66%。其次分布于福建、湖北、重庆、广西、台湾、贵州。在湘赣粤闽大部、台湾、广西东北,曾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28%以上,中心地区可达2.3%以上。中国形成了江南多曾姓、江北少曾姓的分布现状。</b></h3> 五.家族文化 <h3><b>曾氏图腾</b></h3> <h3><b>曾氏祖训(源自开派祖宗圣公曾参)</b></h3> <h3><b>曾氏八本家训(源自曾国藩家训,是其核心思想)</b></h3> <h3><b>曾氏家规(清代同治十一年即1873年由东南两宗<东宗是发源地山东省,南宗是据公南迁后四大主要分布省江西,湖南,褔建,广东>共同制定)</b></h3> <h3><b>曾氏家族歌曲之同宗共祖曾氏情(作词:曾广玉,曾华,曾令钢。作曲:熊纬)</b></h3> <h3><b>同宗共祖曾氏情歌曲视频</b></h3> <h3></h3><h3><b>曾子之歌 (歌词及演唱视频)</b></h3><h3><b>作词:曾紫强</b></h3><h3><b>作曲:徐健淇</b></h3><h3><b>编曲:徐健淇</b></h3><h3><b>孝 悌 忠 信 孝 悌 忠 信</b></h3><h3><b>礼 义 廉 耻 礼 义 廉 耻</b></h3><h3><b>三 省 诚 身 三 省 诚 身</b></h3><h3><b>道 传 一 贯 道 传 一 贯</b></h3><h3><b>悠悠大中华</b></h3><h3><b>轩辕血脉传我家</b></h3><h3><b>东鲁武城发祥始</b></h3><h3><b>鼎盛庐陵大江南</b></h3><h3><b>宗圣承祖德</b></h3><h3><b>大学传天下</b></h3><h3><b>三省堂中有祖训</b></h3><h3><b>家风赫赫子孙贤</b></h3><h3><b>孝 悌 忠 信</b></h3><h3><b>礼 义 廉 耻</b></h3><h3><b>三 省 诚 身</b></h3><h3><b>道 传 一 贯</b></h3><h3><b>天下一曾无二曾</b></h3><h3><b>宗亲心相连</b></h3><h3><b>发扬祖德同努力</b></h3><h3><b>报效祖国齐向前</b></h3><h3><b>宗圣承祖德</b></h3><h3><b>大学传天下</b></h3><h3><b>三省堂中有祖训</b></h3><h3><b>家风赫赫子孙贤</b></h3><h3><b>孝 悌 忠 信</b></h3><h3><b>礼 义 廉 耻</b></h3><h3><b>三 省 诚 身</b></h3><h3><b>道 传 一 贯</b></h3><h3><b>天下一曾无二曾</b></h3><h3><b>宗亲心相连</b></h3><h3><b>发扬祖德同努力</b></h3><h3><b>报效祖国齐向前</b></h3><h3><b>天下一曾无二曾</b></h3><h3><b>宗亲心相连</b></h3><h3><b>发扬祖德同努力</b></h3><h3><b>报效祖国齐向前</b></h3> <h3><b>曾姓对联、曾氏宗祠楹联</b></h3><h3><b> 1、全联典指曾姓的源流:</b></h3><h3><b>源承夏禹;</b></h3><h3><b>姓启鄫侯。</b></h3><h3><b>2、全联典指曾姓的郡望和堂号:</b></h3><h3><b>三省堂武城堂堂堂播誉;</b></h3><h3><b>庐陵郡天水郡郡郡传名。</b></h3><h3><b>3、全联典指孔子的弟子曾子:</b></h3><h3><b>十章传学;</b></h3><h3><b>三省诚身。</b></h3><h3><b>4、典指后周太子洗马曾崇范:</b></h3><h3><b>崇范舜雩逸致;</b></h3><h3><b>子皙童冠咏歌。</b></h3><h3><b>5、全联典指曾参:</b></h3><h3><b>天下斯文宗一贯;</b></h3><h3><b>古今贤哲第三家。</b></h3><h3><b>他认为“忠恕”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被后世儒家称为“宗圣”。古有四大贤人:孔、颜、曾、孟,曾子排行第三,于是便有“古今道学第三家”之说。</b></h3><h3><b>6、典指北宋文学家曾巩:</b></h3><h3><b>南丰奉诏编文史;</b></h3><h3><b>西府精心撰武经。</b></h3><h3><b>上联,世称南丰先生。散文平易舒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究章法结构,为王安石所推许,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年间进士,曾奉诏编校史馆书籍。著有《元丰类稿》。下联典指北宋名相曾公亮,泉州人,以熟悉法令典故著称,主编《武经总要》。</b></h3><h3><b>7、此联为孙中山撰赠曾姓宗祠联:</b></h3><h3><b>鼎新开国运;</b></h3><h3><b>克服振家邦。</b></h3><h3><b>8、此联为佚名撰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沙井镇新桥村曾氏宗祠联:</b></h3><h3><b>天下斯文宗一贯;</b></h3><h3><b>古今乔木第三家。</b></h3><h3><b>居住在这里的曾姓后人崇尚诗书传家,仅前清时便出过翰林7个进士、数十个举人和秀才,祠前现存的10多对旗墩,便是彼时族中子弟中举或升官时升旗庆贺留下的遗迹。</b></h3><h3><b>9、此联为佚名撰曾氏宗祠“养志堂”通用堂联。</b></h3><h3><b>道德春秋,学继一宗圣;</b></h3><h3><b>文章唐宋,名扬八大家。</b></h3><h3><b>10、此联为佚名撰曾氏宗祠“追远堂”通用堂联:</b></h3><h3><b>堂构相承,维凛修齐盈旧德;</b></h3><h3><b>宗公流庆,冀将锺釜妥先灵。</b></h3><h3><b>11、此联为佚名撰曾氏宗祠“追远堂”通用祭祀联:</b></h3><h3><b>圣绍尼山,道德文章齐日月;</b></h3><h3><b>徽传鲁国,春秋俎豆永乾坤。</b></h3><h3><b>12、此联为佚名撰广东省始兴县太平镇东湖坪村曾氏宗祠联:</b></h3><h3><b>祖德何如东鲁,传经光百代;</b></h3><h3><b>家风曷似南丰,修史裕千秋。</b></h3><h3><b>13、此联为清代曾国藩撰湖南省洞口县高沙镇曾氏八支祠联:</b></h3><h3><b>资水如练、凤岭如屏,四面尽环淑气;</b></h3><h3><b>孝子在周、忠臣在汉,千秋无愧宗风。</b></h3> <h3><b> 孝道的践行与传播者---宗圣公曾参(开派祖)一.曾子的思想,主要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但在许多方面又有所发展。其主体部分是孝道和修身,在政治上、哲学上、教育上也有所发展,是儒家思想宝库中的重要部分。</b></h3><h3><b>曾子特别注重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如,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曾子则把“仁”作为人生的价值取向:“君子以仁为尊。天下之为富,何为富?则仁为富也;天下之为贵,何为贵?则仁为贵也。”(见《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因此,应该为“仁”奋斗不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见《论语·泰伯》)</b></h3><h3><b>在一些具体的观点和做法上,曾子也仿照孔子去说去做。如,《论语·述而》说:“子不语怪、力、乱、神。”曾子则说:“君子乱言而弗殖,神言弗致也,道远日益云。”(见《大戴礼记·曾子立事》)再如,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则说:“君子思不出其位。”(均见《论语·宪问》)</b></h3><h3><b>曾子不仅忠实地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而且在许多方面有新的建树,最主要的是孝道和修身。</b></h3><h3><b>以孝为本是曾子思想的核心。他以“天地之间人为大”的人本思想为总纲,把孝作为“天下之大经”,从孝是“仁之本”推衍开去,以“身是亲之遗体”为逻辑起点,以“忠”(发自内心)为内在动力,以“礼”为外在规范,以“敬”为判断标准,以“治天下”为政治目标,构建了“孝”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由于有血缘亲情的维系和长期教化,使孝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之中,并在海外也有重大影响。</b></h3><h3><b>修身为本是曾子的另一个重要思想。他把修身看作是实现仁政德治的根本。他以君子为修身标准,就如何说话、做事、待人、交友提出了一系列主张;他以学习、实践与自我反省有机结合为基本修身方法,强调“爱日以学,及时以行”,“日旦就业,夕而自省”。他的“吾日三省吾身”和“慎独”要求,是人们公认的修身规范;他的“冻饿而守仁”,“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君子气节,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奋斗不息。</b></h3><h3><b>曾子的政治主张是他的孝道和修身思想紧密相连的。他从“事父可以事君”相推衍(yǎn),提出“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的三部曲,进而实现以孝治天下。他以修身为根本环节,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从政者设立了人生的阶梯。</b></h3><h3><b> 曾子还在其他方面发展了孔子思想:</b></h3><h3><b> 在世界观上,曾子冲破了孔子没有定见的状态,提出了自然天道观。</b></h3><h3><b> 在伦理思想上,曾子把“礼”由典章制度向伦理道德转化。</b></h3><h3><b> 在政治上,曾子由孔子的积极入仕转向重人格气节。</b></h3><h3><b> 在认识论上,曾子扩展了孔子重实践的思想,把孔子的学说变为可实践的学说。</b></h3><h3><b> 二.曾子名言</b></h3><h3><b>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b></h3><h3><b>曾子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b></h3><h3><b>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b><br></h3><h3><b>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b></h3><h3><br></h3> <h3><b> 晚清名臣曾国藩的思想体系</b></h3><h3><b>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b></h3><h3><b> 曾国藩的主要思想有:</b></h3><h3><b>1.在为人处世上,曾国藩终生以“拙诚”、“坚忍”行事。</b></h3><h3><b>2.在持家教子方面,曾国藩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b></h3><h3><b>3.在治军用人方面,曾国藩对于武器和人的关系,他认为“用兵之道,在人不在器”,“攻杀之要在人而不在兵”。在军队治理上主张以礼治军。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华蘅芳等都在其左右共事。</b></h3><h3><b>4.在战略战术上,他认为战争乃死生大事,应“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在用人上,讲求“仁孝,血诚”原则,选拔经世致用的人才。选人标准是“崇实黜浮,力杜工巧之风”。</b></h3> 六.曾氏名人 <h3><b>历代科举产生的曾氏状元名录</b></h3> <h3><b>历代科举产生的曾氏榜眼名录</b></h3> <h3><b>历代科举产生的曾氏探花名录</b></h3> <h3><b>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shēn),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一说为山东嘉祥县,一说为平邑县郑城镇人。曾氏开派鼻祖。春秋末年思想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b></h3> <h3><b>曾据,字恒仁,宗圣公曾参第15派孙,山东省嘉祥县南武城人。生于汉元帝元年戊寅(公元前43年)正月初七日。官至都乡侯,因治朝有功,西汉永光年间加封关内侯。</b></h3><h3><b> 曾据遵循宗圣“爱忠中君,驱邪匡正”之训,对王莽的举动认为是大逆不孝,不事其官职而得罪于当朝,于始建国庚午年(公元10年)十一月十一日引家挈族二千余人,尽徙江南,居豫章郡庐陵吉阳乡(今江西吉安)。至此山东武城曾氏几乎无人居住此地。曾据后裔在江南繁衍昌盛,江西庐陵吉阳乡为中国曾氏第二发脉地(第一发脉地为曾参所在的山东嘉祥南武城),曾氏繁衍旺族的中心之一,并从因此曾据被称为曾氏南迁之祖。</b></h3> <h3><b>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宗圣公曾参第43派孙,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b></h3><h3><b> 曾巩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与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并称“南丰七曾”。曾巩文学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冲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称“南丰先生”。</b><br></h3> <h3><b>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公曾参第70派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b></h3><h3><b>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b></h3> <h3><b>曾联松(1917-1999),男,汉族,原名曾达松,宗圣公曾参第73派孙,浙江瑞安市陶山镇坎峰村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图案设计者。</b></h3><h3><b> 少年青年时代就读于瑞安县小学、瑞安中学。1936年考入南京大学前身中央大学的经济系,后参加抗日救亡联合会,投身革命。193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积极从事地下活动,担任中央大学学生地下党支部书记工作。曾任五届上海市政协委员、六届上海市政协常委。</b></h3> <h3><b>曾庆红,男,汉族,1939年7月生,江西吉安人,宗圣公曾参第75派孙,196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3年7月参加工作,北京工业学院自动控制系毕业,大学学历,工程师。</b></h3><h3><b>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中央党校校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b></h3> <h3><b>曾培炎,男,汉族,宗圣公曾参第74派孙,1938年12月生,浙江绍兴人,197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9月参加工作,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电子学专业毕业,大学学历,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曾任国务院副总理,第十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b></h3><h3><b> 现任博鳌亚洲论坛论坛咨询委员会委员。</b></h3> <h3><b>曾荫权,男,汉族,宗圣公曾参第74派孙,1944年10月生于香港。1964年香港华仁书院预科毕业。1981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公共行政硕士学位。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二、三任行政长官。</b></h3> <h3><b>曾宪梓(1934.02.22~2019.09.20)男,汉族,宗圣公曾参第74派孙,广东梅州人,香港金利来集团有限公司创办人。曾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第八届、九届、十届全国人大常委。曾获“中华慈善奖”、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大紫荆勋章”。编号第3388号小行星被命名为“曾宪梓星”。</b></h3><h3><b>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曾宪梓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倾力支持国家改革开放的香港著名企业家。</b></h3> 七.族谱及字辈 <h3><b>曾氏历代修续族谱概况</b></h3><h3><b>曾氏最早的族谱叫《武城曾氏世家》,由曾子八代孙尚书令曾炜于西汉初年创修,史称汉谱。东汉,十九代尚书曾谭续修《武城曾氏世家》。后世称这两修族谱为武城谱,或称老谱。武城谱为南朝梁时谱学家王僧孺所推重。</b></h3><h3><b>唐朝初年,二十九代曾兴、三十二代曾谊续修武城谱,名《重修武城谱系》共三十二册。唐贞观四年(630年)八月,中书舍人温彦博、太子舍人高士廉为之作序,史称唐谱。</b></h3><h3><b>五代时期,三十九代曾辉、曾耀兄弟于吴(五代十国时杨溥所立之国)太和三年(931年)纂修成《武城曾氏一修谱》,共四十五册,史称吴谱。</b></h3><h3><b>宋代,四十四代曾匪、曾朝阳等人于北宋皇祐三年(1051年)合修成《武城曾氏二修谱》,共二十八册,史称宋谱。《宋史·艺文志》记载曾肇的《曾氏谱图》一卷,当修于宋朝。该谱已失。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再修《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丞相文天祥作序。</b></h3><h3><b>宋仁宗题《曾氏族谱》。嘉佑七年(1062年)四月,宋仁宗明孝皇帝为鲁国公曾公亮所修《曾氏族谱》题序。</b></h3><h3><b>元代,五十一代曾晞颜与其三子巽申合力重修曾氏族谱十册,史称元谱。</b></h3><h3><b>明代,曾氏两次大修族谱。一次是明初,五十五代状元曾棨、解元曾鼎等人遍访天下曾氏支谱,条分缕析,相互参订,续修新谱,汇编成总谱。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正月修成《武城世袭曾氏续修重谱》,曾棨为之作叙。再一次是明末。六十一代曾洁盘协同曾氏六十三代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曾宏毅,竭十余年心力,汇编总谱。曾洁盘、曾宏毅等人迹遍海内,汇各房系支谱与大宗谱。然后互相校对,补缺正讹,存真杜冒,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修成《武城曾氏续修总谱》。曾宏毅为之作叙。以上两谱就是后世族谱中所说的新谱和续新谱,统称明谱。</b></h3><h3><b>清顺治年间,清政府始赐给入谱曾氏后裔优免差徭的特权,促进了曾氏修谱的积极性,各支系纷纷修谱,谱牒混乱,多有伪冒之嫌。康熙年间,南宗六十四代曾吉庵,时任州同,为“伪谱叠起”而担忧,汇集旧谱进行了整理。但之后的谱牒混乱现象没能遏制。嘉庆三年(1798年),南宗六十七代曾衍詠,倡导成立修谱局,与东宗六十九代翰林院五经博士曾毓墫商定,东、南两宗联合对曾氏族谱进行通修。规定“谱绳宗子之法,南宗设局,东宗查核,为杜混冒,呈公府核印外,东宗盖钤记,南宗恭将世宗宪皇帝钦赐‘省身念祖’四字图章逐页而盖之”。 曾衍詠和曾毓墫带领各房宫绅及曾毓墫的儿子曾传锡、孙子曾纪连,一起核对(族谱的)差异真伪,改正错误、补充缺漏。历时八年,到嘉庆十一年(1806年)将旧的族谱整理一新。又三年,到道光元年(1821年),按规定全部核查完毕。正名为《武城曾氏重修族谱》,称为嘉庆谱。其间及其后,曾氏要求联修族谱者络绎不绝。</b></h3><h3><b>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东宗派人去南宗修谱总局(设湖南宁乡),并与南宗汇核各房支系,厘其舛谬。这时正值曾国藩乞假返回故里,随阅所修族谱,发现分衍各处宗圣后裔还有众多未入谱者,遂向曾氏后裔发出《武城曾氏催修总谱启》,要求各地曾氏未入谱者速缮草册,解总局案定汇总。从道光十五年(1835年)至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曾衍詠、曾纪瑚等历时十一年修成“道光谱”。咸丰年间,太平军起,南宗修谱总局的工作停止。同治十一年(1872年),曾国荃重修家庙,修谱总局同时开始工作,继续修谱,光绪初年完成修纂。这次修谱活动历时近百年,参修者一千多人,是曾氏规模最大的一次修谱活动。此次通修,统一规式,由东宗审核加盖御赐“省身念祖”印记,谱首封面统一印刷大红龙图和奉旨《敕修宗圣族谱》《武城曾氏重修》字样,以示重视。</b></h3><h3><b>民国初年,湖南宁乡曾氏后裔曾传进任南宗修谱总局局长,号召南宗各房辑修族谱,由曾国藩、曾国荃后裔曾重伯、曾霖森及各族士绅呈请东宗颁给《民国钤记》。经报民国政府批准,仍照旧章办理,要求族谱未合者争先,已修者再续。1935年,湖南宁乡曾纪锐编修成《武城曾氏重修族谱》,称民国谱。</b></h3> <h3><b>【曾氏全国统一派行及字辈(又称通天谱)】</b></h3><h3><b>派者分也,行者同也。祖、孙、父、子名,兄、弟、叔、姪之分,自古有之。</b></h3><h3><b>只有区别层次,才能以礼相称。</b></h3><h3><b>曾氏繁衍至数代后,全国各地文形成无数派行,各派又有各派字辈。</b></h3><h3><b>虽然清圣祖仁皇帝(康熙帝)为孔、颜、曾、孟(理论上这四姓全国字辈相同,但颜氏因与孔氏有表亲关系,为了避讳而放弃使用)赐了统一的字辈,</b><b>但仍有一些派行没有使用钦定派语。</b></h3><h3><b>至清代著名“中兴”名臣曾国藩(派名:传豫)方从曾参第六十三代起达到全国统一。</b></h3><h3><b>武城派行从曾参至六十二代无全国统一派行,</b></h3><h3><b>自六十三代以清圣祖仁皇帝(康熙帝)所赐:</b></h3><h3><b>“弘、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15字,</b></h3><h3><b>为圣裔排行命名,故谓之名派(也称圣派或者御派)。其它各派行先人定的字句,以之取字,故谓房派。</b></h3><h3><b>孔氏从六十一代始用此15字为名派。“弘”因敬避乾隆帝改作“宏”,</b></h3><h3><b>曾氏尊孔从六十三代始用此字,迭至“祥”字则是七十七派。</b></h3><h3><b>“继”字因曾族避先人大宗讳名改作“纪”。</b></h3><h3><b>因此,自六十三代起,后来全国各派行统一使用名派15字是:</b></h3><h3><b>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b></h3><h3><b>清朝道光年间,宣宗皇帝(道光帝,又续赐名派10字:</b></h3><h3><b>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b></h3><h3><b>民国元年(1911年)大总统袁世凯还续赐名派20字:</b><br></h3><h3><b>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b></h3><h3><b>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至此,全国通用45字的班辈形成,真正达到了“天下一曾无二曾”。根据全国通用字辈,不论你是来自那里的曾氏,辈分大小一目了然。各地各支系曾氏也在以后修谱中逐步对接全国统一字辈。</b></h3> <h3><b>曾氏全国字辈的字理含义(注:其中同治年间,穆宗同治帝御赐派字“鼎新开国运,克服振家声”两句10字。这两句10字为曾氏南宗总局《武城曾氏重修族谱》(民国版)记载,南宗局推广使用,而东宗没有使用。由于东宗是曾氏总发源地,故全国谱依东宗而定。)</b></h3> <h3><b>曾氏部分支系的房派对接御赐字辈表(不完全统计)</b></h3> <h3><b>本支系(湖南宝庆府武岗州石堰曾氏)两种派语(字辈)。上部分第一种字辈是嘉庆元年(即公元1796年)武冈州庠生(即秀才)石堰曾氏家模公在掘出先祖曾元碑并往新化家族墓地考证后,家模公报批湖南省府以及各州县府之后,各级官府论证后一致认为石堰曾氏道传一贯,事实清楚,准予优免(即可免除当时政府的徭役和兵役的优待),特发文将和字辈的派语改成了上面第一种,因为该字辈是官方发文颁布的故该种字辈又被称为圣派。因石堰曾氏开基祖文昭公是泰谕公的孙子,故在原来的字辈首字前加上了“泰”字辈,在嘉庆年间修谱之后,湖广填四川有回过老家祖籍地的族人代表就带回了这个字辈派语。这种字辈在四川的资阳一带使用较多。</b></h3><h3><b> 下面第二种字辈是石堰曾氏文昭房未改动前的老字辈派语(习惯上称为房派),这种是湖广填四川后因交通不便和消息闭塞未接到更正后字辈而继续使用原字辈的情况。四川南充、遂宁、德阳、宜宾以及贵州省遵义、云南省昭通市多用此种字辈。我就是第二种字辈的传字辈(对接全国字辈是曾子的第72派孙广字辈)。</b></h3><h3><b> 第一种字辈(圣派)的如字辈对应第二种字辈(房派)的世字辈,并依次类推。</b></h3> 八.本支系(石堰曾氏)简介 <h3><b> 始迁祖曾泰谕公像</b></h3><h3><b> 据泰谕公通编族谱载:泰谕公,佐公之子,字柽卿,号鲁斋,行季九郎,官大理寺评事,因直言忤上,弃职辞官,于北宋贞宗咸平元年戊戌(公元998年)八月十六日,携妻朱氏、黄氏、卜氏三婆,三子延襁、延福、延寿、长女菊娥、婿伍昌隆,次女桂娥,孙文谅、文迁一行12人自江西吉州泰和县早禾渡梅子陂金山庙王富广土地,徙湖南宝庆府新化县灃溪上岸,至石漕下清水塘(今湖南省新化县孟公镇清水村)安基定业。宋真宗十一年,改元大中祥符戊申年(公元1008年)八月八日,三子分居,襁公居古塘(今湖南省新化县洋溪镇古塘村),福公居窝山(今湖南省隆回县高坪镇),寿公居珂溪(今湖南省新化县维山乡)。襁公派衍文谅、文迁、文潮三房,福公派衍文官、文宣、文宁、文宫、文宓、文宾、文家(又作昭)、文宱八房,寿公派衍文福、文禄、文道、文逵四房。泰谕公生于后周显德已未(公元959年)三月十六日,殁于宋贞宗景德乙巳(公元1005年)寿46岁。葬新化县横阳(孟公镇)月塘村实竹园艮向,配朱氏,葬横阳山金盘薮,另娶黄氏,卜氏,葬同夫山。泰谕公有文字辈孙子十五人,分衍文字辈十五房。其中我们的开基祖为文家(又作昭)公,系泰谕公次子延福公的第七子。下面简述一下泰谕公次子延福公以及延福公第七子文家(又作昭)公。</b></h3><h3><b> 曾泰谕次子曾延福。字唯彦。北宋太平兴国辛已(公元981)年8月15日卯时生,皇祐癸已(公元1053)年6月12日午时终,寿72岁,由黄杨徙窝山,葬古塘雷王殿午向,因修建高速公路于2010年8月30日迁葬汝溪桥吕公湾祖山之阳卯山酉向。配文氏,葬倚溪桥,酉向,生子六:官、宣、宁、宫、宓、宾。继配朱氏,殁葬黄杨山实竹园。生子二:家,宱,家(又作昭)。</b></h3><h3><b> 曾延福七子曾文家(又作昭)。延福七子,字思齐,号纹照。行正七郎。宋大中祥符乙卯(公元1015)年生,殡葬石(石曹)。按:据襁、福、寿三大房光绪三十四年重修族谱载:文昭公娶刘氏生子二:仲仕、仲侃。仲仕生一子德容。仲侃生二子:德鸣、德宝。因文昭公最终落户于今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高沙镇石堰村,继配吴氏生子才富公,才富公先娶刘氏生长子宗杰公、次子宗良公、三子宗芳公、四子宗政公、五子宗凯公、七子宗能公,继配邓氏生六子宗瑞公、八子宗渊公(我乃宗渊公后裔),八兄弟依次称为八大房,现在已发展到人口四万余人,分布于湘、川、黔、云、渝等省市,总祠称“曾八支祠”(前文已作介绍),故我支世称“石堰曾氏”由此而来。</b></h3><h3> </h3> <h3><b><i>泰谕公裔族歌歌词</i></b></h3> <h3><b>石堰曾氏开基祖曾文昭公之墓(洞口县级文物保护单位)</b></h3> <h3><b>石堰曾氏二世祖曾才富公之墓</b></h3> <h3><b>石堰曾氏八大房三世祖之八的曾宗渊公之墓(我的宗字辈直系祖公)</b></h3> <h3><b>石堰曾氏总祠---曾八支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h3> <h3><b>印刷体石堰曾氏族谱(十修谱)节录</b></h3><h3><b> 附:历次石堰曾氏族谱修纂情况</b></h3><h3><h3><b>石堰一修谱:清康熙二十三年甲子(1684)开修武岡石堰谱。 </b><br></h3><h3><b>石堰二修谱:清乾隆九年甲子(1744)之义复修石堰派谱。</b></h3><h3><b>石堰三修谱:清嘉庆二年丁巳(1797)心鉴、家模复修石堰派谱。</b></h3><h3><b>石堰四修谱:清嘉庆十三年戊辰(1808)家模补修石堰谱。</b></h3><h3><b>石堰五修谱:清道光二十六年丙午(1846)源泗、衍潢、绍复修石堰谱。</b></h3><h3><b>石堰六修谱:清光绪十一年乙酉(1885)衍勋、用楫、辅仁复修石堰派谱。</b></h3><h3><b>石堰七修谱:民国五年丙辰(1916)绍传、鹏万、梦吉、树槐、毓赞、省身、孝宣复修石堰派谱。</b></h3><h3><b>石堰八修谱:民国三十六年丁亥(1947)翼经、毓赞、平治、润章、伯祥等复修石堰派谱。</b></h3><h3><b>石堰九修谱:公元1994年甲戌,毓湘、卧涛、文国、传国、纪沐、纪炎、纪银、纪光、广权、昭宏续修第九届石堰派谱。</b></h3><h3><b>石堰十修谱:公元2011年辛卯,传国、传林、修告主修第十届石堰派谱,08年-11年。</b></h3></h3> <h3><b>手抄体石堰曾氏族谱节录</b></h3> <h3><b>南充市蓬安县石堰曾氏第八房宗渊公后裔所用房派字辈表(念读顺序是从右上到右下依次往左念)我是表中的传字辈,对接全国通用字辈是第72派广字辈,至此我终于弄懂了父亲微信昵称(泰谕-文昭-宗渊71派)的含义了。</b></h3> <h3><b>南充市蓬安县石堰曾氏第八房宗渊公后裔供奉的入川后的部分祖宗牌位</b></h3> <h3><b>图表中毛笔体为简阳市踏水镇大树村(小名大树窝)石堰曾氏所修族谱节录,其余三图钢笔体为南充市蓬安县石堰曾氏所修族谱节录(原谱为毛笔字体,因虫蚀厉害,故用钢笔转抄),两谱所修年代不同,均与祖籍地石堰曾氏族谱相应,证明蓬安县我这支曾氏系石堰曾氏无疑。蓬安谱中一世祖记载有误(应为延福公配朱氏生子文昭公)。因先人有生活中使用一个名字,逝世后入谱需按字辈取一个谱名方便识别辈份,故同一人有两个名字实属正常。例如我入川始祖曾洪仁(入谱时按字辈取名为曾国恺),入川二世祖曾以能(入谱时按字辈取名为曾正杰)。蓬安谱载入川始祖洪仁公(国恺公居合川,当时属四川,现属重庆市)之子以能公(正杰)72岁随五个儿子迁居蓬安,可见其艰辛。自清朝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入藉蓬安(当时称蓬州,1913年﹤民国二年﹥取蓬州、安汉两地名首字始得名蓬安)起,至2019年已284年了,传到我已经是入川第12代人了。自文昭公开基石堰曾氏起,传至我是第21代了。这21代是:文昭公(开基祖)~才富公(二世祖)~宗渊公(三世祖)~景梁公(四世祖)~思仁公(五世祖)~敬恕公(六世祖)~汝秦公(七世祖)~廷觐公(八世祖)~朝武公(九世祖)~国恺公(洪仁公,入川始祖,十世祖)~正杰公(以能公,十一世祖)~天信公(十二世祖)~心贤公(十三世祖)~顺彩公(十四世祖)~家廷公(十五世祖)~和有公(十六世祖)~世正公(十七世祖)~德顺公(十八世祖)~饶立公(十九世祖)~栋才(父亲,二十世祖)~晨耕(二十一世)</b></h3> <h3><b>“慎终追远”,通过学习了解曾氏家族文化后,我一定要将开派始祖公曾参的“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我每天从多方面反省自已: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了呢?对老师传授的功课,是不是用心复习了呢?”)作为座右铭,努力学习,不断进取,将家族文化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b><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