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style="font-size:22px;"> 外地的战友们到达迎春</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22px;"> 今个咱说谁?就是这几位。五十年前参加过二抚公路修建、当时差点没牺牲、今个还活得好好的几个老家伙。</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五十年前,黑龙江兵团33团13连参加二抚公路修建的13人是:</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北京知青:韩峰、张靖宇</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上海知青:邱以凯</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天津知青:张健、郭洪琪、孙邵明、郝秀兰(女 炊事班)</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哈市知青:李彦</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鸡西知青:于学忠、李玉柱、朱炳福</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铁 二 代:牛卫东、姚西敏</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13人中,孙邵明已离世。</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当时 连里考虑到女知青完成开山采石的繁重体力劳动有困难 ,为了合理安排劳动力,把女工排分散到各个男工班,我们班的三位女青年,已经联系不上、也想不起名字了。</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此次聚会,是去年年末,班长韩峰发起的。我们12个人,大部分表示参加。但毕竟都是七十岁左右的人了,家庭、个人都会有一些困难,临了,只有四个能在迎春相聚。</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22px;"> 补充:本来,韩峰和李彦,准备在我们结束854的行程之后,专程到鸡西找鸡西的战友。但由于回程车票不好安排,只有李彦去了,见到看因事未回854的李玉柱、于学忠,够精神的吧。李玉柱胖得,脑袋大脖子粗,既是老板又是伙夫😄。看于学忠了吧,记得蔡明的小品里一句台词了吗:每一个领导,都有一个锃光瓦亮的脑门!😄可惜,朱炳福未在鸡西,不知跑到那,偷着发财去了。</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22px;"> 于学忠被后来854的十三连知青,“裹挟”来到854又见到二抚公路的一位战友。</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22px;"> 说起二抚公路,黑龙江兵团的知青都知道。很多参加过二抚公路建设的战友写过回忆录,我也曾在自己的博客里发表过《二抚公路二三事》 在这就不多说了。</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如果有人看过我写的在二抚公路喝酒的文章,一定会记得里面的土匪韩峰,就是这小子,在我二十岁时,就摧毁了我刚喊出的“无酒人生” 的誓言,这喝酒的事,纠结了我一辈子。 他是我们13连参加修二抚公路的12人的班长。先让你看看,这家伙是不是土匪😄。</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22px;"> 没来的兄弟,一激动,爆粗口了。一看录像,我还是罪魁祸首,不记得啦,对不起啦。</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22px;"> 土匪韩峰认识了吧。再看那个又白又胖、笑眯眯的,走路不紧不慢,一看就是养尊处优惯了的公务员李彦。公务员一本正经,那你戴顶牛仔帽也不配套啊,还不如給韩峰合适。帽子合适不合适不说,人家是筹委会副主任。看那个穿背心的大爷了吗?牛卫东,比我还大一岁呐,和我一样,铁二代。我没法和人家比,我就一个孩子,还是个闺女。人家养了俩儿子,哪说理去?也曾是854一方诸侯,为国奋斗一生、为家操劳一世,至今还在854。这次聚会,组委会特别顾问理所当然吧。剩下的是谁?在下姚西敏,咱也是铁二代。闯荡一生,功不成名不就。还得回黑土地闻闻泥巴味,心里头舒坦。也不能闲着,就来个秘书长干干吧。四个人都安排好了吧。</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11个人,来了四位,少点。没关系,数不够、老婆凑啊。这不,四个都把老伴带来了。土匪还把亲家公母俩,也给拐带来了。五对老夫妻。这老伴一来,可比一帮子老头火爆、热闹多了,好。</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黑土地的乡亲,热乎乎的,牛卫东老哥把自己的儿子、女婿动员起来,韩峰当年的师傅也把自己的儿子拉出来,舍下家里的一滩子事,开着自家的车,拉着我们这一帮老家伙,一天天、一地地,一通的遛啊!说是晚辈,可也都是中年了,我们坐车都又困又乏,想想他们那。不光这个,沿途吃住,不都得操心吗?到头来,只落得个谢谢,谢谢,啊!</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22px;"> 看这张图,8月4、5两天,建虎高速迎春到建三江。再沿G1012(建黑高速)直奔黑瞎子岛。下午出岛后再去东极广场和东方第一哨。当晚去抚远县城住宿。第二天一早,沿G102转G331,一气干到同江三江口。为了赶路,接着,沿哈同高速奔二龙山镇,下高速,开始了我们此行的重头戏,寻找二龙山采石场。</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这两天跑了700多公公里 。黑瞎子岛一行另说,在此,只说二龙山采石场。</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22px;"> 其实,我们1969年开山采石的山头,我们也不知道有没有名字。只是我们修的这条公路,是二龙山镇到抚远县的战备公路,称之为“二抚公路”,我们的采石场就在二龙山这头,也就称被我们开采的这座山叫二龙山了。</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要问为什么在一起修了半年的公路,哥几个咋就这么铁,几个人非要山南海北几千里,奔这里找这个秃山岗子?此言差矣!</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你想想:我们住在四处漏风的席棚子里,五月份去时、十月份回时,在里面冻得直哆嗦,夏天太阳晒得里面跟蒸笼一样。四十来个小光棍并排睡在两边的大通铺上,晚上咬牙放屁吧唧嘴、打把式打呼噜,都得共享。吃的一锅饭,酸甜苦辣共品一个味。在石场,打眼放炮、排险除危、抡锤碎石、铁肩抬筐,挥锨装车。劳动中,十五个兄弟姐妹,你争我抢、互相帮衬、苦累共担、欢乐共享。特别是有几次意外和事故,我们都经历过鬼门关。当一次放炮没有协调好时间,兄弟单位一片炮响, 碎石块铺天盖地、带着风响散落在我们石场,一震碎石雨过后,摸摸自己的脑袋,还在脖子上,有的仰天长叹,有的蹲在地上呜呜的哭,不知道是后怕还是庆幸。施工半年结束后,我们都还好好的活着。五十年后,我们依旧还好好的活着。</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你说,我们该不该见面、该不该聚会、该不该喝酒、该不该醉?该不该到这个地方祭天地敬神灵、快慰自己。</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22px;"> 因为我于2016年,曾在这里找过采石场,找到一处,就是地图上标注的东山。可和我的记忆有一些差别,我也一直怀疑,是不是我找错了。正好,此次再来,就不再受我们走过的路线的限制,寻找我们记忆中的采石场。</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下了高速,在卫星云图上,发现这里有几处类似于我们当初的石场。就在二龙山高速收费口西面,就有一座山,形状特别像我们记忆中的二龙山。韩峰一激动:就是它!我来过,虽然我不敢保证我上次找的地方是,但我能看出哪个地方肯定不是!</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一是,这山已经过去五十年了,不应该是原来的模样;二是,这座山离七星农场太远。两天了,人困马乏,真累了,有几位身体还不太好。有主张什么是不是、对不对的,照张相回去不就行了吗!也不无道理,其实,我们找的这座山,也就在附近。我也想说,不行到我去过的地方看看?</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韩峰、牛卫东坚决不同意。大家坐在车里,看着他俩一家家的走、一个个的问。哦!找到一位老人,像是知道,而且似乎要带我们去找。嘿!要不人家五十年前就当班长呐,还就是有门道。</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这位老人是走的034乡道,先带我们找到一个地方,我们下车一看,很失望,一看就不对。虽然不对,但我感觉应该很近了。</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老人说,他16岁就住在附近的村子里。一筹莫展之中,我们问起了他七星农场工程四连,老人马上说:工程四连是建三江的石场,我知道。我滴个天啊,这不就对了吗!向着七星农场的方向再往前走,这才看出来,034乡道就是当年富锦县经二龙山通往抚远县的二抚公路,只不过那时还是砂石路面。现在</b></h1><h1><b style="font-size:22px;">虽是水泥路面,但路面年久失修,有几处几乎无法通过。是啊,现在 离034乡道不远,东面有国道,铁路并行,西面有建虎高速通过 ,这条路,就成乡道了呗。走了也就一公里多,下车一看,啊!没错,就是这呀!虽然那几十米高的山体绝壁被削平了,但工程四连大体的布局地形还在,我们几个简易大席棚安置的一大片平地还在,那条为运送碎石立下汗马功劳的、从公路伸向山坡的、坑洼不平的山石路还在,山南面那一片松树林还在,不过长大了。</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找到了,这回真的找到了。不过,我2016年来找到的那个石场,也就在前面不到一公里的路东面。这几个石场,都是在建鸡高速与102国道之间那片狭窄的地段里。我想,不仅我们来的人高兴,这次没能来得了的弟兄看到,一样的会高兴。</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22px;"> 下图,这位热心的老弟在向我们讲述这里的沧桑变迁。</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22px;"> 二龙山相约在五十周年</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22px;"> 我老伴家里有亲戚来,只有和班长搭个伴照个相了。😄</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22px;"> 山南面的小松树林已经长大</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22px;"> 当年搭建各能住下四十余人的五个大临时简易窝棚的平地,应该是在不太久远的年代,又修建了一个小水泥晒场。</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22px;"> 当年从公路公路通向石场,向外拉运石料的山道,几乎还是原来的样子。每天,有将近200立方的石料,从这里拉出,运往七星农场(25团)通往抚远的土路基上。</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22px;"> 土匪班长当年风采和现在的采风。</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22px;"> 是啊,其他模样都还在,但原本几十米高,近200百米长的一座山,经过几十年的开采,只剩下几堆乱石岗子了。</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22px;"> 下面是当年同去修二抚公路的战友留下的两张照片。</b></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原来有一段文字,被屏蔽了,好在我把照片截屏下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