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风汉雨游唐都

健康至上

<h3>钟楼是西安古城中心。</h3> <h3>西安钟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原址在今西大街广济街口,与鼓楼对峙。昔日楼上悬一口大钟,用于报警报时,故名“钟楼”。</h3><h3><br></h3><h3>明王朝定都南京后,其间还有一次迁都之议。有大臣主张迁都西安,朱元璋曾有些心动,专门派太子朱标赴西安实地勘察,选择宫室基址,并绘制陕西地图进献。太子朱标从陕西回到南京后,呈献了陕西地图给父皇朱元璋,并详细介绍了西安的地理优势,认为:“举天下莫关中若也,天下山川惟秦地号为险固”,提议迁都西安。但不久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此时朱元璋已经年迈,这位晚年丧子的老人心力交瘁,迁都之事不了了之,但西安钟楼已按照皇家建筑级别建成。</h3><h3>钟楼建成198年后,经历了一场整体搬迁。这次东迁是与西安城市发展的东扩有关,钟楼二楼西墙上,嵌有一方《钟楼东迁歌》碑,记述了这座巨大建筑整体迁移的过程。</h3><h3>钟楼初建时的位置在西大街以北广济街口的迎样观,与南北城门正对,是城市的中心。这一位置正在唐长安城的中轴线上,也是五代、宋、元时长安城的中心。</h3><h3> </h3><h3>钟楼百年</h3><h3>其后的二百年间,西安城不断扩建,在原来的基础上,向东、向北各扩建了近四分之一的面积,随着城市中心东移,城门改建,新的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形成,位于迎祥观的钟楼便日益显得偏离城市中心。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由巡抚御使龚懋贤主持,将钟楼整体迁移于今天的地址,成为一座绾毂东西、呼应南北的轴心建筑。</h3><h3>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乾隆五年(1740年)和道光二十年(1840年)分别对钟楼进行了大范围以及大规模的整修。</h3><h3>辛亥革命时,起义军曾与在钟楼与布防的清军激战。护国运动时,陕西督军陈树藩从钟楼开始了反对袁世凯的暴动。1927年,从美国留学回来的石林,在钟楼开设了声电影院,这是西安历史上第一家电影院,抗战时期,钟楼由于其地势高拔,而成为预警日军空袭的报警台。国民党也曾经利用钟楼的四面门洞,关押刑讯革命者和进步人士。楼上驻扎军队,鎏金宝顶的铜叶被人揭去盗卖,楼体累遭破坏。</h3><h3>钟楼整体以砖木结构为主,构建于用青砖、白灰砌成的方形基座上。楼体为木质结构,深、广各三间。</h3><h3>自地面至楼顶总高36米,由基座、楼身和楼顶三部分组成。下部砖石结构的正方形基座高8.6米,每边长35.5米,面积约1377.4平方米,内有楼梯可盘旋而上,基座之上为两层木结构楼体,由四面空透的圆柱回廊和迭起的飞檐等组成,高27米。由台阶踏步上至基座的平台可进入一层大厅,大厅四面有门,周为平台,顶有方格彩绘藻井,二层四面有木格窗门与外廊相通。</h3> <h3>2019年8月6日,吃过早饭,一个人在冒着夏雨,从榕华国际酒店出发,沿着古城墙,对西安古城进行探古寻幽。</h3> <h3>走到钟楼时,一个小时的秦风汉雨已经淋湿了我的头发,湿透了我的T恤衫。</h3> <h3>钟楼南边的书院门步行街古风犹存,建筑依旧。</h3> <h3>西安碑林博物馆介于钟楼和南城墙之间。</h3> <h3>来西安旅游的人大多是有文化的,虽然天空中下着雨,仍有许多人在烟雨朦胧中打着伞,排着队,购票参观碑林博物馆。</h3> <h3>南城墙和平门下有一雕塑“二虎守长安”。</h3><h3>“二虎守长安”讲述了一个历史故事。</h3><h3>既然是守城,那么就有攻城的。守城的二虎是李虎臣和杨虎城,攻城的是镇嵩军。镇嵩军原来是陕军张钫的部下,辛亥革命胜利后,清廷退位,各省军队缩编,张钫奏请了民国政府,将原陕军中河南绿林义军改编为镇嵩军。因当时河南都督为张镇芳,而部队驻扎在以嵩山为中心的豫西各县,故称镇嵩军。</h3><h3>1925年,东山再起的吴佩孚,自任14省讨贼联军总司令。原镇嵩军首领刘镇华,通过阎锡山与吴佩孚取得联系,被吴佩孚任命为陕甘讨贼联军总司令。刘振华裹挟了镇嵩军旧部、土匪、红枪会、大刀会等乌合之众,组成数万大军。</h3><h3>杨虎城、刘振华先后击败国民二军李虎臣和岳维峻所部,将部队扩充至10万人。刘振华率领着10万大军,经潼关向西安进发,准备占据西安。</h3><h3>镇嵩军纪涣散,本就乌合之众,所过之处,鸡犬不宁。一旦让镇嵩军进入西安,必将对古城西安造成极大破坏。而此时西安城只有李虎臣所部的几千兵力,西安城危在旦夕。时任国民三军第三师师长的杨虎城,率部驰援西安,与李虎臣一起,以一万多人的兵力,共同守住了西安八个月,这就是所说的“二虎守长安”。</h3><h3>杨虎城</h3><h3>最终二虎坚持到冯玉祥率部入陕,冯玉祥彻底击败刘镇华,拯救了西安城。镇嵩军围攻西安的八个月,共造成了西安城军民5万余人的死伤。</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