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杆石

难得糊涂

<h3>石旗杆与旗杆石</h3><h3>据说,古代科举制的封建社会里,族中倘有人经过科举应试获得功名者,除在祠堂大门或厅堂上高悬“进士及第”“金榜题名”等匾额外,还要在祠堂或围屋门前竖立石旗杆。</h3><h3>一是考取一定功名后,社会地位提高,竖立旗杆,可以光耀门楣,彰显身份,昭示世人;二是旗杆竖立后,作为后人学习榜样,激励后人积极进取。</h3><h3>清代,除了进士,凡举人、贡生、监生等有功名的人,也可竖立石旗杆。根据功名的级别高低和文武区别,旗杆的长度、底座的样式和杆身的雕刻都有区分。</h3><h3>石旗杆一般高约五六米,先用精选的花岗岩条石凿成一段段圆形或方形石柱,石旗杆底座有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柱身中段镌刻立杆的年代,旗杆主人的身份、辈序、姓名;顶端多有雕饰,若是旗杆主人做了文官,旗杆顶端便雕上“毛笔”,若是做了武官,便镌刻坐狮。</h3> <h3>由于觅石不易,加之聘请石匠雕石和竖立沉重的石旗杆,花费甚为惊人。于是,有人便代之,旗杆选用约大于33厘米大口径的杉木,高度达十几米,旗杆的下半部开凿有两个孔,与旗杆夹的孔相一致。</h3><h3>竖立后,两边再用两块石柱镶夹固定。高耸屹立的木旗杆,虽无石旗杆的雄伟、凝重、坚固耐久,亦颇显气势,同样起着激励人们建功立业和造福乡梓的作用。</h3> <h3>旗杆石为旗杆底部磐石垫底,举人、进士无需再垫础石,而贡生等则需在磐石上加一块圆础石。</h3> <h3>旗杆石圆的、方的在古村落中比较常见,扁形的则十分少见,因为按封建等级规定,只有二品以上的官才能用扁形的旗杆石,它是身份地位的象征。</h3><h3>石旗杆凿成后,家族要举行热烈庄重的仪式来竖立,全村人要敲锣打鼓来祝贺。能竖上这种旗杆,是家族的荣耀。</h3><h3>旗杆主人的故事丰富多彩,大部分旗杆是一人一杆,但也有两人甚至三人同立一杆的。更有一家祖孙三代一共立了5座旗杆。</h3> <h3>“石旗杆”是功名、荣誉、权势、地位的象征,“石旗杆”越多表示该族的人功名成就越多,家族就越尊贵和荣耀</h3> <h3>石制的旗杆,古香古色,造型别致,高高矗立,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一个地方的石旗杆越多,说明这个地方越人才辈出,人杰地灵。</h3> <h3>古代科举文化的荣誉证书</h3><h3><br></h3><h3>古代科举制度,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成为读书人考取功名、当上政府官员的必经之路。</h3> <h3>封建朝代成千上万的读书人,“三更灯火五更鸡”勤读不辍,唯一的目的就是渴望金榜题名,考中举人和进士,踏上为官之路,光耀门庭。</h3><h3><br></h3><h3>那些走上科举之路的人,都渴望在家乡的祠堂门口立一对石旗杆,铭刻着自己的科举功名,流芳百世</h3> <h3>石旗杆与旗杆石是建筑与人最好的结晶,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对人才的需求什么时候都不过时。毕竟不管什么事业都是由人来做,想做大事就必定离不开人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