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西达蒲村、东达蒲村、梁周村</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0一九年八月六日</b></h1> <h1><b> 乡村古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华夏子孙文化认同的纽带;古村落孕育了文化,承载着乡愁。</b></h1><h1><b>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乡村古村落失去了原来的面貌。人去房空现象严重。有的古村落早已从地图上消失。数据显示,全国古村落正以每天超过上百个的速度加速消亡。不少民间民俗文化也正在消亡。</b></h1><h1><b>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b></h1><h1><b> 这是我们记忆中的村落。保护传统村落迫在眉睫。让我们行动起来,尽可能保存历史,记录沧桑,留住乡愁,为保护乡村古村落各尽其能,尽力而为。</b></h1><h1><b>中都乡:</b></h1><h1><b>西(sei)达蒲村:</b></h1><h1><b> 西达蒲村,位于平遥古城西8里处。相传禹王治水后该地长有一片蒲草,后有移民到此,建起两村,取名达蒲。本村位于西,称西达蒲。是中国票号鼻祖日升昌东家——李大全的故里,自古交通便利,人杰地灵。全村共有人口1560余人,450余户,耕地面积2876亩。</b></h1> <h1><b> 山西平遥城西三公里处,有一个不大不小的村子西达蒲村。李大元、李大全兄弟两个继承祖业,经营着一家红火的颜料庄——西裕成颜料庄,当时,经营颜料是平遥商人的第一项主要生财之道,他们以平遥为根据地,在西达蒲村设立加工的手工作坊,先在平遥的西大街路南设立总号,后又在北京崇文门外草厂十条南口设立分号,还相继在四川、沈阳、天津等地设立了分号。到嘉庆年间,西裕成颜料庄在北京的分店已经形成了垄断的经营态势,以其规模大、资力雄厚而列众商之首。</b></h1><h1><b> 当时,山西的平遥、介休、祁县、太谷、榆次等县商人,也在北京开设各种商店,每逢年终结帐,他们都要给老家捎回些银两,这些银两都是镖局运现,运费既高,又不安全,同时也常出差错,颇感不便。西裕成颜料庄的大掌柜雷履泰决定采取拨兑解决捎送银两的问题,即:不从北京往老家捎银钱,而是将现银交到北京分号,再由北京写信给平遥,到西裕成颜料庄总号取现银。起初,这样捎银两不过是些亲戚朋友,两城之间的拨兑也不收取什么手续费。后来,同乡们都觉得这种办法便利,求拨兑的人越来越多,在双方同意的原则下,西裕成收取一部分汇费。 </b></h1><h1><b> 而后,由于经营理念和处世观点不同,李大元、李大全兄弟之间摩擦不断,终于分了家。作坊和铺子分开,弟弟李大全分到了商铺的总号和各地的商号,没有货源,经营上遇到了困难。而大掌柜雷履泰受到拨兑业务的启发,感到这个生意获利空间很大,如果能广为发展,为商业往来、官府和民众汇兑,必然生意兴隆。公元1823年,在雷履泰的主持和帮助下,李大全创设“日升昌”票号,逐渐放弃颜料生意,专营汇兑。从此结束了中国镖局押送现银的落后金融局面,极大地加速了商业运转和货币流通,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其经营的黄金时期年汇兑总额高达3800万两白银,可谓“日利千金”;其经营网点遍布除东北、西北以外的整个中国,可谓“一纸风行”。</b></h1><h1><b> 日升昌票号是中国历史上专营银两汇兑、存放款的私人金融机构。总号设在平遥西大街,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商埠重镇开设分号四十多处,有“汇通天下”之称。票号的财东是山西平遥西达蒲村的李大全,后同李箴视、李五典一起主持。原始资本股银30个,人力股30个,中期数额30万两,歇业时数额382800两。年汇金额100万两至3800万两,历经100年,创造收入累计达1500万两。日升昌于1923年改营钱庄业务。历届总经理分期是雷履泰、程清漳、郝可久、王启元、张兴邦、郭村柄、梁怀文。</b></h1><h3><b><br></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h1><b>名人</b></h1><h3><b><br></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h1><b> 李箴视(1811-1882),字允明,西达蒲村人,为日升昌票号第二代财东。其"祖先以陶朱术起家。"李箴视"生而颖异,好读书,明大义。"道光六年(1826),16岁时,父亲李大全病故。 其时日升昌票号还处于初创期,大掌柜雷履泰与二掌柜毛鸿岁羽意见不合产生倾轧。一次,雷履泰染病,李箴视听从毛鸿岁羽的建议,让其回家养病,雷回家后要往各地发信,意欲收撤票号分庄。李箴视知道后,赶忙劝止,情急之间,以至下了跪,才使雷履泰回心转意,收回成命。 李箴视"秉性忠厚,持躬俭约,间静寡言,朴诚无文",深为雷履泰倚重,以至使这位中国历史上的票号创始人,将全部才华和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票号事业,给达蒲李财东家带来了滚滚财源。 后清政府因财政拮据,遂采纳惠亲王等的建议,让商民捐铸火炮。李箴视,一次捐银4000两,三弟李箴言2800两,山西巡抚曾国荃奏请朝廷,李箴视一家"封赠三代" 。后清政府又开办捐职事宜,李箴视又为其曾祖李占殿、祖父李文、父亲李大全捐得"知府加四级"职衔,二弟李箴听捐了武职副将衔,李箴言捐了盐运使加二级,"箴"字辈以下"五"字辈中人也多有捐职。据不完全统计,捐银总数高达2万两之多。光绪六七年间(1880-1881),修纂《平遥县志》,李箴视以"李崇厚堂"名又捐献白银680两。到李箴视晚年,日升昌票号汇通天下,在全国各地设分庄30余处。日升通、日升裕、日升厚、日升达四大钱庄,在平遥古城左右市面。东如升、如升大、日升祥、日升庆等商号铺店互为照应。这些票号、商号的利润,真似"财如东海常流水"地将达蒲李家推上三晋大财东的豪富宝座。</b></h1><h3><b><br></b></h3><h1><b>李予昂</b></h1><h3><b><br></b></h3><h1><b> 李予昂(1901-1985),又名李明善、李遇安、李愚庵、李育智、李志超。山西省平遥西达蒲村人。著名经济学家,书法家。 </b></h1><h1><b>幼时家教严格,熟读古籍。民国8年(1919),考入北京国立美术专门学校。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阔了眼界,接受了新思想。1920年于国立北平美术学校肄业,翌年夏考取了全官费的山西省警察传习所。 1923年毕业后, 曾在太原任警察教员。民国16年(1927)2月,由李舜琴、陈显文介绍,在太原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利用关系打入国民党天津市公安局任督察员。并化名李幕苏,担任地下党主办的《天津好报》社名誉社长。又同曹景周、张友渔等在天津法租界内创办“北方书店”,经常将出版的马列主义读物和进步书刊介绍给读者。民国19年(1930)3月,共产党员杜远僧被法租界军警逮捕,经李多方活动,得以释放。4月,李因在天津参加纪念四一二殉难烈士集会被捕入狱。同年冬,在蒋、冯、阎大战中,东北军进入天津,趁时局混乱得以脱险回到平遥。 </b></h1><h1><b> 民国27年(1938)年春,偕同全家到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历任延安抗大总校秘书、三分校秘书主任、延安总卫生部秘书科长、中央直属财政经济处副处长、陕甘宁边区税务总局副局长、陕甘宁边区贸易总局副局长,西北土产总公司经理,晋察冀边区贸易公司副经理,冀热辽禁烟督察局局长,察哈尔省禁烟督察局局长、华北财办经济组组员。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后任华北税务总局局长。1949年2月,到北京接管国民党税局和人员。 </b></h1><h1><b>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1958年任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局长兼党委书记、全国烟酒专卖总公司总经理、财政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1949年11月-1952年6月任中央财经大学校长(时名中央税务学院)。1956年,当选为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8年7月,调山东省工作,任中共山东省委财贸部部长、省委常委、副省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兼任过山东省财办主任、山东财经学院(现山东经济学院)院长、 山东省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8年7月,任山东省革命委员会顾问。系中共八大代表,中共山东省第二届代表大会代表,山东省第二、三、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b></h1><h1><b>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李和山东的几位诗友组织成立了“历山诗社”,并任社长,办有不定期刊物《历山诗刊》,出版诗集《拾贝集》。晚年还担任山东省少年儿童基金会会长,老年人大学顾问等社会职务,热心公益活动,并为家乡平遥县图书馆捐书数百册。1985年8月5日病故后,陈云、李先念、彭真、薄一波、习仲勋、杨得志等人送花圈以志悼念。</b></h1><h3><b><br></b></h3><h1><b>李予昂履历</b></h1> <h1><b> 李予昂幼时家教严格,熟读古籍。</b></h1><h1><b> 1919年考入北京国立美术专门学校。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阔了眼界,接受了新思想。</b></h1><h1><b> 1920年于国立北平美术学校肄业,翌年夏考取了全官费的山西省警察传习所。</b></h1><h1><b>1923年毕业后, 曾在太原任警察教员。</b></h1><h1><b> 1927年2月,由李舜琴、陈显文介绍,在太原加入中国共产党。</b></h1><h1><b> 1928年利用关系打入国民党天津市公安局任督察员。并化名李幕苏,担任地下党主办的《天津好报》社名誉社长。又同曹景周、张友渔等在天津法租界内创办“北方书店”,经常将出版的马列主义读物和进步书刊介绍给读者。</b></h1><h1><b> 1930年3月,共产党员杜远僧被法租界军警逮捕,经李多方活动,得以释放。</b></h1> <h1><b> 1930年4月,李因在天津参加纪念四一二殉难烈士集会被捕入狱。</b></h1><h1><b> 1930年冬,在蒋、冯、阎大战中,东北军进入天津,趁时局混乱得以脱险回到平遥。</b></h1><h1><b> </b><b>1938年春,偕同全家到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历任延安抗大总校秘书、三分校秘书主任、延安总卫生部秘书科长、中央直属财政经济处副处长、陕甘宁边区税务总局副局长、陕甘宁边区贸易总局副局长,西北土产总公司经理,晋察冀边区贸易公司副经理,冀热辽禁烟督察局局长,察哈尔省禁烟督察局局长、华北财办经济组组员。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后,华北税务总局局长。</b></h1><h1><b> 1949年2月,到北京接管国民党税局和人员。</b></h1><h1><b> 1949-1958年任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局长兼党委书记、全国烟酒专卖总公司总经理、财政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b></h1><h1><b> 1949年11月-1952年6月任中央税务学院校长(现中央财经大学)。</b></h1><h1><b> 1956年,当选为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b></h1> <h1><b> 1958年7月,调山东省工作,任中共山东省委财贸部部长、省委常委、副省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兼任过山东省财办主任、山东财经学院(现山东财经大学)院长、 山东省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等职。</b></h1><h1><b> 1978年7月,任山东省革命委员会顾问。系中共八大代表,中共山东省第二届代表大会代表,山东省第二、三、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b></h1><h3><b><br></b></h3><h1><b>经济学贡献</b></h1><h3><b><br></b></h3><h1><b> 据有关史料记载,李予昂在担任税务总局局长期间,在社会主义新中国税收制度的建立、税务机构的设置、税务干部的培训等许多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予昂同志根据毛主席‘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有关税收政策的规定,以及首届全国税务工作会议确定的各项原则,针对建国初期税制不统一,机构不健全和多种经营成分并存的特点,主持制定了《全国税政实施要则》、《全国各级税务机关暂行组织规定》和各种税收条例。</b></h1><h1><b> 这就从组织上加强了税收力量,从立法上统一了全国的税政和税收制度,保证了中央税收政策的贯彻执行,对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调节经济,体现税收政策对资本主义的利用、限制、改造以及促进公私合营的实现,都起了重要作用”。</b></h1><h1><b> </b></h1><h1><b>文革时期</b></h1><h3><b><br></b></h3><h1><b> 1958年7月,李予昂调到山东省工作,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李予昂的女儿李基和李小青回忆到:</b></h1><h1><b> 父亲一生波折很多,可是无论是在延安的时候,在“文革”,还是后来身体不好的时候,他都很乐观。尤其在平反前后,我们做子女的有时候也忍不住说一些过头的话,他却很看得开,一直没有任何怨言,还经常教育我们,对党不能有二心,对党有任何的抱怨都是不应该的。他在“文革”中受到迫害,平反得很晚,直到胡耀邦当组织部长的时候才解决。那时他病得很重,因为是中央管的人,山东省管不了,也不太积极。我们直接到北京去找,找组织部,找胡耀邦。胡耀邦给山东省写了信,问题才解决。</b></h1><h1><b> 他平反后,还是像以前一样关心国家大事。每次党的大事件发生,他都很激动,要写诗作画,用诗画表达自己心情。即使在病危的时候,他也坚持听广播,一直到最后都是这样。 </b></h1><h3><b><br></b></h3><h1><b>文化造诣</b></h1><h3><b><br></b></h3><h1><b> 李予昂先生擅长书法和诗词,还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书协山东分会名誉主席。</b></h1><h1><b>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李和山东的几位诗友组织成立了“历山诗社”,并任社长,办有不定期刊物《历山诗刊》,出版诗集《拾贝集》。</b></h1><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热心公益</b></h3><h1><b> 晚年还担任山东省少年儿童基金会会长,老年人大学顾问等社会职务,热心公益活动,并为家乡平遥县图书馆捐书数百册。</b></h1><h3><b><br></b></h3><h1><b>社会影响</b></h1><h3><b><br></b></h3><h1><b> 1985年8月5日病故后,陈云、李先念、彭真、薄一波、习仲勋、杨得志等人送花圈以志悼念。</b></h1><h3><b><br></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h1><b>编年履历</b></h1><h3><b><br></b></h3><h1><b> 《天津好报》社名誉社长 延安抗大总校秘书 延安总卫生部秘书科长 中央直属财政经济处副处长 陕甘宁边区税务总局副局长 陕甘宁边区贸易总局副局长 西北土产总公司经理 晋察冀边区贸易公司副经理 冀热辽禁烟督察局局长 察哈尔省禁烟督察局局长 华北财办经济组组员 华北税务总局局长 国家税务总局局长兼党委书记 全国烟酒专卖总公司总经理 中央财经大学校长 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中共山东省委财贸部部长 山东财经学院院长 山东省少年儿童基金会会长 山东省委常委、副省长 山东省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b></h1><h3><b><br></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h1><b>代表作品</b></h1><h3><b><br></b></h3><h1><b> 《拾贝集》、《历山诗刊》、《全国税政实施要则》。</b></h1><h3><b><br></b></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h1><b> 李予昂申诉信</b></h1><h3><b><br></b></h3> <h1><b>东达蒲村:</b></h1> <h1><b> 东达蒲村位于县城西6里。相传禹王治水后该地长有一片蒲草,后有移民到此建起两村,起名达蒲,该村位于东,称东达蒲。毗邻汾屯路,是中都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村有耕地6106亩,农业人口1110余户,3720余人。</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用亲情温暖着每一位孤寡老人</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记最美身边人候选人吕润香</b></h3><h1><b>吕润香,女,54岁,平遥县中都乡东达蒲村一位普通的农民,用自己的善举为村内孤寡老人的生活带去了快乐。她用一件件平凡的琐事,诠释了人性的善良和朴实,她的事迹感动着周围的乡亲父老。</b></h1> <h1><b> 王生英是东达蒲村一名五保户,无儿无女,自身还有三级残疾,加上生病导致左腿行动不便,生活非常困难。吕润香了解情况后,主动担起照顾王生英生活起居的担子。吕润香经常到王生英家收拾打扫,将一个脏乱不堪的房子收拾的干干净净、亮亮堂堂。每天到了饭点,吕润香都会准时去老人家里做饭。吕润香说:“天气好时,我每天都要把王生英扶到屋外晒太阳,再给他家打扫卫生。”在王生英病情恶化后,吕润香主动给老人买了轮椅,每天坚持推老人出去晒太阳。除了给予老人生活上力所能及的帮助,吕润香还经常对老人进行心理疏导。</b></h1><h1><b> 王生英老人不善言辞,吕润香每天都会陪老人聊天,和王生英聊一聊村里发生的新鲜事。通过与王生英老人的交流,吕润香能及时发现老人的不良情绪,协调老人周边的亲友关系,帮助老人及时扭转情绪,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至今,吕润香已经照顾王生英老人7年,7年里,吕润香任劳任怨,尽心尽责,哪怕老人卧病在床,吕润香依然坚守在病榻前,帮助老人渡过难关。吕润香已经把王生英老人当成了自己的家人。尽管王生英不善言语,与人沟通困难,却一直对别人说:“如果不是吕润香照顾,我早就不在这个世上了。”</b></h1> <h1><b> 除了帮助王生英,吕润香在平日里还经常帮助村内其他孤寡老人。在帮助王生英之前,吕润香已经无偿为村内两位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养老送终。2007年,她就开始帮助村内五保户和孤寡老人,11年来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初衷。对于乡亲们的交口称赞,吕润香说:“我并没有做什么伟大的事,只是坚持做了一个普通人认为有意义的事,从中我真正感受到了帮助别人,快乐自己。”</b></h1> <h1><b> </b><b>吕润香只是东达蒲村一名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文化程度也不高,但从小在书本上、电视上看到的扶弱救困、助人为乐的感人事迹深深影响着她,她认为一个人活着就应该做点有意义的事情,慢慢地吕润香养成了助人为乐的习惯。她给予老人的不仅仅只是生活上的帮助,更多的是给予孤寡老人精神上的寄托、心灵上的慰藉。2015年,吕润香荣获“助人为乐”平遥好人,吕润香帮助孤寡老人的事迹在整个平遥县广为传颂。</b></h1><h1><b> 吕润香的故事一点也不离奇,甚至有些琐碎而平凡。不识字的她却记住了这样一句话:“别人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是我的困难我就一定要想办法解决。”她11年来坚持对孤寡老人付出关爱,用亲情温暖着每一个孤寡老人。这种质朴而无私的大爱,得到了广大群众的高度赞誉,也为构筑和谐社会谱写了一段动人的旋律。</b></h1><h3><b><br></b></h3><h1><b>梁(luo)周村:</b></h1><h3><br></h3><h1><b> 中都乡梁周村,位于平遥古城的西面,距县城11.4公里,北邻汾屯线,南靠108线,与曹村,北三狼等地接壤,交通便利。全村1930余人,630余户,耕地2368亩,主要以种植玉米,大豆,花生等农作物为主。</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从平遥地名中的合音词说开去。</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文:许中</b></h3><h1><b> 平遥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许多地名源流悠久。合音词常见于平遥地名,尤其是村名中,这是十分有趣的语言现象,对于古方言及古音韵的研究,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下面就平时留意所及的合音词,简略谈一谈。</b></h1><h1><b>合音词,顾名思义,是将两个字的音合为一个字,实际就是反切,也就是现在的汉语拼音。古代虚词中多见,如“不可”为“叵”,“之乎”为“诸”,“之焉”为“旃”;平遥地名中的合音词,似仅限于“某家”,如“王家庄”读“wa庄”、“苏家堡”读“sa堡”,城内“邓家圐圙儿”读“dang圐圙儿”、“雷家园子儿”读“lia园子儿”。都是两字相切、相拼后的结果。</b></h1><h1><b> 上述“某”字的读法,与今音没有大的区别,所以反切出来的字,比较容易理解。有些村名,如“梁家堡”读“lua堡”、“梁家滩”读“lua滩”,“曹家堡”(今南政乡西堡村)读“za堡”,“田家堡”读“diang堡”。这些特殊的合音,来源可分两种情况。</b></h1><h1><b> 一种由文白异读产生。即一个字的文读、白读不同音,“梁家堡”“梁家滩”中的“梁”,在平遥村名中,多数读“luo”(似仅梁坡底读liang。介休梁吉村,亦读作luo吉),如梁村、梁赵、梁周等,而文读为liang,姓梁绝不说姓luo。这是有规律可循的,大致说来,平遥方言中文白异读的字,文读为“鼻尾韵”,白读则是“开尾韵”。以《平水韵》“下平八阳”为例,梁读luo,则康、商、当、桑同理应读kuo、suo、duo、xuo(《唐韵》“息郎切”)。由此,桑城、桑冀中“桑”的读法,也便顺理成章了。</b></h1><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h1><b> 一种由声母的变化产生。如曹家堡的“曹”、“田家堡”的“田”,平遥方言读“zao”和“die”,即c变为z(舌尖前音),t变为d(舌尖中音)(二者均变送气为不送气)。如曹村、曹壁的“曹”,均读zao;而与“田”同音的填、甜,平遥方言均读die;此例还有“滩头”,读作“dan dou”。</b></h1><h1><b> 此外,平遥方言中声母的变化,还包括p变作b(双唇音),如庞庄读“bao庄”。“盘腿”和“算盘”的“盘”读ban,也可作佐证;q变作j(舌面音),如东泉、西泉的“泉”,“砖券门巷”的“券”,均读juan音。</b></h1><h1><b> 文白异读和声母变化两者均占的字,如“城”。村名如小城、偏城、京陵城,其他词汇如城壕,“城”都读shi。这是因为“城”的古音为“是征切”,即sheng,然后白读为shi。同音的秤、盛(阳平)、承(承尘)、成(穿不成、吃不成,不合适的意思)等,都可白读为shi。“左家堡”,按“左家”二字,平遥方言应切作za;而平遥西村(香乐、净化、宁固等乡镇)一带,读“左”为juo,则可切为jia音。确否,存疑。</b></h1><h1><b> 大致地说了合音的情形,有一个“尾巴”需要解决。“某家”的“家”字,有时读wa,如刘家庄、杜家庄、毋家坟;有时读ya,如李家桥。其原因是前一个“某”字的韵腹或韵尾(刘的u、杜的u、毋的u)和“家”的韵腹a--这两个元音拼起来的结果。</b></h1><h1><b>既然名为《说开去》,就要拓展拓展,附带些相关内容。下面说说古音,重点是入声字。</b></h1><h1><b> 解:运城有解州镇(古之解梁、解县),忻州有解村、解原村,“解”都读如“亥”,《正韵》标音作“胡买切”。简单提一句,Xie音出现较晚,是Hiai音腭化(舌面抬高,接近硬颚)、尖团(尖音指z、c、s声母拼i、ü或i、ü起头的韵母,团音指j、q、x声母拼i、ü或i、ü起头的韵母)合流的结果;许多方言中,“鞋”读如“孩”,就是古音的遗留。</b></h1><h1><b>曲:县一级,有河曲、阳曲、曲沃、垣曲;乡镇一级,文水有下曲、孝义有阳泉曲。这些“曲”字,按《广韵》,在“入声卷烛第三”;按现代汉语,是一声qu,不应读作三声。一声的曲,表转折、弯曲的意思,以上地名,均位于黄河或其支流的转折处,故此。</b></h1><h1><b> 曲是入声字。古音分平、上、去、入四声,平遥方言中入声字有许多,如吃、喝、说、作、出、发等等都是。如何辨别呢?有一个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短促急收藏”,就是入声字的特点,这种音发得快,收得快,不拖延。保留入声的地区不少,而各地所有不同,可参照本地区方言,一读便知。</b></h1><h1><b> 古诗押入声韵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文天祥的《正气歌》:“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其中入声字很多,韵脚而外,或、泣、楫、贼、逆等字也是入声。诗中字字血泪,入声韵读来慷慨激昂;如用普通话,便觉失色不少。</b></h1><h1><b> 请用平遥话大声朗读文天祥《正气歌》</b></h1><h1><b> 普通话的四声,没有入声,但有些字的特殊读音,便是入声的遗留。如“张黑女碑”,“黑女”读如“鹤汝”;工尺谱,尺读如“扯”。</b></h1><h1><b>这里要特别指出地名中“子”的读法,平遥方言,对娘子关、太子寺中的“子”字,均读入声,而不读上声。这一点在北京话中也有体现,如老电影《龙须沟》中的人物“娘子”,“子”也读入声。</b></h1><h1><b> 平遥方言中的古音,在此只举一个代表性的例子--赁。赁铺是出租红白事用具的店铺,“赁”读ren。字书如《集韵》《韵会》《正韵》,都解释“并音任(去声)”;按其字形,从任从贝,借佣之意,也可以直观地看出它的音是从“任”字的。</b></h1><h1><b>方言的读音,细究起来非常复杂。以上只是罗列二三,作了粗浅的分析,碰到具体问题时,自然应当具体分析对待。而对于上述合音词及古音遗留,我觉得应予保护,并使之继续流传;遵循“名从主人”的原则,也该是这样。</b></h1><h1><b> 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b></h1><h3><b><br></b></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平遥方言</b></h1><h3><b><br></b></h3><h1><b> 平遥方言,与这座千年古城一样,博大精深,别说偶尔来一趟的外地人了,连平遥本地人都常常被问的迷二咯噔。许多地名,如果光看字面读音,往往和平遥人真实的读音不一样。如果来个外地人按字问路,100%犯晕。</b></h1><h3><b><br></b></h3><h1><b>1、平遥人称“梁””良“为“LUO”。</b></h1><h3><b><br></b></h3><h1><b> 地名:梁村,梁周村,梁官村,良如,良鹤,阎良庄等。</b></h1><h1><b> “LIANG"到了平遥地名里,统统读”LUO"。有趣的是,除了地名,如今在日常生活中,说起这两个字,都是按“LIANG"来的,比如两个人叫”LIANG怀人“,大街上天天吆喝的”大米LIANG糕“。倒是与平遥一衣带水的介休市,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读“LUO”。</b></h1><h3><b><br></b></h3><h1><b>2、称“城”为“SHI"。</b></h1><h3><b><br></b></h3><h1><b> 地名:城壕,石城,小城,白城,偏城,京陵城等。</b></h1><h1><b> “CHENG"到了平遥地名里,统统读"SHI"。日常生活中,老一辈还有很多人称呼”秤“为'SHI”;谁家的老房子往下落土,崩一块”承(SHI)尘(ZHEN)。</b></h1><h3><b><br></b></h3><h1><b>3、称“堡”为“BU"。</b></h1><h3><br></h3><h1><b> 地名:壁景堡 ,洪堡,沿村堡,左家堡,油坊堡,城南堡,堡和村,曹家堡等。</b></h1><h1><b>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先民们为了保卫丰收成果,在村落周围围的土城,叫做堡,也有商号为了财产安全而专门修筑的堡子,平时无用,一旦有流寇土匪入侵,马上可以关起堡门打防御战。</b></h1><h3><b><br></b></h3><h1><b>4、称“头”为“DOU"。</b></h1><h3><b><br></b></h3><h1><b> 地名:窑头,彭坡头,梅槐头,南头,峙岖头,高头等。</b></h1><h1><b> 顾名思意,带“DOU"的地名,一般都在地形比较高的山头上,十有八九都是革命老区,也有例外如“闫长头”。有些因交通不便经济停滞,人口逐渐迁移,已经成为自然村或无人村。“DOU"在平遥日常生活中还有广泛应用,比如第一个叫“DOU一怀",第一个孩子叫“DOU首首"。</b></h1><h3><b><br></b></h3><h1><b>5、称“郝”为“HE"。</b></h1><h3><b><br></b></h3><h1><b> 地名:郝村,郝开,郝洞,郝温,郝桥,郝家堡。特定使用,除姓氏,平遥地名外,其他地方已经不用。</b></h1><h3><b><br></b></h3><h1><b>6、称“曹”为“ZAO"。</b></h1><h3><b><br></b></h3><h1><b> 地名:曹村,曹冀,曹壁,曹家堡等。特定使用,除平遥地名外,其他地方(包括姓氏)已经不用。</b></h1><h3><b><br></b></h3><h1><b>7、称“岭”“陵”为“li"。</b></h1><h3><b><br></b></h3><h1><b> 地名:大虎岭,乱树岭,郝岭,韩岭,南岭,杨岭,京陵等。</b></h1><h1><b> 顾名思意,带“岭"的地名,一般都在丘陵地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如今已经多沦落为自然村或无人村。</b></h1><h3><b><br></b></h3><h1><b>8、称“庄”为“ZUO”。</b></h1><h3><b><br></b></h3><h1><b> 地名:南北庄,阎良庄,阮庄,廉庄,王家庄,杜家庄等。</b></h1><h1><b> 称“ZHUANG”“ZHUAN"为“ZUO”,广泛运用于平遥人日常生活中。比如“砖头“,被平遥人成为“ZUO DOU”,吃了饭出去散散步,叫做“个转(ZUO)个转(ZUO)”,”状元“在平遥叫做”ZUO YUAN“。自然而然,“庄” 也就不入乡随俗,被称为“ZUO”了。</b></h1><h3><b><br></b></h3><h1><b>9、合音</b></h1><h3><b><br></b></h3><h1><b> 地名:白家(BIA)庄,梁家(LUA)滩,左家(ZUA)堡,苏家(SA)堡,王家(WA)庄。</b></h1><h1><b> 许多平遥中间带“家”的地名(不是所有的),姓氏和“家”连成一个读音,据平遥作家彭栋介绍,这种情况被叫做“合音”。</b></h1><h1><b>与之相反的还有分音,如圪榄,连着念就叫“杆”,意指长一点的棍子。</b></h1><h1><b>10、“坑”读“KAN"</b></h1><h1><b> 地名:干坑,朱坑。比较少见,日常不用,单给这两个村使用。</b></h1><h1><b>知道以上九点,外地人看着平遥地图问路,基本上就不用抓瞎了。当然还有一些平遥地名,完全没有逻辑可循,比如庞(BAO)庄(ZUO),刘(LIU)家(WA)庄(ZUO),下(HA)汪(WO)村,黄(HUANG)仓(QUANRI)等等。</b></h1><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张光明的话</font></b></h1><h1><b> 本人发现一种语言现象,因专业知识缺乏,理论上说不出所以然,写出来,(不会标音调)请方家解答指导。</b></h1><h1><b> 在平遥方言中,许多韵母是ei的,有音写不出字来,只能用同意思的字来表达。例如:</b></h1><h1><b>bei(簸),把粮食bei一bei,即把粮食簸一簸。</b></h1><h1><b>bei(婆婆),她bei是个善良人即她婆婆是个善良人。</b></h1><h1><b>pei(坡),山peipei,即山坡坡。</b></h1><h1><b>pei(破),衣服磨pei了即衣服磨破了。</b></h1><h1><b>mei(疯),他mei了即他疯了。</b></h1><h1><b>dei(驮),dei回来即驮回来。</b></h1><h1><b>dei(大),他比我dei两岁即他比我大两岁。</b></h1><h1><b>tei(拖),把他tei回来即把他拖回来。</b></h1><h1><b>nei(挪),往里nei一nei即往里挪一挪。</b></h1><h1><b>lei(摸),lei了他一下即摸了他一下。</b></h1><h1><b>Lei(锣),敲Lei打鼓即敲锣打鼓。</b></h1><h1><b>zei(挤),电影院很zei即电影院很挤。</b></h1><h1><b>cei(青),枣儿还是cei的即枣儿还是青的。</b></h1><h1><b>sei(西),东sei即东西。</b></h1><h1><b>hei(拿),hei过来即拿过来。</b></h1><h1><b>hei(河),hei里发大水了即河里发大水了。</b></h1><h1><b>等等。</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心仪小溪印</font></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