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一次偶然的机会,看见了这部书——《南渡北归》,由它的封面而想要了解它的内容的一部史料充沛的皇皇巨著,分为三部,第一部是《南渡》,第二部是《北归》,第三部是《离殇》,从民国初年的四大教授到大师远去再无大师,读完让人酣畅淋漓,有感于作者的辛勤耕耘,亦是对于民国大师们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斯列于此,以倾诉自己读完本书之意!</h3><h3> 第一,《南渡》篇讲清末民初的清华史语所开始,一直伴随史语所的故事以及人物来构思文章线索,脉络清晰。起初的四大教授的出现,让人眼前一亮,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人,让人颇为惊奇的是前两位,王国维先生和梁启超先生。学术造诣自不必说,只因他们各自的死因让人唏嘘不已!王国维先生作为满清末年国学大师,当新式教育开启之时,封建的清王朝已经被推翻,继而民国建立,溥仪退位,他还保留着那种封建传统的君臣之道,当被邀请去清华作为史语所的教授时还因自己的清朝遗老身份跑到溥仪所居之地请辞,得到溥仪同意后才心满意足的去清华史语所做了教授。可当北伐开始后,又因自己清朝遗老的身份以及北伐军对待清朝遗老的态度,至于受到惊吓而自己到清华园跳湖溺水而死,说是溺水,实际上是像倒栽葱一样被淤泥呛死。另一位梁启超先生,由于自己长期伏案工作以及过度虚耗的身体,导致出现了尿血症,最后不得不切除肾,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当年的北京协和医院在做手术的时候把老先生的好的一颗肾切除了,以至于最后徐志摩都说他“白丢腰子”。就因为这样,两位国学大师边撒手归天了!</h3><h3> 在这两位人中,我们肯定熟知的便是梁启超先生,不仅因为他在近代史上的地位,更因为他对于中国近代史做的贡献,不仅自己是国学大师,还培养了两位出色的儿子和一位有学识有涵养的儿媳妇,梁思成(建筑学)和梁思永(考古学),还有林徽因,一家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与贡献,远非我们大多数人知道的那一点点!举个例子,梁思成大家都知道是建筑学之父,但大家肯定不知道的就是在抗日期间没过轰炸日本的广岛长崎,为什么没有轰炸日本的东京和奈良呢?虽说是猜测,但大多数可能是来源于梁思成。日本是法西斯国家,而且对于中国来说,就是由于日本的入侵才致使中国的史语所及许多的大学南迁才有的西南联合大学,但还是保留了日本的建筑古迹,当时建筑古迹最多的奈良和东京没有收到轰炸,这也是作为建筑学之父的梁思成的伟大之处!</h3><h3>《南渡》一部中国学术界的灾难史,让我们了解了当初中国的学者是如何的为后来的国家复兴培养人才的,也让我觉得战争年代的苦难求学经历,更应该珍惜今天的和平学习环境及机会。</h3><h3>二,《北归》身影更是提现了中国学人的精神,伟大的民族终将会站立起来。在这部书中,有放荡不羁的刘文典,深切多情的吴宓,还有钟情于林徽因的金岳霖,后来跟着江青屁股沟转的冯友兰……各学科的精英,大致在抗日结束后分为三部分,一部分就在当地成为地方大学的支柱,另一部分则脱离联大选择其他地方,还有大部分随校北迁,在战后回复校园。在这部分让我记忆最深刻的一个人物就是胡适先生,当初由于判断的失误,赞成汪精卫的曲线救国而被人谩骂甚至扬言判刑,后来国民党立场转变后又被迫出走美国,作为中华民国驻美大使,最后回国继任北大校长,对于新任北大校长而无力回天时的那种无助与孤寂,可能只有傅斯年能够感同身受!而作为历史老师的我,对于胡适先生的了解只限于课本,当读完这本书后,对于胡适先生也怀有深深的那种敬仰之情。作为一位学者被卷入政治,而又是在弱国的前提下出使美国,在风雨飘摇下临危受命北大校长,也是有他的过人之处,就像文中所讲,胡适先生一生在美国出使期间,忙着演讲接受博士帽,在这里不得不说胡先生接受博士帽固然不对,但作为学者出使美国已然值得尊敬,何况胡适先生还是名副其实的博士。</h3><h3> 看完这本书,里面有些人物可能真的会和以前的所闻所见发生反转,但我们不应该完全相信,更应该辩证看待,全面的了解一个人之后再去做一个有理有据并合情合理的评价,亦是一种学习的方法!</h3><h3> 三,《离殇》大师远去,再无大师!前些天发了一条朋友圈,说大家都知道李镇道,杨振宁,但是有谁知道饶毓泰、叶企孙,中国的两弹一星功勋有好多位,而出自他们两位之手的中国近现代科学家又何其之多,不仅是他们,他们的弟子,他们弟子的弟子,都成为中国近现代国防和航空航天事业的专家!伴随着大师的远去,中国的学术、科学界的光芒也暗淡无光。傅斯年,胡适,蒋梦麟,朱家晔,曾昭伦兄妹,冯友兰,吴晗,陈寅恪,梁思成……一大批学术权威的离世,中国近现代学术界将星陨落,而伴随大陆动乱的开始,又有大批的学术权威被错划为“右派”,遭到斗鬼台,喷气式等各种非人待遇的迫害,最终大批“反动学术权威”“牛鬼蛇神”……伴随斗争扩大化而遭到清洗,实乃科学文化界的一大浩劫。伴随着大师的远去,在感叹岁月中结尾!</h3><h3> 四,在读大师远去再无大师带来的思考。当钱学森问及邓总工程师“我国的大学为什么不能培养出杰出人才时?”我想这里面的原因无外乎两种。第一,现在社会进步了,但是人的认识和思想有了局限,理想变得狭隘了。回头来看民国时期,为什么在艰苦的抗战环境中依然有那些杰出人才出现?因为心里装的是民族,是国家,为了民族和国家的正兴发展,努力去学习别过的长处。陈寅恪为什么能懂十多个国家的语言?而曾昭伦为什么又会去选择化学?都是经过国外深造回国的精英,为了一个理想目标,振兴国家,强国御辱,才能够成就其精英式的教育!另一个便是大师的远去。教育的力量在于教师,而只有大师才能培养出国之栋梁,之所以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缺少大师,更缺少交流,所以才会有如此后果。当然,这个原因肯定不止是我自己想到的这两条,还有许多深层次的原因有待于我们去研究和揭示。</h3><h3> 打铁趁热,但我已经是读完差不多二十来天才来写的,希望通过此文来记录自己的阅读感悟,也留下一点阅读的痕迹。想写的内容实在很多,但限于自己的所思所想较为贫乏,希望以后会慢慢的增加,更仔细的记录阅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