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鼓岭:习近平讲故事

杨振东

<h3>《习近平讲故事》一书收入109则故事,分为对内篇和对外篇。每则故事在引用原文之外,还配有“延伸阅读”,好读易懂、言约旨深,是一本好书。</h3> <h3>还有一本《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这是由中央党校几位教师现场采访29名采访当事人的口述汇集起来的一本采访实录,其中既有曾经同习近平总书记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又有同他朝夕相处的当地村民,还有当年同他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这又是一本好书。</h3> <h3>“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很喜欢读书学习,也喜欢写东西”“我们最愿意听习近平(生产大队)书记讲故事了,他一讲话我们就安静,因为他会讲故事,他讲的故事我们都愿意听”……调查者从习近平的陕北梁家河的插友陶海粟(著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儿子)、雷榕生雷平生兄弟(前总参作战部长雷英夫的儿子)、孔丹(女,原海关总署署长孔原女儿)以及梁家河当年的老乡那里了解了一个爱读书爱讲故事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习近平。</h3> <h5>【上图习近平等当年四插友旧照:中间的两个是习近平和陶海粟(原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干部。现为摩科瑞能源集团亚洲区执行董事兼中国公司董事)、左一雷平生(原北京协和医院药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导师)、右一雷榕生(原国家行政学院信息技术部副主任)。他们和习近平都是原北京八一学校的同学,在梁家河插队时同住一个窑洞。】</h5> <h1><b><font color="#ff8a00">一、心中的鼓岭</font></b></h1> <h3>1992年春天,我在中国福建省福州市工作时,从报纸上看到一篇《啊,鼓岭!》的文章,讲述了一对美国夫妇对中国一个叫“鼓岭”的地方充满眷念与向往,渴望故地重游而未能如愿的故事。</h3> <h3>丈夫密尔顿•加德纳生前是美国加州大学物理学教授,他1901年随父母来到中国,在福州度过快乐的童年时光,福州的鼓岭给他留下了特别难忘的印象。1911年他们全家迁回美国加州。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再回到儿时的中国故园看一看。令人惋惜的是,加德纳直到去世也未能如愿。临终前,他仍不断念叨着“Kuling,Kuling”。加德纳夫人虽然不知丈夫所说的“Kuling”在什么地方,但为了实现丈夫魂牵梦萦了一生的心愿,她多次到中国寻访,最终都无果而返。</h3> <h3>后来,她在一位中国留美学生的帮助下,终于查明加德纳所说的地方就是福建省福州市的鼓岭。放下报纸,我立即通过有关部门与加德纳夫人取得联系,专门邀请她访问鼓岭。1992年8月,我和加德纳夫人见了面,并安排她去看了丈夫在世时曾念念不忘的鼓岭。那天鼓岭有9位年届90高龄的加德纳儿时的玩伴,同加德纳夫人围坐在一起畅谈往事,令她欣喜不已。</h3> <h3>加德纳夫人激动地说,丈夫的遗愿终于实现了,美丽的鼓岭和热情的中国人民使我更加理解了加德纳为什么那样深深地眷恋着中国。她表示要把这份情谊永远传承下去。我相信,像这样感人至深的故事,在中美两国人民中间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中美两国人民的交流,厚植中美互利合作最坚实的民意基础。</h3> <h5>【这是习近平2012年2月15日因公率团访美时在美国友好团体欢迎午宴上的演讲内容】</h5> <h1><b><font color="#ff8a00">二、“我在正定时经常骑着自行车下乡”</font></b></h1> <h3>我在正定时经常骑着自行车下乡,从滹沱河北岸到滹沱河以南的公社去,每次骑到滹沱河沙滩就得扛着自行车走。虽然辛苦一点,但确实摸清了情况,同基层干部和老百姓拉近了距离、增进了感情……</h3> <h5>【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说过,当县委书记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市委书记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要跑遍所有的县区市。座谈会上,他回忆起30多年前到公社调研的往事。】</h5><h3></h3> <h1><b><font color="#ff8a00">三、“党看干部就是看肩膀”</font></b></h1> <h3>党看干部就是看肩膀,看能不能负重,能不能“超负荷”。党把干部放在这样一个岗位上是信任,是重托,要意气风发、满腔热情干好。不能干一年、两年、三年还是“涛声依旧”,全县发展面貌没有变化,每年都是“重复昨天的故事。”</h3> <h1><b><font color="#ff8a00">四、长征伙夫起床先问方向</font></b></h1> <h3>过草地的时候,伙夫同志一起床,不问今天有没有米煮饭,却先问向南走还是向北走。</h3> <h3>了解长征历史的人都清楚,这里讲的“向南走还是向北走”,绝不是军事战术问题,而是行动方向问题。</h3> <h1><b><font color="#ff8a00">五、当官发财两条道</font></b></h1> <h3>当官发财两条道,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选择从政就不要在从政中发财,选择发财就去合法发财。</h3> <h5>【从焦裕禄得知儿子看“白戏”,立即拿出钱叫儿子到戏院补票;到引用清代廉吏张伯行“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毫一厘,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的廉政箴言,习近平告诫县委书记,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h5> <h1><b><font color="#ff8a00">六、地瓜理论</font></b></h1> <h3>有人提出一种“地瓜理论”,非常生动形象地描述了“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的现象。地瓜的藤蔓向四面八方延伸,为的是汲取更多的旧光、雨露和养分,但它的块茎始终是在根基部,藤蔓的延伸扩张最终为的是块茎能长得更加粗壮硕大。</h3> <h3>同样,我们的企业走出去,主动接轨上海、主动参与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地区等老エ业基地改造,主动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在省外、国外建设我们的粮食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和生产加工基地,并非资金外流、企业外迁,这是在更大的范围配置资源、在更大的空间实现更大发展的需要,是“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立足全国发展浙江”的需要。对此我们一定要正确认识,积极推动,乐观其成。</h3> <h1><b><font color="#ff8a00">七、亡国之音</font></b></h1> <h3>南北朝时期南朝陈国皇帝陈叔宝,在位时生活奢侈、不理朝政,后来隋军南下,其军队不堪一击,陈叔宝被俘病死。他所作的诗《玉树后庭花》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h3> <h3>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全陵五题・台城》中写道:“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h3> <h3>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接管了很多地方,大搞“五子登科”,结果弄得民怨沸腾,彻底丧失了人心,最后很快就被我们党领导的革命赶跑了。</h3> <h1><b><font color="#ff8a00">八、裴矩佞于隋而诤于唐</font></b></h1> <h3>《古文辑要》上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初唐名臣裴矩在隋朝做官时,曾经阿谀逢迎,溜须拍马,想方设法满足隋炀帝的要求;可到了唐朝,他却一反故态,敢于当面跟唐太宗争论,成了忠直敢谏的诤臣。</h3> <h3>司马光就此评论说:“裴矩佞于隋而诤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诤化为佞;君乐闻其过,则佞化为诤”。</h3> <h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们只有在那些愿意听真话、能够听真话的人面前,才敢于讲真话,愿意讲真话,乐于讲真话。我们的领导千部一定要本着“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原则,欢迎和鼓励别人讲真话。</h3> <h1><b><font color="#ff8a00">九、上行下效</font></b></h1> <h3>风成于上,俗形于下。领导千部的生活作风和生活情趣,不仅关系着本人的品行和形象,更关系到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对社会风气的形成、对大众生活情趣的培养,具有“上行下效”的示范功能。这方面的逸事较多,有两则小典故至今读来仍有强烈的警示意义。</h3> <h3>一则是《宋人轶事汇编》记载:钱俶进宝犀带,太祖曰:“朕有条带,与此不同。”俶请宣示,上笑曰:“汴河一条,惠民河一条,五丈河一条。”俶大惭服。</h3> <h3>另一则是《南村辍耕录・缠足》记载:李后主嫔妃窅娘纤丽善舞,后主令窅娘以帛绕脚,素袜舞云中,回旋有凌云之态。“由是人皆效之,以纤弓为妙,以不为者为耻也”。</h3> <h3>这两则典故一正一反,说明了领导人在生活细节上体现出来的态度,决不是小事。</h3> <h1><b><font color="#ff8a00">十、廉政故民心所向</font></b></h1> <h3>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教授在他所著的《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曾提出这样的问题:“1928年中国的希望似乎在国民党一边,为什么20年后形势颠倒了呢?”</h3> <h3>他的回答是:“国民党的领导变得陈腐了”,“因而失掉民心”;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者们则“都是极热诚忠于他们的事业,并充当开路先锋,为一个伟大民族的奋起励兵秣马。”</h3> <h3>作为一个资产阶级学者,难得他看到了民心所向问题,这也确实道出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与广大人民群众存在的血肉联系。</h3> <h1><b><font color="#ff8a00">十一、去民之患</font></b></h1> <h3>“吏不廉平,则治道衰”,现在我们非常强调社会稳定。最重要的保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群众。</h3> <h3>“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古人议政的这句话,今天依然值得借鉴。只要我们把民众的疾苦了解到、处理好,“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只要我们能真正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以百姓之心为心”,我们的周围就会吸引和凝聚起千百万大众,还愁什么社会不稳?</h3> <h3>明顾炎武有诗云:“勾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意谓越王勾践栖于会稽山中,卧薪尝胆,博得了人民的信任,百姓肯为之捐躯。封建君主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悖,然而当他来到人民中间,肯于多少代表一点人民的意愿,肯于多少与人民同一点甘苦,人民便可为其“致死”。</h3> <h3>我们党的千部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一致,只要我们密切联系人民,真正与民同苦、与民同忧,我们必定会重铸我们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必定会赢得全体人民的同心同德。</h3> <h1><b><font color="#ff8a00">十二、廉不言贫,勤不道苦</font></b></h1> <h3>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官吏是既廉又勤的。</h3> <h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要求自己做到“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司马光“欲以身殉社稷,躬亲庶务,不舍昼夜”,“于物淡然无所好”,“恶衣菲食以终其身”。</h3> <h3>封建官吏尚能如此,我们无产阶级的干部何言不能!以毛主席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廉政与勤政的楷模。我们各级干部一定要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学习,努力做到“廉不言贫,勤不道苦”。这样,我们就能永远植根于群众之中。</h3> <h1><b><font color="#ff8a00">十三、半条棉被的故事</font></b></h1> <h3>“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手天下”,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h3> <h3>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三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h3> <h3>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h3> <h1><b><font color="#ff8a00">十四、康熙不取灵芝</font></b></h1> <h3>在实干实政方面,历代统治者都予以注意。</h3> <h3>有一次,广西巡抚陈元龙给康熙奏报,“桂林山中产有灵芝,时有祥云覆其上”,采到枝高一尺余、状如云气的灵芝,并引用《神农经》中“王者慈仁则芝生”的话。</h3> <h3>康照在其奏折上批道:“史册所载祥异甚多,无益于国计民生。地方收成好、家给人足,即是莫大之样瑞。”他还批过:“如史册所载景星、庆云、麟风、芝草之贸,及焚昧玉于殿前,天书降于承天,此皆虚文,朕所不取。惟日用平常,以实心行实政而已。”</h3> <h3>古代统治者也明白,各级官员不务实,老百姓活不好、活不下去,其封建统治是要垮台的。</h3> <h1><b><font color="#ff8a00">十五、为政先修身</font></b></h1> <h3>“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中国人历来讲究修身,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己以安百姓”,“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还有,战国时期齐国邹忌以自己与城北徐公比美的故事讽齐王纳谏;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总结出“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也”;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h3><h3>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向;文天样以生命书写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歌。</h3> <h3>“富黄不能,贫贼不能移,威式不能屈”,这是古人提倡的浩然正气。</h3> <h1><b><font color="#ff8a00">十六、老师们的人间大爱</font></b></h1> <h3>我看了不少优秀教师的事迹,很多老师一生中忘了自己、把全部身心扑在学生身上,有的老师把自己有限的工资用来资助贫因学生、深恐学生失学,有的老师把自己的收入用来购买教学用具,有的老师背着学生上学、牵着学生的手过急流、走险有的老师拖着残疾之躯坚守在岗位上,很多事迹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这就是人间大爱。</h3> <h3>我们要在广大教师中、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德。</h3> <h1><b><font color="#ff8a00">十七、政治家的抱负</font></b></h1> <h3>北宋政治家王安石,27岁担任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县令,兴修水利、发展生产,贷谷与民、抑制豪强,尊师重教、培养人才,任职4年,“治绩大举,民称其德”,为以后革新变法、矫世变俗打下了基础。</h3> <h3>明代以《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传之后世的文学家冯梦龙,科举之路十分坎坷,57岁才补为贡生,61岁オ担任福建寿宁知县,任职也是4年。他减轻徭役、改革吏治、明断讼案、革除弊习、整顿学风、兴利除害,打造了一个百姓安居乐业的寿宁,当时的记载是“房时时尽空,不烦狱卒报平安也”。</h3> <h1><b><font color="#ff8a00">十八、“把泪焦桐成雨”</font></b></h1> <h3>“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焦裕禄同志生活简朴、勤俭办事,总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h3> <h3>他的衣、帽、鞋、袜都是拆洗多次,补了又补、缝了又缝。</h3> <h3>他严守党纪党规,从不利用手中权力为自己和亲属谋好处。</h3> <h3>他亲自起草《干部十不准》,对千部廉洁自律作出具体规定。</h3> <h3>昨天,在焦裕禄同志纪念馆的《干部十不准》展板前,我又仔细看一下,觉得他是真正抓规矩,非常有针对性。所以,我们的规定不要搞得花花绿绿的,措辞很漂亮,但内容空洞。</h3> <h3>《干部十不准》除了规定“一律不准送戏票”外,还规定“十排以前戏票都不能光卖给机关”,就是说好票要留一些给群众。他无意间听到儿子因认识售票员看戏未买票,便教育儿子不能搞特殊“看白戏”,并立即拿出钱叫儿子到戏院补票。</h3> <h3>这样的严于律己、洁身自好,生动体现了他对从严治党的自觉。</h3> <h1><b><font color="#ff8a00">十九、身影与声音</font></b></h1> <h3>河南内乡县一座古县府有这么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此联以浅显的语言揭示了官民关系。</h3> <h3>封建时代的官吏尚且有这样的认识,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h3> <h3>前不久《人民日报》一份内参介绍了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独龙族干部高德荣的从政体会,我看了也很有感触。</h3> <h3>高德荣同志说:“领导就是带领群众一起干活,干出活路来。”“当干部、当领导的如果不务实,指挥棒就会变成搅屎棍。”“用身影指挥人,而不是用声音指挥人。”“漂浮在官场上使人越来越浮躁,生活在群众中让人过得更充实。”我把这些话推荐给大家,同大家共勉。</h3> <h1><b><font color="#ff8a00">二十、信仰的力量</font></b></h1> <h3>革命战争年代,革命先烈在生死考验面前所以能够赴汤蹈火、视死如归,就是因为他们对崇高的理想信念坚贞不渝、矢志不移。</h3> <h3>毛主席一家为革命牺牲6位亲人,徐海东大将家族牺牲70多人,贺龙元帅的贺氏宗亲中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2050人。</h3> <h3>革命前辈们为什么能够无私无畏地英勇献身?就是为了实现崇高的革命理想,为了坚守崇高的政治信仰,为了在中国彻底推翻黑暗的旧制度,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我多次读方志敏烈士在狱中写下的《清贫》。</h3> <h3>那里面表达了老一辈共产党人的爱和憎,回答了什么是真正的穷和富,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什么是革命者的伟大信仰,人到底怎样活着才有价值,每次读都受到启示、受到教育、受到鼓舞。</h3> <h5>【上图毛泽建(1905-2029)烈士遗书,全文仅121字。毛泽建为毛泽东唯一堂妹】</h5> <h1><b><font color="#ff8a00">二十一、114个字的碑文</font></b></h1> <h3>毛泽东同志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起草的碑文,只有114个字,却反映了一部中国近代史。1975年,邓小平同志负责起草周恩来总理在四届全国人大ー次会议上的报告,只用了五千字。</h3> <h3>后来谈到这件事的时候,邓小平同志说:“毛主席指定我负责起草,要求不得超过五千字,我完成了任务。五千字,不是也很管用吗?”</h3> <h1><b><font color="#ff8a00">二十二、英雄出少年</font></b></h1> <h3>纵观世界发展史,许多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的重要创造都是产生于风华正茂、思维最敏捷的青年时期。</h3> <h3>《共产党宣言》发表时马克思是30岁,恩格斯是28岁。</h3> <h3>牛顿和莱布尼茨发现微积分时分别是22岁和28岁。</h3> <h3>达尔文开始环球航行时是22岁,后来写出了著名的《物种起源》。</h3> <h3>爱迪生发明留声机时是30岁,发明电灯时是32岁。</h3> <h3>居里夫人发现镭、钍、钋3种元素的放射性时是31岁,由此得了诺贝尔奖。</h3> <h3>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时是26岁,提出广义相对论时是37岁。</h3> <h3>李政道和杨振宁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时分别为30岁和34岁。</h3> <h3>西汉的贾谊死时32岁。</h3> <h3>王勃写下了千古名篇《滕王序》,死时才27岁。</h3> <h1><b><font color="#ff8a00">二十三、“疑是民间疾苦声”</font></b></h1> <h3>面对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200多名学员,习近平诵读起郑板桥的名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并说:“睡卧不安,总是想到百姓过得怎么样。这种心境,跟老百姓贴得多紧啊!”习近平说:“县委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线指挥部’,县委书记就是‘一线总指挥’”,而在总书记心中,做县委书记,就要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h3> <h1><b><font color="#ff8a00">二十四、延安旧貌换新颜</font></b></h1> <h3>在座很多同志都是我国扶贫开发事业的参与者,也都是我国扶贫开发成就的见证人。不少同志都经历过缺吃少穿、几个月不知肉味的穷日子。一九六九年,我到延安延川县梁家河插队,那时乡亲们生活非常困难,一般都是糠菜半年粮、挨饿过日子,“肥正月、瘦二月、半死不活三四月”。一九七三年,周恩来总理陪同越南代表团到延安参观访问,看到当地群众贫困的生活情况,含着泪说:解放都这么多年了,延安经济还没有发展起来,人民生活还这么艰难,我作为国务院总理,对此负有直接责任,今天要当众做自我批评。在延安吃饭时,周总理从头到尾只夹一盘菜,只要一碗小米饭,其他菜不动一筷子,心情非常沉重。一九七四年一月,我当了大队党支部书记,主要心思就是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但那时条件艰苦、体制不顺、政策不对,这个愿望很难实现。</h3> <h3>今年春节前夕,我去了延安、去了梁家河,看看听听,真是旧貌换新颜了。我前不久访问美国时就用这个故事来解释中国梦,大家一听就懂,也很有说服力。全国像延安这样发生了巨大变化的地区还很多,如贵州毕节市、甘肃定西市、宁夏固原市、江苏盐城市等。</h3> <h5><i style=""><font color="#010101">【编辑/杨振东 源自《习近平讲故事》(人民出版社)】</font></i></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