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芝山的美篇

灵芝山

<h1> 童 年 纪 事&nbsp;</h1><h3></h3><h1> 之</h1><h1> 小 河</h1><h3> 之字溪,玛瑙河下游最大的一条支流,溪水自西北向东南注入玛瑙河。</h3><h3>&nbsp;&nbsp;&nbsp; 之字溪在七家门附近,和板门溪 、干溪沟合三为一,叫做总河。总河到玛瑙河大约三四公里的这一段,人们习惯上称为小河。小河,显然是相对玛瑙河(大河)而言。</h3><h3>&nbsp;&nbsp;&nbsp; 小河南岸,有一集镇,它就是很有名气的安福寺。安福寺依河而建,其街不长,从街头到街尾不过二三百米,一单烟功夫就可走完全程。然而就是这样一条小街,上世纪五六年代,直至七八十年代,方圆几十里,也算是独一无二的。解放后,安福寺一直是乡级政府所在地。解放初期,就设有全日制小学(由寺庙改建而成),1956年又在寺旁新建了初中一一宜都四中(1963年枝宜分县改为安福寺中学)。</h3><h3> 从1957年开始到1966年,我在安福寺念完了小学,又读完了初中,整个少年时代,就在小河边度过。</h3><h3> 我家在小河北边的灵芝山下,与安福寺仅一河(小河)之隔。</h3><h3> 临街这段小河比较宽,河床足有百把米,两边低中间高,河水常年不断。即使冬季枯水月份,上学也要过两道河。</h3><h3> 南边(靠街)的水深流急,五六米宽,水中放有几个正方形大青石(不夠就用竹蔑编成和清石大小的筐子,装满小石子)做墩子,方便过往行人。</h3><h3> 北边的水浅,但有二三十米宽,上学时,只要踩着露出水面的大石头,就免強能过,那是要特别小心的,稍有不慎,就会掉到水里,好在那时我们整天都打着赤脚。</h3><h3> 一到冬季,那就苦了我们,清晨上学,石头上不是凌就是冰,比抹了油还要滑。那时没有套鞋,只能赤脚过河,走到河边,把鞋子一脱,放在夹肢窝一夹,一只手提着裤子,赤脚摸水过河。上岸了,把冻得通红通红的脚在水里摆两下,用力甩一甩,然后穿一世冰冷的鞋壳里。到学校走进教室一坐一天。一个冬季,一双小脚总是长满冻疱,继而变成冻疮,连鞋子也穿不进去。</h3><h3> 小学六年,五个寒冬腊月,一九二九,我不知赤脚趟过多少次小河。</h3><h3>&nbsp;&nbsp;&nbsp;&nbsp;&nbsp;夏季涨水,水深流急齐大胯 。一个人不敢单独过河,只能三五个人结伴手挽手,小心翼翼地趟过去。</h3><h3> 常年的河水冲剧,河中形成一个个大小不等的水坑,水坑的一边或几边有高坎(kang),水齐腰或没头顶,掉进去很难爬上来。1958年夏天,一年级一个小名叫尚洼儿(名字不记得了)的,放学回家,误入水坑。当同伴喊来大人,他己被水冲走,上十个人沿河找了几里 路,在玛瑙河一个迴水湾才找到他的尸体。</h3><h3> </h3><h3><b> </b></h3><h3><b> </b></h3>&nbsp;&nbsp;&nbsp;&nb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