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历史上的保定南大街,北起东西大街交界处的税务角,南到大南门,路长近千米,是保定府城中心贯穿南城直通南关的唯一通道,也是仅次于西大街的第二大商业街。</h3> <h3> 从这幅保定府城略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保定府城的四条大街中,除北大街外,东、西、南三条大街均在老城中心的税务角相接,外端分别对应三座城门;而要出北门,则须先借道东大街一段,向东行至大慈阁后,方为北大街相交处。</h3> <h3> 所谓税务角,是指三街交汇处的东南街角,曾是元、明、清三代设立税务司之地,故称税务角。税务角南向为南大街,北向直抵琅瑚街段为杨淑胡同。</h3> <h3>1956年,杨淑胡同旧影</h3> <h3> 新中国成立后,南大街按统一规划,经过多次街道改造,对税务角北向的杨淑胡同进行拓宽、取直,与南大街融为一体,逐渐形成如今这条楼群密集、街道宽阔、服务行业集中、市井繁荣的莲池南大街。</h3> <h3>2019年,原杨淑胡同拓宽地段的莲池南大街</h3> <h3>由此向南,便是原来的保定老城南大街</h3> <h3>行至南大街裕华路口,东侧不远是保定钟楼</h3> <h3> 保定钟楼,位于莲池南大街和裕华西路交叉口东北侧,始建于金大定年间(1161-1189);明宣德年间重建,称为宣德楼;成化年间翻修,建高大台基,砌女儿墙,始成今貌,改称干云楼;清康熙四十二年重修后,又改称鸣霜楼。 现在不对外开放了,只能在外面拍个照。明代宣德年间知府周鉴重建,称“宣德楼”。成化年间,知府章律翻修时建高大台基,砌女儿墙,始成今貌,遂称“干云楼”。清康熙年问,郡守罗纶重建,正门题匾额“古鸣霜楼”。2013年5月3日,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h3> <h3>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钟楼旧影</h3> <h3>今昔对比,变化几何?</h3> <h3> 此楼座北朝南,系墩台式建筑,重檐两层歇山布瓦顶,台高 2米,周围砌垛口式女儿墙。钟楼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两层,前后两门相贯通,楼中央置明柱两根,墙内夹暗柱十二根,均为二楼砥柱。</h3> <h3>楼内所藏金代大钟</h3> <h3> 钟体通高2.55米,口径2米,唇厚17厘米。铸成于金大定廿一年(公元1181年),早于西安钟楼大钟203年,早于北京大钟寺钟王552年。该钟造型庄重,比例科学,选料考究,以生铁为原料,采用我国传统工艺——无模铸造法浇铸而成。千百年来,它经受了无数次的撞击和风雨沧桑,至今完好无损,体现了我国古代冶炼技术的高超水平。</h3> <h3>楼内还有一块颇具传奇色彩的”大列瓜“</h3> <h3> 在保定地区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沧州狮子定州塔,保定府的大列瓜。”其中的沧州铁狮子和定州开元寺塔,都是闻名遐迩的古迹,唯独这“大列瓜”让人有些莫名其妙,不知何方神圣。其实,所谓“大列瓜”就是一块普普通通西瓜大小的青石头。相传,战国时期赵国与燕国大战,战败的燕国与赵国订立城下之盟,埋下这块石头作为"燕南赵北”的分界,因此得名"列国石“,俗称“大列瓜"。<br></h3><h3> “大列瓜”原本埋在保定府老南大街路西一家店铺墙外,露出地面不足一尺,被人手摸脚踩得光光滑滑,始终无人看管、没有围栏、也不见文字说明。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保定市老旧街道改造升级,"大列瓜"也于1986年4月23日被掘离故土,陈列在钟楼上供人观瞻。</h3> <h3>1880年绘制的《直隶省城街道全图》(局部)</h3> <h3> 根据有关记载,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就在如今的南大街裕华路口,曾有一座"原名横翠楼今为丛胜楼"的跨街鼓楼。</h3> <h3>当年保定鼓楼的雄姿</h3> <h3> 相传这座鼓楼始建于北宋,金正大四年蒙古太祖二十二年张柔重建保州城时复建。鼓楼下部是一座高约8米、东西长18米、南北宽12米的台城,台城当中南北开一券门,台城上是一座高约12米、明三暗五、双檐歇山式阁楼,头层北面檐下横架一面大鼓,南面檐下悬挂“从胜楼”大匾,二层檐下悬挂一方乾隆御书“福”字匾。鼓楼与南面城楼遥相对峙,楼制雄纵,横跨街市,甚为壮观。尤其清晨时分,旭日东升,照临其上,霞光耀目,“横翠朝晖“曾为保定古八景之一。可惜的是,此楼己于1951年修建裕华路时彻底拆除。</h3> <h3>1900年法国人所摄鼓楼北侧街景</h3> <h3> 当年的南大街以鼓楼为界,楼北路段称"鼓楼北",街道狭窄,街面铺户除临近鼓楼两侧有几座二层小楼外,均为单层。西侧多为中式板面、木格窗式建筑,东侧则以中西合璧式建筑为主。</h3> <h3>1937年日本人所摄鼓楼南侧街景</h3> <h3> 楼南路段称"甘石桥",原亦狭窄,1921年直鲁豫巡阅使曹锟建曹家花园(今南关公园),为便于车辆通行,拓展了此段街道,使之成为当时城厢内最宽的街道。临街店铺多以中西合璧式单层建筑为主,为数不多的二层小楼点缀其间,各点门面立面造型多姿多彩,女儿墙、假看墙形形色色,在街上纵目一览,给人以变化万千的直观美。</h3> <h3>路口西北角是保定天主教堂</h3> <h3>这座天主教堂所在位置,即《直隶省城街道全图》中,标记为”营务处”及"旧道署改宾馆“之处。</h3> <h3>百年前的天主教堂</h3> <h3> 天主教传入保定地区的时间始于明末。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北京法籍孟主教在保定北关桥洞购地16亩,建房40间,称保定北关天主堂,这便是现在保定天主教堂的前身。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北关天主教法籍神甫杜保禄借口被董福祥部士兵殴打,逼迫直隶总督荣禄立契,将保定城内宾馆(原清河道署旧址)与北关天主教堂互换。1905年教堂修建完成,命名为“圣伯多禄,圣保禄教堂”,亦即今天裕华路上的天主教堂。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法籍传教士富成功任主教后,在教堂加建房屋数百间,设立医院、学校等机构,并同年于城内建筑教府、大修道院和保定城内分堂等,扩大教会影响力。后来虽然历经变迁,但是天主教堂与裕华路上其它“显赫“的建筑一样,形制基本保持完整。 </h3> <h3>如今的天主教堂</h3> <h3> 该教堂为典型的罗马式建筑。“文革”期间曾遭到严重破坏,并被挪作它用。1980年,政府落实宗教政策,教堂归还教会,经过重新修缮后,于1981年正式开放使用。该堂为天主教保定教区主教府所在地。</h3> <h3>1900年,天主教堂西邻的保定府署</h3> <h3> 清末保定府署位于天主教堂和马号(今保定商场)之间,建筑有照壁、辕门、大门、仪门、戒石牌坊、大堂、二堂以及知府宅、理刑庭、经历司、照磨所等,规模宏伟,功能齐全,一点不亚于总督府的规制。<br></h3> <h3>这里应该就是当年保定府署所在地</h3> <h3> 清朝灭亡后,保定府撤销,1913年改清苑县署,日伪时改省会警察局,建国后改为保定市公安局,现为市商业局商业用地。原府署历经百年沧桑,早己灰飞烟灭,渺无踪影了。</h3> <h3>与保定府署旧址隔街相对的古莲花池</h3> <h3> 古莲花池始建于元朝初年(1277年),原名香雪园,是华北地区最古老的园林之一,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元1284年被地震震毁,仅存深池清水,繁茂荷花,明代以后的志书,就把它随俗称为“莲花池”。</h3><h3> 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在莲池北部建直隶省最高学府莲池书院。书院院长多为学识渊博之士,开设西文(英语)、东文(日语)学堂,招收外籍留学生,聘请外籍教师等。使学院“声播四方”,吸引着“四方贤隽担簦负笈受业门下者,趾踵相接”,培养出一批经世致用的人才。1952年11月22日,毛泽东主席曾莅临莲池故地重游,他说:“莲池之所以有名,关键是莲池书院有名,莲池书院在清末可称为全国书院之冠”。</h3> <h3>保定府署西侧马号旧影</h3> <h3> 马号原为保定府金台驿站饲养马匹之地,1922年“全节堂”“育婴堂”等慈善机构在此地建起济善商场后,逐步发展成为保定城内的商业中心。"老马号"在保定人心中的地位,就如同北京人之天桥、大栅栏,天津人之劝业场。</h3> <h3>今日老马号所在地域</h3> <h3>老马号西侧的直隶总督署</h3> <h3> 直隶总督署,又称直隶总督部院,是中国一所保存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原建筑始建于元,明初为保定府衙,明永乐年间改做大宁都司署,清初又改作参将署。1730年(清雍正八年)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后正式建立总督署,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八帝,可谓是清王朝历史的缩影,曾驻此署的直隶总督共59人66任,如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方观承等直到1909年清朝末代皇帝逊位才废止。民国年间是直系军阀曹锟的大本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曾是日伪和国民党河北省政府所在地,有“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之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河北省人民政府也曾驻此。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座古衙的存在,对古城保定乃至河北历史、建筑等领域文化内涵的补充,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拥有珍贵的文物价值。</h3> <h3>1900年,法国人所摄直隶总督署</h3> <h3> 直隶总督署大门外的两根旗杆,是清代省级官式衙署的重要标志,更是直隶总督权威与地位的象征。清代总督署辕门内东西两侧,原各有木质旗杆一根,其高度并无定制,18米多高,若朽烂可及时更换。清帝逊位后,1920年曹锟任直鲁豫巡阅使时,将门前这对腐朽的木质旗杆拆掉,换作钢筋水泥的材质,加高到十丈零五尺,合33.6米,比北京的前门楼还高出六尺(前门楼高九丈九尺)。1971年,大旗杆以扫四旧和阻碍交通为由被拆掉。1994年9月26日复建。</h3> <h3>民国年间鼓楼南侧街景</h3> <h3>如今裕华路口以南景象</h3> <h3>这是南大街路西的菊胡同</h3> <h3> 菊胡同地处南大街中段西侧,莲池后部,西连省府前街,全长220余米。此巷因清代开设镖局南局而得名“局胡同”,民国初年改为菊胡同,延用至今。</h3> <h3>胡同北侧是一排新建的仿古豪宅</h3> <h3>胡同南侧为尚未拆迁改造的老居民区</h3> <h3> 菊胡同片区是保存老保定小胡同、四合院原貌最好的一片,且其中有多处古民居有丰富的历史内涵,但大多老旧破败,居民住户自行拆改搭建,渐失原貌。<br></h3> <h3>距胡同口30余米路南一条小巷一一松蒿里</h3> <h3>巷口右侧一道年代久远的青砖高墙</h3> <h3> 这是民国名医“王一针”的故居‘‘。此人医术高明,曾为吴佩孚的专职医生,因免费为保定老百姓医治疟疾,且一针见效,人送外号“王一针”。中式小门楼坍塌了一角,院墙下方青砖有些风化,上方的菱形镂空装饰完好,临街正房保存完好,辟为店铺门面。</h3> <h3>继续往里走,小巷深处又出现一座古老的门楼。这里是中卅会馆东侧院旧址。</h3> <h3>中州会馆模型复原图</h3> <h3> 中州会馆(亦称河南会馆)为保定府城八大会馆之首,建于清康熙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当年是这里最大一处院落,有房110间,义地28亩,在南大街和菊胡同分别开门。菊胡同内坐南朝北,大门楼上题刻“松蒿里”,进门一长胡同,胡同口东侧是一小院,西侧是一列南北向三进大院,上房的客厅平廊宽伸,进深约十米、这三进院北侧均有门通松蒿里。</h3><h3> 如今,这里早己分割改造成一户户民房,除东侧院这堵高墙和小门外,再也难觅其他原貌。</h3> <h3>很有历史沧桑感的两块门墩石。</h3> <h3> “王一针”宅西邻的“莲池厚院”饭店也是一处老民居,为民国时期一个吴姓大户人家的宅邸。</h3> <h3> 临街大门楼完好无损,抱鼓石被摩擦的锃亮,门头原来悬挂"吴宅"的位置,如今挂着“私房菜”的牌匾,两扇木门已经拆除,黑漆的门柱依然能看到当年的模样。</h3> <h3>门廊左侧一块保存完好的砖雕装饰</h3> <h3>因为一直在用,整座建筑基本保持着原样</h3> <h3>菊胡同117一40号院(原胜利胡同10号院)</h3> <h3> 此院深藏在菊胡同片区,菊胡同路北穿进直行即到。此巷本为胜利胡同,最早为民国初开辟的旧县署胡同,抗日胜利后改名。拆迁之前,胜利胡同南至兴华路,东北向通省府前街。近年拆迁改造台,该院所属路段划归菊胡同。</h3> <h3> 这是《野火春风斗古城》的作者李英儒故居,建国后由河北省参议室进驻,后改为民房。如今尚存东厢房和正房,墙体毁损严重,急需保护。但从门楼和门墩能看出,以往应是很精美的。</h3> <h3> 菊胡同片区东西70米,南北100米,紧邻闹市,片区内老民居还有很多,作为保定老街貌、四合院,历史丰富,是保定古街文化一角,有待进一步开发。<br></h3> <h3>这是与菊胡同隔街相对的裕华园小区</h3> <h3>小区里也隐匿着一处老宅子</h3> <h3> 此院为民国初期直系军阀、曾任湖北督军的王占元在保定的宅邸之一(另一处宅院在清河道署)。抗日胜利后,1946年1月国共双方拟定停战协定,其后双方代表来保商议谈判,曾在此宅召开记者和群众代表会议。</h3> <h3> 宅子规模不小,虽然历经近百年的风雨沧桑,依旧能看到砖雕和瓦饰的精美。在1993年划定的一批重点保护民居中属于水准较高的一处。</h3> <h3> 据说,此宅的修缮和利用已被列为2019年保定文化工作的重点项目,让我们拭目以待吧。</h3> <h3>小区中还深藏着一座小巧典雅的观音堂</h3> <h3> 观音堂始建于明代,造型独特,小巧玲珑,是研究古代建筑的实物资料。民间修建观音堂的地方颇多,但保定市仅存此一处。1993年2月,观音堂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2月,观音堂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在旧城改造、裕华园小区修建过程中,观音堂落架重修。现有佛堂一间,面积约为1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0多平方米。</h3> <h3>旧城改造前的观音堂旧影</h3> <h3>离开裕华园小区继续南行,路东不远即是府学后街路口</h3> <h3> 府学后街,因地处清朝以前保定府学之后,而得街名。这条街,过去与兴华路(旧县街)俗称车道沟,是满族人与汉、回等族的分界线,以南为满族人聚居区。随着城建的统一规划,街上老建筑己于1999年和2001年分两次全部拆除,但街址仍在,街名保留。</h3> <h3>府学后街路口对面,便是兴华路东口</h3> <h3> 兴华路东起南大街,西至唐家胡同、淮军公所和铁面将军庙交叉口,路长近700米。此街清朝以前曾驻有清苑县衙署,故以县衙为界,西段名西县街,东段名东县街。民国初年县署迁走,全路改称旧县街,抗战胜利后改名民族街,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兴华路。随着保定旧城改造,兴华路于1999年开始动迁,但在东邻近东口处仍残存着部分老民居。</h3> <h3> 此处为评剧表演艺术家“新艳琴”故居</h3> <h3>这条幽狭折曲的小巷深处也隐藏着一处老民居</h3> <h3>看这门楼,当年也非寻常人家</h3> <h3> 沿南大街继续前行,即到天威中路交叉口一一保定古城南城门所在地。</h3> <h3>路口对面的天水古桥</h3> <h3> 天水桥俗称南关大桥,位于保定古城南门外的府河上,因府河发源于一亩泉及鸡距泉,自西北乾方而来,古代又以“乾”字为天的代称,故名天水桥。</h3> <h3>民国时期保定天水桥景观,桥下一边走火车,一边行船</h3> <h3>上世纪四十年代迎薰门和南城墙旧影</h3> <h3> 史载,光绪二十六年(1900)10月,英、法、德、意侵略军侵占保定,次年(1901)8月,四国联军撤离保定时烧毁四城门正楼、瓮城楼及角楼。‘光绪二十九年(1903),袁世凯为恭迎慈禧、光绪谒西陵来保,将永宁寺(即南大寺)改建为行宫,照原貌重修了南城门正楼,其他三城门正楼及四门瓮城楼均未重修,仅在正楼的遗址处各建三大间带女儿墙的高大平房,形似一层城楼。1948年11月保定解放后,古城墙保存还算完好。1950年至1956年,陆续拆除四门正楼、瓮城和城墙,修建环城路,最后只剩下一段长500多米的南城墙,孤零零矗立在古城之南,现天威中路动物园外老城根一线。</h3> <h3>建国初期拆城修路的情形</h3> <h3>南大街天威路口东侧景象</h3> <h3> 早年间,这一带曾有大量古代建筑,云集着保定府学、文庙、万寿宫、关帝庙等寺院。</h3> <h3>从南城墙俯看文昌宫、关帝庙</h3> <h3>文昌宫</h3> <h3>关帝庙</h3> <h3>文庙大成殿</h3> <h3>大成殿前的功德碑</h3> <h3>文庙附近万寿宫</h3> <h3>上世纪初,在府学照壁前学骑自行车的法籍神父</h3> <h3> 时至今日,这片宏伟的明清建筑群基本绝迹,再也无从寻觅,唯余一处不伦不类的“关岳行宫"。</h3><h3> 关岳行宫位于天威中路北侧,北至府学后街,南北长220米,俗称“老爷庙”、”曹锟大戏台“,为国内唯一一座同时供奉关羽和岳飞的庙宇。早在元太宗十三年(公元1241年)始建的关岳行宫,初时称“武安王庙”。经明、清两代的重修,到民国初年由坐镇保定的大总统曹锟作为直系大本营,将关岳行宫修建的愈增规模。如今,这宏伟庑殿 , 宽敞的戏楼,经过多年的尘封仍然保留,成为著名的历史遗迹之一。</h3> <h3>近年修建的"忠义千秋“牌坊</h3> <h3>行宫外景</h3> <h3>两侧各有一个精致的垂花门楼</h3> <h3>行官内景一瞥</h3> <h3>曹锟亲笔所撰“佛光普照”碑</h3> <h3>天威路口东侧的保定市第二中学</h3> <h3>校园内的慈禧行宫遗存建筑</h3> <h3> 慈禧行宫位于天威中路351号保定市第二中学内,原址为建于北宋时期的永宁寺(俗称南大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永宁寺被英、法、德、意四国侵略联军焚毁。二十九年(1903年),直隶总督袁世凯,为迎接慈禧太后、光绪帝谒西陵来保定,于永宁寺故址建行宫。宫门形制与灵隐寺行宫、直隶总督署和保定军校大门相同。</h3> <h3>上世纪四十年代,从南城墙上俯瞰慈禧行宫</h3> <h3> 行宫原占地面积13亩,院落三重,三合院,坐北朝南。前院建议事厅和东、西厢房,中院为帝、后和随行僚属住所,后院为花园,各院有回廊曲折相通,建筑形式为硬山布瓦顶。后院东部北侧建有一座四角出脊的戏楼,顶端装饰有绿色的莲叶托着粉红色大桃子。</h3> <h3>慈禧行宫戏楼旧影</h3> <h3> 相传工匠用汉字谐音的特点,讥讽慈禧太后被八国联军吓得“连夜脱逃”的丑态,成为寓意深刻的艺术造型。</h3> <h3>“莲叶托桃“亭尖特写</h3> <h3> 很久以来,关于"莲叶托桃"的传说,一直被以讹传讹,安在古莲花池头上。其实,这种建筑造型仅此一例,与古莲池沒有任何关系。</h3> <h3>1968年几位保定二中同学在音乐教室(原慈禧行宫戏楼)前的合影</h3> <h3>慈禧行宫复原图,涂红处为现存建筑</h3> <h3> 遗憾的是,如今中院、后院、戏楼均已不存。仅存前院正房五间,耳房两间,东西厢房各五间,现为保定二中校史展览馆。</h3> <h3> 令人欣慰的是,2016年4月,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有关部门准备适时启动南城门博物馆建设。该项目位于保定市天威中路与莲池大街交口南侧,东西长120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占地面积7096平方米,与大慈阁等建筑一并构成保定古城视线通廊的空间艺术载体,对完善保定古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适时启动南城门博物馆项目建设。该项目建成后必将成为提升古城形象,助力对接京津,把握发展机遇的点睛之笔。</h3> <h3>南城门博物馆效果图</h3> <h3> 该项目建成后,必将成为提升古城形象,助力对接京津,把握发展机遇的点睛之笔。只是立项己过三载,至今未见工程启动,期望不久的将来,能够看到一个更加美好的保定古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