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爨底下的“爨”字,共有三十笔,发cuàn音,此字难写难认,故而用谐音“川”字代之,但仍发爨音。基本释义就是烧火做饭的意思。旧时指弟兄们分家过日子,同时也当“灶”讲,还是个姓氏。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爨”当“家”讲,也当“炉灶”讲。</h3><h3> 据说最早是在1942年为方便抗日干部特别是外地抗日干部通讯联系,将“爨”改成“川”,爨与川并用至五十年代末,基本就不用爨字了,1995年搞旅游开发后,爨字又大放熠彩。</h3> <h3> 爨底下村位于北京西郊门头沟区斋堂镇西北狭谷中部,距京90公里。川底下村,实名爨底下。因在明代“爨里安口”(当地人称爨头)下方而得名。根据当地为了方便记忆拆字顺口溜,观景寓意:兴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加火烧。大火烧林,越烧越兴,岂不很热?所以根据阴阳平衡之说,故而这里至今居住的依旧是清一色的韩(寒)氏家族。可见虽身为世外桃源之地,但在历史上应该也曾辉煌过。</h3><h3><br></h3> <h3> 真正古老的村落应该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由大地、山川、河流塑造而成。苍茫的天空下,古村落蜷缩在山凹间、沟坡上,与村旁淙淙流淌的小河相映成趣。</h3> <h3>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h3><h3> 古村落的屋舍瓦楞上长满了绿茸茸的青苔,与发黑的梁柱、砖雕的墀头、脱落的墙壁和狭窄的街巷一起用幽寂而孤独的神情,站立在历史的深处。</h3><h3> </h3> <h3></h3><h3> 古村就像一位世外老人。老屋、老巷是他的躯体,飘拂在屋舍街巷之间的古朴气息则是他的灵魂。</h3> <h3> 在这样的村落中行走,粗糙的砖缝、四脚八叉的石磨碾盘、吱吱扭扭的轱辘轳井仿佛都在讲述着过去的故事。</h3> <h3> 再看门楼上的匾额、砖雕,堂屋上的斗拱、梁架,又像一位儒雅的乡绅站在面前,用他古奥而直接的方式,告诉你什么才是古村落,什么才是农耕文化的沉静、淡定与精致。<br></h3> <h3> 喧嚣的现代社会已经将古村风干成了标本,古老的村落,已经没有了鲜活的表情,有的只是一具空壳皮囊,文化再悠久也只是新时代的点缀。 中国的土地上老村子应该还很多,现在要找这样一个村子,也只能到山区里去寻找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