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越秀公园</b></font></h1><h3><b style=""><font color="#010101"> 越秀公园是广州最大的综合性公园。越秀公园主体越秀山以西汉时南越王赵佗曾在山上建“朝汉台”而得名。</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 园内有清代所建一座石牌坊,上面刻着“古之楚亭”四字,不少史籍将“楚庭”(或“楚亭”)视为广州的雏型。园内还有镇海楼、古城墙、四方炮台、中山纪念碑、孙中山读书治事处碑、伍廷芳墓、明绍武君臣冢、海员亭、五羊石像、五羊传说雕塑像群、球形水塔、广州电视塔等景点。</font></b><br></h3><h3><b><font color="#010101"> 公园所处区域,自元代以来一直是羊城八景之一;2006年公园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诗曰:</font></b></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感《南粤游》</font></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郭勇</font></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百越风光如此娇,英雄个个竞折腰。</font></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若非秦汉能争地,哪位敢登南海礁?</font></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古之楚庭</b></h1><p><b> “古之楚庭”牌坊位于越秀山南麓百步梯上(越秀公园内),是一座由两根花岗岩石柱支架起来的牌坊。牌坊兴建于清朝顺治元年(1644年),同治六年(1867)又重新修建,今牌坊石柱上仍有“同治六年岁次丁卯孟春吉旦众善信捐资重建”字样。牌坊高5.2米,宽2.7米。牌坊的两根石柱由4块石鼓石夹护着。坊额东西两面均有篆体文字石刻,东面为“粤秀奇峰”,西面为“古之楚亭”。坊额上为石雕庑殿顶,坊脊刻以鳌鱼宝珠。牌坊地近观音山顶,伫立其间,越秀诸峰一览无余,城中街衢如在脚下,历史上为“羊城八景”之一“越秀奇峰”的景点即为此处。</b></p><p><b> “楚庭”,也写作“楚亭”,是广州最古老的名称,也是“百粤服楚”的标志(参见广州的由来)。清人立牌坊于越秀山麓,认为这里是古楚庭的旧址,如清代屈大均说:“(赵)佗宫故在粤秀山下,即楚庭旧址。”(《广东新语·宫语》)但据今曾绍璇教授推断,“古之楚庭”旧址不在越秀山,而在今中山五路新大新公司前后,西界在新华电影院,东界在中山四路广州市文化局处。诗曰:</b></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谒《古之楚庭》</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郭勇</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粤秀峰啼秦晋莺,赵佗宫住郢城卿。</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石雕庑殿坊牌小,珠嵌鳌鱼脊柱轻。</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福临兴修图顺治,载淳重建惧凶兵。</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观音脚下众山藐,岭上羊蹄踢后生。</b></p><p><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镇海楼</b></font></h1><h3><b> 镇海楼本名望海楼,在府城上北,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候朱亮祖扩建广州城,将宋三城(子城、东、西两城)合并,并开拓北城800余丈,城墙横跨越秀山,在上面建一座五层高楼以壮观瞻。建筑有雄镇海疆之意,故名镇海楼,复檐五层,高八丈余。(《大明一统志》)。在明朝初建成的。明朝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当时的两广军务提督韩雍重加修治,后来全楼竟被火焚毁了。明朝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提督蔡经(一名张经)与侍郎张岳重建镇海楼,因当时东南沿海常患倭寇,海疆不靖,需强化海防,于是张岳为之题名“镇海楼”,含“雄镇海疆”之意。这是第一次重建。经此次重建后,“规制如旧,而宏伟壮丽视旧有加。楼前为亭曰仰高,左右两端跨衢为华表,左曰驾螯,右曰飞蜃,旧所无也。”(张岳《镇海楼记碑》)。</b></h3><h3><b> 明朝崇祯十年(1637)广东布政使姜一洪再次重新修缮。</b></h3><h3><b> 清初,清军攻陷广州,镇海楼遭战火损坏。1651年(顺治八年),平南王尚可喜在原楼基础上对镇海楼进行了始建后的第三次大修。因楼近王宫,禁止州人登临,驻军越秀山,设官守卫,楼上放鸽,楼前驯鹿。</b></h3><h3><b> 清朝顺治十八年(1661),李栖凤任两广总督时,在楼上祀文武帝君,镇海楼再次成为广州人登临览胜之地,“任人登眺”。一时之间,“咏觞茗麈,遂无虚日。”这是入清后第二次修葺。</b></h3><h3><b> 清朝康熙十二年(1683),由于“三藩之乱”,镇海楼再次被毁坏。</b></h3><h3><b> 清朝康熙二十四年(1685)至二十六年(1687),由两广总督吴兴祚及广东巡抚李士祯重建此建构。这是镇海楼的第四次大修,“计费巨万,壮丽坚致。”当时镇海楼“高计七丈五尺,广计九丈五尺,袤计五丈七尺。”</b></h3><h3><b> 民国十七年(1928),林云陔出任广州市长时,再度重修了镇海楼。重修工程是按明代旧基垒筑的。</b></h3><h3><b> 新中国成立后,镇海楼为广州人民博物馆所在地。广州市人民政府于1954年拨专修款修缮了镇海楼,改名为广州博物馆。1963年又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晋升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古楼风貌依旧,而今陈列的一系列文物、资料,使广州城200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可尽览于兹。</b><b>诗曰:</b></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广州镇海楼</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郭勇</font></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明主开天镇海疆,</b><b>驾螯飞蜃古时方。</b></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永嘉能料国家事,可</b><b>喜会驯麇鹿王。</b></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上祀帝君求顺治,</b><b>下枯百姓不图强。</b></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几朝烟雨皆成梦,</b><b>我辈于兹追旧殇。</b></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越秀山古城墙</b></font></h1><h3><font color="#167efb"><b>景点介绍</b></font></h3><h3><b> 越秀山古城墙始建于明代,它和镇海楼以及五仙观中的岭南第一楼被誉为“广州明初三大古迹”又是广州仅存的一段古城墙。这段古城墙分西、中、东三部分:从大北门到镇海楼为西段,环镇海楼所在的小盘龙岗山头为中段,从广州美术馆到小北门为东段,共 1000余米。城墙上的雉堞敌楼等早已荡然无存,保存较完好的是镇海楼附近的一段,长达200米。从山腰抬头仰望,还依稀可见巍峨高耸的城头上那锯齿状城碟和一块块红砂岩石镶嵌的斑驳的古城墙面。古城墙上芳草萋萋,如此苍凉凝重,给游人一种“念天地之悠悠”的怀古凭吊的情怀。</b></h3><h3><font color="#167efb"><b>结构</b></font></h3><h3><b> 从中山纪念碑后边,折向西行,可见一段约200多米的古城墙,逶迤伸展,隐没在丛林深处。但是,这一堵古城墙,远不止200多米长,它东起小北门(今小北花园),西迄大北门(今解放北路与盘福路交会处),共长约1100多米,断断续续,横跨越秀山。它是广州保存的惟一一段明代城墙,也是广州现存的最古老城墙,迄今已有600年的历史。</b></h3><h3><font color="#167efb"><b>景观</b></font></h3><h3><b> 越秀山古城墙始建于明代,它和镇海楼以及五仙观中的岭南第一楼被誉为“广州明初三大古迹”又是广州仅存的一段古城墙。这段古城墙分西、中、东三部分:从大北门到镇海楼为西段,环镇海楼所在的小盘龙岗山头为中段,从广州美术馆到小北门为东段,共 1000余米。</b></h3><h3><font color="#167efb"><b>历史</b></font></h3><h3><b> 城墙上的雉堞敌楼等早已荡然无存,保存较完好的是镇海楼附近的一段,长达200米。从山腰抬头仰望,还依稀可见巍峨高耸的城头上那锯齿状城碟和一块块红砂岩石镶嵌的斑驳的古城墙面。古城墙上芳草萋萋,如此苍凉凝重,给游人一种“念天地之悠悠”的怀古凭吊的情怀。</b><b>诗曰:</b></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广州古城墙</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郭勇</font></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越秀腰身满野藜,残垣倾诉旧时凄。</font></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法英夷种轰云堞,民国狂人毁石梯。</b></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镇海楼高开远目,古城墻厚屹长堤。</b></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如今南岭春嘶马,慢舞轻歌莺翅低。</b></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四方炮台</b></font></h1><h3><b> 原名永康炮台,在广州城北越秀山蟠龙岗顶。顺治十年(1653年)建,是鸦片战争的重要遗迹之一。</b></h3><h3><font color="#167efb"><b> 结构和历史</b></font></h3><h3><b> 因炮台呈四方形,故俗称“四方炮台”。炮台长宽约48、高7米。分外台和子台,设有大小炮22门,其中外台配炮13门,台中的子台配炮9门,是广州城防的更要据点。鸦片战争爆发后,因清政府-无能,炮台被英国侵略军占据,并在此设英军司令部。广州北郊三元里等乡人民同仇敌忾,挥戈御侮,于1841年5月30日引四方炮台之敌至牛栏岗以围歼,翌日数万群众复包围四方饱包,准备全歼敌人。由于广州知府余保纯等投降派因侵略者的请求而向武装群众施加压力,英军才得以解围,逃离四方炮台并退出广州。四方炮台收复后,即进行了修复。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这台又遭破坏,现仅存炮台地基。1959年在炮台基下发掘出大炮1门,这门大炮现陈列在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正门。诗曰:</b></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167efb">谒《四方炮台》</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ed2308">郭勇</font></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幡龙岗顶四方台,犹记当年清帝哀。</font></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欧美疯狂侵大国,满庭愚昧黜良才。</b></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虎门烟黑变烽火,牛舍峦葱成敌垓。</b></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共聚三元护乡里,万千黎庶似潮来。</b></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中山纪念碑</b></font></h1><h3><font color="#010101" style=""><b> 建于1929年,由我国著名的建筑师吕彦直先生设计。不仅是纪念碑,大家所知道的中山纪念堂和南京中山陵,同样是出自吕彦直先生之手。纪念碑和中山纪念堂当时是一体化的设计,两者都建在广州市老城区的中轴线上,形成了前堂后碑的雄伟气势。碑身用花岗岩砌成,高37米,外呈方形、尖顶。而37这个数字刚好与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实际年数相一致;另外碑的主体高度,是由59块砖砌叠而成的,这与孙中山先生的寿辰吻合。</b></font></h3><h3><b> 登碑时从首层石拱门进入,内有旋梯直通碑顶,第一、二层外有回廊,四边可以凭栏俯瞰,其它每层都有窗可以向外远眺。我们再看看碑基的四个面,上面共刻有26个羊头石雕,象征着羊城。</b><br></h3><h3><b> 除了羊头石雕,在石碑的正面有一块高约7米的花岗石,上面刻有孙中山先生的《总理遗嘱》,它的高度刚好在第15块砖的水平处,这与孙中山先生“执政”年数相符;而它的宽度又占据了5块砖,意为当时“五权宪法”的象征。诗曰:</b><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瞻《中山纪念碑》有感</b></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ed2308">郭勇</font></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纪念高碑眺远方,未将党国运延长。</font></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先生可否有余恨,只让石头雕五羊。</b></font></h3> <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孙中山读书治事处纪念碑</b></font></h1><h3><b> 孙先生读书治事处纪念碑位于越秀山南面百步梯的半山坡上,即孙中山于1921年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时,曾和宋庆龄居住过的“粤秀楼”遗址。1922年6月26日,陈炯明背叛孙中山,发动武装叛乱,孙先生和宋庆龄夫人是从这里脱险的。</b></h3><h3><font color="#167efb"><b>介绍</b></font></h3><h3><b> 孙中山读书治事处纪念碑建于1930年,坐北向南,碑身高约5.5米、碑脚2.28米,呈尖顶方柱形,台座宽6.2米、高0.76米,正面有5级台阶。碑是钢筋混凝土石米批荡建筑。</b></h3><h3><font color="#167efb"><b>碑体文字</b></fon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 碑的正面镌刻“孙先生读书治事处”,背面镶嵌高1米、宽0.6米的连州青石,上刻《抗逆卫士题名碑记》,记载61名总统府卫士与陈炯明叛军浴血奋战之情形。1981年,碑上的“孙先生读书治事处”8个大字贴金翻新。诗曰:</b></h3><h1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font-size: 20px; 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 谒读书治事处</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font-size: 20px; 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 郭勇</font></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楼上夫人曼妙姿,</b><b>先生治事读书迟。</b></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炯明叛乱戮英士,</b><b>碑刻是非谁尽知!</b></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伍廷芳墓</b></font></h1><h3><b> 位于越秀山孙中山纪念碑的东面。伍廷芳是我国近代外交官,先后任司法总长、外交部长、代国务总理等职。伍朝枢是伍庭芳之子,先后任外交部长、广东省政府主席等职。两墓之间前面建一碑亭,亭内立孙中山撰伍廷芳墓表碑。墓东北面塑有伍廷芳铜像。</b><br></h3><h3><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伍廷芳 [wǔ tíng fāng]</b><br></h3><h3><b> 伍廷芳(1842年7月30日—1922年6月23日),本名叙,字文爵,又名伍才,号秩庸,后改名廷芳。汉族,广东新会西墩人,清末民初杰出的外交家、法学家,出生于新加坡,3岁随父回广州芳村定居,早年入香港圣保罗书院,1874年自费留学英国,入伦敦大学学院攻读法学,获博士学位及大律师资格,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个法学博士,后回香港任律师,成为香港立法局第一位华人议员。</b></h3><h3><b> 洋务运动开始后,1882年进入李鸿章幕府,出任法律顾问,参与中法谈判、马关谈判等,1896年被清政府任命为驻美国、西班牙、秘鲁公使,签订近代中国第一个平等条约《中墨通商条约》。</b></h3><h3><b> 辛亥革命爆发后,任中华民国军政府外交总长,主持南北议和,达成迫清室退位。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出任司法总长。1917年赴广州参加护法运动,任护法军政府外交总长、财政总长、广东省长。1922年,陈炯明叛变时,因惊愤成疾,逝世于广州。</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明绍武君臣冢</b></font></h1><h3><b> 位于越秀公园南秀湖畔,是明绍武帝朱聿篗及苏观生、梁朝钟等君臣十五人的合葬墓,已被广州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b></h3><h3><font color="#167efb"><b>介绍</b></font></h3><h3><b> 明朝末年,清军在明朝降将吴三桂等的协助下向南推进。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以明宗室朱聿鐭为首的一支抗清力量在广州重建明朝政权,称绍武帝。在位不满四十天,清军攻陷广州,绍武帝及苏观生、梁朝钟等君臣十五人被俘,慷慨就义,朱聿篗及其臣下苏观生等合葬,尸骸被埋葬在广州流花桥附近。后人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初冬为之修墓建碑,称明绍武君臣冢。</b></h3><h3><b> 原墓在城北象岗山北麓流花桥畔,1955年因兴建体育馆从流花桥附近迁葬于越秀公园木壳岗。1963年3月广州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君臣冢埋葬的虽然是南明诸王中的绍武帝朱聿粤和他的臣属等十五人,仅是一块碑石和一抔黄土。</b></h3><h3><b> 1981年再迁葬于公园南秀湖畔。墓坐东向西,封土呈覆竹形,正面竖墓碑,中刻“明绍武君臣冢”,上款为“光绪癸未(1883年)孟冬吉旦”,下款为“粤东绅士重修”。 </b></h3><h3><font color="#167efb"><b>历史背景</b></font></h3><h3><b> 顺治三年(1646年),南明隆武政权在福建覆灭,隆武帝之弟朱聿篗在苏观生等人拥戴下,于十一 月在广州称帝,年号绍武。与此同时,南明宗室朱由榔也在肇庆称帝,年号永历。两个同时在广东建立的南明政权,因互争帝位,在三水一带火并起来。时年十二月十五日,清军乘虚从广州东门入城,苏观生因仓促未能召兵抵抗,自缢身亡。</b></h3><h3><b> 绍武帝易服出逃,被清军追兵捕获后自缢去世。他称帝历时仅40余日。宗室周、益、辽等24王同时殉难,朝野殉国的也不少。后人指责绍武君臣位高才低,只顾物利,不惜同室操戈。绍武朝廷只存了40天就被清兵所灭。诗曰:</b></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谒绍武君臣墓</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郭勇</font></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绍武弟兄殊可怜,</b><b>国亡家破自相残。</b></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君臣冢里正何统?</b><b>门外松花泪也酸。</b></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海员楼</b></font></h1><h3 style="text-align: left;"><b> 镇海楼东侧有海员亭和光复亭。从海员路向山上拾级而上,有一个四柱三门的花岗石牌坊,牌坊正面匾额是红字“海员亭”,两侧还刻有红字匾额,牌坊背面匾额是林森题写的红字“海员亭”。再往上走,就是海员亭和光复亭了。</b><br></h3><h3><b> 海员亭建成于1933年,是为了纪念1922年初,香港海员为提高工资、改善待遇、摆脱包工制而举行的大罢工。参加罢工的香港各界工人有十余万人,其中有一万多海员返回广州,在西濠口设立罢工总办事处,并在镇海楼前修筑了一条海员路(从镇海楼前起,经仲元楼,至山脚与吉祥路相接的这段路),经过56天的斗争,罢工取得了胜利。海员亭内地面是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的黑锚会徽。</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光复亭</b></font></h1><h3><b> 光复亭位于越秀山小蟠龙岗上。光复亭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广州及香港人民为纪念辛亥革命胜利,缅怀当年香港同胞慷慨捐献巨款,支持辛亥革命的功绩而建。</b></h3><h3><font color="#167efb"><b>相关历史</b></font></h3><h3><b> 初登光复亭,心中便有一个疑问:这桩往事为何相隔18年后才想起来立亭纪念?当我翻阅了民国历史之后,似乎看出一点端倪。</b></h3><h3><b> 自1911年10月10日辛亥胜利,至1928年12月29日宣布北伐成功,18年来中国始终都处于南北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即便在蒋介石完成统一之后,仍一味坚持独裁,一方面相继爆发了蒋桂、蒋冯、蒋阎冯等新军阀战争,另一方面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容日剿共,使国内战火不断。在十几年中广州数易其主,都在忙于打仗,因此没人会想到为一件向华侨筹款的事情去树碑立传;即便有人记着,大概也没有那个财力去做。</b></h3><h3><b> 而在陈济棠主政广东期间(1929年-1936年),地处岭南的广州相对比较稳定,生产和贸易发展较快,百业繁荣,财力恢复,先后兴建了各类工厂,港口公路,大中小学等;海珠桥,中山纪念堂,中大五山校舍,爱群大厦以及30多条市政道路都是那一时期的建设成就,被称为老广州的黄金时代。可见无论谁人主政,保持内外环境安定是发展民生的基础条件。</b></h3><h3><b> 估计在这种背景下,邓仲泽、杨西岩、李煜堂等当年港侨筹饷局的成员不忘以前的“嘉勉”承诺,促使纪念亭得以建造。</b></h3><h3><font color="#167efb"><b>修建背景</b></font></h3><h3><b>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1月9日广东宣布独立;推举胡汉民为广东军政府都督。此时“义军云集,清吏宵遁,库藏如洗,饷粮告匮”,军政府组成港侨筹饷局,筹得款项400余万元,乃于1929年在越秀山建光复亭嘉勉纪念。</b></h3><h3><font color="#167efb"><b>主要景点</b></font></h3><h3><b> 光复亭高7米,长宽各3.5米正面匾额外刻胡汉民题“光复纪念”,内刻陈少白题“革命之源”;左右外分刻古应芬所题“脱离专制”和杨西岩所题“实现共和”;左右内刻李煜堂撰《粤秀山纪念石坊跋语》;两柱分刻“何时世界大同宪法先从民主立,此日河山光复义旗曾向港侨来”对联,亭后外侧仿刻岳飞“还我河山”,内侧刻邓仲泽等撰写的《建造光复纪念亭梗概》。</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五羊石像</b></font></h1><h3><b> 《五羊石像》是由尹积昌、陈本宗、孔繁纬创作的花岗岩城市雕塑,始建于1960年4月,位于广州市越秀公园内的越秀山木壳岗。《五羊石像》整个石像连基座高11米。主羊头部高高昂起,口中衔穗,回眸微笑,其余四羊环绕于主羊周围,或戏耍,或吃草。五羊大小不一,姿态各异,造型优美,已经成为广州城市的标志。</b></h3><h3><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雕塑内容</b><br></h3><h3><b> “五羊石像”由130多块花岗岩雕刻组砌而成,高11米,体积53立方米。五只石羊神态各异:站在高处的老羊雄劲,口衔谷穗,昂首向前方;老羊脚下是一对亲密依偎的小羊;再有一对母子羊,母羊左右回首顾盼正在安静吸乳的幼羊,幼羊则跪在母羊下吸乳,深厚母爱溢于言表。</b></h3><h3><font color="#167efb"><b>创作背景</b></font></h3><h3><b> 1956年,广州人民美术社(现广州雕塑院的前身)接到时任广州市长朱光的指示,要创作一个能代表广州市形象的标志性雕塑,就像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和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等一样,成为一座城市的城标。广州人民美术社在接到任务后,动员全体人员参与设计。 设计团队根据五羊仙子降临广州,给羊城人民带来了吉祥与幸福,他们赠稻于平民,并祝“愿此阛阓,永无饥荒”,然后腾空而去,五羊化为巨石的传说进行雕塑设计。 那时正值大跃进,所有的作品都必须有领头的,就设计了一只高高在上、嘴叼稻穗的领头羊。 为了创作出更接近生活的逼真的羊的形象,主要设计成员孔繁伟和陈本宗到华南农业大学的农场体验生活——看真实的羊。当看到山羊时就认定了它们。五羊石像中情说爱的羊是孔繁伟创作的,跪奶之恩的羊是陈本宗创作的。 后来朱光提出把陈本宗和孔繁伟创作的作品合二为一,从而再创作出今天的五羊雕塑。作为广州雕塑院负责人,尹积昌则担起了整合的任务。 设计方案最终出炉后,由曾经雕过“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北京雕塑工厂工人承担起五羊石像的雕刻任务。五羊石像一共用了130块花岗石,花了一年多的时间雕刻而成。</b></h3><h3><font color="#167efb"><b>艺术鉴赏</b></font></h3><h3><b> 以四头形态各异的小羊簇着一头口衔稻穗的高大公羊为造型,生动展现了羊化为石,将稻穗赠予岭南人民之传说。《五羊石像》中为首的那只饱经风霜的老羊,含着一串谷穗,屹立于岩石的高处,回首看着人民,在企求五谷丰登,五只羊都宁静、安详,整座雕塑富有人情味,充满友爱、和平,可说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和谐。</b></h3><h3><font color="#167efb"><b>五羊石像</b></font></h3><h3><b> 雕塑的正面往往是其审美的核心,正面可以看到居首公羊的雄姿勃发,口含饱满稻穗,喻示羊城人们丰衣足食。</b></h3><h3><font color="#167efb"><b>形象</b></font></h3><h3><b> 石像中大山羊居中,昂首远眺,羊髯微拂,口衔“一茎六出”谷穗,雄浑有力的羊角伸向半空,显得深沉、威武。 大山羊脚下是一对亲密依偎的小羊;另一对是母子羊,母羊回首顾盼在吸奶的幼羊,流露出浓浓的母爱之情。</b></h3><h3><b> 《五羊石像》的每个角度,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有羊的不同活动姿态,传达不同的情感与内容。整个石像的高度,都是经过仔细斟酌的,连是否适合照相取景等因素都考虑进去。</b></h3><h3><font color="#167efb"><b>作品影响</b></font></h3><h3><b> 1987年,在首届全国城市雕塑展评比中,《五羊石像》获全国城市雕塑优秀奖。</b></h3><h3><font color="#167efb"><b>衍生作品</b></font></h3><h3><b>2010年,在广州举行的第16届亚洲运动会会徽图案,即取材于此石像外形并抽象为火炬图案。</b></h3><h3><font color="#167efb"><b>修复完善</b></font></h3><h3><b> 2001年8月13日,《五羊石像》被雷电击去一只角,后来已修复。</b></h3><h3><font color="#167efb"><b>重要展览</b></font></h3><h3><b> 2017年3月3日—4月6日,“铸造时代——广州雕塑院60年精品巡礼·东莞站”在莞城美术馆开展,《五羊石像》的缩小版在其中展出。</b></h3> <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五羊雕像传说</b></font></h1><h3><br></h3><h3><b> 五羊雕像传说是一个关于古代广州城的神话传说故事,是广州市别名五羊城、羊城、穗城、市内若干地名与许多本土品牌名称的来源。唐诗中已经开始使用五羊称呼广州城,而传说故事则可以追溯到晋代的记载,有数个略有差异的版本,明代以后基本定型。现今“五羊”、“羊城”已经成为了广州市的代称。一般认为五羊传说表现了中原先民开拓岭南的历史。2007年,五羊传说入选广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b></h3><h3><b> 二十世纪后,人们开始对五羊传说进行的神话学的研究。历史学者岑仲勉在1948年提出,五羊传说和神话是一则史前拓殖神话。当时羊为中原西北的畜牧动物,意味着“仙人”从北方来,手持的六出谷穗代表着产量高的粳稻。因此五羊传说的历史原型是西周末年的姬族人不堪楚人压迫,而沿着湘水流域南迁至岭南,同时携带家畜(羊)和农作物(穗),传播于南方。这也是粤人接受中原的先进文化,踏入文明的第一步之故事的浓缩和神化。</b><br></h3><h3><b> 现代的研究认为五羊传说可能包括多种史实。其一是楚人把高产的水稻谷种传入岭南。楚国王室祖先的族姓是芈,意义同“咩”,是羊叫的象声词。其二是西周后期楚国境内汉阳一带的姬姓部族由于受到楚人的压迫,带着羊群和谷种迁移到岭南,将种植水稻的技术传播到广州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其三是依据《广州记》中“高固为楚威王相时”一句,认为战国时期的高固之部族带着稻谷种籽迁移到广州和珠江三角洲地区。高固为齐文公之后,姜姓,而姜从女羊声,因此以羊象征。</b><br></h3><h3><b> 也有学者认为“羊”其实是楚文中“犬”的意思,因此五羊的传说其实是自壮侗民族和南越民族中共有的“犬取稻种”农业神话故事而来。源自岭南的神话故事流入楚地以后,被中原文人搜集改编后再次传入岭南。其中的“五色羊”其实是五色犬盘瓠。</b><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五羊石像传说</font></b></h1><h3><b> 五羊石像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在二千多年前周夷王时,广州这地方,海天茫茫,遍地荒芜,人们辛劳终日难得温饱。一天,天空仙乐缭绕,有五位仙人身穿五彩衣,骑着口含六束谷穗的五只羊飞临广州,把谷穗留给广州人,并祝愿这里年年五谷丰登永无饥荒,然后驾云腾空而去,羊化为石。从此,广州成了富饶的地方,这动人的传说世代相传,广州也因此得名“羊城”、“穗城”。五羊石像也成为广州城市标志之一。 五仙人故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40周年之际,为进一步美化环境,1990年,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下,公园又在五羊石像下将五羊仙故事内容,由原作者尹积昌主持创作浮雕两组,并增设牌坊、亭、台、廊、碑石等建筑,将景区扩大到近万平方米,景点总称为五羊仙庭。 2006年11月26日,第十六届亚运会组委会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举行2010年亚运会会徽发布仪式,广州设计师张强以柔美上升的线条,构成了一个造型酷似火炬的五羊石像外形轮廓,象征着亚运会的圣火熊熊燃烧、永不熄灭。这个既象征着“羊城”广州,也表达了广州人民的美好愿望,还表现了运动会应有的动感,该设计方案成为2010年广州亚运会会徽。</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球形水塔</font></b></h1><h3><b> 相比起名声在外的镇海楼、明城墙和五羊石像,同在越秀公园内的一座球形水塔,更像一位见证沧海桑田而后小隐于山野的“雅士”。在过去近七十载的岁月里,广州大部分老城区的饮用水都必须途经于此。如今,退役十余年的水塔,早已慢慢淡出民众的视野。</b></h3> <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广东电视塔</b></font></h1><h3><b> 广东电视塔,位于广州越秀公园越秀山北峰。建于1959年,塔高200米,海拔250米。由于位于越秀山因此也称越秀山电视塔。电视塔有平台供游客登塔观光。塔身“国窖1573”广告为目前中国最大的户外霓虹灯广告。</b></h3><h3><b> 目前广东电视台珠江频道等电视频道仍由此塔对广东省及香港、澳门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等地发射地面电视信号。</b><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