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青华路37号,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h3><h3>红烛基金携手邦特集团2019年四川乡村教师培训今天走进杜甫草堂,走进杜甫草堂就能感受到杜甫草堂浓浓的历史底蕴,杜甫草堂存在的时间从杜甫在草堂居住开始,到以后对于杜甫草堂的保护!</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01 杜甫在成都的日子</h3> <h3>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 "安史之乱",携家带口由陇右 (今甘肃省南部)入蜀辗转来到成都。</h3> <h3>公元760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h3> <h3>公元761年春天,茅屋落成,称 "成都草堂"。他的诗"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狂夫》)中提到的便是成都草堂。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因曾被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衔,而又被称做杜工部。</h3> <h3>765年,严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携家带口告别成都,两年后经三峡流落荆、湘等地。</h3> <h3>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倾毁不存。</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02 杜甫离开后,杜甫草堂的历史沿革</h3> <h3>唐朝大历年间(766年11月-779年12月),草堂的大部分被时任四川节度使崔宁的小妾(浣花夫人)任氏族据为私宅。</h3><h3><br></h3><h3></h3> <h3>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意在"思其人而成其处",使之得以保存。</h3><h3>宋代又重建,并绘杜甫像于壁间,始成祠宇。</h3><h3>此后草堂屡兴屡废,其中最大的两次重修,明弘治十三年(1500)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规模和布局</h3><h3>明末,张献忠农民起义军入川,草堂毁于兵火。</h3><h3>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朝均对成都草堂进行了重建和修缮。</h3><h3><br></h3><h3></h3> <h3>民国后期,地方军阀混战,草堂成为军队马厩和伤病者医疗的病院,这段时期对杜甫草堂的破坏很大,祠宇门窗、亭台水榭均被拆毁,所悬挂楹联匾额损失殆尽,多被官兵取下当柴禾烧了;工部祠内的杜甫塑像遭到风吹雨淋,不得已,草堂寺的僧人给雕像戴上斗笠。</h3><h3></h3> <h3>1952年,杜甫草堂又经全面整修后,正式对外开放。</h3><h3>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h3><h3>1958年3月7日,毛泽东在参加成都会议的闲暇时间,参观了杜甫草堂。</h3><h3>1959年,由李劼人主持过杜甫草堂的大规模修建,当时他是成都主管文化的副市长,为修建杜甫草堂组织了一个筹委会,成员多为文化名流,博学鸿儒;修缮主旨为"注重杜甫的人民性,不能将草堂修得富丽堂皇,雕梁画栋,要突出建筑的古朴和园林的幽静之美"。</h3><h3>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h3>1984年,更名为杜甫草堂博物馆。</h3><h3>1985年5月,成立杜甫草堂博物馆。</h3><h3>1997年2月,政府又拔出专款,借鉴川西民居的特点,重建了杜甫的茅屋。</h3><h3>1999年,建成"杜诗书法木刻廊",陈列着百余件杜诗书法木刻作品。</h3><h3>2005年,重建"万佛楼",复原了历史文化名城成都"东有崇丽阁,西有万佛楼"之风貌;成为杜甫草堂又一标志性建筑。</h3><h3>2006年12月,博物馆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h3><h3>2008年5月,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