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 <h3> 8月2日下午4点左右抵达墨家客栈,一切收拾妥当后,开启休闲放松模式。晚上去吃正宗藏餐,网上查了排名,第一玛吉阿米,第二雪域餐厅,于是决定先去玛吉阿米。一路导航到八廓街入口,需要过安检,刷身份证,可我没有带,怎么协商也不能通过,眼看着50米就到目的地,也只能作罢。那就去雪域,反正今天必须吃到美食。</h3> <h3> 芝麻羊排、土豆包子、手抓牦牛肉片、咖喱土豆,冰激凌,各种特色,只恨胃小吃不下。人均100元,不错。</h3> <h3> 举杯庆祝唐蕃古道行圆满结束,期待下次。</h3> <h3> 买单时得知蛋糕半价,忍不住又买了一块,虽然肚子已很饱,蛋糕是我的最爱。</h3> <h3> 吃饭时就听见哗哗的雨声,吃完雨依然在下,没有雨具,躲了会雨,三轮车夫坐地起价,要20元,坚决不坐,冒雨走了一段,看见超市,进去买了一把雨伞,最近雨季,拉萨经常下雨,也需要一把伞。</h3> 第二天 <h3> 8月3日,阴转晴</h3> <h3> 一早出发,发现门口有体重计,赶紧称一下,哈哈,达到了我的预期。</h3> <h3> 今天计划去大昭寺、八廓街逛逛。</h3> <h3> 通过安检,进了八廓街,跟着人流顺时针转经。。</h3> <h3> 八廓衔上的建筑大多是白色的,而在八廓街的东南角却有一座黄色的二层小楼,在一片白色的映衬下,那么醒目,那么的引人关注。
玛吉阿米,一个充满了浪漫的名字!据传说,这个“玛吉阿米”,就是“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这里……”一诗的诞生地!
<br></h3> <h3> 玛吉阿米餐吧是一个二层小楼,营业的铺面是二楼和楼顶的平台,每层营业面积也就百八十平方米吧,餐桌、餐椅都是木制的,沿着窗口和屋顶排了大概八九个台面。餐厅里无论是装饰,还是二楼歌手的歌声,过道的壁画,平台的布顶,都充满了和飘逸着浓郁的藏式风格。这里主要以尼泊尔、印度、藏餐为主的风味,每天都有流水般的中外游客来到这里,排位、候餐。或许,人们在这里,不仅仅是来品尝一种风味,而是来品味一种浪漫的味道……<br></h3> <h3> 狭窄且陡峭的木楼梯,沿梯而上才真正进入玛吉阿米三楼餐厅。<br></h3> <h3> 三楼找个靠窗的位置坐了下来,喝着藏式酥油茶,凭窗看着街上熙熙攘攘的人流,想像着,当年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是不是就是坐在这里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出现呢。<br></h3> <h3> 喝着酥油茶,吃着酸奶蛋糕,顺手拿起一本留言簿,翻开的每一页都像一种美好的际遇——对挚爱的表白、对相思的倾诉、对人生的感悟,一颗颗坦诚的心就那么直接、那么鲜活地呈现在我面前。<br></h3> <h3> 这是位于八廓街北街的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是三层藏式楼房院落,清朝政府曾在这里成立首座驻藏大臣衙门,供驻藏大臣办公和居住。驻藏大臣可以从大院南楼的窗户近距离欣赏八廓街的繁华景象,因此这里被称为“冲赛康”,意为“可以看到集市的房子”。</h3> <h3> 大昭寺前的广场上人流如织,除了各地游客,更多的是皮肤呈高原红、身着各色服装的藏族人。<br></h3> <h3> 去点灯办理处办理了点100盏灯的委托手续,也是替骑行路上偶遇的青海藏民和扬州一位骑友完成了心愿,我自己也是,千里迢迢来到拉萨,许个愿望。</h3> <h3> 继续顺时针逛八廓街。八廓街是拉萨有名的一条转经道,凡是去拉萨旅游的人,都会在这里留下自己的脚印,不论是为大昭寺还是购买纪念品,这条繁华商业里的朝圣之路是每个人都不会错过的。</h3> <h3> 八廓街最常见的风景就是远道而来的朝圣者,他们系着皮围裙,双手戴着木制手板,在“圣道”上一步一叩首,匍匐着身躯磕长头,千万次地顶礼膜拜。<br></h3> <h3> 身着藏袍的年轻女子,颀长的裙装,收拢的腰身,裙摆在背后打两个对褶,举步投足间都顾盼生情,别具青春魅力。<br></h3> <h3> 摩肩接踵的人流中,藏族老人躬着腰,迈着蹒跚的步伐,手中拿着转经筒,嘴里虔诚地念着经。<br></h3> <h3> 可爱的汉族小女孩。</h3> <h3> 一圈绕完,又去了小昭寺,距离八廊街约500米。据说小昭寺是由文成公主主持、并由公主从内地带来的建筑师修建的,所以小昭寺的早期建筑系仿汉唐风格。大门朝东,以寄托公主对家乡父母的思念。</h3> <h3> 小昭寺主楼三层,底层分门庭、经堂、佛殿三部分,周围是转经廊道,廊壁上遍绘无量寿佛像。顶层是汉式金瓦,金光闪闪,凌空摩天,拉萨各个方位均能看到,蔚为壮观。<br></h3> <h3> 已是中午时分,找家茶馆,要一壶奶茶,吃一份简餐,稍事休息后,去布达拉宫广场走走。</h3> <h3> 各种方位拍摄布达拉宫外景。我15年旅游时已进去参观过,所以这次就不再进了,因为预约门票据说很难。</h3> <h3> 这是广场上的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h3> <h3> 帅哥美女们在拍写真,我也凑热闹拍两张。</h3> <h3> 药王山观景台在布达拉宫旁边那座著名的白塔后面,最佳拍摄角度在最上面的那一层台子上。这里是拍摄50元人民币图案的地方。</h3> <h3> 这是在布达拉宫对面的新华宾馆五楼观景台拍摄的,好友鱼姐提供,借用一下,晚上我也去了那里(下一张),可惜是雨天,效果没有这么好。</h3> <h3> 下午的拉萨,晴空万里,还是有些热,去喝杯酸奶,不经意间走进了一家网红店,位于西藏电视台附近的酸奶坊,其中酸奶冰淇淋泡、酸奶冰沙、酸奶果盘都是广受追捧的品种,店里墙上贴满了光顾者们留下的自拍照和各种心情感言。</h3> <h3> 一天没有吃大米饭,好想吃,晚上回客栈路上,来一份酸菜肉丝炒饭,别说,还真挺好吃的。</h3> 第三天 <h3> 8月4日,白天晴,傍晚雨。</h3><h3> 今天的计划是了解寺庙文化,去参观哲蚌寺和色拉寺。
<br></h3> <h3> 客栈门口交通方便,25路公交车直达哲蚌寺,8点左右出发,小雨。</h3> <h3> 下公交车后,要走1.7公里,哲蚌寺在山上。半山腰有乃琼寺,先进去看一下。</h3> <h3> 拉萨随处可见狗,它们慵懒地躺着晒太阳,很舒服的感觉。</h3> <h3> 走小道上山,有工匠在雕刻玛尼石文字,游人可以购买,堆上玛尼堆。</h3> <h3> 到达哲蚌寺。哲蚌寺由黄教创始人宗喀巴之弟子降央曲吉-扎西班丹于1416年创建,17世纪上半叶,五世达赖喇嘛扩建了该寺,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与甘丹寺、色拉寺合称拉萨三大寺。哲蚌,藏语意为"米聚",象征繁荣。整个寺院规模宏大,鳞次栉比的白色建筑群依山铺满山坡。它是格鲁派中地位最高的寺院。<br></h3><h3> 主要建筑有措钦大殿、甘丹颇章、四大扎仓及康村、僧舍等,各个建筑单位之间既相互联系,又自成体系。<br></h3> <h3> 全寺的中心措钦大殿,它是哲蚌寺最了不起的建筑,相当于内地寺院的大雄宝殿。这是全寺僧人集中诵经和举行仪式的场所,辩经也在此举行。<br></h3> <h3> 很巧,正好看到了整个辩经过程,这是我第一次见。感觉非常热烈,可惜听不懂,只看到他们不停地拍手,手舞足蹈。通过度娘,学习了一下。</h3> <h3> 辩经的起势是拍手.每次提问时,先退后几步,跟着右手把念珠一甩,套到左臂上,前跨步,右手高高举起,用力一拍左手,一个炸雷般的拍手声便响在了坐着的喇嘛头上或额前。拍手有两个作用,一表示我现在向你提问,请你赶快回答并向其致敬;一表示在气势上威慑对手。<br></h3> <h3> 哲蚌寺镇寺之宝~白法螺像,白法螺供奉在强巴佛前。白法螺,传说它由释迦牟尼的弟子目犍连埋藏于耿培乌孜山上。哲蚌寺破土兴建时,宗喀巴大师从地下挖出来后,送给了弟子强央曲杰,作为镇寺的法宝。<br></h3> <h3> 对藏传佛教知之甚少,虽然在寺庙蹭听导游的讲解,也只能记住一点皮毛,但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藏民对佛教的虔诚,他们手持装着酥油的水瓶(或水壶),握着成叠的纸币在每个佛殿中一一朝拜,寺庙的酥油灯长明不息,钱都用麻袋装,有义工帮忙数钱。</h3><h3><br></h3> <h3> 山上多处有卖小苹果的,说是自家长的,没有农药,15元一斤,买几个尝尝。</h3> <h3> 哲蚌寺很大,我们随着人流走了一圈已到1点多,感觉比骑车还累。游完哲蚌寺我们又乘24路公交去了色拉寺,从起点站坐到终点,一元人民币,拉萨的公交好便宜。待走到色拉寺的山脚下,抬头仰望山顶上的寺院,已不想再上去,对藏传佛教的了解并非一日之功,上午哲蚌寺的所见所闻就足够我们消化一阵子了。下次有机会来西藏,再游色拉寺。<br></h3> <h3> 回到客栈已是5点多,很幸运,刚坐下休息,外面就下起了瓢泼大雨,正好躺床上整理白天照片,发美篇,7点多,雨停了,坐公交去新华宾馆帮鱼姐拿她的一把瑞士小刀,顺便去宾馆观景台欣赏布达拉宫(前面已说)夜景,可惜到后又下雨了,而且天色尚亮,还没有灯光,不等了,等好天晚上9点以后再去。</h3><h3> 去网上介绍的拉萨厨房吃了尼泊尔套餐和萝卜牛肉汤,好吃。拉萨厨房,一家低调却不失情调的茶餐厅,以经营尼泊尔餐、藏餐为特色,许多老外慕名前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