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祥焦国故址考(一)

非常牛

<h3>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姜姓焦国,这个焦国在哪里?今山东省嘉祥县城南7.5公里有一处风景秀丽的地方,现在被称为青山景区。区内有焦城村和焦氏山,还有焦国故城遗址、焦国国君祠庙,分别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h3><h3> </h3><h3>这说明这里是古焦国所在地。 </h3><h3> </h3><h3>本文就有关古焦国的有关问题作一研讨。青山寺(焦王祠) </h3><h3> </h3><h3>一、 姜姓焦国国名何来? </h3><h3><br></h3><h3>在远古时代的大野泽南部,有一片岛状的低山丘陵,像一颗颗珍珠镶嵌在鲁西南平原上,这就是嘉祥群山。源自泰沂山脉的汶水泗水自东向西流,来自黄土高原的河水(黄河)济水自西向东流,在这里交汇碰撞,形成无数条水流,纵横交错,布满境内。山地丘陵、平原湖泊相间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一个勤劳善良的氏族——焦部落和方国焦国。咸丘(焦城)这里属于东夷之地,氏族以鸟为图腾。至今留下鸟图腾深深的印记。这里东有凤凰台,南有凤凰岭,西有双凤村,北有凤凰山,城中有迎凤路;世界唢呐名曲《百鸟朝凤》出自嘉祥人任同祥再创作之手,鲁锦、剪纸、印花布中的龙凤图案,凤凰石雕作品数不胜数,展现出了对鸟中之王的尊崇。更让人惊奇的是,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嘉祥武氏祠汉画像最尊贵的神东王公与西王母长上了鸟的翅膀,有满天飞的羽人,人鸟难分的神人,象征光明的三足乌,象征爱情的比翼鸟,刻画出一个鸟的世界。“焦”字从字形看,上部为“隹(zhui)”,“隹”甲骨文字形就象鸟,而其字义也是鸟义。《说文》说:“隹,鸟之短尾之总名也”。焦部落、焦方国处于以鸟为图腾的东夷地区,因而选取以鸟形作族名国名的一部分。该部落方国是炎帝神农氏的后代,炎帝神农氏以火德王,所以再取“火”字作为国名的一部分。上“隹”下“火”组成“焦”字,定为族名国名。 </h3><h3> </h3><h3>二、 周武王始封之焦在何地? </h3><h3> </h3><h3>周朝初年,周武王大肆分封诸侯,除分封功臣和王室贵族外,对前代圣贤后裔也进行了分封。《史记·周本纪》记载,周灭商之后,“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郦道元在《水经注·河水注》也有“焦国,武王以封神农之后于此”的记载。《史记·正义》引《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由此看来,周初所封为姜姓焦国。关于姜姓焦国的封地所在,目前史学界说法主要有 二:一说山东嘉祥县,一说河南陕县。 </h3><h3> </h3><h3>《广韵急就章注》记载:作为传说中的神农之后的姜姓焦国,其地望当在今山东省嘉祥县南十五里焦城村。明于慎行所编《兖州府志·古迹志》载:“故焦城,在(嘉祥)县南一十五里青山之东,周武王封神农之后于焦,世传焦王,宫殿遗址尚存,今青山惠济公庙即其地也。”《嘉庆重修一统志》中也有类似的记载:“焦城,在嘉祥县南十五里青山之东,县志俗传周武王封神农之后于焦,即此,今其地为焦城村云。”嘉祥武氏祠汉画像神农教稼石刻然而,《汉书·地理志》弘农郡条下注:“陕,故虢国,有焦城,故焦国。”陕县,即今三门峡市。不过,《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有“虞、虢、焦、滑、霍、杨、韩、魏,皆姬姓也”的记载,杜预注“焦在陕县”。很明显,这一焦国为姬姓焦国。宋人罗泌在《路史·国名纪》中谓陕县之焦国乃“召公子谯侯旧国,谯,云焦,故城在陕州东北部”。但是,受《汉书·地理志》的影响,一些人把姬姓焦国与姜姓焦国混为一谈,认为周武王始封之焦在陕县。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李家窑周代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时,在M44中发现了二件有铭铜器——追夷簋(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市李家窑四十四号墓的发掘》,《华夏考古》2003年3期)。其铭文考释如下:“佳正月初吉丁亥,追尸(夷)不敢昧先人之□,对扬厥显祖之遗宝,用作联皇祖宄仲尊簋。追尸(夷)用祈赐眉寿永命,子子孙孙其万年永宝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龙正先生认为,簋铭追夷亦即焦夷,器主是姜姓焦国的后裔,因某种原因成为新封姬姓焦国的臣民。他说:“从字形看,焦字从隹,甲骨文字形,象鸟形。作鸟形,作为国名,它很可能与本氏族的鸟图腾崇拜密切相关,而山东正位于以‘鸟为名’的东夷部落。……说明焦地原在东夷区域,与中原之陕地不合。”(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门峡文物考古与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8月)。胡焕英、常军、胡小平在《焦姓与焦国》(《寻根》,2008年01期)一文中也说:“我们认为,姜姓焦国就在山东境内,其受封者应为炎帝神农之后。”根据以上情况可以断定,神农之后的姜姓焦国就在山东嘉祥县。追夷簋 </h3><h3> </h3><h3>三、两个焦国有什么关系吗? </h3><h3> </h3><h3>嘉祥焦国与三门峡焦国有关系吗?回答是肯定的,追夷簋不就是在那里出土的吗?!王正龙先生在《焦国略考》一文中认为,三门峡一带作为地名的“焦”可能是被俘焦夷及后裔迁居于此而得名,后来周王朝以此焦地焦人而封于同姓诸侯。河南三门峡市文物局李慧、贺兰君的论文《从虢人灭焦看西周社会的分封制度》(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 4 卷第 1 期)赞同王龙正先生的论断。文中说:“武王灭商以后,“三监之乱”、淮夷、徐夷叛周。随着周王朝对这些叛乱的平定,三门峡一带又成为东部被俘焦夷或其后裔的聚居地。“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这就引出一段公案。周武王去世以后,继位的成王年幼,由武王之弟周公旦辅政。管叔、蔡叔与武庚勾结,发动大规模的叛乱,史称“三监之乱”。周公率兵东征,击败“三监”之后,继续东征,一举消灭了淮夷和东夷参加叛乱的五十多个小国,其中就可能包括姜姓焦国。为了彻底消除隐患,周公又把反周的顽固势力迁移到周的畿内监管起来。焦夷的西迁可能就属于这种情况。焦国留下的一部分人,仍称焦国,为鲁国的附庸,交予周公的儿子伯禽统治。 </h3><h3> </h3><h3>四、 姜姓焦国始于何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