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1、对众不责</h3><h3>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要责备孩子,要在众人面前给孩子以尊严。</h3> <h3>2、愧悔不责</h3><h3>如果孩子已经为自己的过失感到惭愧后悔了,大人就不要责备孩子了。</h3> <p>3、暮夜不责</p><p>晚上睡觉前不要责备孩子。此时责备他,孩子带着沮丧失落的情绪上床,要么夜不成寐,要么噩梦连连。</p> <h3>4、饮食不责</h3><h3>正吃饭的时候不要责备孩子。这个时候责备孩子,很容易导致孩子脾胃虚弱。</h3> <h3>5、欢庆不责</h3><h3>孩子特别高兴的时候不要责备他。人高兴时,经脉处于畅通的状态,如果孩子忽然被责备,经脉就会立马憋住,对孩子的身体伤害很大。</h3> <h3></h3><h3>6、悲忧不责</h3><h3>孩子哭的时候不要责备他。人在悲伤哭泣的时候身体能量极低,是需要宣泄的时候,此刻批评他是雪上加霜的愚蠢做法。</h3> <h3>7、疾病不责</h3><h3>孩子生病的时候不要责备他。生病是人体最脆弱的时候,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关爱和温暖,这比任何药物都有疗效。</h3> <p>(以上图文:百度经验网络)</p><p>(以下图文:吉林教育电视台网络)</p><p>后附:专家谈6岁前的孩子教育视频👍!</p> <h3>父母们,平时你们会怎么表扬你们的孩子?</h3><h3>"你真棒!"</h3><h3>"你太聪明了!"</h3><h3>"干得好!"</h3><h3>……</h3><h3>这些话看起来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其实很空泛,孩子们也许会高兴一会儿,或者听惯了根本毫无反应。</h3><h3>如何才能让表扬转化为给孩子的动力和自信?其实,这也是一门"科学"。</h3> <p>专家视频,因人而宜,仅供参考。</p> <p>我的感悟笔记:</p><p>才2岁半的孩子,真像百度中说的:对孩子越吼,孩子就越叛逆。我想,大人们还是放下身段,寻找问题源头,莫讲大道理,身教胜于言教。如:不要只说“不可以",用儿童语要把"可以的”讲给他。孩子的问题首先是大人的问题。少一些带“刺”的爱,少一些指手划脚,多一些亲历亲为,“绝知此事要躬行"。</p> <p>幼儿教育文章摘要:</p><p>对于3岁之前的孩子来说,再专业的老师也比不过一个愿意花精力陪玩的家长;</p><p>易中天教育孩子8个字:真实,善良,健康,快乐。</p> <p>"不要急于给自己的意见坚决执行…""不要与孩子正面交锋…"(文字见图)一一奶奶正在与孙子看巧虎绘本呢,我听着,还真有道理,大人们多学习了😊</p> <p class="ql-block">学习笔记:不要强迫孩子分享(见照片)。分享,是道德层面的,对于一个6岁之前的孩子要求分享,等于拔苗助长。</p> <p class="ql-block">《家庭早教》摘要:</p><p class="ql-block">爱学习的妈妈们应该都知道,孩子哭闹、发脾气、要抱抱,都是他们“求关注”的“手段”,只有我们及时予以回应,他们才不会因为缺爱而感到不安和焦虑。</p><p class="ql-block">当娃索抱时,抱or不抱,这是个问题</p><p class="ql-block">就像开头妈妈群里争论的那样,我相信大家在面对“妈妈,抱抱我”这个要求时,心里都会打鼓“难道孩子一闹我就要抱?不会宠坏孩子吧?”</p><p class="ql-block">关于抱和不抱的问题,其实要看孩子的年龄和状态区别对待,对于3岁前的孩子,一定要避免一个误区——为了培养孩子独立性而“坚决不抱”。</p><p class="ql-block">为什么这么说呢?</p><p class="ql-block">我们都知道,0-3岁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时期,研究员发现,被父母抱着的时候,孩子大脑会分泌一种“催产素”,这会让孩子感到被信任、被支持。</p><p class="ql-block">研究发现,那些经常被拥抱的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最佳,成年后幸福感较高,也不容易产生焦虑。3岁前尽可能满足孩子求抱抱的需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