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是一团火 散是满天星--哈军工

小娃

<h3><font color="#333333" style="">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font>,因校址在哈尔滨人称“哈军工”,1953年9月1日成立,是新中国初建时期的最高军事工程学府,直属中央军委,首任政委兼院长为陈赓大将。</h3><h3><br></h3><h3>军工建院初期设有空军工程、炮兵工程、海军工程、装甲兵工程、工兵工程五系和预科,1960年增设防化系。1959年军委决定改变军工培养目标,由维护、使用改为研究设计。学院从1960年开始分建与扩建:将炮兵、装甲兵、工兵的常规专业和刚刚新建的防化兵工程系调出,交给有关兵种,扩建为兵种工程技术学院。文革中,军工各系又陆续迁出,由不同部分逐渐形成今天的多所国家重点大学和军事院校。</h3><h3><br></h3><h3>1966年4月1日,哈军工上自将军下至学员两万多人含泪摘下了象征军人身份的领章和帽徽。从此,这所蜚声海内外,被西方誉为东方“西点军校”的著名军事院校建制撤消。然而,“强军报国,忠诚奉献”的哈军工精神,却由莘莘学子传承发扬,大批校友成为"两弹一星"、超级计算机、隐形战斗机、导弹驱逐舰、核动力潜艇、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尖端国防工程的骨干。哈军工的名字永远留在了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史册上。</h3> 1953年9月1日,一阵嘹亮的军号在北国冰城哈尔滨响起,它宣告一所神秘的军校开学了。这所军校的校门从未挂过校牌,但却吸引了中国最高层最多的关注,朱德委员长、周恩来总理、邓小平总书记曾亲临视察,国防部长彭德怀进校三次,十大元帅有八位来过,哈军工只有13年办学历史,神奇的故事却流传了半个世纪。<br> <h3><b><font color="#167efb">哈军工院长兼政治委员陈赓</font></b>(1903年2月-1961年3月),原名陈庶康,湖南湘乡人。中国工农红军及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领导人之一,军事家,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以及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h3><h3><br></h3><h3>陈赓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1926年参加国民革命军北伐誓师,之后被中共中央派往苏联学习,回国后在中央特科工作。参加过南昌起义、红军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功勋卓著。&nbsp; </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哈军工的创建发展</b></font></p><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成立与选址</font></p> <h3>1952年,抗美援朝进入第二个年头,武器装备和技术的落后迫切需要新中国加快发展国防科学技术、培养大批技术军官。3月26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主席毛泽东批准了军委《关于成立军事工程学院的报告》,并火线换将,召回正在朝鲜战场指挥作战的陈赓,任命其为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委,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军事工程技术院校--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开始筹建。<br><br>同年7月,苏联应我国政府的要求派来了以奥列霍夫空军中将为首的四人专家设计组。8月底,中央军委副主席彭德怀听取专家组考察汇报后决定:根据当前的技术力量,办一所综合性的军事工程学院,学院按军兵种即:空军、海军和炮兵、装甲兵、工兵设5个工程系;按兵器装备设23个专科;校址选在哈尔滨,因其远离前线,有飞机、坦克工厂,还有一所很好的工业大学便于开展协作。<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br></span></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基本建设</span><br></h3> <p>学校初立,基建尚需时日。为了赶在1952年北方严寒到来之前,使前来哈军工报到的单位和个人有办公、住宿的地方,政务院命令卫生部和东北人民政府把哈尔滨文庙街两侧医科大学4.7万平方米校舍拨给军事工程学院,医科大学另建校址。毛泽东签发了请东北局给予支持的电报,周恩来也派检查组到哈尔滨督促、催办。医科大学克服困难,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在10月底之前,即将文庙街南北两侧的王字楼、工字楼、呼吸系楼等建筑物腾出,交给了军工。</p><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r></font></p><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教授选调</font></p> <p>聘请教授是学院筹备工作的大事。陈赓向中央军委提出的第一批请调讲师以上教师人数是62位,另有18名指名请调的教授、专家,都是国内知名度最高的教授。曹鹤荪是国际上有名的空气动力学家,当学院的同志拿着周恩来签署的调令到南京时,华东航空学院的领导当天下午就为他开了欢送会;周恩来、彭德怀还曾为有些教授的请调亲自出面做工作。<b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入学考试办法及专业设置</font></p> <p>学院的第一期学员全部来自部队,录取工作是当时全军最大的政治任务。1953年初,学院派出8个工作组到全国6大军区、特种兵部队、军委直属队,按最严格的德、智、体标准,录取了1010名具有高中或高中以上学历的干部为学员,所有单位都不讲任何条件地放人。学员入校后,按照陈赓的建议,一律享受营、团级干部的伙食标准,以保证他们在紧张的学习中有旺盛的精力。<br><br>  学员们在一段时间的文化补习后,经过代数、三角、几何、物理、化学的笔试和口试入学考试,最后,只有679名成为第一期本科生学员。</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开学典礼</font></p> <p>1953年9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成立暨第一期开学典礼的日子。陈赓采纳苏联顾问奥列霍夫的建议,当天上午按课程表正常上课,下午举行开学大典,以体现学院以教学为中心和对教学的高度重视。 <b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教研工作</font></p> <h3>初创的哈军工采取“边建、边教、边学”的方针,很多教师超负荷运转。炮兵工程系内外导弹教研室仅有8名教学试验人员,却承担了全院5个系枪炮外弹道学、火箭外弹道学、航空外弹道学和弹丸空气动力学等课程的教学试验任务。<br></h3><h3><br></h3><h3>1955年,军工的本科教学仅经历了两年,便开始了研究生的培养。珍贵史料记录了院领导和苏联专家在办学中强调“军事工程”特质,强调“教育教人,确保质量”的一系列指示方针。<br><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军工教材</font></p> <p>短短几年,哈军工从一无校址、校舍,二无师资队伍,三无教材设备的“三无”状态,发展成有5栋教学大楼、60多万平方米校舍、149个各类实验室、各种设施基本齐全的现代化大学城。</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授衔、奖励、毕业命令</font></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毛主席题字</font></p> <p>学院开学前夕,陈赓曾专程到中南海,请毛泽东给学院写训词,并为学院的报纸起名。毛泽东说:南京军事学院办的报纸叫《军学》,你们的报纸就叫《工学》吧。<br><br>除毛主席发布训词外,其他领导人也题词勉励。周总理的题词是:努力学习,建设现代化的国防军。朱德委员长的题词是:努力学习近代科学技术,为建立巩固的国防、保卫祖国而奋斗。另外,刘伯承、贺龙、罗荣桓元帅等也题了词。如此殊荣国内唯一。</p><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r></font></p><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办学思想理念</font></p> <p>“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是陈赓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简而言之,就是尊师重教。<br><br>建校伊始,哈军工以其传奇的创办经历、优良的革命传统作风、独特的“两老办院”理念(老干部、老专家)、敢为天下先的开拓创新精神,秉持科学教学理念,形成了名师荟萃、教学相长的盛况,很快发展成为我国最好的大学之一,成为了我国军队现代科技快速发展的中流砥柱。<br></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领导关怀</font><br></p> <p>哈军工建校十几年,周恩来、朱德、董必武、彭真、彭德怀、陈毅、贺龙、聂荣臻、刘伯承、叶剑英、罗荣桓、徐向前、邓小平、邓子恢、谭震林、薄一波、罗瑞卿、黄克诚等十余位党和国家领导人11次到校视察;共和国八位元帅13次,五位大将7次,十八位上将24次,二十一位中将及几十位省部级和少将以上领导上百次视察哈军工。<br><br>哈军工13届的学生中,绝大多数是工农子弟和部队调干生。由于老一辈革命家重视,积极鼓励自己子女报考,学院高级干部子女多达几百名,比例高达5%以上,成为迄今为止中国高等技术院校独一无二的特例,在世界发展史上也绝无仅有,为哈军工的发展变迁产生了重大的影响。</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办学成果</font></p> <p>哈军工以短短17年的历程,培养了13届10600余名毕业生,充实加入到中国国防现代化的建设中。在和平时期恢复军衔制的23年里,哈军工走出了7位上将、20多位中将、200多名少将。比例远远超过二战期间美国西点军校毕业的高级指挥官的比例。<br><br>还产生了三十九位两院院士,数以千百的教授、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以上的国防科技工作者和企业高级管理者。产生了几十位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党和国家领导人等。<br><br>哈军工实现了毛主席《训词》的目的和培养目标,为建设强大的人民军队和国防科技事业,创造了辉煌的成就。 <b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分建、撤消</font></p> <br>从1952年到1970年,哈军工经历了艰苦磨砺和考验。在了解史实时你会看到这样的词汇:分建,解体,肢解,变迁---但无论怎样,哈军工都出色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今天,她孕育的高等军事技术教育的种子已全面开花结果,分布在祖国各地一批继承了哈军工优良传统的军事技术院校迅速走向成熟,并发展成为知名大学。哈军工由此成为新中国国防事业高科技人才的发源地。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哈军工早期教学楼建筑群</b></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军工大操场被三系(海军)、四系(装甲兵)、五系(工程兵)和体育馆四面环抱。新学员入伍教育、军事训练以及接受校首长检阅都在这里进行。</p></font></h3> 环绕军工操场的几栋教学楼建于1953-1954年,据参与设计的原校工兵工程系副主任殷之书教授回忆,在大楼设计过程中陈庚院长明确要求采用中国民族形式,为此还安排哈尔滨市建筑设计院的同志专程去北京参观学习。军工教学大楼拔地而起,在“东方小巴黎”哈尔滨狠狠地刮起了我军威武雄风,还刮起了一片中华民族风。<br> <h3><font color="#010101">五座教学大楼端正严谨,形态庄重。歇山顶组合屋面、檐下斗拱和蚂蚱头、台基、栏杆、抱鼓、雀替、彩绘均为清式。大红色的门廊柱与灰色系背景构成鲜明对比,主入口形象突出。各具特色的大厅、精雕细刻的装饰细部等等,民族元素不胜枚举。</font></h3> <h3>古建筑屋顶正脊两端的脊瓦容易松动,因此通常用较重的脊兽加固。在陈庚院长的支持下,设计人员破除封建迷信,没有简单照搬传统形式,在飞檐上用将军骑马取代仙人骑鸡,用飞机、大炮、军舰、坦克等武器模型取代走兽,同时作为各系教学楼的识别标志。大屋顶正脊上也不是龙头鸱吻,而是一只回头望月的上山老虎,昂首翘尾、气势威武。陈院长说:高处蹲着老虎,很好!谁要是来侵犯我们,老虎就狠狠地一口把他咬住了。</h3><h3>半个多世纪过去,这一独特屋脊设计仍是军工大院一道美丽风景。</h3><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哈军工图书馆</font></div> <h3><font color="#010101">建校初期,根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指示,哈尔滨文庙交由军工使用。1952年-1960年,文庙为苏联马列主义专家组教学、研究、居住地;苏联专家回国后,文庙改作马列主义教研室、图书馆和阅览室;直到1970年军工南迁。</font></h3> <span style="color: inherit;">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兴城市哈尔滨成了殖民者的乐园,使得一些爱国之士深感忧虑。为抵制外来文化的影响,由政府投资和社会捐/款,于1929年修建了这座东北地区面积最大、建筑等级最高、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孔庙。自建成后至解放文庙举行过30多次祭孔活动。</span><br> <h3>文庙与军工早期建筑不谋而合的组成了哈尔滨最大的民族建筑群。</h3> <h3><font color="#010101">中国民间有一条约定俗成的规矩,新建孔庙必须由当地的状元先来拜祀孔子,再推倒影壁修建正门。哈尔滨文庙建成时,中国科举制度已废除多年,所以哈尔滨文庙至今没开正门。军工学子在此读书虽未推开“万仞宫墙” ,其科技成果却早已冲出国门,走向世界,桃李满天下。&nbsp;</font></h3><div><font color="#010101"><br></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原址校园文化</b></font></div> <h3><font color="#010101"><p>近年来,现驻原哈军工校园的哈尔滨工程大学陆续打造了陈赓铜像,奥列霍夫铜像,以及郑和、郑成功、邓世昌等中国古代近代航海领域的名人和英烈塑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p></font></h3> <h3>瓦·依·奥列霍夫(1902-1957),前苏联空军中将。陈赓院长的顾问及军工苏联顾问团首席顾问。1957年3月27日在哈尔滨逝世于工作岗位,时年56岁。奥列霍夫过世之后的第五十个年头--2007年,哈军工传人以他的名字命名了这个广场,铭记他的奉献和功绩。</h3><h3><br></h3><h3>广场旁是贯穿校园南北的“陈赓路”,两位曾经共同为我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建立不朽功勋的共产主义战士永远相伴。<br></h3> <h3><font color="#010101">各教学楼前均立有校友捐建的溯源碑。</font></h3> <h3>导弹工程系六食堂旧址辟建了<font color="#167efb">哈军工纪念馆。</font>纪念馆内设序厅、历史陈列展厅、历史建筑还原展厅、人才和科研成果展厅、纪念与传扬展厅6个常设展厅。以重点人物、重大事件、重要成果为线索,展示哈军工筹建、发展、分建、改建的历史,揭示哈军工作为我国第一所综合性高等军事科学技术学府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对我国高等军事技术教育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h3><h3><br></h3><h3><b>哈军工的创立,体现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果断而有远见决策的正确性。哈军工以特有的方式为我国高等军事技术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对我国高等军事技术教育体系的形成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