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长安,古老朴实的土地,历史曾铭刻着无数辉煌;西安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充满着神奇和活力的地方,在西安让我最难忘的景点——明城墙。</h3> <h3>西安城墙修建于明代,历经六百年风雨,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墙。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如江山永固,非深沟高垒,内储外备,不能为安。"于是从明洪武三年下诏修城开始动工,历时8年完工,在隋唐京城的皇城基础上,向东、向北各扩建了4分之1修筑而成。现在我们看到的城墙是一个东西长,南北短的长方形,周长13.79公里,面积11.5平方公里。</h3> <h3>西安城墙是中国最厚的城墙。厚度大于高度是西安城墙的一大特色。到了城墙,你不骑自行车转一圈你会很遗憾!因为在明城墙很长,骑自行车转一圈还需要二小时,步行估计要半天以上。我和爸爸俩在城墙上租了一辆双人车,一边听城墙上放的古筝乐曲,一边骑自行车,城墙道路宽大,浑厚,浓烈的历史感扑面而来!渐渐天色暗了下来,西安四周灯光辉煌,美景尽收眼底。我们绕着城墙转了一圈,看到了四座高大的主城门:长乐门,安定门,永宁门和安远门。</h3> <h3>明城墙是一个功能设计周密,形制宏伟的军事防御设施。护城河是阻止敌人进攻的第一道防线。横跨护城河上唯一的通道就是我们眼前的的吊桥。吊桥在过去由守护城门士兵掌管,他们听从"晨钟暮鼓"的指挥定时升降。一旦有战事来临,吊桥就被高高生起,整个城市就成为一个封闭的战斗堡垒。城门是城市的二道防线,是由闸楼、箭楼、正楼组成。最外面的是闸楼,它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控制吊桥的升降,并且也具有夜间打更的作用。箭楼共有箭窗66孔,形成了一个扇型的攻击面,士兵可凭窗居高临下杀伤敌人。在闸楼与箭楼之间,形成的半月形的空间,我们叫做瓮城。它的作用在于如果敌人攻入城门后,进入瓮城,这时会受到瓮城上4面居高临下的攻击,犹如瓮中捉鳖。券拱式的门洞是城墙的第三道防线。明代修筑城墙时,十分重视城门的防御功能。其中他们有一个非常大的技术突破,打破了西汉开始沿用了1500年之久的"过梁式"城门,采用券拱式的门洞,可以有效的抵御火攻,大大提高了城墙的防御能力。西安城墙门从上到下横箍着9道宽15厘米的铁条,上钉1800个蘑菇钉,加强了门扇的强度,使箭矢无法射入门中,从而加强了城门对抗进攻的能力。</h3> <h3>说不上究竟是何种感觉,城墙不大,但有一种神秘的气息,在这浮华尘嚣中,独树一枝的老城墙令人深深赞叹。百来级台阶,似乎每一台阶都讲述着历史的悲欢离合;城墙上的尘灰,似乎每一粒都带着一个深远的故事。恍惚间,我的耳边似乎传来震耳欲聋的杀敌声,仿佛自己置身到了古战场,正在这城墙上拼勇杀敌,为国捐躯,见证了多少英勇将士战死在城墙上。古代的冷兵器时代,刀兵相见,面对面交锋,血流成河,是何等的残忍不堪,不忍直视。</h3> <h3>当夜色渐渐暗了下来,我们才好不容易的把城墙游览了一遍。一阵吵闹声打断思绪,起身一看,原来是一大批外国游客参观明城墙。在他们脸上惊叹、敬佩、不可思议的表情,告诉我这古老的、承载了百年文化的中国建筑,绝对会让所有人叹为观止。</h3> <h3>古老的城墙,却不过只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冰山一角。游览西安明城墙,让我领略到了它的壮观,对古代的军事防御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也让我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修建城墙的种种艰辛,更让我体会到了战争的无情和残忍。</h3><h3><br></h3>